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戏剧发源于乡村祭祀仪礼说质疑——评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 被引量:11
1
作者 傅谨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39-144,共6页
2006年底,我参加中山大学主办的一个有关节令民俗的学术会议,发言涉及到中国戏剧史的起源与民间祭祀仪式的关系。在此之前,我一直对日本著名学者田仲一成先生在《中国戏剧史》以及其他相关著作里提出的有关“中国戏剧起源于乡村祭祀... 2006年底,我参加中山大学主办的一个有关节令民俗的学术会议,发言涉及到中国戏剧史的起源与民间祭祀仪式的关系。在此之前,我一直对日本著名学者田仲一成先生在《中国戏剧史》以及其他相关著作里提出的有关“中国戏剧起源于乡村祭祀礼仪”的观点有异议,既然田仲先生恰好与会,就在会上直言了我的看法,以就教于田仲先生。会间休息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剧史》 民间祭祀仪式 乡村 仪礼 发源 戏剧起源 学术会议 中山大学
下载PDF
试析徐慕云《中国戏剧史》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陶静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7年第11期77-80,共4页
在形式方面,《中国戏剧史》有开放的著述理念、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这种理念和形式影响到了以后的戏剧史的撰写。在研究方法方面,《中国戏剧史》一反此前的戏剧史研究偏重考证的传统,转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向了演出实践。这就将戏剧史... 在形式方面,《中国戏剧史》有开放的著述理念、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这种理念和形式影响到了以后的戏剧史的撰写。在研究方法方面,《中国戏剧史》一反此前的戏剧史研究偏重考证的传统,转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向了演出实践。这就将戏剧史的撰写引领到了既重视演出实践,又注重文本文献的双线并行的轨道上面来,使得戏剧史涵盖的内容更加丰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剧史》 徐慕云 研究方法
下载PDF
一部有民国意识形态的戏剧史──徐慕云和他的《中国戏剧史》 被引量:1
3
作者 丁明拥 《新世纪剧坛》 2015年第6期8-15,共8页
编纂历史历来都被认为是一门大学问,历史学者总结中国之所以会成为世界上唯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中国人历史意识强烈,认识到历史学的重要性。二是因为有制度上的保障。中国从唐朝开始,政府开始参与修... 编纂历史历来都被认为是一门大学问,历史学者总结中国之所以会成为世界上唯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中国人历史意识强烈,认识到历史学的重要性。二是因为有制度上的保障。中国从唐朝开始,政府开始参与修史,正史的编写逐步制度化,并成为政府行为。从史著的完备性上来看,政府主持修史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历史所跨年度大,数十年乃至上百年,资料很多,涉及人物、事件复杂,史家个人精力难以顾及,个人修史很难,并且越到后世,越不可能。唐初由史馆修八史,集体创作,皇帝支持,宰相监修,既有政治上的权威,也有学术上的权威。从此史馆修史成为中国的历史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剧史》 意识形态 民国 记录 政府行为 学者 意识 集体创作
原文传递
融哲思、戏理、史识于一体的戏剧史著--读叶长海、张福海著插图本《中国戏剧史》
4
作者 李伟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2-124,共3页
关键词 《中国戏剧史》 叶长海 《中国戏曲发展史》 插图 《宋元戏曲史》 哲思
原文传递
巫风傩影中的迷失——读田仲一成教授的《中国戏剧史》 被引量:9
5
作者 蔡永明 解玉峰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1-103,共3页
关键词 田仲一成 《中国戏剧史》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日本
原文传递
博雅版《中国戏剧史》中的知识性错误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勇风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0-160,共11页
傅谨著《中国戏剧史》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博雅大学堂·艺术"系列教材之一(本文简称为"博雅戏剧史")。这本书2014年9月出版,2016年即第二次印刷,说明其销量与社会影响不小。而且,该书出版后颇获赞誉,甚至被认为可与王国维《宋... 傅谨著《中国戏剧史》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博雅大学堂·艺术"系列教材之一(本文简称为"博雅戏剧史")。这本书2014年9月出版,2016年即第二次印刷,说明其销量与社会影响不小。而且,该书出版后颇获赞誉,甚至被认为可与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等戏剧史名著相媲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剧史》 知识性错误 北京大学出版社 《宋元戏曲史》 社会影响 王国维 艺术 傅谨
原文传递
本体 本土 草根——傅谨《中国戏剧史》的关键词
7
作者 饶莹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8-140,共3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在"博雅大学堂·艺术"丛书中出版了傅谨先生的学术新著《中国戏剧史》(以下称"傅氏戏剧史")。自上个世纪以来,有关中国戏剧发展历史的著作虽然不少,但相比较,傅氏戏剧史的叙述角度却极为特殊。本体、...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在"博雅大学堂·艺术"丛书中出版了傅谨先生的学术新著《中国戏剧史》(以下称"傅氏戏剧史")。自上个世纪以来,有关中国戏剧发展历史的著作虽然不少,但相比较,傅氏戏剧史的叙述角度却极为特殊。本体、本土、草根,是傅氏戏剧史表述中的三个重要关键词。本体戏剧的本体特征是演剧艺术,任何对戏剧史的描述都不能忽视戏剧的这一基本属性。然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剧史》 本体特征 关键词 傅谨 草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发展历 叙述角度
原文传递
《中国戏剧史》
8
作者 田仲一成 云贵彬 于允 《书品》 2003年第6期91-92,共2页
关键词 祭祀戏曲 田仲一 书评 《中国戏剧史》
原文传递
20世纪以来戏曲史论研究方法初探——以《宋元戏曲史》《中国戏剧史长编》《中国戏曲通史》为例
9
作者 李安琪 《戏剧之家》 2020年第20期9-10,共2页
二十世纪以来,不断有理论研究学者开始对中国戏曲史进行系统研究,对戏曲艺术中的声腔、剧种、表演方法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探索,为的是更全面地展现戏曲艺术的面貌。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编》、张庚与郭汉城的... 二十世纪以来,不断有理论研究学者开始对中国戏曲史进行系统研究,对戏曲艺术中的声腔、剧种、表演方法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探索,为的是更全面地展现戏曲艺术的面貌。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编》、张庚与郭汉城的《中国戏曲通史》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史论著作,各自的观点迥然相异。本文拟通过对这三本戏曲史进行比较研究,从他们各自的著作中发掘中国戏曲特征以及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戏曲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宋元戏曲史》 《中国戏剧长编》 《中国戏曲通史》
下载PDF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近代戏剧史》课程多元考核的探索与实践
10
作者 李成生 《吕梁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73-76,共4页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近代戏剧史》课程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和基点出发,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培养,采用过程性学习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实行多元考核。通过多元考核,学...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近代戏剧史》课程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和基点出发,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培养,采用过程性学习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实行多元考核。通过多元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戏剧史》 课程教学 多元考核 平时成绩
下载PDF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戏剧史——读田本相先生主编《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
11
作者 王越超 《戏剧之家》 2022年第26期9-12,共4页
20纪90年代出版的《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从比较视野出发,结合西方戏剧的发展历程与中国话剧的发展轨迹,围绕四个时期的话剧创作、演出、理论研究,探究中国话剧产生、发展的过程,呈现了外部环境影响下,中国话剧艺术自我审视、革新、发... 20纪90年代出版的《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从比较视野出发,结合西方戏剧的发展历程与中国话剧的发展轨迹,围绕四个时期的话剧创作、演出、理论研究,探究中国话剧产生、发展的过程,呈现了外部环境影响下,中国话剧艺术自我审视、革新、发展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 田本相 话剧
下载PDF
论文学史与戏剧史的关系演变
12
作者 周珉佳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3年第5期80-87,共8页
国内已先后出版了多本中国戏剧史,较早的有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由徐幕云编著的《中国戏剧史》:在解放后,有戏曲史家周贻白编纂的《中国戏剧史长编》,这部戏剧史主要侧重中国戏曲的发展(《长编》曾经以《中... 国内已先后出版了多本中国戏剧史,较早的有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由徐幕云编著的《中国戏剧史》:在解放后,有戏曲史家周贻白编纂的《中国戏剧史长编》,这部戏剧史主要侧重中国戏曲的发展(《长编》曾经以《中国戏剧史》为书名,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53年出版三卷本,系“人民戏剧文库”丛书中的一种;1957年秋,周贻白将此书重新修订,改名为《中国戏剧史长编》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进入新时期,比较重要的戏剧史有陈白尘和董健先生编写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田本相和焦尚志先生合作的《中国话剧史研究概述》、王卫国和宋宝珍合编的《中国话剧史》、张炯主编的〈新中国话剧文学概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剧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学 话剧研究 演变 中国戏曲 现代戏剧 世界书局
下载PDF
关于《中国戏曲通史》的功过是非——一份民意调查报告的反响 被引量:2
13
《上海戏剧》 1998年第8期4-8,共5页
本刊今年第六期发表了民意调查报告《晚安!<中国戏曲通史>》后,引起了戏剧界人士广泛的反响,本刊亦收到众多来信来稿,对这场有关“重写戏曲史”的热点话题,予以关注。不管这场争论的最终结果孰是孰非,重要的是,学术研究中的怀疑... 本刊今年第六期发表了民意调查报告《晚安!<中国戏曲通史>》后,引起了戏剧界人士广泛的反响,本刊亦收到众多来信来稿,对这场有关“重写戏曲史”的热点话题,予以关注。不管这场争论的最终结果孰是孰非,重要的是,学术研究中的怀疑精神和艺术实践中的创造意识,则是我们真正应该去张扬和倡导的生命力。本期先刊发京沪两地专家学者对《晚安》一文的不同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民意调查 戏曲 功过是非 《中国戏剧长编》 戏曲理论批评 舞台艺术 民间戏曲 王国维
下载PDF
徐慕云的《故都宫闱梨园秘史》和《梨园外纪》及其他
14
作者 左鹏军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83-85,共3页
在某些历史转折时刻和某种文化氛围中,人们往往会忆起一些旧人旧事.特别是那些发生了重要影响的人和事。不仅仅是为了温故怀旧.更重要的是知新前行。对新闻出版和学术研究而言.对既往事实的清理和对过往记忆的抚摸,往往是寻求新路... 在某些历史转折时刻和某种文化氛围中,人们往往会忆起一些旧人旧事.特别是那些发生了重要影响的人和事。不仅仅是为了温故怀旧.更重要的是知新前行。对新闻出版和学术研究而言.对既往事实的清理和对过往记忆的抚摸,往往是寻求新路径的开始。儿年前,上海《文汇读书周报》曾发表了几篇关于徐慕云及其著作特别是《梨园影事》的文章,徐慕云这个对一般读者来说已经相当陌生的名字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实在此之前,徐慕云的代表作《中国戏剧史》就被收入上海书店的《民国丛书》影印出版过,1989年12月,又将此书作为《民国丛书》选刊之一种,以单行本印行。台湾世界书局也于1977年按照初版本的原样印行了此书。中国戏剧研究者似乎没有完全忘记这位杰出学者的名字。2001年2月.徐慕云的这部1938年12月世界书局初版的《中国戏剧史》,又作为上海古籍出版社《蓬莱阁丛书》之一种出版。这部在中国戏剧研究史上应当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再度得以广泛流传.又可供研究者、爱好者阅读使用,也可以被更多的读者所注意、所认识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园 《中国戏剧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文汇读书周报》 故都 新闻出版 世界书局
下载PDF
百年戏曲史教材之书写与戏曲学专业意识之建构
15
作者 任荣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48-50,共3页
自《宋元戏曲史》连载至傅谨的《中国戏剧史》出版,戏曲史的书写走过了一百年。百年戏曲史的书写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戏曲学专业意识建构过程。《宋元戏曲史》虽将戏曲纳入现代学术体系,但其研究立足点是文学,缺乏以戏曲为中心的专业意... 自《宋元戏曲史》连载至傅谨的《中国戏剧史》出版,戏曲史的书写走过了一百年。百年戏曲史的书写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戏曲学专业意识建构过程。《宋元戏曲史》虽将戏曲纳入现代学术体系,但其研究立足点是文学,缺乏以戏曲为中心的专业意识。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戏曲通史》出版并成为众多院校戏曲学专业的入门教材。此书将研究视角由文学转向艺术,开始了戏曲学专业意识之建构。《中国戏剧史》完全以戏剧影视的专业意识为基础,从戏曲艺术的独立学科基点出发,以舞台为中心进行编纂。这标志着戏曲学专业意识完全独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戏曲学专业意识 《宋元戏曲史》 《中国戏曲通史》 《中国戏剧史》
下载PDF
中国儿童剧艺术的百科全书——简评《中国儿童戏剧史》
16
作者 曹树钧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8-48,共1页
笔者从事中国史教学数十年,深感中国话剧史这门学科空白点甚多。比如,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一本《中国话剧表演史》,也没有《中国话剧导演史》、《中国话剧舞美史》,至于按具体门类细分的史书专著更是无人问津。去年读到李涵先生主... 笔者从事中国史教学数十年,深感中国话剧史这门学科空白点甚多。比如,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一本《中国话剧表演史》,也没有《中国话剧导演史》、《中国话剧舞美史》,至于按具体门类细分的史书专著更是无人问津。去年读到李涵先生主编的《中国儿童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3月版),不禁喜出望外,深感钦佩。这本书(以下简称《儿剧史》)内容之丰富,材料之详尽,论述之全面,真可谓是一部中国儿童剧艺术的百科全书,一册在手,中国儿童戏剧发展概况及其主要成就尽收眼底。具体说来,此书有以下三个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儿童戏剧史》 简评 李涵 中国戏剧出版社 民族文化 艺术形式 演出市场
原文传递
《中国戏剧图史》
17
作者 廖奔 《寻根》 2000年第4期102-102,共1页
关键词 《中国戏剧史》 廖奔 中国 戏曲 传统文化 书评
全文增补中
关于明清之际“苏州作家群”的名称和成员
18
作者 李玫 《中国文学研究》 1995年第2期18-22,共5页
“苏州作家群”不是一个古已有之的历史名称,是今人用来概括以李玉、朱素臣为代表的一批苏州剧作家的称谓,也有叫作“苏州派”或其它名称的。这些名称的提出标志着对这个作家群体认识的深入,名称的不同表明对这个作家群体认识的差异。同... “苏州作家群”不是一个古已有之的历史名称,是今人用来概括以李玉、朱素臣为代表的一批苏州剧作家的称谓,也有叫作“苏州派”或其它名称的。这些名称的提出标志着对这个作家群体认识的深入,名称的不同表明对这个作家群体认识的差异。同时,目前关于它的成员范围也存在不同看法。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回顾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群体 明清之际 剧作家 《中国戏剧长编》 《中国文学史》 李玉 文学流派 苏州派 文人集团 张大复
下载PDF
在两次“重写文学史”之间 被引量:3
19
作者 冷霜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0-172,共3页
在《新诗发展概况》的作者们的回顾中,这本当时未能出版的小书是紧随195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学生集体编写的“红色中国文学史”的问世而展开的一项写作任务,其中一些作者也参加了“红色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在此前后,北京大学中... 在《新诗发展概况》的作者们的回顾中,这本当时未能出版的小书是紧随195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学生集体编写的“红色中国文学史”的问世而展开的一项写作任务,其中一些作者也参加了“红色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在此前后,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6级学生还分别着手集体编写《中国小说史》、《中国戏剧史》和《中国新文学史》等著作,构成以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为中心的“科研大跃进”的重要内容。这种“科研大跃进”,除组织方式上均为集体作战,人员构成上均为青年大学生,写作原则上均以权威的政治、历史论述为纲领以外,写作方式上则经由集中阅读资料、确立纲目体例、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讲求“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写作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写文学 《中国新文学史》 《中国戏剧史》 中国文学 学生集体 写作任务 北京大学 学术权威
原文传递
四川明清佛教寺院古剧场述论
20
作者 唐俊 《中华戏曲》 2022年第2期90-109,共20页
剧场(Theatre)为外来词汇,原出自希腊动词theasthai,意为“看”。20世纪30年代,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剧史》一书中归纳了“剧场”的概念,他认为剧场“含义颇为广泛”,“所包括者有戏剧、剧团、舞台、客座,及其他关于戏剧的各方面”。
关键词 周贻白 佛教寺院 外来词汇 《中国戏剧史》 剧场 剧团 戏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