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王墓》故事在朝鲜的影响
1
作者 尹巍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2期105-106,共2页
《搜神记》约在朝鲜半岛三国中后期相继传入高句丽、百济、新罗。朝鲜中古时期的叙事文学也从《搜神记》等中国志怪小说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三王墓》故事是《搜神记》最精彩的一篇,如果把《三王墓》故事与高丽中期朝鲜中古时期一些... 《搜神记》约在朝鲜半岛三国中后期相继传入高句丽、百济、新罗。朝鲜中古时期的叙事文学也从《搜神记》等中国志怪小说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三王墓》故事是《搜神记》最精彩的一篇,如果把《三王墓》故事与高丽中期朝鲜中古时期一些相关的叙事文学进行梳理,可以探明朝鲜叙事文学传统形成过程及中国唐前志怪小说对其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搜神记》 《三王墓》 影响
下载PDF
文学语篇的承文性研究——以小说《铸剑》和《三王墓》为例
2
作者 王金阳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48-58,共11页
当前的语言研究呈现出从句子研究到篇章研究再到篇际研究之势,强调篇章与篇章之间存在着动态联系的"互文性"理论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解释力。基于这种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也即"... 当前的语言研究呈现出从句子研究到篇章研究再到篇际研究之势,强调篇章与篇章之间存在着动态联系的"互文性"理论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解释力。基于这种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也即"广义互文"),以及热拉尔·热奈特"跨文本性"概念中的"狭义互文"理论。针对当前作为五种"跨文本类型"之一的"承文性"理论研究成果不足的现状,本文将承文性概念引入文学语篇研究领域,以晋代干宝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的《三王墓》和鲁迅改编自《三王墓》的小说《铸剑》为例,从小说的人物设置、叙事结构、环境描写出发,深入探讨了从前文本《三王墓》到承文本《铸剑》的派生类型、生成方式以及派生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承文性 篇际关系 《三王墓》 《铸剑》
下载PDF
三王墓故事的源流演变及与荆轲刺秦故事之比较
3
作者 吴琼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5年第1期111-112,共2页
干宝创作的《搜神记》是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三王墓》是其中思想意蕴和艺术水平较高的一篇。《三王墓》的故事源自中国古代干将莫邪的传说,其本事在西汉刘向的《列士传》、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和三国魏曹丕的《列异传》中... 干宝创作的《搜神记》是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三王墓》是其中思想意蕴和艺术水平较高的一篇。《三王墓》的故事源自中国古代干将莫邪的传说,其本事在西汉刘向的《列士传》、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和三国魏曹丕的《列异传》中均有记载,干宝对此本事既有所继承又有自己的想象和创新,其中寄寓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与生命意识。荆轲刺秦故事与《三王墓》同为复仇主题,都产生于文言小说的雏形时期,二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可感、千古流传,且都对后世的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等各种小说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在梳理《三王墓》故事的源流演变过程中,动态地探讨其与荆轲刺秦故事之同异,以期能获得对这两个故事更为深入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王墓》 干宝 荆轲刺秦 同异
原文传递
三王墓
4
作者 干宝 曹保顺 《当代学生(读写)》 2010年第7期94-95,共2页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①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日:‘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①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日:‘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三王墓》
原文传递
信义孤否? 京剧《赤与敖》创作谈
5
作者 莫霞 《上海戏剧》 2020年第5期48-50,共3页
京剧《赤与敖》取材于东晋志怪小说《搜神记》中的《三王墓》和鲁迅先生的小说《铸剑》,讲述的是"赤"为了杀王自刎头颅,交托给陌路相逢的"敖","敖"在完成杀王重任后亦横剑自尽的故事。"赤"便... 京剧《赤与敖》取材于东晋志怪小说《搜神记》中的《三王墓》和鲁迅先生的小说《铸剑》,讲述的是"赤"为了杀王自刎头颅,交托给陌路相逢的"敖","敖"在完成杀王重任后亦横剑自尽的故事。"赤"便是大家熟悉的"眉间尺",这是鲁迅为他取的名字,在《三王墓》里叫"赤比",我称其为"赤"。"敖"在《三王墓》里并无名字,干宝叫他"客",鲁迅则叫他"宴之敖",我称为"敖"。"赤与敖"便是我写这部剧的动因和目标,它牵动我的情感,寄托我的思索,承载我的呐喊,因此剧名《赤与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眉间尺 宴之敖 《三王墓》 志怪小说 《铸剑》 《搜神记》 创作谈 京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