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7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方法探析
1
作者 李贤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2-56,共5页
新媒体的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学课堂教学带来新变化。教学方法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借助影视资源,感性呈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背景知识。直观的影视画面有助于学生理解新文学发生和现代文学思潮嬗变的外部环境,拉近学生与现代文... 新媒体的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学课堂教学带来新变化。教学方法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借助影视资源,感性呈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背景知识。直观的影视画面有助于学生理解新文学发生和现代文学思潮嬗变的外部环境,拉近学生与现代文学课程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对现代文学的兴趣;二是化用音像图文,解读现代文学作品。教师可以把文学史相应的音像图文变成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三是善用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多种渠道拓展学生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 中国现代文学 教学方法
下载PDF
新时期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书写的突破与局限——以王永生《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为例
2
作者 周明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6,共13页
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首次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史”的研究和历史描述。1939年出版的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文艺思潮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研究现代文艺思潮的第一部专著。自1922开始,朱自清、周作人、王哲甫、伍... 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首次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史”的研究和历史描述。1939年出版的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文艺思潮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研究现代文艺思潮的第一部专著。自1922开始,朱自清、周作人、王哲甫、伍启元、李何林等学者,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王瑶、蔡仪、张毕来、刘绶松、唐弢等学者对现代文学史都有考察和研究。相较于数量庞大的新文学史或现代文学史,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却一直未得到有效的梳理。直到1986年王永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出版,才终结了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无史的局面,开创了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先河。这本以通史体例写作的理论批评史,文类的涵盖面、资料的丰富度都是最全的。然而,这部多有创建的理论批评史,因与时代共名脱节,而淹没在历史中,令人唏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永生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文学史编撰 时期 批评史
下载PDF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蒙古语译介的接受背景、选择与影响
3
作者 阚海英 《金钥匙(汉文、蒙古文)》 2024年第1期137-149,共13页
新时期以来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为中国现代文学蒙古语译介传播提供了条件。当时的翻译事业客观与主观条件为中国现代文学蒙古语译介传播提供了可能,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进、必然性为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蒙古语译介的接受带来了... 新时期以来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为中国现代文学蒙古语译介传播提供了条件。当时的翻译事业客观与主观条件为中国现代文学蒙古语译介传播提供了可能,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进、必然性为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蒙古语译介的接受带来了必然性。中国现代文学蒙古语译介在内容与形式上做出某种选择,为蒙古族文学实践中在艺术形式和文学语言方面起到了某种影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 中国现代文学 蒙译 背景
下载PDF
新文科视野下地方高校一流课程建设路径研究——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孙胜杰 《当代教研论丛》 2023年第3期18-22,共5页
一流课程是国家实施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造升级也成为必然,地方高校如何建设一流课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新文科为引领来促进中国现代... 一流课程是国家实施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造升级也成为必然,地方高校如何建设一流课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新文科为引领来促进中国现代文学一流课程建设是地方高校建设国家一流课程的标准,将新文科融合课程建设作为地方高校一流课程建设的路径,一方面落实新文科理念,重构课程教学;另一方面需要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科 中国现代文学 一流课程
下载PDF
“新国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王富仁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23,共12页
本文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实际情况,阐释当前流行的“国学”这个学术概念的局限性,认为“国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而应当将20世纪中国文化的新发展,将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将海外华人华文文化的研究,将中国当... 本文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实际情况,阐释当前流行的“国学”这个学术概念的局限性,认为“国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而应当将20世纪中国文化的新发展,将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将海外华人华文文化的研究,将中国当代文化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都包括在“国学”研究的范围之中,从而提出了“新国学”这一学术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国学 中国 现代文学学科 古代文化
下载PDF
20世纪法国新浪漫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被引量:5
6
作者 钱林森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2-89,共8页
中国现代文学在其创始阶段就和法国“新浪漫主义”文学“结缘”。“新浪漫主义”不是一个凝固的而是一个富有动态性的概念 ,中国新文学开创者茅盾等上世纪 2 0年代所推崇与倡导的新浪漫主义 ,实际上主要是指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 中国现代文学在其创始阶段就和法国“新浪漫主义”文学“结缘”。“新浪漫主义”不是一个凝固的而是一个富有动态性的概念 ,中国新文学开创者茅盾等上世纪 2 0年代所推崇与倡导的新浪漫主义 ,实际上主要是指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活跃于法国文坛的以法朗士为前驱、以罗曼·罗兰为旗手、以巴比塞为干将的新理想主义文学流派。本文系作者“2 0世纪法国文学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系列之一 ,它以中国现代作家鲁迅、茅盾、巴金、路翎、胡风等为例 ,深入探析了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接近并接受法国新浪漫主义、新理想主义思潮 ,从不同层面作出了合乎各自个性的文学选择。文章着重指出 :中国新文学作者对以罗曼·罗兰为代表的法国 2 0世纪新浪漫主义、新理想主义的倡导与接纳 ,旨在寻求和营构一种更理想、更符合本土文化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范式 ,他们对法国新浪漫主义的接受 ,对推进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无疑具有深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茅盾 罗曼·罗兰 法国文学 旗手 倡导 符合 理想主义
下载PDF
从“新启蒙”到“后革命”──重思“9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春田 《现代中文学刊》 2010年第3期54-69,共16页
曾经以其开放、敏感、深思和富有洞察力,而对中国当代思想文化贡献颇巨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近年来变得日渐黯淡,逐步丧失了它在批判性知识生产中的特殊地位。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当然不能仅仅从现代文学研究本身去寻找,而要在"90年代... 曾经以其开放、敏感、深思和富有洞察力,而对中国当代思想文化贡献颇巨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近年来变得日渐黯淡,逐步丧失了它在批判性知识生产中的特殊地位。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当然不能仅仅从现代文学研究本身去寻找,而要在"90年代"以来整个中国结构性变化的宏观视野中来看待。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不过是中国结构转型的一个局部表征罢了,虽然它同时以自己的方式对于这样的变化做出了非常复杂的响应。在90年代"后革命"的时代语境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合法性遭遇了巨大的挑战。而一些重建研究的"公共性"可能的努力,也正是由后革命的经验与反思所催生的。本文要讨论的,正是在全球性的“后革命”氛围中,从一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那里发展出来的问题意识、学术思路和探索取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后革命 “90年代” 中国现代文学 社会主义
下载PDF
新时期的文化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中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7-60,共14页
新时期的文化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着深刻影响。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清理极左思潮, 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 “走向世界文学”的提出, 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 新方法的引进, 文化热的介入, 文学流派、思潮研究的兴起, 多种研... 新时期的文化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着深刻影响。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清理极左思潮, 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 “走向世界文学”的提出, 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 新方法的引进, 文化热的介入, 文学流派、思潮研究的兴起, 多种研究思潮的交织碰撞促成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复杂、丰富深入的研究格局; “重写文学史”问题的讨论, 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追求的新的文学史观整合中国现代文学现象、整体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尝试和努力;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关于文化保守主义的新的讨论、人文精神和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问题的讨论, 都是市场经济冲击下的深层思考, 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史观、史法和视野都有内在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 文化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下载PDF
《新青年》中科学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被引量:3
9
作者 俞兆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93-97,116,共6页
《新青年》杂志对科学问题的探讨已上升到科学主义层面,并与中国新文学有着内在的学理逻辑联系。崇高科学的历史语境,使科学精神成为强势话语,决定了写实主义(包括自然主义)在现代中国的独尊地位,也使反科学主义的、按“进化论文学观”... 《新青年》杂志对科学问题的探讨已上升到科学主义层面,并与中国新文学有着内在的学理逻辑联系。崇高科学的历史语境,使科学精神成为强势话语,决定了写实主义(包括自然主义)在现代中国的独尊地位,也使反科学主义的、按“进化论文学观”演变流程应处于前列的“新浪漫主义”退居其后。就历史理性而言,中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对科学主义的抗衡,是逆历史潮流的,但它们的价值选择却指向了对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负面成分的批判,趋向了审美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科学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思潮与文脉(续)——试论“中国现代文学3”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未民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13,共10页
二、其他主要文学思潮概述“文学思潮”概念构成了中国现代性文学的一种基本观念。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似乎结束了那种用欧洲近代文学思潮直接套用在中国现代文学身上的习惯,人们体认社会思想、哲学观念、集体心理意识等集中显现于文学的... 二、其他主要文学思潮概述“文学思潮”概念构成了中国现代性文学的一种基本观念。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似乎结束了那种用欧洲近代文学思潮直接套用在中国现代文学身上的习惯,人们体认社会思想、哲学观念、集体心理意识等集中显现于文学的现象时,更愿意用诸如“朦胧诗”、“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等更具体的更中国化的具有时代思潮特征的现象术语来指认,而欧美式的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思潮概念,则化身为纯理论概念,在理论方法论的意义上于其间被穿插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思潮 文脉 “反思文学 时期文学 写实” 社会思想 哲学观念
下载PDF
新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体制与文学史--1950年代的教学大纲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希东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9-134,142,共7页
"中国现代文学"成为一独立学科与新中国建立初的教育体制有重要关联,1950年代"教学大纲"的颁布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形成有重要影响,并进而推动1950-1980年代新文学的历史建构;教学大纲的颁布,使新国家... "中国现代文学"成为一独立学科与新中国建立初的教育体制有重要关联,1950年代"教学大纲"的颁布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形成有重要影响,并进而推动1950-1980年代新文学的历史建构;教学大纲的颁布,使新国家意识形态对新文学的规范具体化、体制化,并落实到新文学教学和文学史教材编写中;新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并最终纳入服务于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轨道;这对于现代文学学科形成有正面促进作用,但也是对新文学史真实本体的解构,它把不符合新国家意识形态的文学排斥于文学史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0年代 国家意识形态 教育体制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文学史建构
下载PDF
新人文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惠缙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40-43,共4页
中国新文学的发生离不开西方文学的影响 ,文学批评也同样。上个世纪 2 0— 30年代 ,经过学衡诸子的引介和梁实秋的宣传 ,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一度在中国旅行 ,二派借助于该理论批评中国现代文学。前者坚持“以道德为本” ,认定道德是文... 中国新文学的发生离不开西方文学的影响 ,文学批评也同样。上个世纪 2 0— 30年代 ,经过学衡诸子的引介和梁实秋的宣传 ,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一度在中国旅行 ,二派借助于该理论批评中国现代文学。前者坚持“以道德为本” ,认定道德是文学批评的标准 ,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突破了道德的樊篱 ,背离了人心 ,受批评是理所当然的 ;梁实秋则坚持作为人性的最高节制的“理性”才是文学批评的准星 ,文学批评尤应注重“历史的透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 中国 现代文学 道德 理性 文学批评 人性
下载PDF
论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两次转向
13
作者 马睿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5期608-612,共5页
新时期文学话语先后发生了"文学转向"和"文化转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参与了这两次转向,并引起对自身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术规范以至学科性质的重新认定。
关键词 时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文学转向 文化转向
下载PDF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现代文学经典作家十八讲》评介
14
作者 刘竺岩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63-67,共5页
权绘锦教授的新著《现代文学经典作家十八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优秀教材,适应当前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教材以强化经典研读意识为初心,以回归历史现场为主导,以培养问题意识为目的,以形成国际学术视野为目标,形成了... 权绘锦教授的新著《现代文学经典作家十八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优秀教材,适应当前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教材以强化经典研读意识为初心,以回归历史现场为主导,以培养问题意识为目的,以形成国际学术视野为目标,形成了一整套关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训练的方法和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经典作家十八讲》 文科 课程改革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发展与开拓:走向新世纪的老舍研究──兼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拓展
15
作者 杨剑龙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89-92,共4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老舍研究 中国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与文学 20世纪文学 文学 世纪 《儒林外史》 文学创作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点与“人学”本质——从文学史角度评杨程著《新感觉派的身体审美研究》
16
作者 许祖华 《社会科学论坛》 2018年第2期253-256,共4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中国文学,它与中国传统文学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呢?学界同仁曾基于不同的层面进行过相应的论述,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判断与看法。有的基于文学形式的层面认为,两者的区别主要就在文学的用语形式与体裁范式的不同...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中国文学,它与中国传统文学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呢?学界同仁曾基于不同的层面进行过相应的论述,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判断与看法。有的基于文学形式的层面认为,两者的区别主要就在文学的用语形式与体裁范式的不同;也有人基于文学的取材层面认为,两者的区别主要就在传统文学是"贵族的文学","才子佳人"的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人的意识 中国传统文学 文学 身体审美 感觉派
下载PDF
《女神》: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新诗集——中国现代文学重点内容辅导之一
17
作者 王继增 《内蒙古电大学刊》 1992年第4期66-67,共2页
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1921年8月,《女神》作为“创造社丛书”之一,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它以崭新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震惊了文坛,开一代诗风,其影响和意义,都远远超过了1920年3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 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1921年8月,《女神》作为“创造社丛书”之一,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它以崭新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震惊了文坛,开一代诗风,其影响和意义,都远远超过了1920年3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胡适的《尝试集》。如果说,《尝试集》是现代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那么《女神》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新诗集;如果说,《尝试集》是现代新诗的开端,那么《女神则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神》 诗集 《尝试集》 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 现代中国 创造社丛书 郭沫若诗歌 炉中煤 自由体诗
下载PDF
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
18
作者 刘聪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第10期19-20,共2页
在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中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无疑是冒险的,因为我们的现代文学学科是建立在五四新文化的价值原点之上,马克思主义文化派渐居主流是现代文学史的核心叙事话语,用一种曾经与它相冲突的文化视野来观照现代文学现象,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儒学 文化思潮 文化视野 五四文化 现代文学 马克思主义 文学学科
下载PDF
拓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境界——评《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观丛书》
19
作者 杨剑龙 《理论与创作》 2005年第1期107-110,共4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20世纪中国文学 文学本体 中国现代文学 近代文学 文学理论 当代文学 民主主义 境界 政治标准
下载PDF
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拓展——评金宏宇《文本周边——中国现代文学副文本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云霈 刘进才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72-74,共3页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从西方理论大量引入带来的“方法热”,到一些学者针对“方法热”的虚浮而倡导现代文学研究的“古典化”,强调加强研究中的史料文献功夫和意识,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现代文学...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从西方理论大量引入带来的“方法热”,到一些学者针对“方法热”的虚浮而倡导现代文学研究的“古典化”,强调加强研究中的史料文献功夫和意识,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现代文学研究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史料相结合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文本研究 文学史料学 西方理论 时期 古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