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电影》与大后方抗战动员话语的“电影”建构 被引量:1
1
作者 董广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5-14,共10页
《中国电影》是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出版的唯一一本电影学术刊物,具有鲜明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内行办刊的编辑理念、“电影抗战”的编辑立场、灵活的编辑策略成为《中国电影》的编辑思想。在这种编辑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电影》刊发了大量关... 《中国电影》是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出版的唯一一本电影学术刊物,具有鲜明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内行办刊的编辑理念、“电影抗战”的编辑立场、灵活的编辑策略成为《中国电影》的编辑思想。在这种编辑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电影》刊发了大量关于电影的功用、电影的国策、中国电影应走什么路线、农村电影的制作、纪录电影的价值、如何借鉴苏联电影经验等为主题的讨论,成为匡助大后方建构抗战动员话语的重要介质和战时“电影救亡”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大后方电影 抗战动员话语
下载PDF
民间、左翼与官方:抗战时期中国电影共同体的理论平台与对话协商
2
作者 邵瑜莲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3年第3期89-97,共9页
抗战时期电影共同体的三种力量——民间、左翼与官方之间,并不是壁垒森严、固定不变的,而是彼此体现着一种流动的主体性。《现代电影》《抗战电影》和《中国电影》是抗战时期的三个重要刊物,虽然色彩各异,但并非各自为战的单声部,而是... 抗战时期电影共同体的三种力量——民间、左翼与官方之间,并不是壁垒森严、固定不变的,而是彼此体现着一种流动的主体性。《现代电影》《抗战电影》和《中国电影》是抗战时期的三个重要刊物,虽然色彩各异,但并非各自为战的单声部,而是不同力量相互通约的平台与对话的场域:《现代电影》和《抗战电影》在差异性的坚持中表现出一种同质性,而《中国电影》在表面的团结中则潜隐着矛盾的因素。在战时中国,电影理论的交流与交锋,电影人的聚合与分散,是主体流动的结果,也是主体流动的温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抗战电影 战时共同体 《现代电影》 《抗战电影》 《中国电影》
下载PDF
世纪风云中的历史记忆与民族影像——《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序 被引量:2
3
作者 章柏青 贾磊磊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8-53,共6页
关键词 当代电影 历史记忆 发展史 卢米埃尔 《定军山》 《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
下载PDF
关于电影史研究的一点想法——从《中国电影发展史》说起 被引量:3
4
作者 许乐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8-119,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 电影类型 书写方法 断代史 地方史 国家史 纪录片
下载PDF
再谈丽尼修改《中国电影发展史》问题——兼答《关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一件事实》一文 被引量:4
5
作者 郑雪来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2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著名散文作家、翻译家丽尼在60年代初对《中国电影发展史》原稿进行修改之事,当时影协有不少人都知道。但此书主编在初版及重版时均未在书的前言和后记中提及修改者的名字或表示谢意,这种有违文坛惯例的行为曾引起不少人为之鸣不平。本... 著名散文作家、翻译家丽尼在60年代初对《中国电影发展史》原稿进行修改之事,当时影协有不少人都知道。但此书主编在初版及重版时均未在书的前言和后记中提及修改者的名字或表示谢意,这种有违文坛惯例的行为曾引起不少人为之鸣不平。本文作者在4年前披露此事后,该书编著者之一在最近发表的文章中对本文作者的见证提出了若干反驳及质疑,本文作者根据一些事实作了答复,并就"为人"的基本准则发表了一些感慨。此事已成为当前电影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发展史》 修改问题 质疑 答辩
下载PDF
浅评《中国早期电影史》 被引量:1
6
作者 顾瑜 逯俊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57-58,共2页
胡霁荣的《中国早期电影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从1896年至1937年这40年电影在上海的发展过程。这本书不同于常规意义上对于电影史的论述,从传播学等多个角度来论述中国早期电影发展。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可以得知其主要围绕上海这个中国... 胡霁荣的《中国早期电影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从1896年至1937年这40年电影在上海的发展过程。这本书不同于常规意义上对于电影史的论述,从传播学等多个角度来论述中国早期电影发展。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可以得知其主要围绕上海这个中国早期电影发展的核心城市来展开论述以及对电影外延媒介的介绍。这本书虽有一些不足,但是整体上对于跨学科多角度的电影史研究有值得探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电影史》 胡霁荣 城市 媒介
下载PDF
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成书始末及相关问题研究
7
作者 齐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55,共9页
由程季华主编,程季华、李少白和邢祖文共同编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于1963年出版,为中国电影史研究树立了一个典范。将《中国电影发展史》置于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史的维度予以观照,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结合相关当事人的口述或回忆,通过... 由程季华主编,程季华、李少白和邢祖文共同编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于1963年出版,为中国电影史研究树立了一个典范。将《中国电影发展史》置于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史的维度予以观照,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结合相关当事人的口述或回忆,通过对该书成书始末及相关问题的辨析和梳理,可以从一个侧面集中考察《中国电影发展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研究 学术史视野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下载PDF
跨入110年历史的中国电影艺术史嬗变研究断想
8
作者 周星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5-11,共7页
值中国电影诞辰110周年之际,对中国电影艺术史嬗变的新思考,需放在其历史进程中来看待。由程季华、李少白等著出版于1963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大量收集历史资料,尽可能客观地研究和撰述,但历史局限性难以避免,需要以开阔的视野、开放... 值中国电影诞辰110周年之际,对中国电影艺术史嬗变的新思考,需放在其历史进程中来看待。由程季华、李少白等著出版于1963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大量收集历史资料,尽可能客观地研究和撰述,但历史局限性难以避免,需要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观念来对其进行修正。"民国电影"既具有开端之后形成的最为基本的样貌与形成经验,对其的研究开拓性很大,需进行查缺补漏工作。对于十七年电影这种质朴与主观制定主题相交织的呈现,和审美精神纠缠着单纯旨意与情感真诚造就的难以复现的电影形态,不能以简单的理性评价替代对其镜像语言中情感独特性的分析,同样,不能以其生活表现的简单来遮掩其内在的反常。新时期电影在重归审美脉络、重归提振人心期望、重归文化情态的变化中,逐渐形成相对丰满状态的、可以和世界电影对话的一种东方社会表现电影形态。在时下这个以奢华和技术至上主义制造的奇观化大片盛行的市场化年代里,截取中国电影艺术史嬗变的横断面进行研究,以谋求今后电影艺术的多样化呈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艺术史的嬗变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重读 民国电影研究的增补 "十七年"电影的质朴审美 新时期中国电影文化异质性与超越性审美
下载PDF
张英进中国电影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9
作者 秦立彦 《华文文学》 2011年第4期22-27,共6页
张英进关于中国电影研究的英语论著已成为欧美大学的必读书。他对西方理论体系加以批判性运用,在重要理论问题上积极介入,反思和批评了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电影时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他从文化史的角度出发,注重将电影历史化,善于从芜杂... 张英进关于中国电影研究的英语论著已成为欧美大学的必读书。他对西方理论体系加以批判性运用,在重要理论问题上积极介入,反思和批评了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电影时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他从文化史的角度出发,注重将电影历史化,善于从芜杂的现象中辨认大的趋势,提炼某时期的重要主题和关切。他对中国电影史的具体时期以及类型片的研究都做出了很多贡献,尤其是三十年代上海左翼电影中的性别再现以及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战争片、城市片。他把文学与电影都作为文化史材料,并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下对两岸三地电影进行整体研究。他的重要性已在国内学界显示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英进 中国电影研究 文化史 《影像中国 《中国电影史》
下载PDF
《中国电影史》课程“史述评传”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评述——以南昌大学为例
10
作者 沈鲁 王杰祥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81-84,共4页
《中国电影史》课程一直以来都是"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所属多个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本学科学术研究工作的一个热点、难点和焦点区域,其关注度、活跃度和学科专业关联度都能够很好体现出"学科交叉,史论结合"... 《中国电影史》课程一直以来都是"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所属多个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本学科学术研究工作的一个热点、难点和焦点区域,其关注度、活跃度和学科专业关联度都能够很好体现出"学科交叉,史论结合"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思路。《中国电影史》课程"史述评传"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紧密结合地方综合类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的办学特点,逐步构建起一个"史述评传"型教学模型,该模型的建设始终与本科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项目、电影史教程教材建设等有机联系,不断深化课程教学内涵,团结带领专业师生团队取得系列教学科研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史》 戏剧与影视学 史述评传 教学改革 教学模型
下载PDF
浅析《中国电影发展史》与电影传播的关联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兰兰 《电影评介》 2013年第4期29-30,共2页
中国电影从诞生之初到20年代的电影民族化进程,从30年代的电影社会化进程再到40年代的重建传播秩序,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史都与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出版于1963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无论是从它诞生的背景、编著... 中国电影从诞生之初到20年代的电影民族化进程,从30年代的电影社会化进程再到40年代的重建传播秩序,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史都与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出版于1963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无论是从它诞生的背景、编著的经过、性质,还是出版后产生的影响,都无不显示着其作为一种媒介与电影传播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中国电影发展史》传播学
下载PDF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序言 被引量:1
12
作者 荒煤 陈播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4-66,共3页
关键词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 序言 电影艺术 社会主义文化
下载PDF
抗疫电影《中国医生》中的文化底蕴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辛馨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2年第8期108-110,共3页
抗疫电影《中国医生》展现2020年武汉地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以武汉金银潭医院这一抗疫战场人物的悲欢离合为主要切入点全景式展现武汉乃至全国的抗疫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医护人员及普通民众身上不同侧面地体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 抗疫电影《中国医生》展现2020年武汉地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以武汉金银潭医院这一抗疫战场人物的悲欢离合为主要切入点全景式展现武汉乃至全国的抗疫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医护人员及普通民众身上不同侧面地体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仁爱和谐”的人文精神和“天下为公”的文明底蕴,这些精神和情怀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疫电影《中国医生》 家国情怀 仁爱和谐 天下为公
下载PDF
《中国电影史》
14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5-75,共1页
本书由我国著名电影史学家李少白主编,李道新、宋维才、秦喜清、高小健等中国电影史学者共同撰著。本书把中国电影史看作是一部由电影艺术、电影工业等等多维体系组成的综合史,全书分为十二章、五十四节,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包括中国... 本书由我国著名电影史学家李少白主编,李道新、宋维才、秦喜清、高小健等中国电影史学者共同撰著。本书把中国电影史看作是一部由电影艺术、电影工业等等多维体系组成的综合史,全书分为十二章、五十四节,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个地区)电影的发展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史》 电影艺术 电影工业 中国大陆 李少白 史学家
下载PDF
电影《中国医生》的战“疫”隐喻与影像叙事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美 《粤海风》 2021年第6期107-111,共5页
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更是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兼具社会治理逻辑。电影《中国医生》化用“疫情防控是战争”的战“疫”隐喻,通过影像叙事进行类型表达与强化,全景式展现战“疫”主体、战“疫”地点、战略战术、战“疫”结果等隐喻系统,... 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更是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兼具社会治理逻辑。电影《中国医生》化用“疫情防控是战争”的战“疫”隐喻,通过影像叙事进行类型表达与强化,全景式展现战“疫”主体、战“疫”地点、战略战术、战“疫”结果等隐喻系统,成为记录中国抗疫历程、总结中国抗疫经验、凝聚抗击疫情强大力量的医疗行业片特别是疫情防控主题的电影佳作。近期一批影视作品探索隐喻系统,体现马克思美学思想,助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医生》也启示影视作品更多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医生》电影 疫情防控 隐喻 影像叙事
下载PDF
《中国电影(重庆)》与抗战中期的大后方电影救亡
16
作者 谭林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39-42,共4页
作为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出版的电影刊物,《中国电影(重庆)》凭借其官方的权威性和作者的专业性,成为抗战中期电影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虽只出版了三期,但《中国电影(重庆)》仍刊登了大量诸如如何利用电影进行民众动员、农村电影如... 作为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出版的电影刊物,《中国电影(重庆)》凭借其官方的权威性和作者的专业性,成为抗战中期电影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虽只出版了三期,但《中国电影(重庆)》仍刊登了大量诸如如何利用电影进行民众动员、农村电影如何摄制、电影如何通俗化等赋予电影政治宣传属性的文章,并借鉴苏联电影的经验,将电影视为救亡图存的重要工具,由此引发了20世纪40年代一场关于中国电影路线之争的重要理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重庆)》 抗战中期 抗战动员 电影路线 大后方
下载PDF
为中国的梦幻世界导航——评《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批判》
17
作者 童业富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9-110,共2页
关键词 《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批判》 后现代主义 曾耀农 人文精神
下载PDF
探索·反思·超越——评丁亚平《中国电影史学》
18
作者 侯东晓 《艺苑》 2020年第3期23-25,共3页
《中国电影史学》立足中国电影史研究与电影史学观念,但又与时代精神脉络紧密相连,展现了丁亚平电影史学研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开阔学术视野,充分展现出了丁亚平“电影史与电影史学互补的治史理念”“通史/通论研究路径”与“历史与逻辑... 《中国电影史学》立足中国电影史研究与电影史学观念,但又与时代精神脉络紧密相连,展现了丁亚平电影史学研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开阔学术视野,充分展现出了丁亚平“电影史与电影史学互补的治史理念”“通史/通论研究路径”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论”。《中国电影史学》是丁亚平对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持续探索、反思以及对传统中国电影史学传统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史学》 丁亚平 治史理念
下载PDF
电影专题邮票琐谈——写在《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邮票发行之际
19
作者 郑德辅 《上海集邮》 2005年第8期21-23,共3页
在专题集邮中.电影是一种后起而又时尚的选题.而电影邮票的魅力在于电影艺术之魅力。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自1895年诞生至今,在一个多世纪的人类文化生活中.无疑是影响最大、传播面最广而又最奇妙的艺术。电影既是一种集文学.... 在专题集邮中.电影是一种后起而又时尚的选题.而电影邮票的魅力在于电影艺术之魅力。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自1895年诞生至今,在一个多世纪的人类文化生活中.无疑是影响最大、传播面最广而又最奇妙的艺术。电影既是一种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和摄影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又是一种工业化生产的艺术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专题邮票 《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 背景知识 选题
下载PDF
换一种眼光看中国当代电影——评陈晓云教授新著《中国当代电影》
20
作者 理由 无语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18-118,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陈晓云 教授 《中国当代电影》 书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