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畏人知"与"畏己知"
1
作者
王治兵
姚家柱
《政工导刊》
2011年第9期67-67,共1页
清朝雍正年间,有个叫叶存仁的人,先后在浙、皖等地做官,历时30余载,毫不苟取。在他卸任告老还乡时,部属们派船送行,然而却迟迟不见启程,直到深夜才划来一叶小舟。
关键词
《"
畏人
知
"与"
畏己
知
"》
随笔
杂文
杂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畏人知”与“畏己知”
2
作者
高国春
《四川统一战线》
2011年第2期22-23,共2页
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离职时,僚属为避人耳目,在深更半夜用小船给他送了一批礼品。叶存仁怕直接拒收有伤僚属的面子,就写了首诗婉言谢绝:“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其中,“不畏人知畏己...
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离职时,僚属为避人耳目,在深更半夜用小船给他送了一批礼品。叶存仁怕直接拒收有伤僚属的面子,就写了首诗婉言谢绝:“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其中,“不畏人知畏己知”对现今如何提高各级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畏人
知
"与"
畏己
知
"》
随笔
杂文
高国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畏己知”是一种境界
3
作者
付旭明
《中外企业文化》
2011年第3期68-68,共1页
"畏己知",始见于清,作为反腐倡廉名训为历代推崇沿用。誉称"千古一廉"的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离职时,僚属为避人耳目,便在深更半夜用小船给他送来大批礼品。叶不想私藏暗吞,又不愿生推硬挡,就挥诗巧妙拒绝:"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
"畏己知",始见于清,作为反腐倡廉名训为历代推崇沿用。誉称"千古一廉"的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离职时,僚属为避人耳目,便在深更半夜用小船给他送来大批礼品。叶不想私藏暗吞,又不愿生推硬挡,就挥诗巧妙拒绝:"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其中,"畏己知"深刻体现了这位巡抚的人生操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文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畏己
知
”是一种境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议智性直观、智的直觉、及“本觉”的存在格义问题
被引量:
1
4
作者
陈天庆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8,共9页
康德的存在论题在否定性上切近了存在论差异,在肯定性上暴露了主体性哲学的本质性困难,这集中体现在其关于本源追问的"智性直观"问题上。牟宗三非对象性、道德性、肯定性、实体性的"智的直觉",根本上是基于中国传...
康德的存在论题在否定性上切近了存在论差异,在肯定性上暴露了主体性哲学的本质性困难,这集中体现在其关于本源追问的"智性直观"问题上。牟宗三非对象性、道德性、肯定性、实体性的"智的直觉",根本上是基于中国传统体用逻辑论证性的,而非现代现象学解释学的,还不能解决康德的存在困境。而《大乘起信论》的"本觉"由于其在"自性"之超越性上开显了某种现代解释学的本源维度,则可能重新解释孔子"畏知天命"的"存在之知"的本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性直观
智的直觉
本觉
自性(自身性)
畏
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孔子天命观中的朴素唯物辩证色彩
被引量:
1
5
作者
鲁西龙
《甘肃高师学报》
2002年第1期57-60,共4页
天命观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过去普遍认为孔子的天命观是宿命的、唯心的。通过对孔子所讲的“天”、“命”、“天命”的考证研究 ,可以看出孔子天命观带有一定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倾向 ,而“知天命”和“畏天命”是孔子认识论的集...
天命观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过去普遍认为孔子的天命观是宿命的、唯心的。通过对孔子所讲的“天”、“命”、“天命”的考证研究 ,可以看出孔子天命观带有一定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倾向 ,而“知天命”和“畏天命”是孔子认识论的集中体现 ,二者是辩证的、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朴素唯物辩证论
天命观
"
知
天命"
"
畏
天命"
认识论
辩证统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唯天为大:孔子天命观论析
6
作者
王达三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2-15,共4页
孔子的天命观,部分地继承了殷商和西周时期传统的主宰性、人格化的“天”及“天命观”的思想,同时又给予其以合理性转化,使之更加注重发挥人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张扬了人文精神;孔子认为,人可以通过人事努力和人生体验上知天命,但又并非...
孔子的天命观,部分地继承了殷商和西周时期传统的主宰性、人格化的“天”及“天命观”的思想,同时又给予其以合理性转化,使之更加注重发挥人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张扬了人文精神;孔子认为,人可以通过人事努力和人生体验上知天命,但又并非人人能上知天命,为天命的超越性预留了空间,从而使自己的天命观含有浓厚的宗教性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生德
不怨天
知
天命
畏
天命
唯天为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历史规律和人的选择的完善
7
作者
李雪
《今传媒》
2010年第10期21-22,共2页
考察人的主体活动,离不开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本文通过批判马克思之前的各种历史观,引出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的阐述,指出在符合历史规律的前提下,人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但始终受到历史规律...
考察人的主体活动,离不开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本文通过批判马克思之前的各种历史观,引出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的阐述,指出在符合历史规律的前提下,人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但始终受到历史规律的制约。之后通过列举几种现象,强调在认识到历史规律和人的选择的辩证关系同时,更应该关注对待历史规律的态度问题,引用了孔子的"知天--畏天"的生态伦理观念,以便来更好的调节历史规律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人的自觉能动性
“
知
天命”
“
畏
天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多曝点光好
8
作者
兆运
《新闻爱好者》
1989年第11期9-9,共1页
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忽视。近几年,随着新闻理论的丰富,改革与开放的深入以及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新闻媒介的这一作用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小百姓对当官的畏之如虎,敬之如父,决不敢对他们的所...
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忽视。近几年,随着新闻理论的丰富,改革与开放的深入以及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新闻媒介的这一作用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小百姓对当官的畏之如虎,敬之如父,决不敢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评头论足、说东道西,却又对官场中的事怀有极大的好奇,于是,只有靠传闻胡乱品评一番,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媒介
舆论监督作用
新闻理论
畏
之如虎
国家干部
官场现形记
典论
甘苦与共
知
父
干部人事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敬畏使生命神圣
9
作者
叶匡政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6年第11期18-18,共1页
敬畏可能是当下国人最稀缺的一种情感了。“敬”是对生命价值的态度,而“畏”则意味着对生命的警示和自省。它是人类面对神秘的宇宙和必然的死亡所诞生的一种大智慧。儒家是强调敬畏的,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
敬畏可能是当下国人最稀缺的一种情感了。“敬”是对生命价值的态度,而“畏”则意味着对生命的警示和自省。它是人类面对神秘的宇宙和必然的死亡所诞生的一种大智慧。儒家是强调敬畏的,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畏天命”是核心理念,有了这个基础,此后的“畏大人”和“畏圣人之言”才能成立。孔子看来,“大人”是天命在世间的贯彻者,而“圣人之言”则是天命的传递和记录者,自然要一同敬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价值
敬
畏
知
天命
《论语》
“大人”
圣人
“敬”
“
畏
”
原文传递
孔子先秦儒家命运观研究
10
作者
赵婉懿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第2期85-87,共3页
孔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围绕"命"这一话题展开过一系列的探讨。孔子对待"命"的态度与他对仁、义、礼、智、信的见解交织在一起,可概括为"知天命"和"畏天命"两点。孔子的命运观来自于他对人...
孔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围绕"命"这一话题展开过一系列的探讨。孔子对待"命"的态度与他对仁、义、礼、智、信的见解交织在一起,可概括为"知天命"和"畏天命"两点。孔子的命运观来自于他对人生遭遇和社会发展现实的体悟,是他对生命有限性与时间永恒性做出的追问和探求,是他面对制约时寻求突破、为自由解放而做出的理论与实践的努力。这种命运观体现着儒家对人的终极关怀,彰显着儒家学说精神深处的高度自律意识和主体道德意识,对现代社会来说仍然具有鼓舞斗志、慰藉心灵、重塑道德追求、实现价值目标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命运观
孔子
知
天命
畏
天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有效教学的史料选择与运用——以“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为例
11
作者
徐芸芸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5年第8X期46-47,共2页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素。构建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也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史料。"课堂中使用史料的核心意义在于,学生不能尽是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而这涉及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素。构建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也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史料。"课堂中使用史料的核心意义在于,学生不能尽是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而这涉及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笔者认为,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既要重视史料的选择与运用,也要吃透课程标准要求,即在课程标准指导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标准要求
核心意义
助役
后元丰行
天变不足
畏
改易更革
提举官
知
枢密院
人言不足恤
宣仁
原文传递
“改过”的智慧
12
《精神文明导刊》
2012年第5期6-6,共1页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一书中刊登文章,了凡先生提出了改过三要素,第一是羞耻心。人能够知耻,就决定不会起妄心,动恶念。知耻放在改过三要素之首,用意非常之深,凡夫何以不能成圣,病根就在此地,这是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改过之...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一书中刊登文章,了凡先生提出了改过三要素,第一是羞耻心。人能够知耻,就决定不会起妄心,动恶念。知耻放在改过三要素之首,用意非常之深,凡夫何以不能成圣,病根就在此地,这是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改过之法,第二要发畏心。“畏”是害怕,含有恭敬的意思,知道畏惧,才能生诚敬之心。过去,弟子对于父母、尊长,学生对于老师,都有敬畏之心,又敬爱又害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
羞耻心
“
畏
”
知
耻
妄心
成圣
恭敬
诚敬
原文传递
信说
13
作者
童言
《作文世界(高中版)》
2004年第12期94-94,共1页
关键词
失信者
畏
斋
知
信
臣卿
曾子
真金
友可
宦家
千古传诵
何利
原文传递
题名
"畏人知"与"畏己知"
1
作者
王治兵
姚家柱
机构
舟山警备区政治部宣传科
出处
《政工导刊》
2011年第9期67-67,共1页
文摘
清朝雍正年间,有个叫叶存仁的人,先后在浙、皖等地做官,历时30余载,毫不苟取。在他卸任告老还乡时,部属们派船送行,然而却迟迟不见启程,直到深夜才划来一叶小舟。
关键词
《"
畏人
知
"与"
畏己
知
"》
随笔
杂文
杂谈
分类号
I266.1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畏人知”与“畏己知”
2
作者
高国春
机构
安徽
出处
《四川统一战线》
2011年第2期22-23,共2页
文摘
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离职时,僚属为避人耳目,在深更半夜用小船给他送了一批礼品。叶存仁怕直接拒收有伤僚属的面子,就写了首诗婉言谢绝:“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其中,“不畏人知畏己知”对现今如何提高各级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
《"
畏人
知
"与"
畏己
知
"》
随笔
杂文
高国春
分类号
I266.1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畏己知”是一种境界
3
作者
付旭明
出处
《中外企业文化》
2011年第3期68-68,共1页
文摘
"畏己知",始见于清,作为反腐倡廉名训为历代推崇沿用。誉称"千古一廉"的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离职时,僚属为避人耳目,便在深更半夜用小船给他送来大批礼品。叶不想私藏暗吞,又不愿生推硬挡,就挥诗巧妙拒绝:"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其中,"畏己知"深刻体现了这位巡抚的人生操守。
关键词
杂文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畏己
知
”是一种境界》
分类号
I269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议智性直观、智的直觉、及“本觉”的存在格义问题
被引量:
1
4
作者
陈天庆
机构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员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8,共9页
文摘
康德的存在论题在否定性上切近了存在论差异,在肯定性上暴露了主体性哲学的本质性困难,这集中体现在其关于本源追问的"智性直观"问题上。牟宗三非对象性、道德性、肯定性、实体性的"智的直觉",根本上是基于中国传统体用逻辑论证性的,而非现代现象学解释学的,还不能解决康德的存在困境。而《大乘起信论》的"本觉"由于其在"自性"之超越性上开显了某种现代解释学的本源维度,则可能重新解释孔子"畏知天命"的"存在之知"的本真意义。
关键词
智性直观
智的直觉
本觉
自性(自身性)
畏
知
Keywords
intellektuelle Ansehauung
intuition of intellect
the basic consciousness
selfhood
respect and know
分类号
B51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B516.3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孔子天命观中的朴素唯物辩证色彩
被引量:
1
5
作者
鲁西龙
机构
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两课教研室
出处
《甘肃高师学报》
2002年第1期57-60,共4页
文摘
天命观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过去普遍认为孔子的天命观是宿命的、唯心的。通过对孔子所讲的“天”、“命”、“天命”的考证研究 ,可以看出孔子天命观带有一定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倾向 ,而“知天命”和“畏天命”是孔子认识论的集中体现 ,二者是辩证的、发展的。
关键词
孔子
朴素唯物辩证论
天命观
"
知
天命"
"
畏
天命"
认识论
辩证统一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唯天为大:孔子天命观论析
6
作者
王达三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出处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2-15,共4页
文摘
孔子的天命观,部分地继承了殷商和西周时期传统的主宰性、人格化的“天”及“天命观”的思想,同时又给予其以合理性转化,使之更加注重发挥人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张扬了人文精神;孔子认为,人可以通过人事努力和人生体验上知天命,但又并非人人能上知天命,为天命的超越性预留了空间,从而使自己的天命观含有浓厚的宗教性韵味。
关键词
天生德
不怨天
知
天命
畏
天命
唯天为大
Keywords
inborn morality
don't blame god
know one's fate
fear god's will
regard god the all-powerful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历史规律和人的选择的完善
7
作者
李雪
机构
西北政法大学社会与哲学发展学院
出处
《今传媒》
2010年第10期21-22,共2页
文摘
考察人的主体活动,离不开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本文通过批判马克思之前的各种历史观,引出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的阐述,指出在符合历史规律的前提下,人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但始终受到历史规律的制约。之后通过列举几种现象,强调在认识到历史规律和人的选择的辩证关系同时,更应该关注对待历史规律的态度问题,引用了孔子的"知天--畏天"的生态伦理观念,以便来更好的调节历史规律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关系。
关键词
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人的自觉能动性
“
知
天命”
“
畏
天命”
分类号
B08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多曝点光好
8
作者
兆运
机构
郑州大学新闻系
出处
《新闻爱好者》
1989年第11期9-9,共1页
文摘
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忽视。近几年,随着新闻理论的丰富,改革与开放的深入以及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新闻媒介的这一作用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小百姓对当官的畏之如虎,敬之如父,决不敢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评头论足、说东道西,却又对官场中的事怀有极大的好奇,于是,只有靠传闻胡乱品评一番,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
关键词
新闻媒介
舆论监督作用
新闻理论
畏
之如虎
国家干部
官场现形记
典论
甘苦与共
知
父
干部人事制度
分类号
G214 [文化科学—新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敬畏使生命神圣
9
作者
叶匡政
出处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6年第11期18-18,共1页
文摘
敬畏可能是当下国人最稀缺的一种情感了。“敬”是对生命价值的态度,而“畏”则意味着对生命的警示和自省。它是人类面对神秘的宇宙和必然的死亡所诞生的一种大智慧。儒家是强调敬畏的,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畏天命”是核心理念,有了这个基础,此后的“畏大人”和“畏圣人之言”才能成立。孔子看来,“大人”是天命在世间的贯彻者,而“圣人之言”则是天命的传递和记录者,自然要一同敬畏。
关键词
生命价值
敬
畏
知
天命
《论语》
“大人”
圣人
“敬”
“
畏
”
分类号
B821 [哲学宗教—伦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孔子先秦儒家命运观研究
10
作者
赵婉懿
机构
大连理工大学
出处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第2期85-87,共3页
文摘
孔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围绕"命"这一话题展开过一系列的探讨。孔子对待"命"的态度与他对仁、义、礼、智、信的见解交织在一起,可概括为"知天命"和"畏天命"两点。孔子的命运观来自于他对人生遭遇和社会发展现实的体悟,是他对生命有限性与时间永恒性做出的追问和探求,是他面对制约时寻求突破、为自由解放而做出的理论与实践的努力。这种命运观体现着儒家对人的终极关怀,彰显着儒家学说精神深处的高度自律意识和主体道德意识,对现代社会来说仍然具有鼓舞斗志、慰藉心灵、重塑道德追求、实现价值目标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命运观
孔子
知
天命
畏
天命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有效教学的史料选择与运用——以“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为例
11
作者
徐芸芸
机构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出处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5年第8X期46-47,共2页
文摘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素。构建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也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史料。"课堂中使用史料的核心意义在于,学生不能尽是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而这涉及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笔者认为,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既要重视史料的选择与运用,也要吃透课程标准要求,即在课程标准指导下。
关键词
课程标准要求
核心意义
助役
后元丰行
天变不足
畏
改易更革
提举官
知
枢密院
人言不足恤
宣仁
分类号
G633.51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改过”的智慧
12
出处
《精神文明导刊》
2012年第5期6-6,共1页
文摘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一书中刊登文章,了凡先生提出了改过三要素,第一是羞耻心。人能够知耻,就决定不会起妄心,动恶念。知耻放在改过三要素之首,用意非常之深,凡夫何以不能成圣,病根就在此地,这是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改过之法,第二要发畏心。“畏”是害怕,含有恭敬的意思,知道畏惧,才能生诚敬之心。过去,弟子对于父母、尊长,学生对于老师,都有敬畏之心,又敬爱又害怕。
关键词
智慧
羞耻心
“
畏
”
知
耻
妄心
成圣
恭敬
诚敬
分类号
B848.5 [哲学宗教—心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信说
13
作者
童言
机构
上海市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一
出处
《作文世界(高中版)》
2004年第12期94-94,共1页
关键词
失信者
畏
斋
知
信
臣卿
曾子
真金
友可
宦家
千古传诵
何利
分类号
G634.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畏人知"与"畏己知"
王治兵
姚家柱
《政工导刊》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畏人知”与“畏己知”
高国春
《四川统一战线》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畏己知”是一种境界
付旭明
《中外企业文化》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试议智性直观、智的直觉、及“本觉”的存在格义问题
陈天庆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孔子天命观中的朴素唯物辩证色彩
鲁西龙
《甘肃高师学报》
200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唯天为大:孔子天命观论析
王达三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历史规律和人的选择的完善
李雪
《今传媒》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多曝点光好
兆运
《新闻爱好者》
198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敬畏使生命神圣
叶匡政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6
0
原文传递
10
孔子先秦儒家命运观研究
赵婉懿
《中国民族博览》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基于有效教学的史料选择与运用——以“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为例
徐芸芸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5
0
原文传递
12
“改过”的智慧
《精神文明导刊》
2012
0
原文传递
13
信说
童言
《作文世界(高中版)》
200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