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0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书写审美意识——读朱志荣《中国审美意识通史》
1
作者 陆扬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8年第5期106-110,共5页
审美意识是一个很难清晰界定的概念,我们可以说它广义上相当于美感,狭义上指美感之中直觉感知对象之后,经由想象,积淀升华到理性边缘的情感和理解部分,因而更具有普遍性.也可以反过来说它狭义上相当于美感,广义上则将审美观念、审美理... 审美意识是一个很难清晰界定的概念,我们可以说它广义上相当于美感,狭义上指美感之中直觉感知对象之后,经由想象,积淀升华到理性边缘的情感和理解部分,因而更具有普遍性.也可以反过来说它狭义上相当于美感,广义上则将审美观念、审美理想以及时代趣味这些社会性因素包括进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 朱志荣 通史 中国 书写 社会性因素 审美观念 审美理想
下载PDF
中国画创作中空间与时间审美意识的融变研究
2
作者 王攸 林洪钱 《魅力湖南》 2024年第2期0033-0035,共3页
讨论中国画的空间意识,先对空间与绘画空间的概念加以认识,在此基础上借以中国屏风以及手卷的特殊性,分别从空间的非固定视角性、时间的流动性、绘画空间的虚拟性三个方面阐述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隐含的空间意识。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的... 讨论中国画的空间意识,先对空间与绘画空间的概念加以认识,在此基础上借以中国屏风以及手卷的特殊性,分别从空间的非固定视角性、时间的流动性、绘画空间的虚拟性三个方面阐述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隐含的空间意识。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的,中国画的绘画空间是一种生命空间的重建与再生,从万物的变化中感受空间的生命形式,营造出象外意境,进而表达精神内涵和传递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创作 空间意识 审美意识
下载PDF
生命·意象·审美意识——评朱志荣教授主编的《中国审美意识通史》
3
作者 韩伟 《上海文化》 CSSCI 2019年第8期124-132,158-159,共10页
"审美意识"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从这一角度书写美学史,一方面可以避免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学史书写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另一方面也相异于新世纪兴起的审美文化史,防止陷入泛化的文化研究的泥沼,从而强调... "审美意识"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从这一角度书写美学史,一方面可以避免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学史书写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另一方面也相异于新世纪兴起的审美文化史,防止陷入泛化的文化研究的泥沼,从而强调或回归美学研究中"人"的维度。朱志荣主编的《中国审美意识通史》以意象创构为明线、以生命意识为暗线,并将"美是意象"的本体论观点加以具体化,形成了一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美学史。朱志荣的本体论观点有继续商榷的空间,其对"意象"和"生命"的强调可以追溯到朱光潜、宗白华、叶朗、汪裕雄等人的理论中。同时,该书亦存在观点零散化、言说方式雷同等方面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意象 审美意识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
原文传递
意旨、方法与本体认识:民族史书写中的中华民族意识——以20世纪前半叶中国民族通史撰述为中心
4
作者 关楠楠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22,共11页
20世纪前半叶民族史书写的几类主要范式虽然在时代背景、指导思想、民族史观、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显示出从传统史学话语体系经新史学话语体系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转变的学科史特征,但在撰述意旨、结撰方法和民族史本体认识... 20世纪前半叶民族史书写的几类主要范式虽然在时代背景、指导思想、民族史观、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显示出从传统史学话语体系经新史学话语体系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转变的学科史特征,但在撰述意旨、结撰方法和民族史本体认识等方面却都体现出自觉的中华民族意识。本文以20世纪前半叶中国民族通史撰述为中心,探讨知识分子在民族史书写过程中表现出的中华民族意识,挖掘其对当今中国民族史书写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通史 民族史书写 中华民族意识
下载PDF
立足器物、艺术品本位的中国美学史研究——评朱志荣教授主编《中国审美意识通史》
5
作者 赵以保 《艺术评论》 CSSCI 2018年第9期150-152,共3页
朱志荣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美学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就。2017年1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八卷本《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共计340万字,是目前学界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审美意识发展、演变的鸿篇巨制,也是朱志荣教授在前期中... 朱志荣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美学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就。2017年1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八卷本《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共计340万字,是目前学界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审美意识发展、演变的鸿篇巨制,也是朱志荣教授在前期中国美学史研究几十年积累的基础上带领学术团队历时六年完成的最新成果。本丛书在中国美学史研究中,具有“追源溯流,继往开来”的重大价值和学术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史研究 审美意识 朱志荣 教授 通史 艺术品 人民文学出版社 器物
原文传递
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
6
作者 田蓉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3年第3期227-229,共3页
中国语言文学课程不仅蕴含丰富知识和深刻内涵,亦饱含大量的审美教育元素,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课程体系。高校中国语言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并带给学生良好审美体验,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行为相... 中国语言文学课程不仅蕴含丰富知识和深刻内涵,亦饱含大量的审美教育元素,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课程体系。高校中国语言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并带给学生良好审美体验,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行为相互融合,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现状,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开展审美意识培育,通过创设审美意识培养环境、灵活运用教材审美元素、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挖掘语言文学审美主题等策略,使学生在中国语言文学知识学习中,感悟美、欣赏美、体验美、传播美,实现课程教学的美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语言文学教学 审美意识
下载PDF
中国传统美学对《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的影响——兼论其对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营造的启示
7
作者 邓勇 张为民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3年第12期66-69,共4页
日本学者黑川雅之所著《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是对日本审美意识的凝练传达。在中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日本审美意识蕴涵的空间营造美学对于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营造有着多重有益借鉴与启示。文章从黑川雅之《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谈... 日本学者黑川雅之所著《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是对日本审美意识的凝练传达。在中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日本审美意识蕴涵的空间营造美学对于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营造有着多重有益借鉴与启示。文章从黑川雅之《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谈起,首先分析了日本八个审美意识的美学指向,接着探究了日本审美意识与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契合,最后阐释了日本审美意识对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营造的启示,总结提炼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营造的四种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 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空间营造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
下载PDF
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新创获——《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新书发布会暨中国美学史研讨会纪要
8
作者 李根 《中国美学研究》 2018年第1期276-282,共7页
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人民出版社及华东师范大学美学与艺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八卷本)新书发布会暨中国美学史研讨会'于2018年1月13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
关键词 中国美学史 审美意识 研讨会 发布会
原文传递
“移风易俗”: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 被引量:7
9
作者 张节末 杨辉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5-43,共9页
“移风易俗”是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 ,它在古代美学史上的发展可分为四期 :先秦 ,荀子基于性恶论 ,主张以音乐和谐情感的作用 ,弥补礼义强扭人性的刻意、划一之偏 ,首次提出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的移风易俗命题 ;秦汉之际 ,《乐记... “移风易俗”是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 ,它在古代美学史上的发展可分为四期 :先秦 ,荀子基于性恶论 ,主张以音乐和谐情感的作用 ,弥补礼义强扭人性的刻意、划一之偏 ,首次提出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的移风易俗命题 ;秦汉之际 ,《乐记》从理论上进一步突出了命题的意识形态性 ,而《吕氏春秋》、《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修正并重新解释了该命题 ;到汉代 ,由于谶纬迷信的泛滥 ,命题的意识形态性在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被相应地神学化 ,后经《白虎通》的阐释 ,该命题被正式颁布为官方意识形态 ;魏晋时期 ,嵇康从道家自然人性论出发 ,否定了音乐移风易俗的道德性、神学性及政教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美学史 审美意识形态 “移风易俗” 官方意识形态 自然人性论
下载PDF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 被引量:27
10
作者 王杰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3-21,共9页
在审美与意识形态问题上,尽管马克思提出了问题,但他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和表达。自卢卡契以来,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文艺形象和审美经验的矛盾叠合性与复杂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和理论... 在审美与意识形态问题上,尽管马克思提出了问题,但他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和表达。自卢卡契以来,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文艺形象和审美经验的矛盾叠合性与复杂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指向在于审美意识形态的现代作用问题,即在阐释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意义基础上研究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的特殊关系。本文认为,应该在具体的审美关系基础上深入研究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审美需要及其特殊的表达机制,从学理上阐释审美意识形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形态 中国语境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下载PDF
中国花文化起源与形成研究(一)——人类关于花卉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30
11
作者 张启翔 《中国园林》 2001年第1期73-76,共4页
从早期人类生理、心理及应用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花卉审美意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对中国花文化起源与形成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认为人类花文化最初形成是与花卉对于人类的“形式快感”、内模仿与移情作用及花卉应用分不开的。人们常用的比兴... 从早期人类生理、心理及应用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花卉审美意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对中国花文化起源与形成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认为人类花文化最初形成是与花卉对于人类的“形式快感”、内模仿与移情作用及花卉应用分不开的。人们常用的比兴、比德手法是以其为基础而扩展深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文化 形成 审美意识 花卉
下载PDF
中国古代服色的审美意识 被引量:14
12
作者 林朝阳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21-25,共5页
通过对中国古代服色的基本特征,服色审美意识的熔铸与嬗变,以及借助现代色彩构成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古服施彩理念的比较与研究,探讨如何在大传统的服饰文化审美背景下,挖掘发现中国民族服装在色彩运用上所构成的精神内涵,最终为现代服... 通过对中国古代服色的基本特征,服色审美意识的熔铸与嬗变,以及借助现代色彩构成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古服施彩理念的比较与研究,探讨如何在大传统的服饰文化审美背景下,挖掘发现中国民族服装在色彩运用上所构成的精神内涵,最终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审美认识上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色 色彩构成学 审美意识 中国古代 审美意识 色彩构成 文化审美 精神内涵 色彩运用 民族服装 审美认识 大传统
下载PDF
作为中国现代审美意识的“忧郁”——顾彬论中国现代性的启示与不足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毅青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8-84,共7页
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突显了现代性审美意识作为中国文学史研究之核心的特点。在顾彬看来,忧郁是中国现代审美意识转变的标志,因为现代人审美经验核心是忧郁,或者说忧郁占据了现代审美意识的中心。问题在于,依顾彬之... 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突显了现代性审美意识作为中国文学史研究之核心的特点。在顾彬看来,忧郁是中国现代审美意识转变的标志,因为现代人审美经验核心是忧郁,或者说忧郁占据了现代审美意识的中心。问题在于,依顾彬之见,中国的现代文学所呈现的现代性意识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现代性,因为它是在西方现代性的影响下发生的,从而中国现代性并不仅仅是中国的现代性,而是具有普遍性意义。但他忽视了中国现代性具有的内在性特质,他认为红楼梦"忧郁"具有现代性的特质,实际上否定了自己关于中国现代性仅来自西方影响的论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现代性 审美意识 忧郁 顾彬
下载PDF
商周神话与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发生 被引量:3
14
作者 毛宣国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年第1期25-32,共8页
神话是各民族文化起源的精神母体, 从商周神话亦可以追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发生的某些重要特点: ( 一) 商周神话中始祖神话突出, 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审美很早具有的社会人伦倾向, 并影响到中国古代复古恋古、以古为是审美观念的形... 神话是各民族文化起源的精神母体, 从商周神话亦可以追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发生的某些重要特点: ( 一) 商周神话中始祖神话突出, 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审美很早具有的社会人伦倾向, 并影响到中国古代复古恋古、以古为是审美观念的形成。( 二) 商周神话的生命意识, 寄寓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生命美学精神。( 三) 商周神话人化程度低和叙述因素缺乏的特点, 在某种程度上规范着中国艺术审美的发展道路, 影响到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风格的形成。( 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神话 中国 古代 审美意识 人化程度
下载PDF
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健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1-94,共4页
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的生成,直接受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影响与制约。直观性、理性、意境,是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表现出来的三大文化审美要素。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 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的生成,直接受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影响与制约。直观性、理性、意境,是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表现出来的三大文化审美要素。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所蕴聚的文化美感有机地渗透在中国美学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之中,不仅更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美学的文化审美感染力,而且也形成了中国美学宏观认识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精致构造与抒情表现相结合、伦理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超越现实与主体自由相结合的文化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内省 审美意识 文化阐释
下载PDF
中国原始服饰审美意识之思考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超德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58-60,共3页
以考古资料为依据 。
关键词 中国 原始服饰 审美意识 考古工作
下载PDF
源于想象的冲动:影像思维与中国人的审美意识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山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第5期19-25,共7页
中国人固有的审美意识与现代影像思维有某种相类似的近亲性。其"实像实示"的艺术思维正是电影视听语言基本的形态:电影就是一种通过影像、画面、色彩和声音等主要元素的有机构成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的。其"形意合一,以... 中国人固有的审美意识与现代影像思维有某种相类似的近亲性。其"实像实示"的艺术思维正是电影视听语言基本的形态:电影就是一种通过影像、画面、色彩和声音等主要元素的有机构成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的。其"形意合一,以实指虚"的艺术思维恰似影像思维中的镜头语言:电影影像在通过自身直感的形象传达意义的同时,也激发观众以形象思维来捕捉影像的表层存在及其深层内涵。其"意象组合,思维跳接"的思维犹如电影的"蒙太奇"镜头组合:中国人的艺术思维和电影艺术的影像思维都是一种非线性的跳跃性思维,往往通过独立的形象和形象的组合,来传达比两个形象的叠加更为丰富的内涵。其"时空通借,视点变易"的艺术思维有如电影的镜头运动:运动的要素已经逐渐地渗透于电影传入前中国人的艺术思维中,中国艺术家力图超越文字的局限来表达他们对于运动的感觉,而他们渴求找到的能够使他们涌动着的艺术感觉得到全面释放和发挥的一种新的艺术媒介,便是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的审美意识 影像思维 实像实示 意象组合 时空通借
下载PDF
中国陶瓷纹样及审美意识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志国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04年第3期45-48,共4页
远古时代我国陶瓷制品上就出现纹样装饰,到唐代时陶瓷纹样装饰形成灿烂的局面,历经宋、元、明、清而不衰.数千年来,中国陶瓷纹饰与图案因装饰技法超群、文化内涵丰厚,具有强烈的审美意识,堪称美仑美奂.陶瓷纹饰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 远古时代我国陶瓷制品上就出现纹样装饰,到唐代时陶瓷纹样装饰形成灿烂的局面,历经宋、元、明、清而不衰.数千年来,中国陶瓷纹饰与图案因装饰技法超群、文化内涵丰厚,具有强烈的审美意识,堪称美仑美奂.陶瓷纹饰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表达了陶工的审美情趣,美化与装饰了产品器物,便于市场销售.陶瓷装饰不仅需要有较高的绘画艺水平,画工也必须具有丰富的艺术修养与技巧.到唐宋时,制瓷已出现专业的工艺、造型、绘画与烧成分工.在陶瓷画行还有更详细分工,比如绘制主题纹样,边饰纹样及题写铭款均为专人进行,因此,能够生产出装饰精美的陶瓷制品,表现出很高的审美情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陶瓷工艺 纹样 审美意识 宗教艺术 民间艺术
下载PDF
论中国近代审美意识的改变 被引量:1
19
作者 袁进 《江淮论坛》 CSSCI 1996年第4期66-72,共7页
关键词 审美意识 王国维 中和之美 中国近代 《红楼梦》 审美理想 悲剧理论 “情” 悲剧意识 “理”
下载PDF
刍议审美与感恩意识的培养——以中国哲学与文化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韶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128-132,共5页
感恩意识与审美活动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它们之间还有一种相互促进的作用:前者是后者得以展开的一个辅助因素,后者的心灵转化功能又反过来巩固和深化前者。遗憾的是,两者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与此相应,学界对审美教育与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与审美活动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它们之间还有一种相互促进的作用:前者是后者得以展开的一个辅助因素,后者的心灵转化功能又反过来巩固和深化前者。遗憾的是,两者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与此相应,学界对审美教育与感恩教育的单方面研究比比皆是,但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几乎没有。鉴于美有一种挡不住的力量,且审美活动与感恩意识之间有着交互影响关系,审美教育应可成为培养感恩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恩意识 审美活动 审美教育 中国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