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小时的故事》与读者身份构建
1
作者 潘龄晓 万雪梅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11期72-75,共4页
作为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作品之一,《一个小时的故事》实质上对19世纪美国南方女性读者起到了一定的规训作用。小说中马拉德夫人对自由的呼唤,引发了女性读者对传统女性形象及家庭观念的质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作为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作品之一,《一个小时的故事》实质上对19世纪美国南方女性读者起到了一定的规训作用。小说中马拉德夫人对自由的呼唤,引发了女性读者对传统女性形象及家庭观念的质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然而小说通过马拉德夫人之死强化了读者对社会制约因素的认知,传递了趋向保守的价值观,承担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功能。剖析《一个小时的故事》对读者身份的建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典作品的社会及时代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特·肖邦 《一个小时的故事》 接受美学 读者身份
下载PDF
空间隐喻认知视阈下《一个小时的故事》的主题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密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Z期33-34,共2页
认知语言学将隐语视为人类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而空间隐喻在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的,空间隐喻亦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的空间隐喻理论为基础,从隐喻认... 认知语言学将隐语视为人类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而空间隐喻在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的,空间隐喻亦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的空间隐喻理论为基础,从隐喻认知模式来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出现的不同场景,解读作者的意图和小说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小时的故事》 空间隐喻 认知 主题
下载PDF
凯特·肖班的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的女性主义蕴涵 被引量:2
3
作者 丛慧杰 《绥化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78-80,共3页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以精简有力的文字,讲述一个深刻的故事,质疑了传统的婚姻,表达了对女性作为传统的“家庭天使”的角色的怀疑和否定,使原来处于男性中心社会视角盲区的现实得以呈现在读...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以精简有力的文字,讲述一个深刻的故事,质疑了传统的婚姻,表达了对女性作为传统的“家庭天使”的角色的怀疑和否定,使原来处于男性中心社会视角盲区的现实得以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挑战了男性至上主义文学中的妇女形象,从中折射出女性的性属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特·肖班 《一个小时的故事》 女性主义 性属
下载PDF
功能对等视角下小说翻译的语言文体转换——以凯特·肖邦《一个小时的故事》中译本为例
4
作者 施玉丹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第11期72-75,共4页
以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中译本为例,结合小说中独具匠心的文体特征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从等值翻译的角度出发,分析原文与译文在语言及文体上的契合点,更好地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关键词 《一个小时的故事》 文体分析 翻译的等值 功能对等
下载PDF
叙事伦理学视野下解读《一个小时的故事》
5
作者 胡爱华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86-90,共5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近年来在国内蓬勃兴起的文学理论为文本阐释提供了更多空间。江守义在纽顿叙事伦理学基础上提出四分法:意图伦理、故事伦理、叙事伦理和接受伦理,认为分析叙事伦理是为了揭示意图伦理和叙述伦理,而读者对伦理内涵的... 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近年来在国内蓬勃兴起的文学理论为文本阐释提供了更多空间。江守义在纽顿叙事伦理学基础上提出四分法:意图伦理、故事伦理、叙事伦理和接受伦理,认为分析叙事伦理是为了揭示意图伦理和叙述伦理,而读者对伦理内涵的把握也离不开接受伦理。文章从叙事伦理和接受伦理这两个层面讨论肖邦的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籍此发掘其中所蕴藏的深层含义。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代表着当时主流伦理规范,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反映出马拉德夫人从遵从主流伦理规范,到说出违反伦理禁忌的话语,再到作出违反伦理秩序的决定的心路历程。读者对文本伦理内涵的把握同样也离不开叙事伦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帮助读者了解主流伦理规范,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帮助读者深入女主人公内心,进而管窥19世纪末美国女性走向独立自我意识之艰难过程。无论叙事伦理还是接受伦理,都给文学作品研究增加了新的伦理研究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小时的故事》 第三人称全知叙事伦理 第三人称限知叙事伦理 接受伦理
下载PDF
多视角解读凯特·肖班《一个小时的故事》
6
作者 陈平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47-48,共2页
本文尝试着从形式主义﹑人物心理﹑历史学﹑社会学﹑读者反应等五个文学批评视角对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进行解读和阐释,旨在说明对同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打量、去领会,就会有不同的内涵,而各种内... 本文尝试着从形式主义﹑人物心理﹑历史学﹑社会学﹑读者反应等五个文学批评视角对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进行解读和阐释,旨在说明对同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打量、去领会,就会有不同的内涵,而各种内涵的汇聚便不断丰富了作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特·肖班 《一个小时的故事》 视角
下载PDF
真实的束缚,虚幻的自由———试论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 被引量:50
7
作者 彭贵菊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0-134,共5页
长期以来 ,批评家认为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是一篇女权主义作品。笔者认为 ,虽然故事的主人公是位传统的家庭主妇 ,但她的悲剧不仅是女性的悲剧 ,而且是生命个体在社会规范的制约之下 ,生存空间逐渐萎缩、直至消失的悲剧... 长期以来 ,批评家认为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是一篇女权主义作品。笔者认为 ,虽然故事的主人公是位传统的家庭主妇 ,但她的悲剧不仅是女性的悲剧 ,而且是生命个体在社会规范的制约之下 ,生存空间逐渐萎缩、直至消失的悲剧。作者通过人物的话语特征、人物的相互关系以及戏剧式的场景描述揭示了女主人公失去话语空间、思维空间直至整个生存空间的悲剧性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权主义 话语特征 凯特·肖邦 《一个小时的故事》 人物关系 戏剧式场景 生存空间
原文传递
马拉德夫人的觉醒:父权制下的《一个小时的故事》解读
8
作者 王玉芬 《林区教学》 2016年第8期36-37,共2页
凯特·肖邦(1851—1904)是19世纪的美国著名女作家,也是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先驱代表作家之一。《一个小时的故事》用短小精湛的文字描述马拉德夫人在听到"丧夫"消息后一反常态的欣喜若狂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希望,反映出马拉德... 凯特·肖邦(1851—1904)是19世纪的美国著名女作家,也是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先驱代表作家之一。《一个小时的故事》用短小精湛的文字描述马拉德夫人在听到"丧夫"消息后一反常态的欣喜若狂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希望,反映出马拉德夫人强烈地想摆脱父权制束缚的心理。马拉德夫人的死亡暗示着这样一个悲剧:在19世纪的西方社会,统治西方社会的父权制无比强大,女性要从根本上逃脱父权制的羁绊、获得真正的自由几乎只是空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小时的故事》 马拉德夫人 父权制
下载PDF
试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存在主义倾向 被引量:2
9
作者 宋晓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6期83-84,共2页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长期以来,评论界一直认为此小说是女权主义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内心世界、细致的场景描写以及主人公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等方面的阐述,分析了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的存...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长期以来,评论界一直认为此小说是女权主义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内心世界、细致的场景描写以及主人公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等方面的阐述,分析了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的存在主义思想倾向,旨通过这一新角度来阅读小说,能够使读者对作品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小时的故事》 存在主义 自由
原文传递
《一小时的故事》的符号学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申屠云峰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81-83,共3页
国内学者对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的解读主要有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都认为小说主人公马拉德夫人与传统社会力量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如果我们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借用德里达所提出的"替补"概念来重新审... 国内学者对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的解读主要有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都认为小说主人公马拉德夫人与传统社会力量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如果我们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借用德里达所提出的"替补"概念来重新审视马拉德夫人与传统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将会发现双方其实代表了在替补这个大的机制下两种相通的符号指涉模式,因而双方是互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小时的故事》 替补 指涉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