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莫里森新作《上帝救助孩子》中深黑色黑人女性的主体建构 被引量:10
1
作者 周权 《外国语文研究》 2017年第6期32-39,共8页
托尼·莫里森在其新作《上帝救助孩子》中首次将目光投向了美国当代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关注了深受其害的深黑色黑人女性的主体建构。本文以身体叙事为切入点,通过展现有着深黑肤色的女主人公布莱德曲折的主体建构历程,探讨了... 托尼·莫里森在其新作《上帝救助孩子》中首次将目光投向了美国当代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关注了深受其害的深黑色黑人女性的主体建构。本文以身体叙事为切入点,通过展现有着深黑肤色的女主人公布莱德曲折的主体建构历程,探讨了莫里森在《上帝救助孩子》中为深黑色黑人女性主体建构指明的道路,即面对主流审美观的厌恶、疏离与压抑,深黑色黑人女性唯有回归黑人母性/母爱、利用自己的母性身体才能成功建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上帝救助孩子》 主体建构 深黑色女性
下载PDF
黑色的童年 金色的未来——刍议托妮·莫里森新作《上帝救助孩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攀攀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46-48,共3页
《上帝救助孩子》是托妮·莫里森反思黑人女性成长的又一力作。通过分析主人公布莱德的心理变化,以期发现在肤色给黑人儿童留下心理创伤之后,当代的美国黑人女性该如何摆脱童年时期心灵的枷锁,真正成长为自主、自强和自尊的时代新... 《上帝救助孩子》是托妮·莫里森反思黑人女性成长的又一力作。通过分析主人公布莱德的心理变化,以期发现在肤色给黑人儿童留下心理创伤之后,当代的美国黑人女性该如何摆脱童年时期心灵的枷锁,真正成长为自主、自强和自尊的时代新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救助孩子》 布莱德 心理变化
下载PDF
创伤视域下《上帝救助孩子》中的自然意象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蒙倩静 《戏剧之家》 2020年第33期178-179,共2页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新作《上帝救助孩子》中运用丰富多样的自然意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深刻地突出了小说的创伤及成长主题。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从动物、植物、气候、实物四个方面入手,对乌鸦、花、雨、十字架...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新作《上帝救助孩子》中运用丰富多样的自然意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深刻地突出了小说的创伤及成长主题。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从动物、植物、气候、实物四个方面入手,对乌鸦、花、雨、十字架这四个意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每种自然意象背后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内涵,以期能更深入地理解《上帝救助孩子》中传达的创伤主题和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救助孩子》 自然意象 创伤 隐喻 象征
下载PDF
《上帝救助孩子》中的反母性行为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武少燚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0年第10期73-75,共3页
《上帝救助孩子》中甜心因厌弃女儿的深黑肤色,表现出对女儿冷漠和疏离的反母性行为。这一反常行为的背后是白人的文化霸权和黑人的自我迷失。解构反母性行为、重构健康的母女关系是美国黑人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基础。"替代母亲&qu... 《上帝救助孩子》中甜心因厌弃女儿的深黑肤色,表现出对女儿冷漠和疏离的反母性行为。这一反常行为的背后是白人的文化霸权和黑人的自我迷失。解构反母性行为、重构健康的母女关系是美国黑人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基础。"替代母亲"积极的母性力量和"生物母亲"觉醒的母性认知是母爱重构的能动力量。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以其细腻的笔触从反母性行为的视角呼吁建构健康的母女关系对传承黑人文化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救助孩子》 反母性行为 重构 传承
下载PDF
伊里加蕾性别差异理论的批评实践——以莫里森《上帝救助孩子》为例
5
作者 武少燚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第11期83-87,共5页
《上帝救助孩子》是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十一部作品,小说塑造了后种族时代形色各异的女性人物。法国女性主义领军人物露丝·伊里加蕾提出在尊重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建立女性谱系、建构女性话语权、实现两性和谐相处... 《上帝救助孩子》是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十一部作品,小说塑造了后种族时代形色各异的女性人物。法国女性主义领军人物露丝·伊里加蕾提出在尊重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建立女性谱系、建构女性话语权、实现两性和谐相处的理论,为深入分析这部小说提供了新锐的启示。莫里森和伊里加蕾两位具有哲思的女性学者的交融表明,解构菲勒斯中心主义、摆脱他者镜像标准、建立女性谱系、建构女性主体性,是两性和谐相处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差异 菲勒斯中心主义 女性谱系 主体性 《上帝救助孩子》
下载PDF
托尼·莫里森《上帝救助孩子》中的创伤隐喻
6
作者 蒙倩静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10期48-49,共2页
《上帝救助孩子》是诺贝尔奖得主托尼·莫里森2015年发表的新作,以发生在21世纪初美国社会的儿童创伤事件为主线。托尼·莫里森以隐喻的创作手法,从人名、身体、颜色、乐器四个方面,揭示了小说的创伤主题,体现了其高深的艺术造... 《上帝救助孩子》是诺贝尔奖得主托尼·莫里森2015年发表的新作,以发生在21世纪初美国社会的儿童创伤事件为主线。托尼·莫里森以隐喻的创作手法,从人名、身体、颜色、乐器四个方面,揭示了小说的创伤主题,体现了其高深的艺术造诣和对当今世界人类弱势群体强烈的人文关怀。以《上帝救助孩子》为切入点,可以得出其创伤隐喻的特点,进而总结出其语言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上帝救助孩子》 创伤 隐喻
下载PDF
涅槃重生——论《上帝救助孩子》中的儿童创伤与成长
7
作者 武少燚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33-36,41,共5页
《上帝救助孩子》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第十一部小说,也是其第一部立足当代成功建构自我的黑人女性的作品。通过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布莱德遭受的创伤和艰难的成长,诠释莫里森对儿童成长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创伤治愈的积... 《上帝救助孩子》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第十一部小说,也是其第一部立足当代成功建构自我的黑人女性的作品。通过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布莱德遭受的创伤和艰难的成长,诠释莫里森对儿童成长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创伤治愈的积极思考。在莫里森看来,直面创伤、言说创伤和爱的给予是治愈创伤、乐观成长的重要途径,这既是作者为当下仍然遭受种族歧视的黑人群体指明的道路,也是对当代人类远离伤痛、当代社会不断进步的美好期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上帝救助孩子》 儿童创伤 儿童成长
下载PDF
孤独与救赎——弗洛姆自由观视域下的《上帝救助孩子》解读
8
作者 马欢乐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00-104,共5页
《上帝救助孩子》是托妮·莫里森以美国当代社会为创作背景的文学作品,展示了美国当代社会各年龄、各阶层、各族裔民众孤独、焦虑的生存图景。文章以弗洛姆的自由观为理论视角,通过对比分析文本中人物逃避消极自由带来的自我救赎失... 《上帝救助孩子》是托妮·莫里森以美国当代社会为创作背景的文学作品,展示了美国当代社会各年龄、各阶层、各族裔民众孤独、焦虑的生存图景。文章以弗洛姆的自由观为理论视角,通过对比分析文本中人物逃避消极自由带来的自我救赎失败及追求积极而成功自我救赎的差异,揭示了创造性的爱与劳动是现代人重获自由,不必牺牲自我的完整性而恢复与自然及他人联结的唯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上帝救助孩子》 弗洛姆 自由观
下载PDF
走出童年创伤的阴影,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安宁—读莫里森新作《上帝救助孩子》 被引量:46
9
作者 王守仁 吴新云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7-113,共7页
本文聚焦莫里森新作《上帝救助孩子》对童年创伤的描摹,讨论分析深肤色对家庭关系和个人成长的影响,性暴力等对各种族儿童的打击,以及如何通过"言说"的疗伤作用走出童年创伤的阴影,走向心灵的自由和安宁之路。本文认为,该小... 本文聚焦莫里森新作《上帝救助孩子》对童年创伤的描摹,讨论分析深肤色对家庭关系和个人成长的影响,性暴力等对各种族儿童的打击,以及如何通过"言说"的疗伤作用走出童年创伤的阴影,走向心灵的自由和安宁之路。本文认为,该小说关注超越了种族界线的儿童身心健康成长问题,有不同于莫里森以往小说的当下性和社会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上帝救助孩子》 童年创伤 跨种族关注 功能性“言说”
原文传递
论莫里森《上帝救助孩子》对黑人母性的新思考
10
作者 毛艳华 《外国语言文学》 2023年第2期84-93,135,136,共12页
当代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最后一部小说《上帝救助孩子》中对母性话题进行了新的呈现与思考。“女家长”取代“保姆妈妈”成为黑人母亲新的身份标签,一方面表明黑人母亲的生存空间得以拓展,另一方面则暴露出引发母女关系危... 当代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最后一部小说《上帝救助孩子》中对母性话题进行了新的呈现与思考。“女家长”取代“保姆妈妈”成为黑人母亲新的身份标签,一方面表明黑人母亲的生存空间得以拓展,另一方面则暴露出引发母女关系危机的新诱因——“女家长”的权力思维。成长于后民权时代的黑人子女由于发展机会相对增多而获取报复母亲权力行为的资本—经济主导权。黑人母女之间“地位权力-经济权力”的角逐与转化构成文本再现黑人母性的新方式。莫里森通过展现黑人母性的新特征与新问题,反思新时代语境下重塑母性的双重要素:警惕权力关系之于家庭伦理的潜在危害,同时还应正视肤色政治的时代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上帝救助孩子》 母性 权力 种族
原文传递
从《上帝救助孩子》看消费社会中的女性商品化
11
作者 刘白 汤利芬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2年第1期70-75,共6页
本文以托尼·莫里森的最后一部小说《上帝救助孩子》中的女性商品化为切入点,分析以主人公布莱德为代表的当代女性在消费社会下被商品化的现象,认为消费社会让布莱德身体、形象逐步商品化,从而导致其思想观念慢慢物化,陷入与自我和... 本文以托尼·莫里森的最后一部小说《上帝救助孩子》中的女性商品化为切入点,分析以主人公布莱德为代表的当代女性在消费社会下被商品化的现象,认为消费社会让布莱德身体、形象逐步商品化,从而导致其思想观念慢慢物化,陷入与自我和他人相处的困境。然而作为消费对象的布莱德最终开启了自我寻找之旅,抵抗被商品化的命运,寻到了一度迷失的自我。莫里森通过小说批判了消费社会下的女性商品化现象及其对于女性自身的异化和健康人际关系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救助孩子》 消费社会 女性 商品化
原文传递
创伤与异化——社会伦理学视阈下的《上帝会救助那孩子》 被引量:14
12
作者 庞好农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11,共8页
《上帝会救助那孩子》是莫里森以美国当代现实社会问题为题材的第一部小说。她以细腻的笔触、讽刺的话语和耐人寻味的哲理反思,展示了美国妇女儿童遭受的亲情创伤、视觉创伤和司法创伤,显示出亲情异化、性情异化和身份异化造成的各种生... 《上帝会救助那孩子》是莫里森以美国当代现实社会问题为题材的第一部小说。她以细腻的笔触、讽刺的话语和耐人寻味的哲理反思,展示了美国妇女儿童遭受的亲情创伤、视觉创伤和司法创伤,显示出亲情异化、性情异化和身份异化造成的各种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揭示了亲情、友情等人伦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窘境和负向迁移。采用社会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从亲情创伤与亲情异化、视觉创伤与性情异化、司法创伤与身份异化三方面探析美国社会的儿童创伤与心灵扭曲问题,表明莫里森小说创作的关注点已经从黑人种族问题转向了更为深刻的人类共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上帝救助孩子》 创伤 异化
下载PDF
《上帝救助孩子》中的异托邦书写
13
作者 张倩璐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3年第4期59-68,共10页
当代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收官之作《上帝救助孩子》中,运用空间叙事策略深刻描摹了众多童年创伤受害者在异质空间的他者生存状态。小说借助危机、偏离和幻觉三种不同类型的福柯式异托邦,逐一表征了美国社会现存的主要隐... 当代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收官之作《上帝救助孩子》中,运用空间叙事策略深刻描摹了众多童年创伤受害者在异质空间的他者生存状态。小说借助危机、偏离和幻觉三种不同类型的福柯式异托邦,逐一表征了美国社会现存的主要隐患,反抗了权力机制的规训并颠覆了主流空间人为建构的诸多二元对立。伴随小说“罪”“赎”“爱”主题的层层展开与递进,主人公布莱德在空间的流动中体认着主体身份的虚构、解构与重构,提供给身处边缘的受创群体从他者嬗变为主体的具体路径,展现出莫里森对新世纪非裔女性未来命运的乐观预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上帝救助孩子》 异托邦 主体建构
原文传递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莫里森《上帝拯救孩子》中布莱德人物形象浅析
14
作者 孙舒奇 《今古文创》 2020年第21期15-16,共2页
《上帝救助孩子》出版于2015年,是莫里森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该书主要讲述了黑人女孩布莱德的成长经历。本文将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切入点,从小说中布莱德的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以及伦理意识出发,通过分析文中女主人翁布莱德坚持不懈地探... 《上帝救助孩子》出版于2015年,是莫里森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该书主要讲述了黑人女孩布莱德的成长经历。本文将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切入点,从小说中布莱德的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以及伦理意识出发,通过分析文中女主人翁布莱德坚持不懈地探索自身价值与意义的形象,去解读莫里森小说背后的更多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救助孩子》 托尼·莫里森 文学伦理学批评 布莱德
下载PDF
成长小说视角下布莱德的动态成长探析
15
作者 杨梦芳 《新丝路(下旬)》 2021年第8期0248-0249,共2页
文章将结合成长小说理论分析托尼·莫里森最新小说《上帝救助孩子》中所具有的成长小说特征,探索主人公布莱德的动态成长,直至构建出自己的主体性,以期梳理布莱德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克服各种阻碍,在思想、人格上如何从“天真”走向“... 文章将结合成长小说理论分析托尼·莫里森最新小说《上帝救助孩子》中所具有的成长小说特征,探索主人公布莱德的动态成长,直至构建出自己的主体性,以期梳理布莱德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克服各种阻碍,在思想、人格上如何从“天真”走向“顿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长小说 主体性 《上帝救助孩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