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畏人知"与"畏己知"
1
作者 王治兵 姚家柱 《政工导刊》 2011年第9期67-67,共1页
清朝雍正年间,有个叫叶存仁的人,先后在浙、皖等地做官,历时30余载,毫不苟取。在他卸任告老还乡时,部属们派船送行,然而却迟迟不见启程,直到深夜才划来一叶小舟。
关键词 《"畏人"与"畏己"》 随笔 杂文 杂谈
下载PDF
“畏人知”与“畏己知”
2
作者 高国春 《四川统一战线》 2011年第2期22-23,共2页
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离职时,僚属为避人耳目,在深更半夜用小船给他送了一批礼品。叶存仁怕直接拒收有伤僚属的面子,就写了首诗婉言谢绝:“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其中,“不畏人知畏己... 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离职时,僚属为避人耳目,在深更半夜用小船给他送了一批礼品。叶存仁怕直接拒收有伤僚属的面子,就写了首诗婉言谢绝:“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其中,“不畏人知畏己知”对现今如何提高各级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畏人"与"畏己"》 随笔 杂文 高国春
下载PDF
“畏己知”是一种境界
3
作者 付旭明 《中外企业文化》 2011年第3期68-68,共1页
"畏己知",始见于清,作为反腐倡廉名训为历代推崇沿用。誉称"千古一廉"的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离职时,僚属为避人耳目,便在深更半夜用小船给他送来大批礼品。叶不想私藏暗吞,又不愿生推硬挡,就挥诗巧妙拒绝:"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 "畏己知",始见于清,作为反腐倡廉名训为历代推崇沿用。誉称"千古一廉"的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离职时,僚属为避人耳目,便在深更半夜用小船给他送来大批礼品。叶不想私藏暗吞,又不愿生推硬挡,就挥诗巧妙拒绝:"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其中,"畏己知"深刻体现了这位巡抚的人生操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文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畏己”是一种境界》
下载PDF
试议智性直观、智的直觉、及“本觉”的存在格义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天庆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8,共9页
康德的存在论题在否定性上切近了存在论差异,在肯定性上暴露了主体性哲学的本质性困难,这集中体现在其关于本源追问的"智性直观"问题上。牟宗三非对象性、道德性、肯定性、实体性的"智的直觉",根本上是基于中国传... 康德的存在论题在否定性上切近了存在论差异,在肯定性上暴露了主体性哲学的本质性困难,这集中体现在其关于本源追问的"智性直观"问题上。牟宗三非对象性、道德性、肯定性、实体性的"智的直觉",根本上是基于中国传统体用逻辑论证性的,而非现代现象学解释学的,还不能解决康德的存在困境。而《大乘起信论》的"本觉"由于其在"自性"之超越性上开显了某种现代解释学的本源维度,则可能重新解释孔子"畏知天命"的"存在之知"的本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性直观 智的直觉 本觉 自性(自身性)
下载PDF
孔子天命观中的朴素唯物辩证色彩 被引量:1
5
作者 鲁西龙 《甘肃高师学报》 2002年第1期57-60,共4页
天命观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过去普遍认为孔子的天命观是宿命的、唯心的。通过对孔子所讲的“天”、“命”、“天命”的考证研究 ,可以看出孔子天命观带有一定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倾向 ,而“知天命”和“畏天命”是孔子认识论的集... 天命观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过去普遍认为孔子的天命观是宿命的、唯心的。通过对孔子所讲的“天”、“命”、“天命”的考证研究 ,可以看出孔子天命观带有一定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倾向 ,而“知天命”和“畏天命”是孔子认识论的集中体现 ,二者是辩证的、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朴素唯物辩证论 天命观 "天命" "天命" 认识论 辩证统一
下载PDF
唯天为大:孔子天命观论析
6
作者 王达三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2-15,共4页
孔子的天命观,部分地继承了殷商和西周时期传统的主宰性、人格化的“天”及“天命观”的思想,同时又给予其以合理性转化,使之更加注重发挥人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张扬了人文精神;孔子认为,人可以通过人事努力和人生体验上知天命,但又并非... 孔子的天命观,部分地继承了殷商和西周时期传统的主宰性、人格化的“天”及“天命观”的思想,同时又给予其以合理性转化,使之更加注重发挥人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张扬了人文精神;孔子认为,人可以通过人事努力和人生体验上知天命,但又并非人人能上知天命,为天命的超越性预留了空间,从而使自己的天命观含有浓厚的宗教性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生德 不怨天 天命 天命 唯天为大
下载PDF
历史规律和人的选择的完善
7
作者 李雪 《今传媒》 2010年第10期21-22,共2页
考察人的主体活动,离不开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本文通过批判马克思之前的各种历史观,引出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的阐述,指出在符合历史规律的前提下,人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但始终受到历史规律... 考察人的主体活动,离不开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本文通过批判马克思之前的各种历史观,引出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的阐述,指出在符合历史规律的前提下,人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但始终受到历史规律的制约。之后通过列举几种现象,强调在认识到历史规律和人的选择的辩证关系同时,更应该关注对待历史规律的态度问题,引用了孔子的"知天--畏天"的生态伦理观念,以便来更好的调节历史规律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人的自觉能动性 天命” 天命”
下载PDF
多曝点光好
8
作者 兆运 《新闻爱好者》 1989年第11期9-9,共1页
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忽视。近几年,随着新闻理论的丰富,改革与开放的深入以及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新闻媒介的这一作用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小百姓对当官的畏之如虎,敬之如父,决不敢对他们的所... 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忽视。近几年,随着新闻理论的丰富,改革与开放的深入以及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新闻媒介的这一作用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小百姓对当官的畏之如虎,敬之如父,决不敢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评头论足、说东道西,却又对官场中的事怀有极大的好奇,于是,只有靠传闻胡乱品评一番,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媒介 舆论监督作用 新闻理论 之如虎 国家干部 官场现形记 典论 甘苦与共 干部人事制度
下载PDF
敬畏使生命神圣
9
作者 叶匡政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6年第11期18-18,共1页
敬畏可能是当下国人最稀缺的一种情感了。“敬”是对生命价值的态度,而“畏”则意味着对生命的警示和自省。它是人类面对神秘的宇宙和必然的死亡所诞生的一种大智慧。儒家是强调敬畏的,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 敬畏可能是当下国人最稀缺的一种情感了。“敬”是对生命价值的态度,而“畏”则意味着对生命的警示和自省。它是人类面对神秘的宇宙和必然的死亡所诞生的一种大智慧。儒家是强调敬畏的,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畏天命”是核心理念,有了这个基础,此后的“畏大人”和“畏圣人之言”才能成立。孔子看来,“大人”是天命在世间的贯彻者,而“圣人之言”则是天命的传递和记录者,自然要一同敬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价值 天命 《论语》 “大人” 圣人 “敬”
原文传递
孔子先秦儒家命运观研究
10
作者 赵婉懿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第2期85-87,共3页
孔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围绕"命"这一话题展开过一系列的探讨。孔子对待"命"的态度与他对仁、义、礼、智、信的见解交织在一起,可概括为"知天命"和"畏天命"两点。孔子的命运观来自于他对人... 孔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围绕"命"这一话题展开过一系列的探讨。孔子对待"命"的态度与他对仁、义、礼、智、信的见解交织在一起,可概括为"知天命"和"畏天命"两点。孔子的命运观来自于他对人生遭遇和社会发展现实的体悟,是他对生命有限性与时间永恒性做出的追问和探求,是他面对制约时寻求突破、为自由解放而做出的理论与实践的努力。这种命运观体现着儒家对人的终极关怀,彰显着儒家学说精神深处的高度自律意识和主体道德意识,对现代社会来说仍然具有鼓舞斗志、慰藉心灵、重塑道德追求、实现价值目标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命运观 孔子 天命 天命
下载PDF
基于有效教学的史料选择与运用——以“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为例
11
作者 徐芸芸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5年第8X期46-47,共2页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素。构建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也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史料。"课堂中使用史料的核心意义在于,学生不能尽是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而这涉及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素。构建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也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史料。"课堂中使用史料的核心意义在于,学生不能尽是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而这涉及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笔者认为,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既要重视史料的选择与运用,也要吃透课程标准要求,即在课程标准指导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标准要求 核心意义 助役 后元丰行 天变不足 改易更革 提举官 枢密院 人言不足恤 宣仁
原文传递
“改过”的智慧
12
《精神文明导刊》 2012年第5期6-6,共1页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一书中刊登文章,了凡先生提出了改过三要素,第一是羞耻心。人能够知耻,就决定不会起妄心,动恶念。知耻放在改过三要素之首,用意非常之深,凡夫何以不能成圣,病根就在此地,这是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改过之...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一书中刊登文章,了凡先生提出了改过三要素,第一是羞耻心。人能够知耻,就决定不会起妄心,动恶念。知耻放在改过三要素之首,用意非常之深,凡夫何以不能成圣,病根就在此地,这是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改过之法,第二要发畏心。“畏”是害怕,含有恭敬的意思,知道畏惧,才能生诚敬之心。过去,弟子对于父母、尊长,学生对于老师,都有敬畏之心,又敬爱又害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 羞耻心 妄心 成圣 恭敬 诚敬
原文传递
信说
13
作者 童言 《作文世界(高中版)》 2004年第12期94-94,共1页
关键词 失信者 臣卿 曾子 真金 友可 宦家 千古传诵 何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