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5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古代社会转型期的治国理念
1
作者 黎聪 《南方论刊》 2024年第4期68-69,共2页
从春秋战国开始,完成于秦汉(汉武帝)的古代社会转型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而身处该转型期的统治者与学者们通过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治理模式,一举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本文通过梳理儒、法、道等古代重要思想... 从春秋战国开始,完成于秦汉(汉武帝)的古代社会转型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而身处该转型期的统治者与学者们通过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治理模式,一举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本文通过梳理儒、法、道等古代重要思想学术流派的治国理念及其演变,深入分析各学派的治国理念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实践和成效,进而从“关注社会均衡”“追求教育公平”“维护法治公正”“推动创新变革”四个方面来展开探讨,以期为现代社会的治理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社会 社会转型 治国理念 现代启示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历史逻辑
2
作者 孙越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4年第1期27-29,共3页
文化是指特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群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信仰、习俗、艺术、科技等的总和。文化的传播并非简单地复制和粘贴,也非是表面现象的传递,而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 文化是指特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群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信仰、习俗、艺术、科技等的总和。文化的传播并非简单地复制和粘贴,也非是表面现象的传递,而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适应和变迁,这一过程涉及文化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现象 共同价值观 中国古代文化 文化的传播 社会群体 精神财富
下载PDF
纷繁璀璨的节日文化图谱——读《中国古代岁时节日》
3
作者 钟芳 《华人时刊》 2024年第2期75-76,共2页
过年了,提起一个“年”字,许多人心头不由漾起一阵温暖,但凡中国人,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爱过年的。当然,除了过年,中国的传统佳节还有很多,每一个节日都异彩纷呈各具特色,这些,在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常建华教授所著的《中国古代岁时节日》... 过年了,提起一个“年”字,许多人心头不由漾起一阵温暖,但凡中国人,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爱过年的。当然,除了过年,中国的传统佳节还有很多,每一个节日都异彩纷呈各具特色,这些,在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常建华教授所著的《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一书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历史佐证。这些岁时节日,就像点缀在岁月深处的璀璨珍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 岁时节日 中国的传统 异彩纷呈 古代 过年
下载PDF
浅谈中国古代乐舞的起源与流变
4
作者 席淑琳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12期70-73,共4页
舞蹈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种类之一,可以说有了人便有了舞蹈。但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中,舞蹈最初的出现是与诗歌、音乐一起,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发生发展演进,这便是最早产生的乐舞。一、诗、歌、舞一体的乐舞(一)原始乐舞之由来据史料... 舞蹈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种类之一,可以说有了人便有了舞蹈。但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中,舞蹈最初的出现是与诗歌、音乐一起,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发生发展演进,这便是最早产生的乐舞。一、诗、歌、舞一体的乐舞(一)原始乐舞之由来据史料记载,原始时期的舞蹈艺术大多是载歌载舞的形式。不论是中国少数民族现存的关于舞蹈自天上仙界而来的传说,还是关于中国古老的神——盘古、伏羲、女娲、神农氏等乐舞的由来,又或者是远古部落首领的纪功乐舞,都证明了中国古代舞蹈必然是与诗歌、音乐相结合,一起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舞蹈 原始乐舞 中华文明史 舞蹈艺术 部落首领 发展演进 人类社会发展 史料记载
下载PDF
赞助·应酬·场域:模式演进与中国古代艺术社会史研究
5
作者 蔡志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9-165,共7页
“赞助模式”“应酬模式”和“场域模式”,是中国古代艺术社会史研究领域先后出现的三种有代表性的方法论模型。基于不同的概念工具,三者分别对中国古代艺术赞助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描述;对“赞助”概念的理论局限性进行了反思与突破;对艺... “赞助模式”“应酬模式”和“场域模式”,是中国古代艺术社会史研究领域先后出现的三种有代表性的方法论模型。基于不同的概念工具,三者分别对中国古代艺术赞助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描述;对“赞助”概念的理论局限性进行了反思与突破;对艺术家主体性的社会构成逻辑进行了审视与重构,共同推动了该领域的学术研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赞助模式 应酬模式 场域模式 中国古代艺术社会史方法论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 被引量:10
6
作者 郑杭生 江立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8-22,共5页
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展开了讨论,并产生了几个不同的理论流派。有主张个人服从社会,也有主张利己的。西汉以后,儒学获得独尊地位,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是重整体意识,忽视个体意识,个人依附于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 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展开了讨论,并产生了几个不同的理论流派。有主张个人服从社会,也有主张利己的。西汉以后,儒学获得独尊地位,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是重整体意识,忽视个体意识,个人依附于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被蒙上温情脉脉的宗法血缘的面纱,在内容上却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念;"仁"作为人们追求的至善,是一种群体和谐的原则;社会的秩序是一种以义务为中心的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个人 社会 思想
下载PDF
“中国东方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笔谈 被引量:6
7
作者 邵望平 郭大顺 +1 位作者 栾丰实 宋建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14,共2页
中国东方地区古代文明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东方文明指东部沿海文明 ,包括燕辽文化区海岱文化区和太湖文化区。这 3个文化区相对独立 ,自成文化体系 ,又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对早期文明的产生途径和发展道... 中国东方地区古代文明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东方文明指东部沿海文明 ,包括燕辽文化区海岱文化区和太湖文化区。这 3个文化区相对独立 ,自成文化体系 ,又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对早期文明的产生途径和发展道路有很大影响。因此 ,中国东方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已经成为学术领域的热点 ,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的关注。我们组织这一组笔谈 ,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方地区 古代社会 文明化 礼制 古代文明 礼器
下载PDF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卫平 黄鸿山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2-236,共5页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在先秦时期初步形成,历经汉唐的发展,至宋代基本定型。明清两朝,国家的政策重在继承,而民间社会救助事业(慈善事业)渐趋兴盛。各种民间救助组织的存在,弥补了官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救助了大量困难人群,在传...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在先秦时期初步形成,历经汉唐的发展,至宋代基本定型。明清两朝,国家的政策重在继承,而民间社会救助事业(慈善事业)渐趋兴盛。各种民间救助组织的存在,弥补了官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救助了大量困难人群,在传统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官民合力”模式,使得明清时期传统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国 传统社会保障 社会救助 慈善事业
下载PDF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中国古代养生史课程的思考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小华 栗芩苓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6-68,共3页
根据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就业需要以及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方向的要求,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中国古代养生史课程,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及文化价值,对于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养生方法,培养科学的养生观,更好地指导... 根据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就业需要以及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方向的要求,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中国古代养生史课程,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及文化价值,对于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养生方法,培养科学的养生观,更好地指导全民健身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养生史 体育课程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
下载PDF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典制考评 被引量:6
10
作者 陆士桢 杨小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88-92,共5页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典制考评陆士桢,杨小强一一般认为,社会保障最早起源于英国。在1941年威廉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即“贝弗里奇报告”)中指出:“社会保障就是指人民在失业、疾病、伤害、老年以及家主死亡、薪资断...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典制考评陆士桢,杨小强一一般认为,社会保障最早起源于英国。在1941年威廉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即“贝弗里奇报告”)中指出:“社会保障就是指人民在失业、疾病、伤害、老年以及家主死亡、薪资断绝时,予以生活经济的保障,并辅助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社会 现代社会保障 中华书局 《汉书》 统治者 社会政策 养济院 典制 资本主义 社会救济
下载PDF
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论纲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文军 李保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0-122,共3页
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是发展观研究中的一个空白领域。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在社会根本属性问题上认为“君权神授、天下王有”,在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上认为维护君王的天下大业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在社会发展模式问题上认为应构建一种以君... 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是发展观研究中的一个空白领域。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在社会根本属性问题上认为“君权神授、天下王有”,在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上认为维护君王的天下大业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在社会发展模式问题上认为应构建一种以君王拥有绝对权力为特征的社会治理体系,同时采取“王”道和“霸”道两种相辅相成的方式,实现维护君王天下大业的目标。这种社会发展观在当时确保了人类社会发展前进所必需的秩序和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与之后的社会发展观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是非常落后的,尤其是其将社会主要注意力引导偏离了社会经济发展这个本应的第一位重要事情,从而直接导致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缓慢和封建制度长期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发展观 古代中国 比较研究
下载PDF
香满丝绸之路与古代中国社会发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孔含鑫 吴丹妮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46-57,共12页
蜀身毒道、麝香之路与丝绸之路,都是古代中国西部民族与世界民族交流的古道。在这些古道的一端是具有适合香料产生的湿热、高寒自然环境的中国西部地区,历史上,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元,且瘟疫、瘴气等自然灾害多发,并关系国... 蜀身毒道、麝香之路与丝绸之路,都是古代中国西部民族与世界民族交流的古道。在这些古道的一端是具有适合香料产生的湿热、高寒自然环境的中国西部地区,历史上,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元,且瘟疫、瘴气等自然灾害多发,并关系国家疆域的安危;在这些古道的另一端,是同样适合香料、香药生产的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等异域国度的世界各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香文化在丝绸之路等古道上,与世界各个民族传统文化交融并生、和合共存。一直以来,香料、香药是丝绸之路等东西方交流古道上朝贡、商贸等活动中的重要物品,香被广泛的应用于古代中国的世俗生活和神圣世界,在民族传统文化交往、医疗卫生及文化精神生活等方面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香文化成为实现边疆社会稳定发展、维系丝绸之路等东西方民族交往古道兴衰的重要文化纽带。借助香及香文化,古代中国各民族与异域世界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交流、借鉴、融合创新、和合共存。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民族交流古道上丰富多元的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构成。汉唐以来,香文化深刻的影响着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构建。挖掘、整理香文化是共享丝绸之路精神、把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之宗教文化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文化 丝绸之路 古代中国 社会发展
下载PDF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性质 被引量:2
13
作者 于金富 时艳蕾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54,共8页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文明起源与东方社会特征的科学理论,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是理解这一理论的关键。亚细亚生产方式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一般形式,也是中国等亚洲国家在特殊历史条件下...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文明起源与东方社会特征的科学理论,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是理解这一理论的关键。亚细亚生产方式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一般形式,也是中国等亚洲国家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自然形成并长期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同于西方古代社会的特殊性质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客观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亚细亚生产方式 中国古代社会 亚细亚社会
下载PDF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奶妈及其社会地位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金莲 朱和双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3-39,共7页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皇室和贵族家庭的妇女,在婴儿出生后并不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婴孩,而是雇请奶妈喂养。妇女只有在生育之后才会产生乳汁,要作奶妈就必须依赖当时的生理状况。奶妈现象牵涉到妇女的职业营生、社会流动、对母职角色的认...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皇室和贵族家庭的妇女,在婴儿出生后并不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婴孩,而是雇请奶妈喂养。妇女只有在生育之后才会产生乳汁,要作奶妈就必须依赖当时的生理状况。奶妈现象牵涉到妇女的职业营生、社会流动、对母职角色的认定以及妇女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在受雇的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等方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奶妈现象 妇女职业 社会地位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形成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卫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51-157,共7页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是民本思想。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早已出现。从《周礼》、《管子》等古籍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的理念及制度雏形。与此同时 ,贤明的国君与诸侯都对此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是民本思想。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早已出现。从《周礼》、《管子》等古籍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的理念及制度雏形。与此同时 ,贤明的国君与诸侯都对此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社会保障制度 《周礼》 《管子》 荒政
下载PDF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新 齐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64,共8页
所谓社会史,就是研究特定时期或整个历史时期特定地区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模式,研究上述关系的演进及其所存续的外在环境的交换状态,进而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轨迹。社会史既是专史,又是总体史。就... 所谓社会史,就是研究特定时期或整个历史时期特定地区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模式,研究上述关系的演进及其所存续的外在环境的交换状态,进而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轨迹。社会史既是专史,又是总体史。就中国古代社会史而言,人际关系、群际关系以及人与群之间的关系是其研究的三个基点,而且三个基点的展开都是遵循着从下而上和自内而外两个视角进行的。古代社会史研究视野中的人与群体,首先是作为自然人而非政治人的人,是社会中的人而非制度与政权中的人,其次才是被追加了种种身份与地位。社会史的研究是由民间群体与民间自然人为起点,有着自己明晰的区界与内涵,以及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社会 方法论
下载PDF
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长坤 鲁宽民 尹洁 《唐都学刊》 2005年第3期120-123,共4页
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即中国奴隶制问题自20世纪20年代末讨论以来,聚讼纷争,至今尚无定论。其讨论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围绕中国社会史问题;第二阶段围绕古史分期;第三阶段形成"三论五说"八种不同意见;第四阶段"中国未经... 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即中国奴隶制问题自20世纪20年代末讨论以来,聚讼纷争,至今尚无定论。其讨论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围绕中国社会史问题;第二阶段围绕古史分期;第三阶段形成"三论五说"八种不同意见;第四阶段"中国未经奴隶社会论"再度兴起。综观80年的讨论历程,有些问题值得认真反思:首先,应将政治界限同学术分歧区别开来;其次,要辩证地看待革命导师的意见,破除教条主义;最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讨论仍需用民主讨论的方法进一步推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社会性质 研究综述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1
18
作者 姚兆余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9-95,103,共8页
农村社会史是二十世纪出现的一个新的学科。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看 ,它基本上经历了艰难起步、曲折行进和蓬勃发展三个阶段。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性较强的学科 ,它还存在着理论单薄、范围狭窄、方法单一等不足和缺憾。对这些不足和缺憾... 农村社会史是二十世纪出现的一个新的学科。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看 ,它基本上经历了艰难起步、曲折行进和蓬勃发展三个阶段。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性较强的学科 ,它还存在着理论单薄、范围狭窄、方法单一等不足和缺憾。对这些不足和缺憾的思考与解决 ,是中国农村社会史研究走向成熟和繁荣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 中国 古代 农村社会 展望
下载PDF
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一个法社会学的视角 被引量:7
19
作者 蒋传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0-74,共5页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法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从法社会学的视角考察,礼具有宗教性和被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性质。它既表现为复杂的礼仪制度,又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法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从法社会学的视角考察,礼具有宗教性和被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性质。它既表现为复杂的礼仪制度,又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礼在中国古代社会控制中的功能表现为,"别贵贱,序尊卑",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经国家、定社稷,确认王权的特殊地位与权力的合法性;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和评判是非的准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社会 礼治秩序 社会
下载PDF
社会史论战背景下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辩难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书灿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6-86,124,共11页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期间,学术界从理论方法的运用、材料的鉴别审查、逻辑结构到论据论点等多方面对郭沫若先生《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进行了学术史上罕见的质疑与批判。郭氏自觉接受着来自不同学派的种种质疑与批判,并不断地...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期间,学术界从理论方法的运用、材料的鉴别审查、逻辑结构到论据论点等多方面对郭沫若先生《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进行了学术史上罕见的质疑与批判。郭氏自觉接受着来自不同学派的种种质疑与批判,并不断地进行着深刻的系统的自我批评,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中国古代社会理论体系。从中国现代学术史的视角而论,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辩难,加速着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向着科学和深入的方向推进。社会史论战期间,由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起点还较低,论战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从概念到概念的倾向也极为明显。辩难中出现的种种论点,疑问颇多,从某种意义讲,社会史论战期间,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诸多质疑与批判,不足以彻底否定该书的全部学术价值。辩难中呈现的宗派情绪和非学术因素,并无学术价值,不利于方兴未艾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论战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