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7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巫鸿:《“空间”的美术史》 被引量:1
1
作者 袁晶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9年第1期137-140,共4页
《“空间”的美术史》一书记录了巫鸿在OCAT研究中心的系列演讲,包含“空间与图像”“空间与物”和“空间与总体艺术”三部分内容;也是他对美术史研究方法的反思与总结。无论是作为一种概念还是研究方法来说,“空间”都不是一个新话题,... 《“空间”的美术史》一书记录了巫鸿在OCAT研究中心的系列演讲,包含“空间与图像”“空间与物”和“空间与总体艺术”三部分内容;也是他对美术史研究方法的反思与总结。无论是作为一种概念还是研究方法来说,“空间”都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巫鸿强调“空间”其实是想开拓一种新的解释框架。其言说目的主要是在反思传统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发掘空间概念在艺术分析中的方法论上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研究 艺术分析 解释框架 传统研究 空间概念 种概念 方法论 话题
下载PDF
空间视野下区域美术创作形态及风格流变研究——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革命历史画为例
2
作者 王盼盼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3期97-102,共6页
区域美术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表达的载体,往往是固定存在于某一个特定的空间环境之中,并且深受空间因素影响。本文以空间视野为出发点,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革命历史画的发展轨迹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甘肃革命历史画中的空间表现手法、... 区域美术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表达的载体,往往是固定存在于某一个特定的空间环境之中,并且深受空间因素影响。本文以空间视野为出发点,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革命历史画的发展轨迹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甘肃革命历史画中的空间表现手法、地域特色以及时代变迁,揭示了空间因素对于区域美术的影响和塑造。通过结合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分析,梳理甘肃革命历史画的历史演进与变迁过程,以及区域美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与发展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视野 区域美术 革命历 空间构造
下载PDF
情景交融的表演空间——论西北地区校史剧的舞台美术
3
作者 成怡宁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0期84-86,共3页
舞台美术服从于戏剧表演,是为表演锦上添花的舞台艺术。与绘画艺术不同,舞台美术不是一张张单独的图画,而是一组组连续的动态画面展示,舞美与表演互相配合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舞台艺术。近年来,西北地区校史剧发展突飞猛进,舞台美术设计... 舞台美术服从于戏剧表演,是为表演锦上添花的舞台艺术。与绘画艺术不同,舞台美术不是一张张单独的图画,而是一组组连续的动态画面展示,舞美与表演互相配合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舞台艺术。近年来,西北地区校史剧发展突飞猛进,舞台美术设计也逐渐走向成熟。这些舞台美术在舞美要素、舞美的视觉表现及其叙事作用上不断创新,使舞台美术设计为校史剧的精彩呈现起到很好的服务作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台美术 表演空间 视觉传达
下载PDF
关怀与修复——基于美术馆空间的艺术疗愈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叶洪图 李思怡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期267-269,共3页
美术馆作为城市与公共文化之间的连接,既是有形的物理空间,又是城市重要的精神空间与美学空间。美术馆空间的疗愈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空间本身所具有的疗愈性,二是基于美术馆空间所进行的艺术活动所具有的疗愈性。近年来,美术馆的... 美术馆作为城市与公共文化之间的连接,既是有形的物理空间,又是城市重要的精神空间与美学空间。美术馆空间的疗愈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空间本身所具有的疗愈性,二是基于美术馆空间所进行的艺术活动所具有的疗愈性。近年来,美术馆的发展正向多元化的方向迈进,文章探索了美术馆空间作为疗愈空间的可行性以及疗愈可视化表现,旨在为同类型美术馆艺术疗愈的规划设计提供较好的参考,推进美术馆空间艺术疗愈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拓展美术馆功能的边界,使其发挥疗愈作用并构建公共空间疗愈的柔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疗愈 美术空间 疗愈可视化
下载PDF
新文科建设与中国美术史书写的“破”与“立”
5
作者 程波涛 贾峰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152-160,共9页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美术史书写维度,应该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文化传统生成的语境下,通过学科交叉和跨界融通,在原有学科体系基础上不断升华与拓展,从学科交叉的边界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与新的知识领域,以包容的姿态和学科新理念,进一步激...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美术史书写维度,应该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文化传统生成的语境下,通过学科交叉和跨界融通,在原有学科体系基础上不断升华与拓展,从学科交叉的边界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与新的知识领域,以包容的姿态和学科新理念,进一步激活中国美术历史写作范式的多种可能和可行性,构筑更加完备的美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与此同时,新文科建设所倡导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如其他人文学科研究一样,在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强化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发挥积极作用,提升新文科教育以文化人等方面的新动能,进而对塑造新时代人的精神品格、美育素养和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建设 中国美术 书写维度 问题意识 价值引领
下载PDF
启蒙理想的现实主义表征——读王逊的《中国美术史稿》
6
作者 王浩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28,共7页
王逊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直接延续了新文化运动尤其是蔡元培、邓以蛰的学脉,并且远承了启蒙运动以来的德国美术史传统。王逊在他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和教学尤其是《中国美术史稿》等著作中,特别强调“美术史是一种科学”,注重基于马赫主义的... 王逊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直接延续了新文化运动尤其是蔡元培、邓以蛰的学脉,并且远承了启蒙运动以来的德国美术史传统。王逊在他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和教学尤其是《中国美术史稿》等著作中,特别强调“美术史是一种科学”,注重基于马赫主义的实在论来揭示中国美术史“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将其作为“创造新美术的依据”,以及追问“为什么要学习或研究美术史”,其实都是启蒙精神的具体表征。王逊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和著作或有具体欠缺乃至错误,但他在特殊时期为研究中国美术史以及撰写相关的著作所付出的种种艰辛努力,尤其是他所一再追问的“为什么要学习或研究美术史”,仍然拥有其恒久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逊 中国美术 《中国美术稿》 现实主义 启蒙
下载PDF
考古学与美术史的思想交汇——评尹吉男《知识生成的图像史》
7
作者 耿朔 《美术大观》 2024年第3期142-144,共3页
尹吉男《知识生成的图像史》讨论的是与“物”相关的历史,本文对该书绪论提到的“一般图像”“物的实在性”“真伪观”三个概念进行辨析,表明考古学研究的思考与实践是“知识生成”方法的重要来源,也揭示出美术史创造性理解与考古学还... 尹吉男《知识生成的图像史》讨论的是与“物”相关的历史,本文对该书绪论提到的“一般图像”“物的实在性”“真伪观”三个概念进行辨析,表明考古学研究的思考与实践是“知识生成”方法的重要来源,也揭示出美术史创造性理解与考古学还原性理解的差异。“知识生成”的方法展现出美术史作为一个学科对于其他人文学科的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美术 时代风格 动态研究
下载PDF
作为方法的“窑系”:中国陶瓷史体系建构的时间、空间和系统
8
作者 王洪伟 《艺术探索》 2024年第1期65-71,共7页
“窑系”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陶瓷史学界创造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概念。近年来,国内外陶瓷史学界对于“窑系”概念的形成、发展进行了细致梳理和深刻反思。基于时间性、空间性和系统性的“窑系”概念,在观照中国陶瓷历史面貌和现实... “窑系”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陶瓷史学界创造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概念。近年来,国内外陶瓷史学界对于“窑系”概念的形成、发展进行了细致梳理和深刻反思。基于时间性、空间性和系统性的“窑系”概念,在观照中国陶瓷历史面貌和现实实践、构建中国陶瓷史体系方面具有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窑系 时间性 空间 系统性 中国陶瓷体系
下载PDF
开街 近代广州西关空间史笔记
9
作者 肖旻 唐颖晋 周冰鸿 《时代建筑》 2024年第1期23-35,共13页
西关地区是传统时代晚期广州城近郊最发达的地区,民国时期被纳入城市行政区。西关的变迁具有传统城市近代化与传统空间城市化的双重转型特征,也是民国广州通过马路街道建设实现城市空间转型的集中代表地区。文章以街道为主角,以空间权... 西关地区是传统时代晚期广州城近郊最发达的地区,民国时期被纳入城市行政区。西关的变迁具有传统城市近代化与传统空间城市化的双重转型特征,也是民国广州通过马路街道建设实现城市空间转型的集中代表地区。文章以街道为主角,以空间权属内涵及其开发营造方式为切入点,围绕“开街”在形塑近代城市中的作用,提出了近代西关空间演变的阐释路径,显示了一种融合不同尺度,贯通形态、功能、习俗、制度与观念的空间史研究风格。文章同时也尝试对城市形态学与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里坊制与街巷制问题、传统空间的公共性问题等若干宏观议题给出探索性的思考和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街 街屋 形态学 类型学 公共性 空间
下载PDF
以院史馆为核心的新型医疗文化空间构建研究
10
作者 孙婷婷 《办公室业务》 2024年第3期166-168,共3页
医院院史馆承载着医院厚重的历史,是医院文化的汇聚和积淀,更是医院未来发展的起点和根系所在。院史馆建立在丰富的院史档案基础之上,是医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文章在空间理论视阈下深刻剖析院史馆独特的“空间”属性,结合院史... 医院院史馆承载着医院厚重的历史,是医院文化的汇聚和积淀,更是医院未来发展的起点和根系所在。院史馆建立在丰富的院史档案基础之上,是医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文章在空间理论视阈下深刻剖析院史馆独特的“空间”属性,结合院史馆收藏、研究、展览、宣传和教育的功能目标,探索以院史馆为核心的医疗文化空间构建策略,总结在医院院史馆等医疗文化空间建设实践中的经验和做法,以期为同类问题提供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理论 文化空间 建构路径
下载PDF
基于VR技术的《中国美术史》课程应用与实践探索
11
作者 杜敏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4年第2期0034-0037,共4页
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兴起,传统教育方法迎来了变革契机。VR技术的特点在于其能够创造一个全方位、沉浸式的虚拟环境,使学习者可以在一个近乎真实的三维空间中体验和互动。对于艺术历史课程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依赖于图文教材和讲... 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兴起,传统教育方法迎来了变革契机。VR技术的特点在于其能够创造一个全方位、沉浸式的虚拟环境,使学习者可以在一个近乎真实的三维空间中体验和互动。对于艺术历史课程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依赖于图文教材和讲解,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尤其是对于抽象和复杂的艺术作品的理解。《中国美术史》作为一门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且复杂,对学生而言,仅通过文字和图片很难完全理解和欣赏中国美术的精髓和演变过程。因此,寻求一种更加生动、直观、互动的教学方法成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本文以《中国美术史》为例,探索如何将VR技术融入课程设计,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R 《中国美术史》 课程 应用
下载PDF
中国美术史“风格代时期”新逻辑教学体系建构研究
12
作者 李琪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4年第1期9-11,共3页
要培养具备时代精神的艺术人才,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必不可少。为了改变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沿用按照历史时期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艺术风格着手,强调中国美术史的审美性、连贯性与通感性,结合中国美术史中的艺术家、图像、实物及文... 要培养具备时代精神的艺术人才,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必不可少。为了改变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沿用按照历史时期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艺术风格着手,强调中国美术史的审美性、连贯性与通感性,结合中国美术史中的艺术家、图像、实物及文献等多角度论述,将课程分为“滥觞质朴、交互渗透、写实再现、抒情表意”四个不同风格,以期为高校艺术必修课程中国美术史及相关课程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风格 时期 中国美术 教学方法改革
下载PDF
“静穆”探源——美术史角度的阐释
13
作者 李艳辉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8,152,共11页
“静穆”是文艺美学领域的重要旨趣和论题,一般认为由温克尔曼最早提出,但未被明确阐释。学界对静穆的初始含义缺乏认识,又因引申阐释而产生分歧和争议。静穆最初是一个美术史领域的论题。将其置于历史语境作美术史角度的考察,可探知其... “静穆”是文艺美学领域的重要旨趣和论题,一般认为由温克尔曼最早提出,但未被明确阐释。学界对静穆的初始含义缺乏认识,又因引申阐释而产生分歧和争议。静穆最初是一个美术史领域的论题。将其置于历史语境作美术史角度的考察,可探知其初始含义。静穆最典型的物质载体是希腊古典前期雕塑中的自我形象,其风格特征体现为人像表情的严肃和身体的放松,其风格成因是技术的限制和理念的表达。就后者而言,静穆表现的是自我的美丽形象和伟大性格。在很多情境下,静穆甚至蕴含力量、启示与鼓舞。自我形象的“静穆”特征在后世得到较长时间的延续。朱光潜在引入“静穆说”的过程中实现了由美术向美学、诗学的跳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穆 温克尔曼 古希腊雕塑 古典前期 美术
下载PDF
黑白灰的空间变奏曲——泰康美术馆空间设计
14
作者 丁歆 秦曙 章明 《建筑技艺(中英文)》 2024年第4期86-90,共5页
以泰康集团大厦一、二层裙房的室内空间改造为例,设计尝试探索新的艺术展览模式,突破通常的白盒子展览模式,将现代艺术展示空间同中国传统园林空间意蕴相结合,创造与日常生活交互的可能。
关键词 建筑室内改造 艺术空间 多义性 园林意蕴 美术馆设计
下载PDF
新中国工艺美术史学史(1949~2023)发微
15
作者 曹芳芳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8,共7页
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下简称“三大体系”)的背景下,亟需构建新中国工艺美术史学史,为新中国工艺美术史“立传”。本文通过对新中国工艺美术史学史的研究现状、构建趣旨与指向、研究思路与方... 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下简称“三大体系”)的背景下,亟需构建新中国工艺美术史学史,为新中国工艺美术史“立传”。本文通过对新中国工艺美术史学史的研究现状、构建趣旨与指向、研究思路与方法的阐述,以进一步明晰其研究方向与构建目标。这项研究,一方面可以填补设计学学科、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当前工艺美术实践把握住时代的新诉求、新变化、新理念,开创中国工艺美术学科建设、学术研究、话语建构、实践创作的新纪元,同时助力中国设计学“三大体系”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工艺美术 “三大体系”
下载PDF
王方舟作品——中国美术史
16
作者 王方舟 《美与时代(城市)》 2024年第1期147-147,共1页
设计说明:把中国美术史讲义用菲林纸打印一遍,熟悉的美术史经一遍又一遍地重叠后,逐渐变得模糊,最后一片茫然,什么也看不清楚了。
关键词 中国美术 设计说明 美术
下载PDF
常任侠中国敦煌美术史研究论略
17
作者 吴衍发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65-71,共7页
常任侠的中国敦煌美术史研究成果丰硕,主要体现在敦煌佛教美术研究、中印佛教美术交流及其影响研究两个方面。常任侠立足于唯物史观和美术史的宏阔视野,采用艺术考古研究方法,对汉唐石刻壁画艺术进行考察与研究,揭示其演变的重要特征和... 常任侠的中国敦煌美术史研究成果丰硕,主要体现在敦煌佛教美术研究、中印佛教美术交流及其影响研究两个方面。常任侠立足于唯物史观和美术史的宏阔视野,采用艺术考古研究方法,对汉唐石刻壁画艺术进行考察与研究,揭示其演变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规律,既肯定了印度佛教文化对汉唐石刻壁画艺术的影响,又强调了汉唐时期本土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艺术的吸收、融合、改造。他的敦煌美术史研究丰富了中国古代敦煌美术史研究的资料库,为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和学科建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壁画 发展演变 汉唐时代 敦煌美术 常任侠
下载PDF
壁垒、迁移与内化——“美术史”课程于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实践中的三个发展阶段
18
作者 宋自腾 《中国美术》 2024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目前,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学生对美术史、艺术理论等课程普遍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对美术史等课程的定位不准确。这些课程往往以科普的形式存在,难以直接指导学生的艺术创作。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 目前,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学生对美术史、艺术理论等课程普遍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对美术史等课程的定位不准确。这些课程往往以科普的形式存在,难以直接指导学生的艺术创作。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对美术史课程的研发还不全面,传统教学过于侧重让学生记忆知识点,而忽略了让学生了解美术学科的本体特征。事实上,美术史课程在高职院校美术专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应当贯穿高职院校艺术教学活动的始终。笔者针对近年来高职院校美术史课程的发展情况,将其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教学 职业教育 艺术设计 课程开发
下载PDF
城乡空间中的生活史转向——《一个人的微湖闸》《烟霞里》读札
19
作者 贺与诤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88,共7页
魏微以个人成长史注入小说叙事之中,在《一个人的微湖闸》《烟霞里》中,完成了个体在大时代中的城乡身份转换、精神成长及价值体认的过程,诉说了时代与个体之间的相互映照,彼此成就。魏微以绵密且深情的语言,以故乡、他乡、原乡、异乡... 魏微以个人成长史注入小说叙事之中,在《一个人的微湖闸》《烟霞里》中,完成了个体在大时代中的城乡身份转换、精神成长及价值体认的过程,诉说了时代与个体之间的相互映照,彼此成就。魏微以绵密且深情的语言,以故乡、他乡、原乡、异乡为叙事空间,以人物志的方式描摹人性与时代的肌理。本文旨在发掘日常生活背后的生命个体对大时代的体验,探究城乡空间中乡村与城市景观所折射的价值选择,以及透过情感关系所折射出主体性建构与文化变迁的过程。多维视角下的个体生活史转向,亦体现出作家的文化自觉与学者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生活转向 城市空间 知识分子 主体性建构
下载PDF
《中国美术史》课程“四步走”教学模式研究
20
作者 周结春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22-125,共4页
我国社会和经济快速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也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美术史》是师范类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基于当前《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美术史》“四步走... 我国社会和经济快速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也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美术史》是师范类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基于当前《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美术史》“四步走”的教学模式:首先,构建学习《中国美术史》的程式,指明路径;其次,《中国美术史》内容模块,掌握知识;再次,《中国美术史》内容程式与模块演练,能力转化;最后,《中国美术史》模块内在文脉梳理,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 教学模式 “四步走”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