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64篇文章
< 1 2 2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论的品格与审美的维度——读胡德才教授的《中国现代喜剧文学史》
1
作者 朱华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99-100,共2页
关键词 史论 品格 审美 维度 《中国现代喜剧文学史》 书评
下载PDF
美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美学范式与谱系
2
作者 李松 陈国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140,159,160,共16页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汉学史的内在流变等诸多因素。内外因素交织的历史语境生成了文学性历史与历史性文学的辩证以及解构主义思路。通过考察三位华裔学者不同的美学范式与交叉谱系,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整体脉络,为国内文学史研究提供互鉴与交流的跨文化阐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美学范式 文学史谱系
下载PDF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版
3
作者 王晓丹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5期92-92,共1页
在21世纪初“重写中国文学史”的风潮下,欧美汉学界推出了两部颇具影响力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即2001年出版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和2010年出版的《剑桥中国文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 在21世纪初“重写中国文学史”的风潮下,欧美汉学界推出了两部颇具影响力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即2001年出版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和2010年出版的《剑桥中国文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2017年,西方汉学界又推出一部千余页的大体量中国文学史著作,即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此著可视为这一风潮下的又一次尝试。该书的中文版于2022年推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剑桥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王德威 汉学界 哈佛 欧美汉学
下载PDF
“包括在外”的多维展开——《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定位和渊源
4
作者 黄奕扬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1,共6页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面世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和研究带来新意,但其文学史价值则因自身后现代“百科全书”式的样貌而受到怀疑;惟此,读者可以援用“包括在外”这一微妙的辩证观念切入此书并逐层推演,观照其体例选择上对海外...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面世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和研究带来新意,但其文学史价值则因自身后现代“百科全书”式的样貌而受到怀疑;惟此,读者可以援用“包括在外”这一微妙的辩证观念切入此书并逐层推演,观照其体例选择上对海外“重写文学史”风潮的呼应和权衡,内容剪裁上与大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对话和互补,以及叙述方法上对中国文史传统的接续,以真正理解王德威这一编撰实验的意义;而后可知,其“新编”之所在并非离经叛道、徒具热闹而已,其中实有深切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包括在外” 体例 “制式”书写
下载PDF
“世界”作为方法:对新世纪以来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史建构的反思
5
作者 徐从辉 《华文文学》 2024年第5期7-14,共8页
英文世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建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的重要一翼。论文以新世纪以来王德威、张英进、邓腾克、罗鹏等人主编的四部文学史为例,探讨英文世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排、方法论、文学史观等方面与大陆文学史的互动与互鉴。认为... 英文世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建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的重要一翼。论文以新世纪以来王德威、张英进、邓腾克、罗鹏等人主编的四部文学史为例,探讨英文世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排、方法论、文学史观等方面与大陆文学史的互动与互鉴。认为英语世界的“元历史”叙事的“异质性”与“非连续性”对“正史”的解构所带来的历史虚无主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东方主义历史叙事,但这不妨碍我们对域外视点的包容与借鉴。在全球化的当下,中国主体性的追寻紧密镶嵌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中,在互相竞争的历史叙述中辨伪存真,“复线的历史”将给予我们接近文学史多重面相的契机。同时中国文学史主体性的建构既要建立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之中,又要回到中国文学本身内在的心灵关照与文学史的诗性特质,唯有如此才有融入与引领世界对话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英语世界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下载PDF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版本修订与比较
6
作者 沈子瑜 黄德志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1-119,共9页
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目前共有英文、繁体中文、简体中文三个版本。《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哈佛系列“新编文学史”的特色:宏观文明视野与微观文学现场的碰撞。这部文学史的版本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次修订上,其... 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目前共有英文、繁体中文、简体中文三个版本。《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哈佛系列“新编文学史”的特色:宏观文明视野与微观文学现场的碰撞。这部文学史的版本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次修订上,其一是从英文版到繁体中文版,修订主要体现在篇章标题的修改、序章篇幅的增长和篇目数量的增加上;其二是从繁体中文版到简体中文版,修订主要体现在文章篇目的增删上。版本变化将不同文化语境产生的差异具象化,让这部文学史蓦然成为展现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发展动态的可读文本。王德威在编纂过程中有意呈现海外汉学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差异性的目标,在版本变化中不期而然地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版本比较 文化语境 王德威
下载PDF
论近现代中国文学史柳宗元评述的继承与时代新变
7
作者 梁观飞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1-80,共10页
近代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柳宗元评述基本是继承和模拟中国传统诗文评,文学史的写作方式也与传统诗文评类似,具有抽象化、主观化、文学化等特点。文学革命兴起后,文学史的柳宗元评述发生了变化,柳宗元成为文学革命的代表、传统的柳宗元批... 近代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柳宗元评述基本是继承和模拟中国传统诗文评,文学史的写作方式也与传统诗文评类似,具有抽象化、主观化、文学化等特点。文学革命兴起后,文学史的柳宗元评述发生了变化,柳宗元成为文学革命的代表、传统的柳宗元批评得到新的阐释。文学革命思潮推广的西方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是柳宗元评述新变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文学革命思潮的发展,革命者的定位与柳宗元出现疏离,部分文学史家对柳宗元评述作出变更和反思。以西方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构建文学史、评述柳宗元,为文学史的写作和发展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史 柳宗元批评 文学革命思潮
下载PDF
文学史重写:从王德威的“方法”说起——以《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例
8
作者 梁楠萍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62-67,共6页
海外汉学的研究思路搅扰着我们曾经习惯的应答系统和思维模式,王德威的文学史观及其文学史书写实践挑战着我们惯常的文学史书写方式。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体现了他寻找文学“起点”、想象历史、文学史“书写”以及... 海外汉学的研究思路搅扰着我们曾经习惯的应答系统和思维模式,王德威的文学史观及其文学史书写实践挑战着我们惯常的文学史书写方式。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体现了他寻找文学“起点”、想象历史、文学史“书写”以及探索文学边界的种种思路和方法。作为一个书写实践,这本文学史从多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学“起点”出发,展示了另一种看待和处理历史的方式,当历史不再执拗于提供一种价值定论,历史中的“人”便成为重心,“文学”在这个意义上拥有了更广阔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德威 文学史书写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问题
9
作者 范国富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110-114,共5页
史料运用服务于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教师应以核心问题为导向,选择多种史料还原历史现场,恰当地使用传记材料,注重辨析作品的版本差异,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建作家与作品的深度关联,认识历史的复杂性。文献材料... 史料运用服务于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教师应以核心问题为导向,选择多种史料还原历史现场,恰当地使用传记材料,注重辨析作品的版本差异,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建作家与作品的深度关联,认识历史的复杂性。文献材料的选用绝非仅是对教材文学史观的重复论证,还是对既有文学史认知的延伸。教师运用史料应有自觉意识,明确史料运用的前提与限度。由此,教师可摆脱传统文学史教学过度注重知识灌输的泥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学术探索热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教学 史料运用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现场感”“立体化”与“流动性”——重读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
10
作者 战玉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1-97,共7页
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包含大量具体的地理空间单位,这一方面增添了文学史的“现场感”,另一方面又在文本内外共同构筑了多元、丰富、立体的“中国文学地图”想象。同时,书中的中国文学或“文学中国”又是时时处于世... 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包含大量具体的地理空间单位,这一方面增添了文学史的“现场感”,另一方面又在文本内外共同构筑了多元、丰富、立体的“中国文学地图”想象。同时,书中的中国文学或“文学中国”又是时时处于世界文学流动过程之中的,这种流动性既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本身的复杂面貌,也透露出吴福辉所具有的世界性眼光。此外,书中大量的插图、表格等也可视为文学空间与“文学地图”的形式化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 文学地图 文学史 书评
下载PDF
何为文学史?文学史何为?——王德威教授谈《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被引量:24
11
作者 王德威 李浴洋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8,共15页
李浴洋(以下简称李):王老师,很高兴可以在北大围绕您主编的哈佛版《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m Chin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7,以下简称《文学史》)对您进行访谈。1904年,在北... 李浴洋(以下简称李):王老师,很高兴可以在北大围绕您主编的哈佛版《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m Chin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7,以下简称《文学史》)对您进行访谈。1904年,在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任教的林传甲编棊了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为华人编写“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此后百余年间,“文学史”成为中国学界进行文学研究的最为主要的著述体例与知识生产方式之一,同时亦是文学教育的不二法门。2017年,您主编的《文学史》问世,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极大地挑战了既有的“文学史”传统与规范。在我看来,在1904年以降的“中国文学史”书写谱系中,此书的出版为已经相当稳固的“文学史”观念与秩序提供了一种反思、新创,甚至再生的重要契机——借用您习惯的表述,2017年由是可谓“中国文学史”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哈佛 王德威 文学史 1904年 知识生产方式 MODEM
下载PDF
以现代性为衡量的主要尺度——也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端 被引量:12
12
作者 朱立元 王文英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7-24,66,共9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标志是 ,它具有了不同于以往一切文学的现代性。现代、现代化、现代性三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社会的现代性与西方启蒙现代性在追求自由民主、社会进步、科学和真理、个性主义、理性主义、人道主义等方面基本...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标志是 ,它具有了不同于以往一切文学的现代性。现代、现代化、现代性三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社会的现代性与西方启蒙现代性在追求自由民主、社会进步、科学和真理、个性主义、理性主义、人道主义等方面基本一致 ;西方现代性在发展过程中有内在矛盾 ,中国现代性亦然 ,青年鲁迅对此有清醒反思 ;由现代性角度切入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端可以定在 1 9、2 0世纪之交或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史 个性主义 理性主义 现代 中国 现代文学 文学史分期 鲁迅 现代 现代 民主 社会进步 科学
下载PDF
论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理论预设 被引量:12
13
作者 朱立元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8-114,共7页
本文在对中西方学者关于现代性问题大量论述进行细致梳理的基础上 ,对现代性的基本内涵及其包含的内在矛盾作了比较深入的揭示 ;进而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现代性预设从理论上作了辩护 。
关键词 现代 中国 现代文学史 现代 文学史研究 审美主义 《汪晖自选集》 哈贝马斯
下载PDF
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 被引量:53
14
作者 方忠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9-193,共5页
文学经典指的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史的支架和龙骨。文学的经典化必然会形成对原有文学史模式的颠覆,对新的现代文学史... 文学经典指的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史的支架和龙骨。文学的经典化必然会形成对原有文学史模式的颠覆,对新的现代文学史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文学经典化影响着现代文学史的格局,其次影响着现代文学史的深度,再次决定着现代文学史的影响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应该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由厚变薄,走向经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重构 文学史模式 文学经典化 艺术价值 人生意蕴 美学精神 审美风尚 文学作品 删繁就简 原创性 影响力
下载PDF
文学史是什么史?——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新思考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怡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0,共6页
经过20余年的工作之后,"重写文学史"的理想和目标远远没有达到,对"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追问依然刻不容缓。我们当今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一种凌驾于文学现象之上的"知识结构",严重忽略了对文学作品(也就是... 经过20余年的工作之后,"重写文学史"的理想和目标远远没有达到,对"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追问依然刻不容缓。我们当今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一种凌驾于文学现象之上的"知识结构",严重忽略了对文学作品(也就是文学"原典")的把握和理解。新的文学史写作必须认真解决如何让文学史的教学与学习回到文学作品这一根本、如何通过文学史的讲述呈现文学自身的魅力、如何让文学史的学习成为进入现当代精神殿堂的趣味无穷的过程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史 文学原典 文学史写作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解构和重构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修己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8-56,共9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范式的建构所依据的观点、材料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其建构又处在建国初期的特定时代背景下,要服从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其两度解构,更是受时代背景的决定性的影响。这些都印证着“历史书写”的强烈的主观性。今后必然会有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范式的建构所依据的观点、材料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其建构又处在建国初期的特定时代背景下,要服从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其两度解构,更是受时代背景的决定性的影响。这些都印证着“历史书写”的强烈的主观性。今后必然会有一番重构,也仍然会受时代背景的制约。根据半世纪来建构、解构的经验,当今学科发展中的“多元化”、“学院化”势头,应该有利于重构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建构 解构 重构
下载PDF
我心目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框架 被引量:15
17
作者 范伯群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8-86,共9页
进入20世纪之后,知识精英的小说理论促成了通俗文学的大繁荣,形成了一个文学中的继承改良派。“五四”前后,知识精英们在理论与创作上均有上乘表现,他们以借鉴革新的姿态在本民族发动了一场文学革命。在知识精英文学与市民大众文学的剧... 进入20世纪之后,知识精英的小说理论促成了通俗文学的大繁荣,形成了一个文学中的继承改良派。“五四”前后,知识精英们在理论与创作上均有上乘表现,他们以借鉴革新的姿态在本民族发动了一场文学革命。在知识精英文学与市民大众文学的剧烈碰撞中,出现了一个“接编—另办”模式,读者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学多元共生的内在规律。嗣后虽用行政或半行政手段使市民大众文学出现了30年断层,但随着“引进热”又掀起了一个“重印热”,促使人们自省文学的生态平衡的必然性与“因势利导”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继承改良 借鉴革新 生态平衡
下载PDF
两个“晚明”在现代中国的复活——鲁迅与周作人在文学史观上的分野和冲突 被引量:12
18
作者 郝庆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6,共26页
"晚明"及小品的复兴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显要话题,对此有过不少讨论和研究,但同是"晚明",却有不同的叙述,而且两种叙述曾有过一场对话和交锋,这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探究"晚明"如何进入文学史,对两... "晚明"及小品的复兴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显要话题,对此有过不少讨论和研究,但同是"晚明",却有不同的叙述,而且两种叙述曾有过一场对话和交锋,这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探究"晚明"如何进入文学史,对两种叙述同样给予足够的关注,并辨析这两种叙述及其冲突的诸多面相,也许有助于我们更确切深入地理解文学史复杂幽深的一面。两个"晚明",其实是两种立场,两种对现实的态度。风花雪月,雅致幽韵自然是晚明的一个方面,但把它看作晚明的全部或者是主流,显然不智。鲁迅钩索文籍,查考野史,发现了一个血腥与虐杀的晚明,无非是提请陶醉于性灵小品的君子,睁眼观察历史,注意现实。鲁迅发现的晚明中自然还包含一个"东林",并试图从东林党人的命运中观察出民间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晚明 鲁迅 现代中国 周作人 分野 复活 性灵小品
下载PDF
以大文学观重开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新局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杨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共8页
文学的历史存在,是以无序隐含着有序,以芜杂隐藏着潜流,维度多端,色彩斑斓,众声喧哗,一切都处在纷繁复杂的动态之中。必须以大文学观,才能总览文学纷纭复杂的历史的、审美的文化存在,深入其牵系着人心与文化的内在本质,展示其广阔丰饶... 文学的历史存在,是以无序隐含着有序,以芜杂隐藏着潜流,维度多端,色彩斑斓,众声喧哗,一切都处在纷繁复杂的动态之中。必须以大文学观,才能总览文学纷纭复杂的历史的、审美的文化存在,深入其牵系着人心与文化的内在本质,展示其广阔丰饶的文化地图,揭示其错综纷繁的精神谱系。研究现代文学而对于与新文学处在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上的通俗小说、文言诗词、传统戏曲,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学所知有限,甚至不求博学多识,乃是一种知识上的重大缺失。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应该分工合作,对百年文学多样、多层、多维的史料资源,进行卷地毯式,或竭泽而渔的清理,然后从纷繁复杂的历史文化存在中,抽象出属于自身原创的原理、法则,用自己的声音与当代世界进行平等的深度对话,这才算尽了现代中国学人的职责。如此,或能重开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新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史写作
下载PDF
重建“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意识 被引量:34
20
作者 朱德发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74-80,共7页
“现代中国文学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两个不同学科概念,前者的观照视角、文学意识、价值观念、研究范围较之后者发生了变异。本文试图建构一个多元并存共生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体系,以适应对世纪文学史研究与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史' 学科意识 多元系统 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