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副刊》上黄裳的三篇佚文
1
作者 李相银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504-508,560,共5页
黄裳是上海沦陷时期散文热的先行者,他在《中华副刊》上发表的三篇文章《墨与文人》、《听春雨》与《忆景山》未见收入其文集。三篇佚文不仅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还有很强的艺术性。黄裳的有意遗忘概因《中华副刊》乃汪伪政府机关报《中华... 黄裳是上海沦陷时期散文热的先行者,他在《中华副刊》上发表的三篇文章《墨与文人》、《听春雨》与《忆景山》未见收入其文集。三篇佚文不仅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还有很强的艺术性。黄裳的有意遗忘概因《中华副刊》乃汪伪政府机关报《中华日报》副刊之故。此举反映出沦陷时期文人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在对沦陷状态下的文人进行政治评价时,不能简单以刊物的政治倾向定性,而应根据文章的立意来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副刊》 黄裳 佚文
下载PDF
鲁迅在上海沦陷时期文学中的投影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相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1-42,共12页
上海全部沦陷后,汪伪政府机关报《中华日报》副刊《中华副刊》曾以"官报"身份组织三次"纪念鲁迅特辑",企图假借称誉鲁迅赋予其新的文化象征意义,以期符合汪伪政权的意识形态,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一复杂现象体现了... 上海全部沦陷后,汪伪政府机关报《中华日报》副刊《中华副刊》曾以"官报"身份组织三次"纪念鲁迅特辑",企图假借称誉鲁迅赋予其新的文化象征意义,以期符合汪伪政权的意识形态,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一复杂现象体现了鲁迅在上海沦陷时期文学中的特别意义:他以"缺席的在场"方式进入文学场域,与撰文者、读者彼此互动又相互制约。毫无疑问,在上海沦陷时期,以《中华副刊》纪念特辑为异样高潮的鲁迅传播呈现出殖民侵略背景下文学的混杂性,同时也反证了鲁迅主体性的强大,而中国大众对鲁迅的认知与尊崇表明文化精英最重要的栖息地仍在民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上海沦陷时期 文学 “纪念鲁迅特辑” 《中华副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