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体制化想象的质询与诗性的有无——论《“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的研究角度与方法 |
陈芝国
|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6 |
0 |
|
2
|
讨论《“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 |
冷霜
段从学
姜涛
张洁宇
张桃洲
孙晓娅
|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
2007 |
1
|
|
3
|
《女神》: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新诗集——中国现代文学重点内容辅导之一 |
王继增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1992 |
0 |
|
4
|
新学诗·新派诗·歌体诗·白话诗——论中国新诗的发生与发展 |
龚喜平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8 |
13
|
|
5
|
白话诗的“新”逻辑--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及意义重估 |
周建华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6
|
方言入诗与中国新诗的发生 |
颜同林
|
《中外诗歌研究》
|
2009 |
0 |
|
7
|
“新中国”爱情诗举要与女权主义走势 |
刘忠
|
《青海社会科学》
|
2005 |
3
|
|
8
|
论丘逢甲诗中的“新中国”思想 |
刘学照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9
|
论何其芳对中国新格律诗的理论建树 |
夏冠洲
|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10
|
关于我的《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 |
陈方竞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11
|
自由与格律:中国新诗的形式追寻 |
张同道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
1
|
|
12
|
新中国以来研究者视野中的湖湘诗派 |
黄去非
李开明
|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7 |
0 |
|
13
|
20世纪20年代“新诗集”序跋中的新诗本体观 |
杨四平
王祎灵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2 |
0 |
|
14
|
《中国新诗编年史》笔谈 |
刘福春
郭娟
赵京华
赵稀方
萨支山
程凯
段美乔
冷川
|
《创作与评论》
|
2014 |
0 |
|
15
|
威廉·福克纳与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发生 |
李萌羽
张悦
|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
2023 |
0 |
|
16
|
新中国60年莱蒙托夫诗歌研究之考察与分析 |
顾蕴璞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7
|
还原稚萌真相的祛蔽与正名——读赵亚宏《〈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 |
章永林
葛胜君
|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
2012 |
0 |
|
18
|
音乐剧《中国蝴蝶》剧本和剧诗创新分析 |
洪燕
|
《戏剧之家》
|
2016 |
0 |
|
19
|
《记忆》(叙述诗)——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
刘维新
|
《中国房地产金融》
|
2009 |
0 |
|
20
|
深入和成熟: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理论批评 |
杨四平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