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1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与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之编纂体系探析——以资料采择为中心
1
作者 马晓靖 顾明佳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9-53,共5页
资料采择是文学史编纂体系研究中的重要考察方面。以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和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为研究对象分析可知,两部文学史在资料采择方面的相同点为代表作家作品的选择、丰富翔实的注文。以《中国文学史新著》的资料采择特... 资料采择是文学史编纂体系研究中的重要考察方面。以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和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为研究对象分析可知,两部文学史在资料采择方面的相同点为代表作家作品的选择、丰富翔实的注文。以《中国文学史新著》的资料采择特点为基准,其不同之处在于对马恩哲学经典的摘录与阐发、冷门作家与女性作家群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 《中国文学史新著》 编纂体系 资料采择
下载PDF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与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之文学史观探析
2
作者 马晓靖 顾明佳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8-38,共11页
文学观是文学史编写的起点,应以文学观的分析为基点而后详细论述两部文学史的文学史观。经过梳理分析可知袁编文学史体现了大文学观与纯文学观范式的混合与广阔文化学视角下的哲理、抒情、历史文学观的融通,继承“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 文学观是文学史编写的起点,应以文学观的分析为基点而后详细论述两部文学史的文学史观。经过梳理分析可知袁编文学史体现了大文学观与纯文学观范式的混合与广阔文化学视角下的哲理、抒情、历史文学观的融通,继承“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文学史观加之历史主义与当代性的结合来考察文学史的发展。章编文学史则是用相对狭义的纯文学观范式与以人为核心的人本主义文学观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赏鉴,诠释自己所坚持的“文学的发展与人性的发展同步”和突出形式演进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文学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 《中国文学史新著》 文学史
下载PDF
《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所载谢汝铨译久保天随《中国文学史》考论
3
作者 刘璇 《国际汉学》 2024年第1期96-102,153,共8页
《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在1907年至1908年连载了久保天随所著的《中国文学史》,由时任该报主笔的谢汝铨根据1904年早稻田大学出版社版本翻译而成。谢汝铨的翻译在字句上基本能够遵循原著,但由于报刊连载的篇幅与周期限制,译文在结构和内... 《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在1907年至1908年连载了久保天随所著的《中国文学史》,由时任该报主笔的谢汝铨根据1904年早稻田大学出版社版本翻译而成。谢汝铨的翻译在字句上基本能够遵循原著,但由于报刊连载的篇幅与周期限制,译文在结构和内容上与原著有所不同。久保天随及当时日本汉学界的文学观念对谢汝铨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其翻译此书的主要原因。谢汝铨的翻译可以视作近代知识分子试图将西方文学研究观念与保存推广传统文学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久保天随 谢汝铨 《中国文学史》 翻译 近代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史》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4
作者 关丹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3年第6期102-104,共3页
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在《中国文学史》教育中融入思治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将《中国文学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学史》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师应重视... 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在《中国文学史》教育中融入思治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将《中国文学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学史》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师应重视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能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方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课程 思政教育 必要性 有效策略
下载PDF
德国人笔下的《中国文学史》
5
作者 王晓丹 《国际汉学》 2023年第5期129-129,共1页
德国汉学家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的《中国文学史》(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Literatur)中译本于2022年出版。此书是施寒微对中国语言及文字传统研究的重要成果。书中不仅涉及中国文学的发展史,同时将中国书法与艺术穿... 德国汉学家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的《中国文学史》(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Literatur)中译本于2022年出版。此书是施寒微对中国语言及文字传统研究的重要成果。书中不仅涉及中国文学的发展史,同时将中国书法与艺术穿插其中。施寒微教授以一个德国人的视角为中国读者层层剥开了中国文化史中不为人知的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化史 德国人 德国汉学家 文化底蕴 中译本
下载PDF
顾路柏《中国文学史》中关于《三国演义》的论述
6
作者 周梦缘 《文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54-165,共12页
《三国演义》自产生后,不仅迅速在汉文化圈及周边国家传播并产生巨大影响,在西方世界也颇为流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德国著名汉学家顾路柏1902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首次对《三国演义》进行详细介绍,将它呈现于德国汉学界之前。他对... 《三国演义》自产生后,不仅迅速在汉文化圈及周边国家传播并产生巨大影响,在西方世界也颇为流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德国著名汉学家顾路柏1902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首次对《三国演义》进行详细介绍,将它呈现于德国汉学界之前。他对于《三国演义》的翻译与研究,不仅是其个人汉学能力与思想的反映,也体现出中德文明互鉴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路柏 《中国文学史》 《三国演义》 翻译与研究
下载PDF
张隆溪:《中国文学史》
7
作者 王骁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3年第1期197-199,共3页
One of the fairest ways to critique 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s to judge whether the author or editor is trying to achieve his goal in a way he considers efficient and acceptable to readers.In this sense,Zhang... One of the fairest ways to critique 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s to judge whether the author or editor is trying to achieve his goal in a way he considers efficient and acceptable to readers.In this sense,Zhang’s version,as the second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written in English by a scholar of Chinese background alone—following Chen Shouyi’s Chinese Literature: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1961)—signifies another promising start and a gratifying milestone in an attempt to change the“obvious imbalance of knowledg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eaders”by providing“basic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about Chinese literature in its full history to readers who have the interest and curiosity to learn about China and its literature,but have no or very little knowledge of its language,culture,and history”(xi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KNOWLEDGE 张隆溪
下载PDF
“分离”与“回归”——绘图本《中国文学史》(20世纪)的写作构想 被引量:14
8
作者 钱理群 吴晓东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7-44,共8页
一 1993年冬,应一家出版社之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董乃斌等同志合作,编写了彩色绘图本《中国文学史》。我们负责全书最后一编,即“二十世纪文学”部分。尽管全书带有一定的通俗,普及性质,我们仍然在不违反总的体例前提下,进... 一 1993年冬,应一家出版社之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董乃斌等同志合作,编写了彩色绘图本《中国文学史》。我们负责全书最后一编,即“二十世纪文学”部分。尽管全书带有一定的通俗,普及性质,我们仍然在不违反总的体例前提下,进行了一些学术性的探讨——这是又一次自觉的“重写文学史”。 我们这次“重写”,最大特点是,一方面采用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为保持全书体例的统一,在具体提法上作了一些变通,称为“新世纪的文学”),并落实到文学史的文本叙述中,可以说,这是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与描述的文学史写作尝试。另一方面,我们所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二十世纪文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学现象 20世纪 传统文学 张爱玲 通俗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作家作品
下载PDF
文学史的名与实:林传甲《中国文学史》考论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国球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70-175,共6页
长久以来,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被视为“第一本中国文学史”,近时学者又以为这本文学史是依照《京师大学堂章程》的规限写成的“标准教科书”,其内容主要参考日本川种郎《中国文学史》而有所不及。这些观点虽然各有根据,但也存在不... 长久以来,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被视为“第一本中国文学史”,近时学者又以为这本文学史是依照《京师大学堂章程》的规限写成的“标准教科书”,其内容主要参考日本川种郎《中国文学史》而有所不及。这些观点虽然各有根据,但也存在不少误会和错判。在重新考察林传甲之作的撰写背景和相关资料后,笔者发现这本“中国文学史”的文学史意识并不强,与日本的《中国文学史》关系亦不深;因为此一著述原是京师大学堂优等师范科的“国文讲义”,其用意和宗旨与现今的文学史著述并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林传甲 《中国文学史》 国文讲义 京师大学堂章程
下载PDF
论“良史”——兼评郭预衡《中国文学史》的“良史”观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发国 曾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45-148,共4页
先秦“良史”可分为“直笔”、“博雅”两种类型 ,孔子修《春秋》 ,博雅有余而直、核不足。汉代司马迁则是“复合型”“良史”的典型代表。唐代刘知几在汉人重学问、魏晋南北朝重才性的基础上提出“才、学、识”“三长”的“良史”观。... 先秦“良史”可分为“直笔”、“博雅”两种类型 ,孔子修《春秋》 ,博雅有余而直、核不足。汉代司马迁则是“复合型”“良史”的典型代表。唐代刘知几在汉人重学问、魏晋南北朝重才性的基础上提出“才、学、识”“三长”的“良史”观。唐代以后 ,论“良史”者多在“三长”之上略作增益而已 ,如胡应麟的“三长”、“二善” ,章学诚的“才、学、识、德”。近现代撰写文学史者多沿此发展 ,但他们都不及当代郭预衡《中国文学史》“才、学、识、胆”的提法新颖、准确、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良史
下载PDF
沿袭与创新的互动──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读后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英德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1-62,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新奇 新变 睿智 传统 求新 样式 主编 构思 互动
下载PDF
知识与传授:黄人《中国文学史》的编纂旨趣及教学启示 被引量:2
12
作者 温庆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9-65,共7页
黄人《中国文学史》以利于教学为先导、以教育启迪为中心,通过对文学史基本史实的详细讲解等方式,促使初学者掌握研习文学史的方法。该文学史兼具“传记体”色彩的“文学家代表”、兼具目录学意义的作品考辨及资料汇编、兼具选本学意义... 黄人《中国文学史》以利于教学为先导、以教育启迪为中心,通过对文学史基本史实的详细讲解等方式,促使初学者掌握研习文学史的方法。该文学史兼具“传记体”色彩的“文学家代表”、兼具目录学意义的作品考辨及资料汇编、兼具选本学意义的“作品选”等若干个性编纂旨趣。此举试图将近代出版界所热衷的“文汇”“辞典”“作文之法”等杂融于一体,尽可能扩大初学者的知识面,使其知晓传统文史的主体。这种编纂实践以授课教材行世、以利于学生研习及进行教育启蒙为指导思想,对当下中国文学史的教材编纂及教学策略如何服务于社会发展与国家需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人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学史 教学启示
下载PDF
袁编《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部分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13
作者 穆克宏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2-48,共7页
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是教育部推荐的高校文科教材 ,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本书有许多优点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肯定其优点 ,同时 ,就其魏晋南北朝部分的一些问题 ,与之商榷。
关键词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优点 缺点
下载PDF
评章、骆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兼谈文学史编写中的理论与方法诸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宁宗一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8-44,109,共8页
本文从“学院派”、当代意识、重建阅读空间、“指导思想”与文学史重构四个方面,充分肯定了章、骆二位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是一部将历史的、审美的、心理的、道德的诸多因素融合起来,并激活当代读者新鲜智性、灵性和创造力的史... 本文从“学院派”、当代意识、重建阅读空间、“指导思想”与文学史重构四个方面,充分肯定了章、骆二位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是一部将历史的、审美的、心理的、道德的诸多因素融合起来,并激活当代读者新鲜智性、灵性和创造力的史的建构。它是对中国文学史的文化断裂的切实填补,又是打通文化壁垒和贯通传统与现代的一种拓展。本文虽肯定了“导言”积极的理论思考,但对文学历史发展过程的描述和文学史的建构是否应成为人性发展的证明,持怀疑的态度,并认为文学史的对象只能是人的心灵折射的文学的历史,但思想方法则可以是哲学的。所以仍主张回到文学史是人的心灵史的文学史观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研究 《中国文学史》 理论与方法 当代意识 《三国演义》 文学史 文学史重构 理论思考 人性 阅读空间
下载PDF
《周易》、出土《易》学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晨寅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51-56,共6页
《周易》在各本《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并不显著。目前《周易》与文学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而近年来的出土《易》学文献及其研究,为《周易》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定位与书写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 《周易》 出土《易》学文献 《中国文学史》
下载PDF
先驱者的启示——纪念黄人《中国文学史》撰著百周年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永健 《闽江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6,共6页
作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之一,黄人1904年开始撰著其《中国文学史》;并于1907年,作为教材由东吴大学堂内部出版。虽然是中国文学史初创时期的专著,但黄人《中国文学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极高的学术价值。本文从“精神上... 作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之一,黄人1904年开始撰著其《中国文学史》;并于1907年,作为教材由东吴大学堂内部出版。虽然是中国文学史初创时期的专著,但黄人《中国文学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极高的学术价值。本文从“精神上之文学史”,“实际上之文学史”,“文学史研究自然不妨破成格而广取”,“世界之观念,大同之思想”,以及分期和体例的匠心独运等方面,论述了黄人《中国文学史》对后人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人 《中国文学史》 启示
下载PDF
对袁本《中国文学史》第四编的几点看法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浩逊 《常熟高专学报》 2004年第1期91-92,124,共3页
本文对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四编提出了四点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修订建议 教材 唐代
下载PDF
龚鹏程《中国文学史》评介
18
作者 傅苏 王晓璐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1-123,共3页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龚鹏程先生的力作《中国文学史》(上、下)已经于2009年和2011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龚鹏程先生祖籍江西吉安,曾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2004年起历任北京师范大...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龚鹏程先生的力作《中国文学史》(上、下)已经于2009年和2011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龚鹏程先生祖籍江西吉安,曾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2004年起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史》对文学史传统写法进行了重大革新,提醒读者注意文学史实和历史诠释的区别,反对文学史写作的简单化,呈现文学发展中多种元素成分。龚鹏程先生的论著拂去遮盖于史实上的尘埃,为读者奉上一部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但却被久久遮蔽了的文学发展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发展史 大学教授 评介 2009年 文学史写作
下载PDF
关于袁编《中国文学史》一、二卷几个问题的商榷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富春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84-86,共3页
较之初版,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版在编校方面更加精益求精。然新版仍有不尽如人意处,就一、二卷中值得商榷的地方进行了探讨,认为其中有些引文讹误或欠妥,叙述有前后不一的现象,个别字和标点明显有误,并对所见诸问题提... 较之初版,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版在编校方面更加精益求精。然新版仍有不尽如人意处,就一、二卷中值得商榷的地方进行了探讨,认为其中有些引文讹误或欠妥,叙述有前后不一的现象,个别字和标点明显有误,并对所见诸问题提出一管之见,期望有益于古代文学教学和教材的再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行霈 主编 《中国文学史》 问题 商榷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史》指瑕 被引量:1
20
作者 许兴宝 《阴山学刊》 2008年第1期5-10,共6页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版仍存在一些瑕疵,主要表现为前后表述不一致,个别语句不通顺,个别提法不确切,有错字、丢字、多余的字等。如上所及,多数属于校对排版问题,仅为"瑾瑜匿瑕",不影响全书的整体学术价值。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表述 语句 瑕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