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8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被引量:2
1
作者 吴承学 彭玉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1-16,共6页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吴承学,彭玉平一中国文学批评历史悠久,但作为一门学科的自觉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到了二十世纪才可以说真正开始并逐步走向成熟。当此世纪之交,回顾这门学...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吴承学,彭玉平一中国文学批评历史悠久,但作为一门学科的自觉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到了二十世纪才可以说真正开始并逐步走向成熟。当此世纪之交,回顾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批评 文学思想 理论批评 20世纪 魏晋南北朝 诗文评 《文心雕龙》 中国古代 理论体系
下载PDF
读《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有感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勋初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8,共2页
读《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有感周勋初在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的建设中,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几代学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前辈学者郭绍虞、朱东润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为此奠定了基础,其后有刘大杰、王运熙、顾易生等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读《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有感周勋初在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的建设中,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几代学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前辈学者郭绍虞、朱东润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为此奠定了基础,其后有刘大杰、王运熙、顾易生等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问世,最近又连续推出了王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文学批评 复旦大学 顾易生 王运熙 文学研究 郭绍虞 中文系 古代文论 朱东润
下载PDF
教学与科研并进——兼介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3
作者 谷平 《中国大学教学》 1998年第6期43-45,共3页
一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教研室成立于1958年,至今已经走过了40年历程。著名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专家郭绍虞、朱东润、刘大杰诸先生,为该教学科研基地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王运熙、顾易生教授又带领教研室全体同... 一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教研室成立于1958年,至今已经走过了40年历程。著名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专家郭绍虞、朱东润、刘大杰诸先生,为该教学科研基地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王运熙、顾易生教授又带领教研室全体同仁在文批史领域长期地默默耕耘,精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文学批评 教学与科研 中国古代 “兴” 民族特色 教学质量 《花间集》 批评 古代文学
下载PDF
体大虑周的古文论巨著──《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刍评
4
作者 宋志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5期127-128,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古文论 《文心雕龙》 文学理论批评 批评 文学思想 文学 悲剧观 《文心雕龙·原道》 文学创作
下载PDF
祝贺《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的出版──兼谈中国文学批评史编写的几个问题
5
作者 张少康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8-9,共2页
祝贺《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的出版──兼谈中国文学批评史编写的几个问题张少康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轫于陈钟凡先生简明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而后有郭绍虞先生的力作《中国文学批评史》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 祝贺《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的出版──兼谈中国文学批评史编写的几个问题张少康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轫于陈钟凡先生简明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而后有郭绍虞先生的力作《中国文学批评史》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前,还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批评 理论批评 文学批评 文学思想 思想史 文学 中国古代 师范院校
下载PDF
系统性、丰富性、理论性──读《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6
作者 张文勋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6,共2页
系统性、丰富性、理论性──读《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张文勋王运熙、顾易生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现已出齐面世。这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是以王运熙教授为首的近十位老中青学者通力合作的硕果,也凝聚了国内数十... 系统性、丰富性、理论性──读《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张文勋王运熙、顾易生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现已出齐面世。这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是以王运熙教授为首的近十位老中青学者通力合作的硕果,也凝聚了国内数十位同行学者参与讨论和建议的智慧和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文学批评 丰富性 系统性 文学思想 文学理论批评 《诗品》 学术专著 王运熙 文学发展
下载PDF
古典文论研究的硕果——欣读《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7
作者 邓韶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81-82,共2页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是一部规模空前的文学批评史,其卷一、二即先秦至六朝段,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它材料宏富、立论精审、视野宽阔、创见颇多,体现了80年代古典文论研究新潮中的新硕果。 纵观中国古代...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是一部规模空前的文学批评史,其卷一、二即先秦至六朝段,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它材料宏富、立论精审、视野宽阔、创见颇多,体现了80年代古典文论研究新潮中的新硕果。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一种奇特现象,即王朝统一、政治和经济相应发展之际,文学思想却趋于单一,文学样式亦保守少变;反之,王朝颠覆、社会动乱之际,文学思想却易于开放,文学形式亦丰富多样。其实例,先见于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的百家争鸣,再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论、文体的争艳斗奇。而此理说奇也并不奇,其在治世,统治者为追求长治久安,势必要钳制人们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古典文论 《文选》 《诗品》 文学思想 楚辞 曹丕 政治教化 古文论 王运熙
下载PDF
采摭群言 箴缕百家──7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刍评
8
作者 邓韶玉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13-20,共8页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7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的古典文论巨著,本书对我国历代文学批评家及其论著都运用系统论研究法作了开拓性剖析,发掘了许多珍贵的罕见史料,展示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丰富多...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7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的古典文论巨著,本书对我国历代文学批评家及其论著都运用系统论研究法作了开拓性剖析,发掘了许多珍贵的罕见史料,展示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丰富多彩和灿烂成就,为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有益启示,使古典文论探索的思维空间大为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系统论 成就 贡献
下载PDF
文学批评标准中国范式之刍议
9
作者 刘巍 李诺亚方舟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文学批评的内涵是批评者基于个人的前经验对文本进行体验性理解,基于自身的理论素养,对文本中的价值、意义进行识别和判断的过程。它作为运动性美学活动和批判性反思活动,对文艺创作具有指引和疏导的作用。在整体的文学评价体系中,中国... 文学批评的内涵是批评者基于个人的前经验对文本进行体验性理解,基于自身的理论素养,对文本中的价值、意义进行识别和判断的过程。它作为运动性美学活动和批判性反思活动,对文艺创作具有指引和疏导的作用。在整体的文学评价体系中,中国文学批评标准有其独特范式,同时也处于有待建立和完善的重要阶段。文学批评的中国范式首先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长期以来,西方文艺理论占据着现代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相比之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现当代文艺理论思想略显黯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艺理论 文艺创作 中国范式 文学批评标准 文学评价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批判性反思 体验性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文学理论创新与文学批评实践
10
作者 兰轲轲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22-127,共6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理论何来、批评何为的问题需要被重新思考和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生成要植根于文学实践中,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文艺现代化发展的实际,借助于更广泛的译介,积极创造本土化、形象化的文论术语,构建中国特色... 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理论何来、批评何为的问题需要被重新思考和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生成要植根于文学实践中,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文艺现代化发展的实际,借助于更广泛的译介,积极创造本土化、形象化的文论术语,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学理论体系。文学批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铺路架桥的重要作用,关注文学本身,阐发文学的语言、形象、情节之美,紧扣时代精神,发挥价值导向作用,构建中国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召唤无愧于新时代的伟大艺术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学理论创新 文学批评实践
下载PDF
重构与前瞻: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逻辑基点与发展路向
11
作者 韩雄飞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8-239,共12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在价值体系建构、理论资源吸纳、方法路径拓展、评奖机制完善、批评论著生成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本体建构乏力、批评失当等实质性问题。为此,重审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元概念,将“中国性”“儿... 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在价值体系建构、理论资源吸纳、方法路径拓展、评奖机制完善、批评论著生成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本体建构乏力、批评失当等实质性问题。为此,重审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元概念,将“中国性”“儿童性”“文学批评”作为批评话语建构的逻辑支点,有助于廓清批评立场、明确学科基石、拓展研究思路,增强其内涵建设。未来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应从学科基础出发,不断完善对中国特色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话语体系的本体建构。在纵向上,统合“主体性”与“整体性”,深度推进中国儿童文学批评融入中国新文学批评的历史版图。在横向上,秉持“以中为本”“化西为中”理念,在促进世界儿童文学共同繁荣中展现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国际视野与国家本位。在具体批评实践中,要敢于“讲真话”“谈不足”,以文学批评助推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出版、传播大发展大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儿童文学批评 学科体系 中国 儿童性 儿童精神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
12
作者 钟永宁 《粤海风》 2024年第2期37-40,共4页
五卷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下文简称《通史》)由黄修己先生主编,刘卫国、姚玳玫、吴敏、陈希分别撰著,于2020年4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套书将1917年至2000年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历史,按照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黄修己 通史 五卷本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创新问题 被引量:3
13
作者 谷鹏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32,共18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最为重要的成果,一直指引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基本依据。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结合,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最为重要的成果,一直指引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基本依据。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结合,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创新发展,在学理方法上需要运用“新格义”阐释法,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标准各自所包含的观念逻辑与理论意涵进行“共现”“分梳”“比堪”“融通”阐释,最终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新内涵、新形态。由于此种新内涵与新形态是以不断变化着的当代中国文学现实为基础,以文学批评的思想、内容、形式、功用为进路,通过打通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性、历史性、审美性、人民性标准与中国文学批评“道”“文”“质”标准,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逻辑、情感逻辑、伦理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因而它可以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在理念与实践两个方面成为一种统一文学创作、鉴赏、教化、批判与行动五重目标的全新文学批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新格义”阐释
下载PDF
百年中国文学视域下儿童文学批评的问题、结构与方法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翔宇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0-108,共9页
厘清“元概念”,是探究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理论前提。批评史料建设落后与批评结构残缺是导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滞后的两大因素,急需在百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重构儿童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围绕儿童文学“代际”话语沟通展开的持续发问,... 厘清“元概念”,是探究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理论前提。批评史料建设落后与批评结构残缺是导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滞后的两大因素,急需在百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重构儿童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围绕儿童文学“代际”话语沟通展开的持续发问,开启了对中国儿童文学“思想批评”与“审美批评”的辩证分析。在百年中国文学视域中系统考察儿童文学批评,意在确立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现代性”与“民族性”标准,在与现当代文学批评“一体化”的基石上确证其“主体性”话语,并在此基础上重构集“史”“论”“用”于一体的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图景,创设优良的批评环境,促进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儿童文学 文学批评 问题域 一体化 主体性
下载PDF
水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
15
作者 霍志军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52-159,共8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存在一种“以水喻文”的批评范式。古代先哲在对水的自然特性的观审中,产生了各种微妙的审美体验和联想,铸就了东方文论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先贤对水之“清”的感悟,逐渐形成古典文论中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存在一种“以水喻文”的批评范式。古代先哲在对水的自然特性的观审中,产生了各种微妙的审美体验和联想,铸就了东方文论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先贤对水之“清”的感悟,逐渐形成古典文论中的“清”“清浊”等系列范畴。大量与水相关的词语如“源”“流”“深”“浅”“渊”“浮”“润”“溢”“淡”“游”“清淡”“清秀”“清疏”“清逸”“清华”等也进入文学批评领域,这从一个侧面证明“水”与古代文学批评的密切关系。第二,水之“源流”启发了文学流派批评,古人一方面以“流派”为喻,阐释学术门类、文学风格的不同;另一方面则寻源溯流,阐释文学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关系。第三,“水无常形”催生了“文无常法”的文论观。宋代苏洵、苏轼父子或以“水机”喻“文心”,或以“风水相激”喻指创作中的“情文相激”,或以水之“随物赋形”喻指“自然成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文说》)已经将“以水喻文”阐释得淋漓尽致了。总之,“以水喻文”折射的是基于中国本土的、活生生的审美经验和诗性智慧。此种批评范式的产生既受到中国象喻批评传统、汉字表征效应的影响,又与历代对“以水喻文”批评的阐释和接受相关。深入发掘中国文学批评的“水之喻”,对于古典文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都极具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水喻文 中国文学批评 源流批评 现代传承
下载PDF
文学批评要回到常识——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评价的反思
16
作者 魏建亮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73-79,共7页
新时期以来,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有过多次“最坏或最好”的整体性评价。这种状况的产生,与研究者殊异的学术身份、文学史观、文学观等多个因素有关。然而,在“最坏或最好”的评价及上述种种差异背后,却隐含着研究者的某种共识—忽视读者... 新时期以来,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有过多次“最坏或最好”的整体性评价。这种状况的产生,与研究者殊异的学术身份、文学史观、文学观等多个因素有关。然而,在“最坏或最好”的评价及上述种种差异背后,却隐含着研究者的某种共识—忽视读者。此共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当代文学危机的形成。这是因为此种评价的情绪化过于突出,让文学批评丧失了应有的公信力,进而让读者对当代文学产生信任危机。因此,研究者在进行当代文学的评价、批评及理论研究时,应力避“最坏或最好”的言述方式,回到“坏处说坏,好处说好”的基本常识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中国当代文学评价 文学危机 常识 文学批评
下载PDF
知识跑酷、翻墙和新生的可能——邓小燕文学批评印象
17
作者 陈培浩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邓小燕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误认了性别和性格,让人眼前浮现出一个温婉女性的形象。我们要说的邓小燕却是一个学术跑男、酷男。小燕当过兵,虽不魁梧,却绝对精壮,爽朗善饮,喜欢跑酷,神情带几分“匪气”。这样一个人,却是在学术上让人刮目... 邓小燕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误认了性别和性格,让人眼前浮现出一个温婉女性的形象。我们要说的邓小燕却是一个学术跑男、酷男。小燕当过兵,虽不魁梧,却绝对精壮,爽朗善饮,喜欢跑酷,神情带几分“匪气”。这样一个人,却是在学术上让人刮目相看的新锐学者、批评家。邓小燕以对新文学与解剖学的关系研究令人瞩目,系列成果见于各权威刊物,其文章老辣与锐气兼具,令人过目难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特别是现代文学,是研究高度饱和的学术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文学批评 跑酷 现代文学 文学 学术领域 批评 温婉
下载PDF
从“通史性”到“专题性”——“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改革尝试谈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淮南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年第5期123-127,共5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讲出效果,提供给学生应有的知识结构,并培养他们对本学科的兴趣以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可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而以"专题性"取代"通史性",以"重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讲出效果,提供给学生应有的知识结构,并培养他们对本学科的兴趣以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可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而以"专题性"取代"通史性",以"重点性"取代"系统性",或者说对繁复的对象予以"抓大放小"、"消肿减肥",应该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 教学改革 通史 专题性 抓大放小
下载PDF
从传统诗文批评到中国文学批评史话语构建的尝试--以《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为中心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石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124,共9页
历来治中国文学批评史者,几乎都以陈钟凡1927年出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为第一部批评史著作。其实,早在1922年范祎便发表了《中国的文学批评家》,该文实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轫之作。范文长期为学界所忽视,为了全面发掘此文的独特价值... 历来治中国文学批评史者,几乎都以陈钟凡1927年出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为第一部批评史著作。其实,早在1922年范祎便发表了《中国的文学批评家》,该文实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轫之作。范文长期为学界所忽视,为了全面发掘此文的独特价值,本文先钩稽范祎的生平与著作;次则以范文为中心,放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术脉络中去审视其意义;最后对范祎的文化情怀做出理解之剖析。该文前承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的古典诗文批评,后启陈钟凡等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著,对于学界重新认识批评史这门学科的早期发生史,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家》 范祎 中国文学批评 民国话体文学
下载PDF
镂金错彩 探奇创新──欣读《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20
作者 章明寿 邓韶玉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85-89,共5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创新 文学理论批评 复旦大学 中国文坛 九十年代 历史阶段 古文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