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1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以文学史为中心的考察
1
作者 程振红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32-35,共4页
网络时代,灌输文学史知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需求。要改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可以将文学史当做一幅"地图",教师充当"导游",带领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景",获得对作家... 网络时代,灌输文学史知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需求。要改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可以将文学史当做一幅"地图",教师充当"导游",带领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景",获得对作家、作品鲜活而独特的感性体验。同时教师不能局限于文学史"地图",而是要做一个"讲故事的人",充当作家作品与学生的"中介",用自己的"人生"去激活学生的"人生",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既"为艺术"又"为人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文学 为艺术 为人生 文学“地图”
下载PDF
课程的重构与教学的革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吕 戴永课 《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 2010年第2期78-80,共3页
课程体系之重构,表现为打通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以经典作品研读为教学基点,勾勒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开设专业选修课程,作为现代文学的后续课程。建构今古中外融通的课程坐标体系,建立以时间为脉络、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知识板块... 课程体系之重构,表现为打通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以经典作品研读为教学基点,勾勒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开设专业选修课程,作为现代文学的后续课程。建构今古中外融通的课程坐标体系,建立以时间为脉络、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知识板块教学,关注文学与影视艺术互动的特点。与课程重构相适应的教学观念表现为,打通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影视艺术教学之间的界限,发挥学科间交叉融合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国现代文学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课程体系 教学重构 革新
下载PDF
研究意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渗透
3
作者 胡斌 《文教资料》 2015年第34期113-115,共3页
当代大学本科生普遍存在研究意识缺失的问题,高校教师应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向大学生渗透研究意识。文本阅读是获得研究意识不可或缺的前提,应指引大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并尽量与课程教学同步;把握学科前沿动态,以... 当代大学本科生普遍存在研究意识缺失的问题,高校教师应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向大学生渗透研究意识。文本阅读是获得研究意识不可或缺的前提,应指引大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并尽量与课程教学同步;把握学科前沿动态,以自身的研究现身说法,构建艺术化的研究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研究意识的直接浸润;作业设计应遵循可操作性、创新性、循序渐进等原则,让学生在学术训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研究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意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 研究型课堂
下载PDF
试论大学素质教育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被引量:4
4
作者 鲁利君 《零陵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223-224,共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点,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促成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批判精神的确立,加强学生学术能力的养成;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点,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促成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批判精神的确立,加强学生学术能力的养成;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培养出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高素质的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改革 独立学习 学术能力
下载PDF
“故事思维”范式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策略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齐林华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87-92,共6页
故事思维,有助于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增强文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解决学生思维模式运用中的难题,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技能。教师针对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从"故事思维"理论范式入手,其教学策略实施主要... 故事思维,有助于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增强文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解决学生思维模式运用中的难题,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技能。教师针对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从"故事思维"理论范式入手,其教学策略实施主要聚焦两个层面:一是以"关键词"为问题意识,建构"讲什么"故事的问题域;二是以"立体化"为叙事策略,建构"怎么讲"故事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思维 教学策略 中国现当代文学 范式
下载PDF
小教大专班《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之管见
6
作者 李湘蓉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42-45,共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编写组于1996年5月发出(中国现当代文学)使用说明,[以下简称“使用说明”]其中云:“现当代文学由文学史、作家论和作品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它以文学史为主要线索,对中国现当代的作家和作品进行评价.”“通过...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编写组于1996年5月发出(中国现当代文学)使用说明,[以下简称“使用说明”]其中云:“现当代文学由文学史、作家论和作品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它以文学史为主要线索,对中国现当代的作家和作品进行评价.”“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基本掌握中国现当代七十年间文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了解其间部分重要作家的创作概况,熟悉并掌握他们的代表作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当代的审美眼光独立阅读、赏析、评价现当代各类作品”.“使用说明”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本课程的基本教材,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二年制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并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的需要和特点编成,要求上比普通师专略有降低.根据这些要求,笔者对本校小教大专班进行了三个学期(164个课时其中有一个学期同时教两个班)的教学研究与探讨,本文仅对其中部分教研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小教大专 语文教学 使用说明 课堂教学 教师 叶圣陶 文学 小学教育专业 中国现代文学
下载PDF
小教大专班《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新尝试
7
作者 张虎成 庞叶宏 《广西教育》 2003年第Z1期65-65,共1页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小教大专 文学 课堂环境 课堂行为 交流与沟通 文学作品 文学鉴赏 女性文学 教学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阅读教学改革路径———以应用型高校中文专业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寇嫒丽 《西部素质教育》 2024年第2期9-12,共4页
文章以应用型高校中文专业为例,论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阅读教学改革路径,包括重塑教学内容,作品阅读为本;革新教学方式,学生中心定位;优化教学评价,考核驱动阅读。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中文专业 应用型高校
下载PDF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教学改革探析
9
作者 李美容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4年第8期27-38,共12页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文学+”教学改革,需要突出原典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核心学科素养,守正课程特性。为适应数字时代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戏剧影视学科交叉融合,建立跨媒介的大表达观,培...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文学+”教学改革,需要突出原典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核心学科素养,守正课程特性。为适应数字时代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戏剧影视学科交叉融合,建立跨媒介的大表达观,培养在不同媒介之间自由创作的人才。新文科建设要立足中国现实、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要融入课程思政,服务于新文科建设建构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 戏剧影视学 课程思政
下载PDF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10
作者 雷成佳 《菏泽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9-64,共6页
课程思政是对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的积极落实。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教育力量,体现出课程思政的实施优势。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门课程而言,线上线... 课程思政是对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的积极落实。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教育力量,体现出课程思政的实施优势。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门课程而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拓展思政内容、促进教学资源平衡、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师生互通互助。科任教师需变革传统教学理念,提升信息化教学技能,将混合式教学法贯穿于课程的全过程中,并且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开掘在线考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思政 混合式教学
下载PDF
立足人文素质,重返精神家园——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11
作者 林小燕 《学周刊》 2024年第4期45-48,共4页
文学从本质上而言是人学:作家通过对社会的洞察,结合自我的生活经历,融入个人对于世界、社会、人类的看法,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文学作品同时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反映出社会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文学从本质上而言是人学:作家通过对社会的洞察,结合自我的生活经历,融入个人对于世界、社会、人类的看法,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文学作品同时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反映出社会的本质和运行规律,是对人类进行深度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学作品中产生了众多的文学形象,这些形象拉近了文学和普通读者之间的距离,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所描述的都是人们曾经经历过的事情和现象,文学形象的所思所想所为也非常能引发人们的共情。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立足人文素质,积极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精神
下载PDF
PBL+TBL协同教学模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应用
12
作者 张孝凤 《科教导刊》 2024年第11期143-145,共3页
当下,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其中,问题式PBL与合作式TBL教学法备受关注,但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文章将结合二者的优势,尝试将其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 当下,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其中,问题式PBL与合作式TBL教学法备受关注,但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文章将结合二者的优势,尝试将其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中,以期为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 TBL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策略
下载PDF
新文科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13
作者 唐小祥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4年第1期66-70,共5页
新文科的核心要义就是通过建设新的专业、开设新的课程、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服务人才强国战略、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复合型文科人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作为中文专业... 新文科的核心要义就是通过建设新的专业、开设新的课程、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服务人才强国战略、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复合型文科人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作为中文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必修课,教学内容需补充中国现当代散文;教学目标从令学生掌握文学史知识为主转移到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教学方式从传统教学观下的单向灌输、教师讲授转变为师生之间关联性的理解和对话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改革 实践创新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研究
14
作者 沈方华 《大学(思政教研)》 2024年第1期27-30,共4页
高校教育强调对学生学习文化和思想多方面的教育,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工作而言,在完成专业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也能够同步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文章立足于这部分教学工作,探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问题,意在明... 高校教育强调对学生学习文化和思想多方面的教育,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工作而言,在完成专业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也能够同步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文章立足于这部分教学工作,探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问题,意在明确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培育意义,并进一步探索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科学路径。通过实践分析可知,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教师需从自身出发提升人文素养,结合现当代文学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养成经典诵读习惯,积极组织能够体现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提高师生互动力度,为学生提供良好实践平台,从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入手,融入人们精神培养元素,体现人文精神培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 经典诵读
下载PDF
提升高职高专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浅论
15
作者 杨开浪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论丛》 2024年第1期84-87,共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职院校人文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对培养文科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建构人文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优化丰富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评价机制、完善配套课程设置等方...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职院校人文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对培养文科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建构人文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优化丰富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评价机制、完善配套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思考,以期对高职高专院校同类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高职高专 教学质量 策略
下载PDF
“本土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16
作者 王光东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28-30,共3页
“本土化与中国学术研究转型”这一命题的问题意识非常明确,即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从本土化的立场、视野、方法进行学术研究,开拓学术研究的空间,建立学术研究的“中国范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应重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 “本土化与中国学术研究转型”这一命题的问题意识非常明确,即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从本土化的立场、视野、方法进行学术研究,开拓学术研究的空间,建立学术研究的“中国范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应重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关系,因为在国别联系日益深入的今天,“本土文化”与世界必然发生深刻的关联。本土化作为学术研究的立场、视野和方法,落实到具体的学科,关注的问题会有所差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中,我想通过两个问题对“本土化”作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中国范式 学术研究 本土文化 研究转型 本土化 传统与现代
下载PDF
文化多元视域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评《鲁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17
作者 庞家伟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I0003-I0003,共1页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中国当代文学在吸收外来文化元素的同时,也需要在本土文化的根基上找到新的生长点。这就要求研究者与教育者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有本土情怀,能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准确地把握和阐释中国当代...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中国当代文学在吸收外来文化元素的同时,也需要在本土文化的根基上找到新的生长点。这就要求研究者与教育者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有本土情怀,能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准确地把握和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性和价值。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一书,对此作出了很好的回应。作者对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了个案分析和综合研究,为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带来了新颖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现当代文学 国际视野 多元文化 外来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 本土文化
下载PDF
写实·事件·超文化:关键词与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18
作者 季进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17,共7页
1976年,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作为《文化与社会》的续编出版,很快成为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威廉斯在序言中强调,这本书“不是一本词典,也不是特殊学科的术语... 1976年,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作为《文化与社会》的续编出版,很快成为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威廉斯在序言中强调,这本书“不是一本词典,也不是特殊学科的术语汇编”,“它应该算是对于一种词汇质疑探询的纪录”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威廉斯 文化与社会 文化批评家 英国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写实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
19
作者 贺鸿莉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3期194-195,198,共3页
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政府发起了一系列的助推中国文学“走出去”活动和项目,但成效并不明显。鉴于此,本文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播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译介及... 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政府发起了一系列的助推中国文学“走出去”活动和项目,但成效并不明显。鉴于此,本文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播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译介及接受现状,并从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偏见、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外译乏力及其在海外出版发行与传播不力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遇冷现象的原因,旨在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更好地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译介与接受 现状与原因
下载PDF
全球化: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共时性叙事与关联性修辞
20
作者 王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140,共7页
“全球”与“世界”相似,并非天然存在、不证自明的范畴。虽然全球史研究者可以将跨洲际的交流上溯到公元10世纪,但是,对全球图景的想象和有关全球化的表述,直到20世纪初才随着现代传媒的兴起进入公共话语①。根据阿尔布劳(Martin Albr... “全球”与“世界”相似,并非天然存在、不证自明的范畴。虽然全球史研究者可以将跨洲际的交流上溯到公元10世纪,但是,对全球图景的想象和有关全球化的表述,直到20世纪初才随着现代传媒的兴起进入公共话语①。根据阿尔布劳(Martin Albrow)的考证,全球化真正形成特定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品格,并且在学术研究领域“火爆流行”是20世纪最后20年的事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公共话语 现代传媒 学术研究领域 理论品格 全球史 共时性 关联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