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别离》的叙事张力:网状节点设计 被引量:1
1
作者 徐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5-157,共3页
阿斯哈·法哈蒂的《一次别离》中每一位人物都具有他所处境遇的那一类人的概括性特征,多重人物关系之间被精心设置了不同的矛盾冲突,一个个矛盾节点的设计构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电影中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男性与女性、中产阶层... 阿斯哈·法哈蒂的《一次别离》中每一位人物都具有他所处境遇的那一类人的概括性特征,多重人物关系之间被精心设置了不同的矛盾冲突,一个个矛盾节点的设计构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电影中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男性与女性、中产阶层与贫民阶层、宗教与人性、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等多种矛盾碰撞、拉扯,多节点的网状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叙事张力。这种构思方法对电影创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斯哈·法哈蒂 《一次别离》 叙事张力 网状节点 现代意识
下载PDF
电影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一次别离》、《安纳托利亚往事》、《两天一夜》给国产电影的启示
2
作者 朱洁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6年第2期109-114,共6页
《一次别离》、《安纳托利亚往事》和《两天一夜》,在题材主题上,截取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横断面,探讨复杂真实的人性,堪称人本主义典范;在叙事技巧上,回归传统,外在的戏剧故事与内在的心理冲突,构成强大的叙事张力;在电影风格上,以纪录片... 《一次别离》、《安纳托利亚往事》和《两天一夜》,在题材主题上,截取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横断面,探讨复杂真实的人性,堪称人本主义典范;在叙事技巧上,回归传统,外在的戏剧故事与内在的心理冲突,构成强大的叙事张力;在电影风格上,以纪录片式的镜头语言、极其精简的情节场景、极度克制的情感表达,实现极简主义的艺术追求。三部外国电影带给国产电影重要启示:电影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让生活在电影中真实、自然地流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别离》 《安纳托利亚往事》 《两天一夜》 人本主义 极简主义
下载PDF
《一次别离》中的父权危机
3
作者 程振翼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5-26,共2页
本文结合拉康的"父亲之名"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宗教理论,对伊朗电影《一次别离》进行精神分析式的解读,在相对微观的家庭层面和更宏大的宗教、政治层面上,阐释和分析了该电影中"父亲"形象和"父亲"功能。由此... 本文结合拉康的"父亲之名"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宗教理论,对伊朗电影《一次别离》进行精神分析式的解读,在相对微观的家庭层面和更宏大的宗教、政治层面上,阐释和分析了该电影中"父亲"形象和"父亲"功能。由此,本文得出结论,影片反映出了当代伊朗原有的父权社会秩序正在遭受严峻的挑战,并且这种秩序危机是发生在社会生活和人类心灵等诸多方面的,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和秩序亟待尽快被建构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别离》 拉康 弗洛伊德
下载PDF
电影《一次别离》多重流动的视点叙事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蔡青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80-82,共3页
电影《一次别离》举重若轻地将一个个沉重的社会问题承载于饱满的叙事中娓娓道来,同时这部影片的视点叙事也可谓精彩纷呈,循环流动的视点是电影充实和精密的主要原因;多重视点的叠加与选择使影片更有深度和艺术性,并且最终统一于儿童的... 电影《一次别离》举重若轻地将一个个沉重的社会问题承载于饱满的叙事中娓娓道来,同时这部影片的视点叙事也可谓精彩纷呈,循环流动的视点是电影充实和精密的主要原因;多重视点的叠加与选择使影片更有深度和艺术性,并且最终统一于儿童的视点,这让影片的主题得以升华。以《一次别离》的视听语言分析为基础来探究出影片表层叙事之下视点叙事的深层含义,即一个隐蔽在伊朗式离婚和中产阶级与大众碰撞故事之下的情感"疏离"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别离》 叙事视点 流动视点 多重视点
下载PDF
《一次别离》: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承袭与伊朗本土化诠释 被引量:5
5
作者 惠艺 《电影评介》 2012年第18期51-53,共3页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外延在不断变化中,但其核心仍旧是对普通民众的关怀与纪实的本质。《一次别离》紧贴时代的脉搏,既承袭了新现实主义典型精神内核,又实现了伊朗电影对新现实主义的本土化美学延展与诠释——将戏剧化的冲突叙事策略运用...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外延在不断变化中,但其核心仍旧是对普通民众的关怀与纪实的本质。《一次别离》紧贴时代的脉搏,既承袭了新现实主义典型精神内核,又实现了伊朗电影对新现实主义的本土化美学延展与诠释——将戏剧化的冲突叙事策略运用于伊朗本土主题思考进行电影叙事表达。《一次别离》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民族化电影道路,也完成了一次电影艺术的扬弃过程,这种探索值得中国现代电影人加以研究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现实主义 伊朗本土化诠释 戏剧冲突 《一次别离》
下载PDF
解读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的多重分裂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亮 《民族艺林》 2013年第2期93-96,共4页
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通过一个琐碎的家庭故事,曲折地反映出伊朗的社会现实。影片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不同程度的"伊朗式"分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伊朗现实"的电影艺术... 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通过一个琐碎的家庭故事,曲折地反映出伊朗的社会现实。影片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不同程度的"伊朗式"分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伊朗现实"的电影艺术模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朗电影 《一次别离》 伊朗现实 多重分裂
下载PDF
镣铐之舞:《一次别离》中意识形态的冲突与妥协
7
作者 李梓晴 《戏剧之家》 2022年第26期160-162,共3页
戴着镣铐舞蹈的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努力规避了伊朗电影审查制度的条条框框,在还原伊朗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面貌的基础上,将国家文化深处的意识形态冲突在电影《一次别离》中进行呈现。本文以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 戴着镣铐舞蹈的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努力规避了伊朗电影审查制度的条条框框,在还原伊朗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面貌的基础上,将国家文化深处的意识形态冲突在电影《一次别离》中进行呈现。本文以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理论捕捉“看不见的内容”或“听不到的无法辨别的记号”,探析影片中各不相容的复调姿态下所隐藏的多层矛盾,即电影背后伊朗意识形态中的宗教与世俗、传统与现代、社会与民众的冲突以及在谎言中的妥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候阅读法 《一次别离》 伊朗意识形态
下载PDF
现实题材的电影应该搜索什么?——从人物设置和情节走向比较《一次别离》和《搜索》 被引量:1
8
作者 周炜 任香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2-106,共5页
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一直是业界和观众非常关注的,尤其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作品,更能成为焦点话题。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勇敢地拍摄电影《搜索》,难能可贵。然而贴近现实的创作却引发吐槽。本文将《搜索》和伊朗电影《一次别离... 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一直是业界和观众非常关注的,尤其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作品,更能成为焦点话题。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勇敢地拍摄电影《搜索》,难能可贵。然而贴近现实的创作却引发吐槽。本文将《搜索》和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做一次类比和分析,探讨现实题材创作成功的突破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搜索》 《一次别离》人物与故事疏与繁
原文传递
文化外交的政治:以阿斯哈·法哈蒂的《一次别离》与《推销员》为例
9
作者 莫尔塔扎·亚兹丹朱 柏愔(译) 《世界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4-179,共16页
前言过去的半个世纪,在国家与国际之间充满激烈矛盾的社会与文化话语之中,伊朗电影一直是一个充斥着持续斗争和博弈的场域: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新浪潮"到20世纪90年代的"神圣国防电影"(the Sacred Defence Cinem... 前言过去的半个世纪,在国家与国际之间充满激烈矛盾的社会与文化话语之中,伊朗电影一直是一个充斥着持续斗争和博弈的场域: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新浪潮"到20世纪90年代的"神圣国防电影"(the Sacred Defence Cinema),再到21世纪以来的年轻一代导演,伊朗电影在多方面成为一个展现伊朗主流文化政策与政治形势之所在。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胜利后,伊朗成立了文化及伊斯兰教令部(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Islamic Guidance)来监督并时而赞助在伊朗举行的那些作为社会和国家建设重要项目的艺术与媒体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防电影 伊朗电影 伊斯兰革命 《一次别离》 政治形势 新浪潮 社会与文化 主流文化
原文传递
分离中的呐喊与思辨——读解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晓军 《电影评介》 2012年第13期55-56,共2页
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充满关切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当代伊朗人的生存状态,拍摄手法与电影风格紧密结合,电影里所揭示的信仰与现世的双重挣扎,敏锐地触及了现实社会中伊朗人在内心深处的灵魂与道德拷问。
关键词 《一次别离》 艺术本质 生存状态
下载PDF
不动声色的客观记录——以《一次别离》为例浅析巴赞的电影主张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硕涵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3年第4期285-286,共2页
安德烈·巴赞主张电影"用冷眼旁观的镜头还世界以原貌",是"完整的写实主义的神话",同时他也重视电影含义的多重性。本文以阿斯哈·法哈蒂的《一次别离》为研究对象,分析上述电影理论。
关键词 巴赞 《一次别离》现实 多重性
原文传递
伊朗电影对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本土化诠释
12
作者 刘子欣 《新闻传播》 2014年第4期61-62,共2页
本文以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纪实美学"的特性出发,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对当今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以选题内容、表现手法、角色形象为出发点探讨伊朗电影是如何将新现实主义电影进行本土化。
关键词 伊朗电影 本土化 《一次别离》 女性形象
下载PDF
3位国际制片人的经验分享 在最好的时代做最好的电影
13
作者 妍如玉 《电影》 2019年第7期28-32,共5页
“现在是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开始,是真正的黄金时代开始。”这是美国威秀娱乐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艾秋兴的感受,他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两个趋势:第一,中国观众现在已经变成了全世界最有品位、最有判断力,最知道什么是好作品,什么是不... “现在是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开始,是真正的黄金时代开始。”这是美国威秀娱乐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艾秋兴的感受,他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两个趋势:第一,中国观众现在已经变成了全世界最有品位、最有判断力,最知道什么是好作品,什么是不好的作品,他们最清楚。因为从引进第一部好莱坞大片25年以来,中国观众不满足只看好莱坞大片,他们越来越想看印度片、欧洲片、日本片,还有一些国外优秀的获奖文艺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片人 《一次别离》 《海洋之歌》 上海国际电影节 经验分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