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营造法式》彩画作记录的宋代建筑彩画颜料之研究
1
作者 吴梅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1期256-259,共4页
文章对宋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卷第十四“彩画作”制度开篇“总制度”中所记述的“衬色之法”“调色之法”“取石色之法”等词条进行解读,并对当时彩画颜料的品类和研制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彩画颜料是宋代建筑彩画风... 文章对宋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卷第十四“彩画作”制度开篇“总制度”中所记述的“衬色之法”“调色之法”“取石色之法”等词条进行解读,并对当时彩画颜料的品类和研制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彩画颜料是宋代建筑彩画风格形成的重要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法式》 彩画作 彩画颜料 矿物颜料 植物颜料 调色之法 取石色之法
下载PDF
宋《营造法式》测量技术探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白成军 王其亨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7-421,共5页
作为中国古籍中最完善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宋《营造法式》详尽总结了古代先民在建筑营造过程中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绘技术方法。以现代测量学的视角,通过对《营造法式》所记载的定平、定向等相关测绘内容的解读和分析,在澄清以往研究谬... 作为中国古籍中最完善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宋《营造法式》详尽总结了古代先民在建筑营造过程中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绘技术方法。以现代测量学的视角,通过对《营造法式》所记载的定平、定向等相关测绘内容的解读和分析,在澄清以往研究谬误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中国的祖先在营造过程中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具有现代测量学意义的、蕴涵层级控制思想的、相对完善的基本测量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法式 测量技术 测量体系 精度控制
下载PDF
宋朝李诫编修《营造法式》对古代建筑标准化的贡献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平 《标准科学》 CSSCI 2009年第1期13-17,共5页
中国古代封建政府中科技官职的设立,不但对古代科技的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也对古代标准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宋朝李诫就是我国建筑史上受命于朝廷的官员"将作监",是对建筑技术和标准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推动作用的人物。他... 中国古代封建政府中科技官职的设立,不但对古代科技的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也对古代标准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宋朝李诫就是我国建筑史上受命于朝廷的官员"将作监",是对建筑技术和标准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推动作用的人物。他编修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上出现的一部重要技术法规,其内容是集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手册、技术标准和规范、劳动定额为一体的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建筑 营造法式 标准 法规 材分模数制 斗棋
下载PDF
《营造法式》雏议 被引量:2
4
作者 左满常 张大伟 《安徽建筑》 2002年第2期22-23,共2页
李诫所著《营造法式》问世于北宋末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是人类建筑文化遗产中十分宝贵的文献。本文简要介绍了《法式》一书的内容以及特点。
关键词 营造法式 建筑物 模数 建筑文化 优化设计
下载PDF
晋东南五代、宋、金时期柱头铺作里跳形制分期及区域流变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书林 徐怡涛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4期79-85,共7页
通过对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时期现存建筑实例的归纳分析,提炼出柱头铺作里跳的形制类型,并以此进行形制类型的排比分期,得到该地区柱头铺作里跳形制分期结论,进而结合宋《营造法式》中关于柱头铺作里跳作法的记录,辅以区域间的形制对... 通过对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时期现存建筑实例的归纳分析,提炼出柱头铺作里跳的形制类型,并以此进行形制类型的排比分期,得到该地区柱头铺作里跳形制分期结论,进而结合宋《营造法式》中关于柱头铺作里跳作法的记录,辅以区域间的形制对比,研究《营造法式》中相关作法记载的区域来源,及其对后世建筑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东南 柱头铺作里跳 形制分期《营造法式》
下载PDF
“屋楹数”与《营造法式》关系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怡涛 《华中建筑》 2002年第6期97-101,共5页
该文通过对明人唐顺之《裨编》和南宋程大昌《演繁露》中所共有的“屋楹数”的考证,以及“屋楹数”与《营造法式》“看详”行文风格的差异,证明《裨编》中的“屋楹数”是唐顺之抄自《演繁露》,而非《营造法式》“看详”中的内容。
关键词 《营造法式》 屋楹数 裨编 相互关系
下载PDF
贴近历史真实的解读——《营造法式解读》书评 被引量:3
7
作者 陈薇 《建筑师》 2006年第4期91-94,共4页
《营造法式解读》是由潘谷西和何建中著,2005年11月出版的一本关于《营造法式》研究的专著。作者以书评的方式,从“突破建筑学本体认识的历史观,反映原书体例的真实观、注重探讨营造特点的建筑观,还原历史面貌和特点的科学观”这四个方... 《营造法式解读》是由潘谷西和何建中著,2005年11月出版的一本关于《营造法式》研究的专著。作者以书评的方式,从“突破建筑学本体认识的历史观,反映原书体例的真实观、注重探讨营造特点的建筑观,还原历史面貌和特点的科学观”这四个方面,介绍了该专著的特点和价值,同时对书中一些有创意的研究观点和成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书评的结论是:专著是贴近历史真实的解读,由此对宋代《营造法式》赋予了更加永久存在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法式解读》《营造法式》书评
下载PDF
“栱斗/斗栱”——福建乡土工匠言语表达习惯与《营造法式》建构逻辑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博文 《建筑师》 2014年第3期82-86,共5页
"斗栱"是建筑史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而且其称谓与形象俨然已成为中国建筑史乃至民族建筑形式的象征符号。梁思成先生在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及实物考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研究定名。而笔者近期在江南各省对一些乡土工匠进... "斗栱"是建筑史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而且其称谓与形象俨然已成为中国建筑史乃至民族建筑形式的象征符号。梁思成先生在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及实物考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研究定名。而笔者近期在江南各省对一些乡土工匠进行了田野方式的口述史调研工作,基于笔者观察到的事实,对"斗栱"的称谓及《营造法式》中的相关表达进行了重新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栱斗 乡土 建构思维 营造法式 田野考古学
下载PDF
论南宋临安勾栏建筑之官式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胡臻杭 《建筑与文化》 2019年第1期203-205,共3页
瓦舍是宋代城市的市井娱乐中心,勾栏作为演艺建筑,是瓦舍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文章旨在讨论南宋临安勾栏建筑的官式因素,以确定《营造法式》对其的适用性,为南宋临安勾栏建筑的复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南宋临安 瓦舍 勾栏 官式因素 《营造法式》
下载PDF
浅析潘谷西先生园林与法式论著
10
作者 郭子君 《建筑与环境》 2014年第2期92-93,共2页
潘谷西先生是第二代建筑历史研究的学者,在阅读了他关于中国古典园林和《营造法式》一书研究的相关论著后,发现其建筑师背景对于他的历史研究影响深远。本文分别从重视比例和尺度、对空间的关注、重视施工和使用这三方面来分析这种影响。
关键词 园林《营造法式》比例尺度 空间 施工 使用
下载PDF
中国传统史学中的秉笔直书思想
11
作者 颜娜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38-40,共3页
中国传统史学中一直沿袭着秉笔直书的传统,历代史家更是把秉笔直书作为撰写历史所追求的目标。传统史学中的秉笔直书思想又是伴随着历史学一起发展的,它经历了"书法不隐"、"据事直书"、实录、直笔的发展历程,而且,... 中国传统史学中一直沿袭着秉笔直书的传统,历代史家更是把秉笔直书作为撰写历史所追求的目标。传统史学中的秉笔直书思想又是伴随着历史学一起发展的,它经历了"书法不隐"、"据事直书"、实录、直笔的发展历程,而且,在这一历程中附加了史家的主体思想,承载了史家的主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不隐 据事直书 实录 直笔(直书) 褒贬义例 考据求真
下载PDF
辽上京宫城南门门楼基座做法初探
12
作者 王文丹 《草原文物》 2020年第2期90-98,共9页
在辽上京宫城南门遗址的西墩台夯土台面上,有一列进深方向的柱洞,发掘报告据此推测墩台上的木构门楼建筑或其"平坐"采用永定柱做法。然而在城墙营造过程中,还存在其他立柱情况,《营造法式》中的"永定柱"亦具多重含... 在辽上京宫城南门遗址的西墩台夯土台面上,有一列进深方向的柱洞,发掘报告据此推测墩台上的木构门楼建筑或其"平坐"采用永定柱做法。然而在城墙营造过程中,还存在其他立柱情况,《营造法式》中的"永定柱"亦具多重含义,而不同的立柱又涉及不同的基座复原方案。鉴于此,本文试从城墙筑造工序入手,结合相关考古及文献资料探析柱洞性质,并参考同期图像资料,探讨辽上京宫城南门门楼基座的可能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上京宫城南门遗址 柱洞属性 《营造法式》 基座做法
下载PDF
《梓人遗制》小木作制度释读——基于与《营造法式》相关内容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昕 陈捷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82-88,共7页
陈明达先生发现的《梓人遗制》小木作制度现存文本包括格子门与板门两部分,合计2600余字,附图40幅。文章通过与《营造法式》相关章节的逐句释读对勘,总结出其与《营造法式》存在的明显继承关系,分析出其于混制、菱花样式、隔扇比例、造... 陈明达先生发现的《梓人遗制》小木作制度现存文本包括格子门与板门两部分,合计2600余字,附图40幅。文章通过与《营造法式》相关章节的逐句释读对勘,总结出其与《营造法式》存在的明显继承关系,分析出其于混制、菱花样式、隔扇比例、造作功限、构件做法上的诸多特点,显示出金元之际小木作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梓人遗制 营造法式 小木作 格子门 版门
原文传递
《梓人遗制》小木作制度考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捷 张昕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11年第1期198-223,共26页
《梓人遗制》是我国元代一部重要的民间木作匠书,尤其陈明达先生发现的小木作制度内容,更是尚未得到充分发掘的金元时期木作技术珍贵史料,是《营造法式》相关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发展。文章通过对《梓人遗制》小木作内容的综合分析,理清了... 《梓人遗制》是我国元代一部重要的民间木作匠书,尤其陈明达先生发现的小木作制度内容,更是尚未得到充分发掘的金元时期木作技术珍贵史料,是《营造法式》相关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发展。文章通过对《梓人遗制》小木作内容的综合分析,理清了其产生背景、流传与发现过程、现存部分的基本内容与体例;通过与《营造法式》、《工部工程做法》等文献的比较研究,总结出其在混制、菱花样式、隔扇比例、造作功限、构件做法上的诸多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梓人遗制 营造法式 小木作 格子门 版门
原文传递
对北宋李明仲《营造法式》镂版时间的再认识 被引量:8
15
作者 徐怡涛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4,共9页
该文通过对李明仲《营造法式》中所存《劄子》、《进新修营造法式序》和《营造法式》各卷卷首处李诫署名官衔的异同分析,并证以相关史料,提出了李明仲《营造法式》的镂版时间应为北宋崇宁三年(1104)六月至十二月间,尤以六月至九月可能... 该文通过对李明仲《营造法式》中所存《劄子》、《进新修营造法式序》和《营造法式》各卷卷首处李诫署名官衔的异同分析,并证以相关史料,提出了李明仲《营造法式》的镂版时间应为北宋崇宁三年(1104)六月至十二月间,尤以六月至九月可能性最大,有别于学界视为定论的崇宁二年(1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法式 北宋 崇宁 镂版
原文传递
《营造法式》八棱模式与应县木塔的尺度设计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十庆 《建筑史》 2009年第2期1-9,共9页
中国古代建筑尺度设计技术,以传统数学思维为背景,由此形成独特的设计思维方法。本文以正八边形建筑的尺度设计为对象,以《营造法式》正八边形构成模式为线索,分析应县木塔的尺度设计方法与特色。
关键词 尺度 营造法式 八边形 应县木塔
原文传递
关于《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基准材的讨论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十庆 《建筑史》 2016年第2期73-81,共9页
《营造法式》的研究中,关于基准材的讨论始终是一个重要议题,且意见分歧,仍有诸多未解的疑问。本文以问架尺度这一线索探讨和论证三等材折算基准的可能性,希望为《营造法式》制度基准的讨论,增添一个新的线索和视角。
关键词 营造法式 基准材 间架尺度
原文传递
关于《营造法式》中殿堂、厅堂与余屋几个问题的思辨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永春 《建筑史》 2016年第2期82-89,共8页
殿堂、厅堂是宋《营造法式》中同时涉及建筑类型与结构类型的一组概念。文章对其存疑的四个问题加以辨析,指出:(1)'余屋'并非一种独立的建筑类型;(2)《营造法式》中的图,根据其欲图释的问题,有所取舍。'举折屋舍分数'... 殿堂、厅堂是宋《营造法式》中同时涉及建筑类型与结构类型的一组概念。文章对其存疑的四个问题加以辨析,指出:(1)'余屋'并非一种独立的建筑类型;(2)《营造法式》中的图,根据其欲图释的问题,有所取舍。'举折屋舍分数'图不是厅堂结构的一种类型图;(3)厅堂大木结构的'间缝内用梁柱'图,反映了厅堂结构横断面的可变性;(4)《营造法式》中的建筑类型,与其结构类型未必同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法式》 大木结构 殿堂 厅堂 余屋
原文传递
《建筑十书》与《营造法式》中的建筑模数 被引量:1
19
作者 贺从容 《建筑史》 2009年第1期152-159,共8页
东西方古代建筑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数制度,这在《建筑十书》和《营造法式》中有清晰的记录。本文通过从概念、目的、审美、文化起源等方面比较两本书中所记载的建筑模数,试图寻找东西方建筑模数差异之根源,揭示模数现象所折射出的... 东西方古代建筑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数制度,这在《建筑十书》和《营造法式》中有清晰的记录。本文通过从概念、目的、审美、文化起源等方面比较两本书中所记载的建筑模数,试图寻找东西方建筑模数差异之根源,揭示模数现象所折射出的建筑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数 柱式 斗拱 柱径 《建筑十书》 《营造法式》
原文传递
明代丁银源流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薛理禹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0年第10期7-13,共7页
明代丁银有两大源头:徭役与户口食盐钞。明前期有徭役无丁银,明中期各地开展赋役制度改革,徭役折算为银,一部分派入地亩,另一部分按丁派征,始出现丁银。有的地方以田地折丁,导致"余丁"的出现,而"半丁"则是出于对某... 明代丁银有两大源头:徭役与户口食盐钞。明前期有徭役无丁银,明中期各地开展赋役制度改革,徭役折算为银,一部分派入地亩,另一部分按丁派征,始出现丁银。有的地方以田地折丁,导致"余丁"的出现,而"半丁"则是出于对某些人丁的减半征银。各地既有多等则编审丁银者,也有单一等则征收丁银者,明末清初出现了由多等则转为单一等则编丁的趋势。户口食盐钞始于明初",一条鞭法"推行后各种按丁计征的税赋合一征收。户口食盐钞征收对象包含了妇女儿童等非成丁,这是部分地区日后人丁中包含非成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银 徭役 一条鞭法 等则 户口食盐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