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旧体诗词的文学史书写问题——从李遇春《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说开去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军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53-58,共6页
学界对旧体诗词能不能入史一直论辩不止,迄今没有达成共识,而实际上,一部分文学史家早已将其编写入史。需要讨论的不是旧体诗词能不能入史的问题,而是应该如何入史的问题。这意味着文学史如何书写旧体诗词才是更具有挑战性的难题。而李... 学界对旧体诗词能不能入史一直论辩不止,迄今没有达成共识,而实际上,一部分文学史家早已将其编写入史。需要讨论的不是旧体诗词能不能入史的问题,而是应该如何入史的问题。这意味着文学史如何书写旧体诗词才是更具有挑战性的难题。而李遇春的《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在这个问题上予以了新的思考和回答。《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以新文学名家的旧体诗词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有助于重塑现代作家的当代文学史形象,有助于重织新诗与旧诗、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之间的纽带,还有助于重构新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述史情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 旧体诗 文学史
下载PDF
《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序
2
作者 於可训 《长江学术》 2010年第1期164-164,共1页
文学本无新旧之分,遽分新旧,皆因人力所致。但一分新旧,则宠辱随之,如杜工部诗云:“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由是,新文学得承百年之欢,旧文学渐失其宠,斯文其萎,形同弃妇。新旧诗命运之别,亦如是。揆之人情,不外见异思迁... 文学本无新旧之分,遽分新旧,皆因人力所致。但一分新旧,则宠辱随之,如杜工部诗云:“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由是,新文学得承百年之欢,旧文学渐失其宠,斯文其萎,形同弃妇。新旧诗命运之别,亦如是。揆之人情,不外见异思迁、喜新厌旧,好事者附以世界潮流、历史趋势,俨然以新旧论主从、别生死,且因关乎文明发展,文化存亡,社会进步,其旨大矣。昔者胡适之氏倡诗国革命,有死文学、活文学之说,衍为文学革命,以白话代文言,以西法为诗文,一倡百和,海内景从,文坛格局定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 书刊 内容介绍 文学作品
下载PDF
《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序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兆鹏 《长江学术》 2010年第1期165-167,163,共4页
现当代的旧体诗词,长期以来,被排斥在主流文学之外,被悬置在文学研究者的视野之外。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认为旧体诗词是今人的创作,不属于“古代”的文学,因而不关注它。而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又认为它是“旧”体文学,不... 现当代的旧体诗词,长期以来,被排斥在主流文学之外,被悬置在文学研究者的视野之外。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认为旧体诗词是今人的创作,不属于“古代”的文学,因而不关注它。而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又认为它是“旧”体文学,不属于“新文学”的范畴,因而漠视它的存在。于是,似古似今、非古非今的旧体诗词,一直以来少有人问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体诗 中国当代 当代文学研究 主流文学 词论 古代文学 “新文学”
下载PDF
《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跋
4
作者 李遇春 《长江学术》 2011年第2期156-157,共2页
我是在2004年开始涉足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其时正在协助业师於可训先生主持编撰《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在编撰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在每一年适当编入一些有历史感的旧体诗词名家的作品,和新文学史实相映衬,倒也别有一番意味。... 我是在2004年开始涉足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其时正在协助业师於可训先生主持编撰《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在编撰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在每一年适当编入一些有历史感的旧体诗词名家的作品,和新文学史实相映衬,倒也别有一番意味。后来考虑到篇幅还有体例等问题,先生决定在编年史中放弃旧体诗词部分,但同时也建议并支持我把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课题一直做下去。我深以为然,遂唐突地闯入了这个陌生的学术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旧体诗 词论 研究 新文学史 学术领域 当代 编年史
下载PDF
当代旧体诗词的新境何出
5
作者 邹建军 《新传奇》 2023年第7期4-8,共5页
在中国写旧体诗词的人,也许并不比写自由体新诗的人少,但当代中国的旧体诗词为什么没有进入文学史呢?没有得到学术界和批评界的认可与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为什么没有得到承认,则是因为许多的旧体诗词只是沿袭旧体而少有突破。当代... 在中国写旧体诗词的人,也许并不比写自由体新诗的人少,但当代中国的旧体诗词为什么没有进入文学史呢?没有得到学术界和批评界的认可与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为什么没有得到承认,则是因为许多的旧体诗词只是沿袭旧体而少有突破。当代旧体诗人只有在题材、感知、自我、意象、语言和体式上有新的突破,才有可能让旧体诗词创作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时代诗歌”的阶段,不然的话还是只能是原地踏步,而不会大的起色和重要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旧体诗 六个突破 新的创造 新时代诗歌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平议 被引量:7
6
作者 李遇春 《创作与评论》 2014年第20期4-14,共11页
自1917年“文学革命”和现代白话文运动以来,随着胡适等人的“新诗”实验,中国传统诗词便只能以“旧体诗词”的名义而存在。可以说,五四以后中国“旧体诗词”实际上是和“新诗”如影随形地共存着的,没有“新诗”就没有所谓“旧体诗... 自1917年“文学革命”和现代白话文运动以来,随着胡适等人的“新诗”实验,中国传统诗词便只能以“旧体诗词”的名义而存在。可以说,五四以后中国“旧体诗词”实际上是和“新诗”如影随形地共存着的,没有“新诗”就没有所谓“旧体诗词”,反之亦然。近百年来,“新诗”已然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主体,而“旧体诗词”却始终在主流文学史中付诸阙如。事实上,“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史”已经构成了一个绵延不绝的诗歌史段落。历史表明:“新诗”并没有“战胜”所谓“旧体诗词”,“旧体诗词”不仅没有死亡,而且一直在坚韧地存活着,并且在新世纪的传统文化热潮中日渐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史 旧体诗 中国 现代白话文运动 “新诗” 平议 文学革命 传统诗
下载PDF
当代旧体诗与文学史正义——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为研讨平台 被引量:5
7
作者 夏中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4-606,共13页
"文学史正义"属文学史观范畴,作为对给定语境的文学史述的观念预设,它实是一种有方法论效应的导向性研究框架,当它设定了楔入文学史的价值视角,也就会衍生出史家甄别与评判相关作家、作品暨思潮的尺度,就有怎样的文学史编撰... "文学史正义"属文学史观范畴,作为对给定语境的文学史述的观念预设,它实是一种有方法论效应的导向性研究框架,当它设定了楔入文学史的价值视角,也就会衍生出史家甄别与评判相关作家、作品暨思潮的尺度,就有怎样的文学史编撰。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例,讨论本土语境的现代文学史观;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为研讨平台,纵论当代文学史观;以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为典型,略论当代旧体诗创作与当代文学史述的重大关系,以及"文学史正义"对当代中国学界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正义 当代旧体诗 《中国新文学史稿》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下载PDF
现代旧体诗词应入文学史说 被引量:14
8
作者 黄修己 《粤海风》 2001年第3期57-59,共3页
一“旧体诗词”是中国古代的文学体裁。但是当我们进入了“现代”、“当代”,当我们有了现代的诗歌以后,还有人运用这种古代体裁,写出很不错的作品,这可以说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一道景观。类似的还有旧戏,这也是古代体裁,不但至今长演不衰... 一“旧体诗词”是中国古代的文学体裁。但是当我们进入了“现代”、“当代”,当我们有了现代的诗歌以后,还有人运用这种古代体裁,写出很不错的作品,这可以说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一道景观。类似的还有旧戏,这也是古代体裁,不但至今长演不衰,而且还曾运用这古代体裁表现现代生活,称“现代戏”。仿此例,我们亦可将“五四”以后旧体诗词反映现代生活、表现现代思想感情的,称为“现代旧体诗词”。我这是先给当今的旧体诗词加冕,加上“现代”之冕。同时也为它们正名,既然有了“现代旧体诗词”之名,说明其与传统的旧体诗词是不一样的,是新历史条件下的文学新品种。这样,便于它名正言顺地步入中国现代文学的殿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体诗 当代文学史 现代戏 现代文学史 文言文 文学革命 中国现代文学 五四 文学精神 新品种
下载PDF
这一炉温暖的余烬——关于“旧体诗词复兴”的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谢轶群 《同舟共进》 2011年第3期38-39,共2页
如果说有一个文学品类最"对不起"读者,那肯定非新诗莫属。深受千年诗歌雨露浸润的中国人,在当代几乎陷入"无诗可读"的困局,当代诗坛上那些或晦涩不堪.
关键词 旧体诗 温暖 当代诗坛 中国 新诗 诗歌 晦涩 怪诞
下载PDF
残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丹青 黄文虎 曹顺庆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1-165,共5页
新时期以来,"重写中国文学史"成为学界焦点之一,但依然存在着理论盲点。文言文学如旧体诗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几乎"缺席",这体现出传统话语与现代话语的断裂。由此产生了白话文学话语霸权,并导致传统文学表现形式... 新时期以来,"重写中国文学史"成为学界焦点之一,但依然存在着理论盲点。文言文学如旧体诗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几乎"缺席",这体现出传统话语与现代话语的断裂。由此产生了白话文学话语霸权,并导致传统文学表现形式如旧体诗词被遮蔽在"现代性"之外的消极后果。要弥补这一缺陷,必须重新审视旧体诗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并倡导一种多元、包容的新文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旧体诗 现代性 话语霸权
下载PDF
巨人的文学效应——论毛泽东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11
作者 吴秀明 《毛泽东思想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4-99,共6页
毛泽东作为一个世纪巨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的文艺思想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他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上。实践证明:毛泽东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是他整个文艺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他的有关文艺思想主张是相互联系、相互沟通。
关键词 毛泽东诗 文艺批评 文艺创作 中国当代文学 浪漫主义者 文艺思想 旧体诗 两结合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古典文学
下载PDF
身份嬗变与中国当代“新台阁体”诗词的形成──郭沫若旧体诗词创作转型论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遇春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1年第3期136-150,160,共15页
郭沫若的旧体诗词创作完整地经历了由"现代"向"当代"的转型过程,其中隐含了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内在诗学转换的逻辑进程。从身份角度考察,这一转型表现为一种由"多"归"一"的蜕变。郭沫若建国前... 郭沫若的旧体诗词创作完整地经历了由"现代"向"当代"的转型过程,其中隐含了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内在诗学转换的逻辑进程。从身份角度考察,这一转型表现为一种由"多"归"一"的蜕变。郭沫若建国前的主要身份有三种:诗人、学者和社会政治活动家。由此带来了郭沫若旧体诗词创作的三种类型:"诗人之诗"、"学人之诗"和"士人之诗"。这三种身份在建国前大体呈现为互补融合的状貌,由此带来了三种类型旧体诗词的异彩纷呈和彼此交融。建国后,随着郭沫若政治身份的凸显和强化,其诗人身份和学者身份相应淡化或弱化。由此带来了"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被消解或遮蔽,而"士人之诗"被过分地放大和拔高,以至蜕变成纯粹的"仕人之诗"。这种艺术蜕变直接导致在新中国旧体诗坛上形成了一种以郭沫若为首的"新台阁体"诗词。这种特殊的诗体类型主要受到古代"颂"、"赋"的熏染,"以赋为诗"和"以赋为词"是其典型特征。"新台阁体"诗词的出现影响深远,不仅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风行一时,而且新时期以来旧体诗坛上常遭人訾议的"老干体"正是"新台阁体"的延续和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中国当代旧体诗 创作转型 诗学转换 新台阁体诗
原文传递
揭开现当代文学史缺失的一角——再论旧体诗词应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被引量:4
13
作者 曹顺庆 高小珺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0-138,共9页
旧体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学和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构成,然而自清末民初起接踵而至的社会转型、国家政治体制变革,再加上中西方从科技到文化的剧烈碰撞,在中国学术界很快形成“西学至上”的主流思潮,开启了西方文化挟裹下颇为激进的对中国传... 旧体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学和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构成,然而自清末民初起接踵而至的社会转型、国家政治体制变革,再加上中西方从科技到文化的剧烈碰撞,在中国学术界很快形成“西学至上”的主流思潮,开启了西方文化挟裹下颇为激进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检讨模式,也因此影响到文学史的书写,造成如今大部分现当代文学史残缺的现状。实际上从“五四”以来旧体诗词并没有销声匿迹,它不仅拥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群和作品,更贯穿于现当代文学进程中,影响着白话新诗的发展。将参与现当代文学史进程的旧体诗词重新纳入其中才能恢复我国历史与文学史的本来面貌和完整性,还原客观存在的、被遮蔽的文学现象,这对于今后我国文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体诗 新诗 中国当代文学史
原文传递
学科权力与“旧体诗词”的命运--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札记
14
作者 李遇春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9-88,共10页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旧体诗词”或者说“旧诗”的概念是与“新诗”的概念同步产生的,二者如影随形,又如孪生兄弟,谁也少不了谁。没有“新诗”也就没有所谓“旧诗”,没有“旧诗”当然也就无所谓“新诗”。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旧体诗 研究 当代 札记 权力 学科 “新诗”
原文传递
新实证批评与当代文学的经典化
15
作者 陈国和 《长江文艺评论》 2023年第2期78-80,共3页
李遇春近年来一直从事20世纪旧体诗词的搜集、整理、评析、数据库建设等研究工作,为中国文学传统探幽发微、梳理文脉。那些富有创见的研究成果改变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图景,开辟了新的学术生长点。同时,李遇春一直从事中国当代文学... 李遇春近年来一直从事20世纪旧体诗词的搜集、整理、评析、数据库建设等研究工作,为中国文学传统探幽发微、梳理文脉。那些富有创见的研究成果改变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图景,开辟了新的学术生长点。同时,李遇春一直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工作,自觉承担当代文学经典化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心证·史证·形证--中国当代小说经典二十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就是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之一。这一学术著作体现了李遇春鲜明的批评风格和成熟的学术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 旧体诗 中国文学传统 批评风格 数据库建设 李遇春 学术品格
下载PDF
揭开现当代文学史缺失的一角——再论旧体诗词应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16
作者 曹顺庆 高小珺 《大西南文学论坛》 2018年第1期17-29,共13页
纵观我国学术界的百余本现当代文学史论著,各版本都对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文学革命运动、文学思潮和流派、作家作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从而在文学史中呈现出不同的思路和模式,而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学术界掀起的'重写文学史'的... 纵观我国学术界的百余本现当代文学史论著,各版本都对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文学革命运动、文学思潮和流派、作家作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从而在文学史中呈现出不同的思路和模式,而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学术界掀起的'重写文学史'的浪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体诗 文学史编写 中国当代文学史 白话诗 当代文学
原文传递
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平议
17
作者 李遇春 《中华书画家》 2019年第10期136-140,共5页
自1917年“文学革命”和现代白话文运动以来,随着胡適等人的"新诗"实验,中国传统诗词便只能以“旧体诗词”的名义而存在。可以说,五四以后中国“旧体诗词”实际上是和“新诗”如影随形地共存着的,没有“新诗”就没有所谓“旧... 自1917年“文学革命”和现代白话文运动以来,随着胡適等人的"新诗"实验,中国传统诗词便只能以“旧体诗词”的名义而存在。可以说,五四以后中国“旧体诗词”实际上是和“新诗”如影随形地共存着的,没有“新诗”就没有所谓“旧体诗词”,反之亦然。近百年来,“新诗”已然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主体,而“旧体诗词”却始终在主流文学史中付诸阙如。事实上,“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史”已经构成了一个绵延不绝的诗歌史段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史 旧体诗 中国 现代白话文运动 “新诗” 平议 文学革命 传统诗
原文传递
关于旧体诗词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怡 《大西南文学论坛》 2018年第1期43-49,共7页
关于旧体诗词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问题,已经议论过很多年,不仅我们中华诗词研究院的同仁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就是以'新文学'研究为主体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界也多次讨论过这样的可能性,当然,争议很大,意见并不统一。在我看来,如... 关于旧体诗词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问题,已经议论过很多年,不仅我们中华诗词研究院的同仁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就是以'新文学'研究为主体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界也多次讨论过这样的可能性,当然,争议很大,意见并不统一。在我看来,如果考虑到传统诗词的创作在事实上已经是许多现当代作家、知识分子的写作方式,是我们认识、理解这些知识分子精神的重要途径,那么,讨论传统诗词进入现代文学史的问题就相当的重要,是无法避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体诗 中国当代文学史 传统诗
原文传递
怎一个“旧”字了得——论李遇春的《中国当代旧诗词论稿》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新民 靳晓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5-209,共5页
李遇春本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小说评论工作。然而,近几年,相熟的朋友突然发现,原来热衷西方文论的李遇春忽地对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感兴趣了。其实,这个转变并不突然。李遇春在求学期间,所热衷的是福柯理论。而福柯理论的精髓就是关... 李遇春本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小说评论工作。然而,近几年,相熟的朋友突然发现,原来热衷西方文论的李遇春忽地对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感兴趣了。其实,这个转变并不突然。李遇春在求学期间,所热衷的是福柯理论。而福柯理论的精髓就是关注边缘话语,他所讨论的性史、监狱、刑罚莫不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 词论 旧诗 当代文学研究 评论工作 旧体诗 西方文论 边缘话语
原文传递
从“合法性”论争到“合理性”论证——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问题与方法三人谈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遇春 曹辛华 黄仁生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0-99,共10页
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是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学术焦点之一。为了总结成绩、推动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化,我们特邀请多年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李遇春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曹辛华教授和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黄仁... 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是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学术焦点之一。为了总结成绩、推动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化,我们特邀请多年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李遇春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曹辛华教授和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黄仁生教授,围绕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展开对话,讨论现当代旧体诗词文献的开掘与整理、诗词述史模式的调整与更新、诗词传播与接受的场域与机制、诗词作家作品个案剖析等话题。现整理出这篇文字,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研究 当代旧体诗 上海大学文学院 述史模式 华中师范大学 问题与方法 个案剖析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