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7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袁行霈的治诗之道——以《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为例
1
作者 张浩楠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2期36-38,共3页
袁行霈先生为学多方,在诗学研究领域独辟蹊径,成果卓著,他的著作《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为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借鉴。袁先生运用史论结合的诗学研究方法,兼顾诗歌艺术史的考察和诗歌艺术论的探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上... 袁行霈先生为学多方,在诗学研究领域独辟蹊径,成果卓著,他的著作《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为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借鉴。袁先生运用史论结合的诗学研究方法,兼顾诗歌艺术史的考察和诗歌艺术论的探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上下两编的编写呈现出了宏观研究与微观考察相结合的诗学研究方法。他还注重“横通”与“纵通”的治学理念,运用了纵横双向比较的诗学研究方法研究诗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行霈 诗歌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研究方法
下载PDF
诗歌艺术研究的可喜成果——评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志啸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4期92-93,共2页
中国古代诗歌,堪称一座丰富的宝库,开采这座宝库,从中提炼珍贵有益的瑰宝,是一件艰巨而有意义的工作。袁行霈先生的论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在这方面作了可喜的探索,是近年来古典诗歌艺术研究领域鲜见的佳构。 通读袁著,我们感到它... 中国古代诗歌,堪称一座丰富的宝库,开采这座宝库,从中提炼珍贵有益的瑰宝,是一件艰巨而有意义的工作。袁行霈先生的论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在这方面作了可喜的探索,是近年来古典诗歌艺术研究领域鲜见的佳构。 通读袁著,我们感到它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第一,构筑理论探索与具体研究纵横交织的诗歌艺术理论网络,线条清晰,经纬分明。 正如林庚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所说:“本书上编盖由浅入深,沿波以探源;下编则青山历历,峰峦自见。仿佛两条坐标轴构成一幅坐标图,交辉映照,互为表里。”袁著的体例安排,其目的在于刻意构建诗歌艺术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艺术 艺术研究 袁行霈 中国诗歌 可喜成果 盛唐文化 中国古代诗歌 诗歌批评 “诗中有画” 炼珍
下载PDF
走向自主创新:美国诗歌在中国的百年译介与研究
3
作者 罗良功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美国诗歌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起于清末,在五四运动时期始成规模。本文梳理了美国诗歌自五四运动以来的百年译介与传播历史,重点清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美国诗歌译介与研究史,认为美国诗歌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经历了从20世纪上半叶的模仿与... 美国诗歌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起于清末,在五四运动时期始成规模。本文梳理了美国诗歌自五四运动以来的百年译介与传播历史,重点清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美国诗歌译介与研究史,认为美国诗歌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经历了从20世纪上半叶的模仿与化用、20世纪末期的学习与成长、21世纪之初的借鉴与对话到新时代的中美并行与自主创新的成长之路。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在美国诗歌译介与研究方面坚持为己所用的文化传统,也反映出新时代的中国学术已然走进了文化自信与自主创新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诗歌 译介 研究 中国学术
下载PDF
日益开放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读翟进《天真与自由——漫步中国古代艺术》
4
作者 刘成纪 《社会科学动态》 2024年第4期127-128,共2页
作为现代美学的起步,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将美学界定为低级认识论或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这一定位意味着,在人类围绕自然和人自身建构的诸多知识形态中,从美学角度谈论美和艺术可能属于门槛最低的一类。比如,作为审美活动,只要某... 作为现代美学的起步,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将美学界定为低级认识论或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这一定位意味着,在人类围绕自然和人自身建构的诸多知识形态中,从美学角度谈论美和艺术可能属于门槛最低的一类。比如,作为审美活动,只要某物被人看到或听到,并引起感官快适,我们就可以说它是美的;在博物馆或美术馆看一幅作品,只要观看者对它是有感觉的,他谈论自己的感觉就应该算是在谈论艺术。这种状况,极易引人生发出关于“人人都是艺术家”或“人人都是美学家”的想象。但事实并非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研究 知识形态 中国古代艺术 鲍姆嘉通 美学角度 现代美学 观看者 美术馆
下载PDF
从“无名”到“有名”: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范式转移
5
作者 刘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8,207,共9页
与传统画学研究相比,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研究在视野、对象、理论、方法上体现出显著的现代性,“无名”艺术进入“有名”艺术研究殿堂,成为中外学界关注的研究对象。随着现代学科体系的建立与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中国“无名艺术... 与传统画学研究相比,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研究在视野、对象、理论、方法上体现出显著的现代性,“无名”艺术进入“有名”艺术研究殿堂,成为中外学界关注的研究对象。随着现代学科体系的建立与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中国“无名艺术史”在20世纪上半叶有了过往所不具有的人文内涵,其关注点不在创作主体的个性流露,学术取向也不在于对象“有名”或“无名”,而是从创作共性角度去看待整体的艺术流变趋势。正是基于此,“无名艺术史”的研究与书写范式部分取代传统范式,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的中西方学术对话桥梁,凸显出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双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无名艺术 研究范式转移 从“无名”到“有名”
下载PDF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研究
6
作者 王珲 张冀文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期83-85,共3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逐步提高。为了满足人民在精神生活上需求,我国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具有中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逐步提高。为了满足人民在精神生活上需求,我国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音乐是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因为历史原因和自身特殊性,目前我国传统音乐在艺术表演、形式创新、传承发展、社会普及、时代融合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意义、存在问题、实践策略、有效途径、表演艺术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究,初探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音乐 表演艺术 研究
下载PDF
“三大体系”建设:筑牢中国艺术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7
作者 夏燕靖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12,I0005,共11页
认识和理解“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建构中国当代艺术学研究体系,关键是治学的精准定位,重在发挥理论研究的实效。关于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问题的讨论,借助对体系构成目标的认识和对体系思维能力的提升,阐明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 认识和理解“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建构中国当代艺术学研究体系,关键是治学的精准定位,重在发挥理论研究的实效。关于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问题的讨论,借助对体系构成目标的认识和对体系思维能力的提升,阐明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的价值与效用。应该说,“三大体系”建设为中国当代艺术学研究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建构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自己的理论主张和优势,是增强学科自信、学术自信、话语自信极为重要的理论创新之所在。同时,还要认识到“三大体系”建设的确为艺术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进一步凸显理论自身的主体性、原创性和时效性,不断彰显艺术学研究的引导力、说服力和感召力,这将大大促进中国当代艺术学研究的融合发展,更是让文史哲艺“向未来”发展的底蕴和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大体系”建设 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 治学精准定位 理论研究实效
下载PDF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融合创新——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研究》
8
《传媒》 2024年第18期I0002-I0002,共1页
在当今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元素,成为设计师们探索的重要课题。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仅是空间的美化,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由姬长武、袁静所著的... 在当今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元素,成为设计师们探索的重要课题。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仅是空间的美化,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由姬长武、袁静所著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研究》深入阐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理念,对设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精心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设计元素 传统文化精髓 融合研究 传承与融合 挑战与机遇 多元化
下载PDF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现状与思考——以中国知网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9
作者 刘玲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6期43-46,共4页
为展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的动态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找准今后研究开展的方向及更好地开展研究,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硕士学位论文的搜集与整理,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上存在的问题,如重复... 为展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的动态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找准今后研究开展的方向及更好地开展研究,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硕士学位论文的搜集与整理,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上存在的问题,如重复性研究较多、研究路径模式化、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一些思考,如厘清相关定义概念、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加强传承与传播研究、加强多学科思维训练与运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研究现状 研究思考
下载PDF
中国传统艺术融入高校毕业设计的创新研究
10
作者 李喆 《河北画报》 2024年第4期70-72,共3页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文章旨在解析中国传统艺术视域下的高校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其在高校毕业设计实践中的重要性,进而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例,从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详细阐述中国传...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文章旨在解析中国传统艺术视域下的高校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其在高校毕业设计实践中的重要性,进而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例,从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详细阐述中国传统艺术融入高校毕业设计的创新路径与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艺术 毕业设计 创新研究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游戏美术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张伟 《河北画报》 2024年第4期58-60,共3页
随着中国文化的崛起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中国传统艺术在游戏美术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游戏的文化内涵,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 随着中国文化的崛起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中国传统艺术在游戏美术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游戏的文化内涵,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游戏美术中的应用及其价值。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绘画、雕塑、建筑、服饰等文化艺术形式在游戏美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入游戏美术中的策略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游戏美术设计 应用研究
下载PDF
高等院校篆刻教学的现状分析——兼谈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篆刻独立学科建设及教学
12
作者 冯宝麟 《大学书法》 2024年第1期58-61,共4页
当代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篆刻教学都是设置在书法教学体系之中的。从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关于开办“书法”“篆刻”专业筹备工作的报告(草)》中就可以看出,高等院校的篆刻教学,从创意到开办都是与书法深度捆绑的。而这... 当代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篆刻教学都是设置在书法教学体系之中的。从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关于开办“书法”“篆刻”专业筹备工作的报告(草)》中就可以看出,高等院校的篆刻教学,从创意到开办都是与书法深度捆绑的。而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被绝大多数开设书法篆刻教学的高校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美术学院 书法篆刻 篆刻教学 中国艺术研究 书法教学 中国美术学院 高等院校 学科建设
下载PDF
“新动能——全国青年油画学术研究展暨中国艺术院校高层次油画人才培养研讨会”学术活动举办
13
作者 戴蕾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4期6-6,共1页
不久前,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四川美术学院和重庆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新动能——全国青年油画学术研究展暨中国艺术院校高层次油画人才培养研讨会”学术活动,在四川美术学院举办。此次活动面向全国包括专业高等艺术院... 不久前,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四川美术学院和重庆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新动能——全国青年油画学术研究展暨中国艺术院校高层次油画人才培养研讨会”学术活动,在四川美术学院举办。此次活动面向全国包括专业高等艺术院校、综合大学美术学院、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内的27所高校发出邀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美术学院 学术活动 高等艺术院校 综合大学 中国美术家协会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油画艺术
下载PDF
西方汉学的中国诗歌翻译及研究——以雷之波的《西文中国诗歌翻译及研究目录》为中心 被引量:1
14
作者 孟庆波 刘彩艳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37-47,共11页
加拿大汉学家雷之波2012年整理的《西文中国诗歌翻译及研究目录》,分三个类别收录了西方汉学的相关文献691种。通观《目录》,从主题来看,有关中国诗歌的诗学研究和对诗作、诗人的专题研究较为突出;进入目录的430位汉学家中,绝大多数只收... 加拿大汉学家雷之波2012年整理的《西文中国诗歌翻译及研究目录》,分三个类别收录了西方汉学的相关文献691种。通观《目录》,从主题来看,有关中国诗歌的诗学研究和对诗作、诗人的专题研究较为突出;进入目录的430位汉学家中,绝大多数只收录1种文献,但亚瑟·韦利和华兹生以及华人学者刘若愚等,均贡献出较多作品;相当数量的中国诗歌翻译目录文献被收录其中,凸显出其翻译史、目录学的研究价值。该目录并非完美之作,但仍囊括了西方汉学百科全书式文献、中国文学史文献及专门的中国诗歌翻译及研究文献,是一份具有学术史价值的文献索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汉学 中国诗歌 翻译及研究 目录
下载PDF
性别: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纠葛
15
作者 臧晴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3,共8页
自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被引入国内以来,关键词研究一度成为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的一股热潮:以“关键词”直接命名的各种专著有三四十余种,其中不乏《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关键词》等名作,以此命名的各类... 自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被引入国内以来,关键词研究一度成为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的一股热潮:以“关键词”直接命名的各种专著有三四十余种,其中不乏《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关键词》等名作,以此命名的各类专栏与译著更是不胜枚举。然而,不少研究仍停留在词典编纂式的研究阶段,从知识论的角度来梳理特定词源的语义源流和古今演绎,尚无法呈现词语背后生活与思想的复杂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艺术研究 西方文论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文化与社会 雷蒙·威廉斯 关键词研究 词典编纂 现代性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美学研究——评《什么是生态语言学》
16
作者 武术 《科技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I0020-I0020,共1页
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借助凝练且富有韵律的语言,生动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诗歌语言字句斟酌、意象丰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体现。也正是因此,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想要使译文与原文在韵律、风格、表现形式、内... 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借助凝练且富有韵律的语言,生动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诗歌语言字句斟酌、意象丰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体现。也正是因此,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想要使译文与原文在韵律、风格、表现形式、内涵意义等方面完全对应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诗歌语言 生态语言学 诗歌翻译 内涵意义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 美学研究 表现形式
下载PDF
中国新时代的美国诗歌史研究与中国知识创建
17
作者 刘东霞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第6期43-51,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国诗歌史研究的理论探索与编撰实践相互激发,推动了新时代美国诗歌史研究的新发展。本文从学术史和中美学术互鉴的视角总结新时代中国的美国诗歌史研究成果及其历史编纂观。本文认为,新时代中国学者基于学术与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国诗歌史研究的理论探索与编撰实践相互激发,推动了新时代美国诗歌史研究的新发展。本文从学术史和中美学术互鉴的视角总结新时代中国的美国诗歌史研究成果及其历史编纂观。本文认为,新时代中国学者基于学术与政治互渗、中西互鉴与中国自主相结合的历史编纂观,在美国文学史框架下的诗歌史、诗歌专题史和诗歌专门史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国诗歌史知识和话语,为新时代中国自主知识创建提供了注脚和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时代 美国诗歌研究 历史编纂观 中国知识创建
下载PDF
“新文科”语境下中国艺术传播研究路径探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志扬 汤筠冰 《艺术传播研究》 2023年第1期36-48,共13页
中国艺术传播研究是新时代中国艺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科”建设为其深入发展及其学术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环境与学理参照。在“新文科”背景下,其研究特征呈现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对技术的关注、在应用性研究层面体现服务功能等新趋... 中国艺术传播研究是新时代中国艺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科”建设为其深入发展及其学术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环境与学理参照。在“新文科”背景下,其研究特征呈现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对技术的关注、在应用性研究层面体现服务功能等新趋势。结合对相关样本文献的计量分析与热点研判,并根据现阶段的研究特征,可提出未来中国艺术传播研究的路径,即确立蕴含中国精神的指导思想,倚重研究对象的“科技赋能”,提升研究成果的服务功能与应用价值,形成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艺术传播研究 中国特色艺术 学术体系
下载PDF
心灵与艺术的双重视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母题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晓东 《创作与评论》 2017年第6期4-20,共17页
在中国现代诗歌众多的群落和流派中,我长久阅读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尽管这一批诗人经常被视为最脱离现实的,最感伤颓废的,最远离大众的,但在我看来,他们的诗艺也是最成熟精湛的。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诗歌 现代派诗歌 母题研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艺术 心灵 戴望舒 卞之琳
下载PDF
中国式当代“场景艺术”的空间表达
20
作者 毛青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4年第2期28-32,共5页
2023年7月1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共同举办的“在传承中创造:造型·表演·艺术场景——朱乐耕艺术展”在北京开幕。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当代艺术展。这次展览的最大创新就是改变了美... 2023年7月1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共同举办的“在传承中创造:造型·表演·艺术场景——朱乐耕艺术展”在北京开幕。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当代艺术展。这次展览的最大创新就是改变了美术馆展出的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以往观众在美术馆看展览只是被动地欣赏,但在这次展览中却可以成为自我表达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 艺术作品 中国工艺美术馆 空间表达 自我表达 场景艺术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