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难点解读 被引量:2
1
作者 丁昌华 周贵英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学 语文教学 学习难点 阅读指导
下载PDF
谈宗白华的虚实理论——兼解《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被引量:2
2
作者 芮瑞 《学语文》 2003年第6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人教社 高中 语文教学 宗白华 理论 美学家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创作方法
下载PDF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导入
3
作者 丁建国 《学语文》 2003年第4期12-12,共1页
一、问题的提出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是新教材篇目,怎样向学生讲授,没有可参考的资料,如果按照传统教法,恐怕很难讲清这“虚则虚矣,实则亦虚”的内容,况且它是出现在新课程标准与理念统摄下的新教材,因此,教学上应不落窠... 一、问题的提出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是新教材篇目,怎样向学生讲授,没有可参考的资料,如果按照传统教法,恐怕很难讲清这“虚则虚矣,实则亦虚”的内容,况且它是出现在新课程标准与理念统摄下的新教材,因此,教学上应不落窠臼,教法上该有所突破,把抽象化为具体再交给学生,使他们对课文“好之”、“乐之”。再说“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学导入 中学 语文教学 课文教学
下载PDF
浅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的论证特色
4
作者 陈曦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2002年第10期15-15,共1页
本文在论证上很具特色。首先是全粹结合,虚实相生,就是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去粗存精,更典型、更普遍地表现生活和自然。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创作手法,而中国传统艺术包括甚广,如绘画、雕塑、戏剧、书法、建筑、音乐、... 本文在论证上很具特色。首先是全粹结合,虚实相生,就是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去粗存精,更典型、更普遍地表现生活和自然。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创作手法,而中国传统艺术包括甚广,如绘画、雕塑、戏剧、书法、建筑、音乐、舞蹈、诗歌、印章等。在论证时,如果面面俱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论证特色 特色 论证方法 语文 教学 高中 阅读
下载PDF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授课心得
5
作者 王文钰 《阅读与鉴赏(教研)》 2007年第8期75-75,59,共2页
高中语文第五册《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是一篇阅读难度较大的文艺学论文。课文引用了大量的材料,并且涉及到绘画、书法、戏剧、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样式,学生在阅读中不能完全读懂.而我认为这篇文章对于学生领会诗歌的“虚”与... 高中语文第五册《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是一篇阅读难度较大的文艺学论文。课文引用了大量的材料,并且涉及到绘画、书法、戏剧、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样式,学生在阅读中不能完全读懂.而我认为这篇文章对于学生领会诗歌的“虚”与“实”会有很大帮助,所以我从教材出发,联系学生实际,将本课的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上,特别是放在了培养诗歌鉴赏能力上,因为诗歌鉴赏是现在高考的一个必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诗歌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第五册 学生 心得 授课 知识迁移能力 艺术样式
下载PDF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微型教案
6
作者 赵宪宇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3年第6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微型教案 高中 语文教学 探究教学
下载PDF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教学设计
7
作者 肖海洋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6年第6期43-44,共2页
虚与实是我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理论,《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这篇著名的文艺学论文旁征博引,见解独到,底蕴深厚,学习这篇文章无疑可以丰富学生的文艺理论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但是因为文章丰厚的理论色彩以及引文的文... 虚与实是我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理论,《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这篇著名的文艺学论文旁征博引,见解独到,底蕴深厚,学习这篇文章无疑可以丰富学生的文艺理论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但是因为文章丰厚的理论色彩以及引文的文言特色等诸多因素,这篇文章对高三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的。而且大多数学生对这类理论性的文章存在隔膜,兴趣不浓。基于上述原因,我将这篇文章的教学定位为深文浅教,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止为灵动,注重激发学习兴趣,注重能力迁移,将审美情趣的熏陶融注于教学全过程,将审美教育贯注于教学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实》 教学设计 高三 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 文艺学论文
下载PDF
生变之诀,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评新编历史剧《洛神赋》虚实艺术表现手法的得与失 被引量:1
8
作者 郭妍琳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4-76,共3页
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与戏曲艺术表现手法上虚和实的辩证统一 ,及其所创造的耐人寻味、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是不无关系的。第三届中国京剧节上的新编历史剧《洛神赋》荣获金奖 ,其编导既继承了传统戏曲虚实艺术表现的精髓 ,又创造性地运用... 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与戏曲艺术表现手法上虚和实的辩证统一 ,及其所创造的耐人寻味、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是不无关系的。第三届中国京剧节上的新编历史剧《洛神赋》荣获金奖 ,其编导既继承了传统戏曲虚实艺术表现的精髓 ,又创造性地运用了现代舞台艺术的虚实表现手法 ,成功地突现了新、美、大、精的梅派风韵。该文从艺术辩证法的角度对《洛》剧在虚实表现上的得与失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戏曲 艺术表现 艺术辨证法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艺术 被引量:1
9
作者 葛金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47-249,共3页
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手法广博而高妙,以多变与和谐织行其间。本文通过化虚为实、由实入虚、避实就虚、虚实相生等四种虚实艺术手法的分析,拿捏这种虚实关系,审度和挖掘蕴涵其中的艺术风采与价值。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词 艺术价值
下载PDF
由宗白华《美学散步》论中国艺术中的“虚”与“实”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子琪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1期46-48,共3页
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虚"与"实"是一对极为重要,且内涵复杂的范畴,关乎古代的绘画、书法、小说、诗词、戏曲等等艺术表现形式。这一思想可以上溯至先秦道家、儒家理论,而历朝历代的文艺评论家对此皆有不同的解读和... 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虚"与"实"是一对极为重要,且内涵复杂的范畴,关乎古代的绘画、书法、小说、诗词、戏曲等等艺术表现形式。这一思想可以上溯至先秦道家、儒家理论,而历朝历代的文艺评论家对此皆有不同的解读和推进。宗白华先生十分重视这一对范畴,并称其为"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而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更以《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等专文加以着力阐述。文章就宗先生及前人之论,对"虚实之辨"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的脉络加以梳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史 艺术理论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之辨
下载PDF
中国传统艺术中虚实论对艺术设计作用的探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有全 《美术大观》 2008年第11期222-223,共2页
  俗活说,生命之树常青,理论总是灰色的,设计之树常青,设计理论也是灰色的,但灰色不等于暗淡,理论之所以相比于生命之树、设计之树是灰色的,主要因为它是理论形态的、抽象的东西、而不是具体的,鲜活的、多变的、丰富的生命和设计本身...   俗活说,生命之树常青,理论总是灰色的,设计之树常青,设计理论也是灰色的,但灰色不等于暗淡,理论之所以相比于生命之树、设计之树是灰色的,主要因为它是理论形态的、抽象的东西、而不是具体的,鲜活的、多变的、丰富的生命和设计本身,但灰色的理论来源于常青之树和设计之树,它又是这些生命之树的本质折射,也是指路的灯塔.正因如此,如何将虚实这个抽象的理论,转化为一个具体的实践的产物,将在中国艺术领域占主要思想的虚实理论来指导现代艺术设计和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表现手法 相生 艺术手法 设计元素 关系 艺术设计作品
下载PDF
“虚”与“实”的审美意蕴——中国画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解读 被引量:3
12
作者 彭西东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2年第1期22-23,共2页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中国画意境的传达有赖于画中虚实的表现,而画中的"虚实"是画家化自然之境这胸中之意的深刻体悟的结果,是画家主观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的体现。运实于虚,无虚非实,"虚实相生,无画处皆...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中国画意境的传达有赖于画中虚实的表现,而画中的"虚实"是画家化自然之境这胸中之意的深刻体悟的结果,是画家主观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的体现。运实于虚,无虚非实,"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表现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一大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生 中国画家 艺术手法 精神境界 中有 中有 绘画美学 中国传统绘画 艺术修养 表现手法
下载PDF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虚与实
13
作者 张缙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中国传统艺术 艺术作品 艺术表现 相生 创作手法 艺术 形与神
下载PDF
论新诗艺术表现中的虚与实
14
作者 吕进 《当代文坛》 1984年第4期38-42,共5页
虚与实,是新诗基本的审美范畴。新诗种种创作技法往往与虚实范畴有直接关系。 虚实形象 诗人的主观感情通常要通过诗歌形象来实现客观化与对象化。诗歌形象大体包括两个方面:抒情主人公(往往是诗人自己)形象和景物(抒情主人公以外的人... 虚与实,是新诗基本的审美范畴。新诗种种创作技法往往与虚实范畴有直接关系。 虚实形象 诗人的主观感情通常要通过诗歌形象来实现客观化与对象化。诗歌形象大体包括两个方面:抒情主人公(往往是诗人自己)形象和景物(抒情主人公以外的人、事、物、景)形象。它们都有虚实之分。 实的诗歌形象具有再现性与直接性的品格。所谓再现性,就是它酷似现实;所谓直接性,就是它是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语言塑造的可视外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形象 新诗艺术 范畴 手法 相生 夜莺 表现 再现性 大西洋
下载PDF
中国画的“虚”与“实”
15
作者 郭原 《美术大观》 2009年第2期20-20,共1页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中国画意境的传达有赖于画中虚实的表现,画中的“虚实”是画家化自然之境为胸中之意的深刻体悟的结果,是画家的主观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的体现。运实于虚,无虚非实,“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中国画意境的传达有赖于画中虚实的表现,画中的“虚实”是画家化自然之境为胸中之意的深刻体悟的结果,是画家的主观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的体现。运实于虚,无虚非实,“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表现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一大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国传统绘画 相生 艺术手法 艺术修养 精神境界
下载PDF
简论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虚与实
16
作者 沈海龙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3年第12期15-16,共2页
虚与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这也造就了中国传统艺术十分讲究虚实结合的特征,虚实结合同时也是现代艺术设计中最重要的设计手法。从当代各门类艺术设计作品来看,设计者们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虚实表现手法,诸如以虚实对比、虚实... 虚与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这也造就了中国传统艺术十分讲究虚实结合的特征,虚实结合同时也是现代艺术设计中最重要的设计手法。从当代各门类艺术设计作品来看,设计者们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虚实表现手法,诸如以虚实对比、虚实相生等,无论在平面设计、产品设计,还是空间设计中都有体现,以此提升了作品的境界和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艺术设计 简论 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传统艺术 设计作品 结合 设计手法
下载PDF
音乐艺术中的“虚”、“实”美——以“大音希声”为参照的若干思考
17
作者 贾纪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95-100,共6页
“虚”与“实”,既属哲学含义上的辩证认识论范畴,又是各类艺术美学追求与表现手段的基本原则。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戏曲都将这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现象,作为共同遵循的标准。这个标准,即审美意义把握,是艺术领域里的“意... “虚”与“实”,既属哲学含义上的辩证认识论范畴,又是各类艺术美学追求与表现手段的基本原则。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戏曲都将这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现象,作为共同遵循的标准。这个标准,即审美意义把握,是艺术领域里的“意境”与“神韵”,而“虚”与“实”,则是通达“意境”“神韵”之境的中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生 审美意义 表现手段 大音希声 戏曲 舞蹈 音乐表现 音乐艺术 音乐审美
下载PDF
从《考工记》看中国美学中的“虚”和“实”问题
18
作者 文格(摘)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36-136,共1页
虚和实的问题,是一个哲学宇宙观问题。先秦诸子用艺术作譬喻来说明他们的哲学思想,反过来,他们的哲学思想对后代艺术的发展也起很大影响。我们提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即虚和实的观念并结合这一观念在后来艺术中的发展来谈一谈。
关键词 《考工记》 中国美学 哲学思想 先秦诸子 宇宙观 艺术
下载PDF
浅析古诗文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19
作者 林宇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 2015年第11期97-97,共1页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是古诗、古文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它是古诗、古文作者极为青睐的。其实所谓古诗文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或实景、实境,它完全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即人们常说的“具体可感”,...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是古诗、古文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它是古诗、古文作者极为青睐的。其实所谓古诗文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或实景、实境,它完全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即人们常说的“具体可感”,是作者真实的具体描绘;所谓“虚”,是指想象之景物,是较为抽象的,常常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中,引发人们的联想。二者之间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境为实,已逝、想象之境为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现手法 结合 古诗文 艺术手法 客观世界 思想意识
下载PDF
虚实掩映 蕴藉深沉——余光中散文的艺术特色
20
作者 郭芷 《写作(中)》 2000年第8期8-9,共2页
虚实之论,是我国古代传统美学观之一,广泛运用于文学、绘画、书法,甚至园林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创作和评论。古往今来的文学艺术家莫不重视虚实之法的运用。清代金圣叹认为“须知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深谙中国古诗文笔法... 虚实之论,是我国古代传统美学观之一,广泛运用于文学、绘画、书法,甚至园林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创作和评论。古往今来的文学艺术家莫不重视虚实之法的运用。清代金圣叹认为“须知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深谙中国古诗文笔法的余光中,在其诗文创作中巧妙地运用此法而成为抒情高手。在余光中十二本散文集子中,共收275篇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光中散文 中有 中有 诗文创作 我国古代 传统美学观 园林艺术 中国古诗 金圣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