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虹影《上海之死》的少女女性独立意识萌发 被引量:3
1
作者 金蕊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16-17,共2页
虹影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由于自己"私生女"的身份以及18岁以前的痛苦回忆,虹影作品中的少女形象也往往同她本人一样,具有卑贱的出身、苦难的经历,这些构成了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基调。本... 虹影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由于自己"私生女"的身份以及18岁以前的痛苦回忆,虹影作品中的少女形象也往往同她本人一样,具有卑贱的出身、苦难的经历,这些构成了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基调。本文旨在以虹影作品《上海之死》为研究对象,以小说中的少女形象作为切入点,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通过文本分析,以女性主义视角探索作品中的少女形象,对其作品中有关少女形象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手法做出解读,将少女形象置于历史、战争等恶劣生存环境的阴霾下进行研究,指出苦难的经历导致少女的女性独立意识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影 《上海之死》 少女女性意识
下载PDF
破碎境遇的心灵诉求——解读虹影《上海之死》的“居间性”
2
作者 王春艳 《作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2X期5-6,266,共3页
《上海之死》是"第一部中文旅馆小说",本文从虹影及其创作的含混、杂糅、交错、碰撞入手,解读《上海之死》中所蕴涵的地域"居间性",文化身份"居间性",个体情感"居间性"以及人物性格"居间... 《上海之死》是"第一部中文旅馆小说",本文从虹影及其创作的含混、杂糅、交错、碰撞入手,解读《上海之死》中所蕴涵的地域"居间性",文化身份"居间性",个体情感"居间性"以及人物性格"居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之死》虹影 创作 居间
原文传递
日落之前,狐步海上
3
作者 王倩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2-33,共2页
一 <上海之死>淡雅的扉页上写着:"献给父亲,相见时难别亦难."虹影说,父亲现在在另一个世界了,这本书是与父亲的对话,先者已逝,这时才倍感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伤.故事中,于堇最爱也是最尊敬的人就是父亲,父女俩相濡以沫... 一 <上海之死>淡雅的扉页上写着:"献给父亲,相见时难别亦难."虹影说,父亲现在在另一个世界了,这本书是与父亲的对话,先者已逝,这时才倍感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伤.故事中,于堇最爱也是最尊敬的人就是父亲,父女俩相濡以沫的深情中深藏着虹影对自己养父的思念与祭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之死》 虹影 文学评论 书评
下载PDF
互文性理论下电影《兰心大剧院》的文本改编探析
4
作者 刘新亚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第16期118-120,共3页
互文性指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当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作品时,不同媒介形态之间也能够利用文本互文性建构故事网络。娄烨的《兰心大剧院》改编自《上海之死》和《上海》两部小说,其在影像与语汇、空间与叙事、流派与主题等方面都与原... 互文性指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当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作品时,不同媒介形态之间也能够利用文本互文性建构故事网络。娄烨的《兰心大剧院》改编自《上海之死》和《上海》两部小说,其在影像与语汇、空间与叙事、流派与主题等方面都与原著文本呈现出互文性特征。本文对影片及其两部文学文本进行细读和比较,借互文性理论探讨电影改编中的逻辑转换,避开以往“忠实性”改编原则的分析路径,客观把握影片的内在思想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心大剧院》 《上海之死》 互文性 文学文本 新感觉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