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简评《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 |
曹树钧
|
《英语研究》
|
2007 |
0 |
|
2
|
中国莎学研究的“全景式”解读——评李伟民的《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 |
任秀英
|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9 |
0 |
|
3
|
悠悠究其穷 洋洋索其涯——评《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 |
薛春霞
|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4
|
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体系重构 |
任竞泽
|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
2024 |
0 |
|
5
|
新时期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书写的突破与局限——以王永生《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为例 |
周明全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6
|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学原则探析 |
杨月梅
|
《语言与教育研究》
|
2024 |
0 |
|
7
|
莎士比亚亨利系列历史剧批评在中国 |
李伟民
|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8
|
莎士比亚批评史上的“性”研究及其理论化倾向 |
肖谊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7
|
|
9
|
“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批评演进在中国 |
李伟民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6
|
|
10
|
中国莎士比亚批评:现状、展望与对策 |
李伟民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
2008 |
7
|
|
11
|
从传统诗文批评到中国文学批评史话语构建的尝试--以《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为中心 |
高石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2
|
莎士比亚批评史上的“性”研究及其理论化倾向 |
肖谊
|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
2011 |
0 |
|
13
|
新时期中国莎士比亚戏剧批评 |
李伟民
|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
|
2021 |
0 |
|
14
|
会通古今与原典阐释: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改革 |
杜婕欣
李舫
|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
2023 |
0 |
|
15
|
《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批评史》的总体框架结构 |
朱安博
|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
2016 |
0 |
|
16
|
莎士比亚批评:大卫·休谟的《大不列颠史》 |
白申昊
|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
2015 |
0 |
|
17
|
“中国文学批评史”称谓的多重指涉及相互关系 |
彭玉平
杨金文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3
|
|
18
|
从文学批评到批评史、当代文学批评史及其学科建设问题——《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绪言节选 |
吴俊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9
|
|
19
|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 |
夏中义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6
|
|
20
|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刍议 |
吴俊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