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4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所载谢汝铨译久保天随《中国文学史》考论
1
作者 刘璇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1期96-102,153,共8页
《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在1907年至1908年连载了久保天随所著的《中国文学史》,由时任该报主笔的谢汝铨根据1904年早稻田大学出版社版本翻译而成。谢汝铨的翻译在字句上基本能够遵循原著,但由于报刊连载的篇幅与周期限制,译文在结构和内... 《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在1907年至1908年连载了久保天随所著的《中国文学史》,由时任该报主笔的谢汝铨根据1904年早稻田大学出版社版本翻译而成。谢汝铨的翻译在字句上基本能够遵循原著,但由于报刊连载的篇幅与周期限制,译文在结构和内容上与原著有所不同。久保天随及当时日本汉学界的文学观念对谢汝铨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其翻译此书的主要原因。谢汝铨的翻译可以视作近代知识分子试图将西方文学研究观念与保存推广传统文学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久保天随 谢汝铨 《中史》 翻译 近代
下载PDF
文学史书写中的当代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评析
2
作者 赵晶晶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3-159,共7页
中国当代文学界第一本当代文学史编写史著作《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较为创新地以编写史视角进入当代文学史场域展开史学研究。作者曾令存以编写史研究者的身份探寻文学史编写镜像中的“当代史”,试图辨晓70年当代文学史中... 中国当代文学界第一本当代文学史编写史著作《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较为创新地以编写史视角进入当代文学史场域展开史学研究。作者曾令存以编写史研究者的身份探寻文学史编写镜像中的“当代史”,试图辨晓70年当代文学史中文学“史”与“文学”史互为辩证的关系。同时作者在编写史的视域中一方面嫁接不同时代背景下当代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史之间的关系,以结构的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开展学科研究;另一方面又不断挖掘当代文学史发展过程中“自我解构”的特性,促使当代文学史在共性的网格中另展“新颜”。作者通过编写史中当代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互文”关系,将当代文学“当代性”作为研究契机,展现文学史中“另类的”当代文学史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编写史》 曾令存 国当代 当代
下载PDF
作为精神史的《中国新文学史稿》
3
作者 陈澜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56,共9页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草创而成的“新文学史”,其增删、出版、普及都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并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变迁,需要将其视作思想史的材料,加以系统的探讨。通过揭示《新民主主义论》与《...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草创而成的“新文学史”,其增删、出版、普及都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并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变迁,需要将其视作思想史的材料,加以系统的探讨。通过揭示《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新文学史稿》在思想方法、历史观上的联系,呈现《中国新文学史稿》引起的讨论中所具有的共识,指认在文学史的体例中具有的政治性、思想性,以及王瑶的治学理路具有的激进一面,进一步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一般性的思想状况。《中国新文学史稿》本身具有思想实验的性质,其内部的增删与公开的讨论都可以视作是思想史上的典型个案,体现着思想改造的艰巨性。打开《中国新文学史稿》作为个人的、集体的精神史的维度,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历史转折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激活“新文学”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瑶 《中国新稿》 精神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与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之编纂体系探析——以资料采择为中心
4
作者 马晓靖 顾明佳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9-53,共5页
资料采择是文学史编纂体系研究中的重要考察方面。以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和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为研究对象分析可知,两部文学史在资料采择方面的相同点为代表作家作品的选择、丰富翔实的注文。以《中国文学史新著》的资料采择特... 资料采择是文学史编纂体系研究中的重要考察方面。以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和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为研究对象分析可知,两部文学史在资料采择方面的相同点为代表作家作品的选择、丰富翔实的注文。以《中国文学史新著》的资料采择特点为基准,其不同之处在于对马恩哲学经典的摘录与阐发、冷门作家与女性作家群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行霈 《中史》 章培恒 《中新著》 编纂体系 资料采择
下载PDF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与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之文学史观探析
5
作者 马晓靖 顾明佳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8-38,共11页
文学观是文学史编写的起点,应以文学观的分析为基点而后详细论述两部文学史的文学史观。经过梳理分析可知袁编文学史体现了大文学观与纯文学观范式的混合与广阔文化学视角下的哲理、抒情、历史文学观的融通,继承“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 文学观是文学史编写的起点,应以文学观的分析为基点而后详细论述两部文学史的文学史观。经过梳理分析可知袁编文学史体现了大文学观与纯文学观范式的混合与广阔文化学视角下的哲理、抒情、历史文学观的融通,继承“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文学史观加之历史主义与当代性的结合来考察文学史的发展。章编文学史则是用相对狭义的纯文学观范式与以人为核心的人本主义文学观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赏鉴,诠释自己所坚持的“文学的发展与人性的发展同步”和突出形式演进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文学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行霈 《中史》 章培恒 《中新著》
下载PDF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相关科研方法探究
6
作者 邢晶晶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6期49-51,共3页
《中国文学概论》和《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代表了袁行霈在文学史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袁行霈以文学为本位,同时多侧面透视的研究方法,并对《中国文学史》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客观的探讨。
关键词 袁行霈 《中史》 《中学概论》 科研方法
下载PDF
何为文学史?文学史何为?——王德威教授谈《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德威 李浴洋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8,共15页
李浴洋(以下简称李):王老师,很高兴可以在北大围绕您主编的哈佛版《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m Chin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7,以下简称《文学史》)对您进行访谈。1904年,在北... 李浴洋(以下简称李):王老师,很高兴可以在北大围绕您主编的哈佛版《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m Chin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7,以下简称《文学史》)对您进行访谈。1904年,在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任教的林传甲编棊了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为华人编写“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此后百余年间,“文学史”成为中国学界进行文学研究的最为主要的著述体例与知识生产方式之一,同时亦是文学教育的不二法门。2017年,您主编的《文学史》问世,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极大地挑战了既有的“文学史”传统与规范。在我看来,在1904年以降的“中国文学史”书写谱系中,此书的出版为已经相当稳固的“文学史”观念与秩序提供了一种反思、新创,甚至再生的重要契机——借用您习惯的表述,2017年由是可谓“中国文学史”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现代 《中史》 哈佛 王德威 史》 1904年 知识生产方式 MODEM
下载PDF
“分离”与“回归”——绘图本《中国文学史》(20世纪)的写作构想 被引量:14
8
作者 钱理群 吴晓东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7-44,共8页
一 1993年冬,应一家出版社之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董乃斌等同志合作,编写了彩色绘图本《中国文学史》。我们负责全书最后一编,即“二十世纪文学”部分。尽管全书带有一定的通俗,普及性质,我们仍然在不违反总的体例前提下,进... 一 1993年冬,应一家出版社之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董乃斌等同志合作,编写了彩色绘图本《中国文学史》。我们负责全书最后一编,即“二十世纪文学”部分。尽管全书带有一定的通俗,普及性质,我们仍然在不违反总的体例前提下,进行了一些学术性的探讨——这是又一次自觉的“重写文学史”。 我们这次“重写”,最大特点是,一方面采用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为保持全书体例的统一,在具体提法上作了一些变通,称为“新世纪的文学”),并落实到文学史的文本叙述中,可以说,这是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与描述的文学史写作尝试。另一方面,我们所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史》 二十世纪 五四新化运动 学现象 20世纪 传统 张爱玲 通俗 国现代 作家作品
下载PDF
文学史的名与实:林传甲《中国文学史》考论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国球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70-175,共6页
长久以来,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被视为“第一本中国文学史”,近时学者又以为这本文学史是依照《京师大学堂章程》的规限写成的“标准教科书”,其内容主要参考日本川种郎《中国文学史》而有所不及。这些观点虽然各有根据,但也存在不... 长久以来,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被视为“第一本中国文学史”,近时学者又以为这本文学史是依照《京师大学堂章程》的规限写成的“标准教科书”,其内容主要参考日本川种郎《中国文学史》而有所不及。这些观点虽然各有根据,但也存在不少误会和错判。在重新考察林传甲之作的撰写背景和相关资料后,笔者发现这本“中国文学史”的文学史意识并不强,与日本的《中国文学史》关系亦不深;因为此一著述原是京师大学堂优等师范科的“国文讲义”,其用意和宗旨与现今的文学史著述并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传甲 《中史》 讲义 京师大学堂章程
下载PDF
启蒙理念与文学史叙述--评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晓明 丛治辰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3,共10页
二0一三年,由丁帆主编,南京大学文学院多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上下两册、洋洋上百万字的《中国新文学史》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当然是学界值得关注的一件大事。这部著作可以说是丁帆把现代启蒙理念与文学史发展变异内在化结合的思考成... 二0一三年,由丁帆主编,南京大学文学院多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上下两册、洋洋上百万字的《中国新文学史》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当然是学界值得关注的一件大事。这部著作可以说是丁帆把现代启蒙理念与文学史发展变异内在化结合的思考成果,意味着丁帆试图更为系统和明确地提出自家对百余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独到见解。当然,从中隐然可见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共同的精神氛围与文学史趣味。这样一部承载了学术总结和学术抱负的文学史著作,无疑值得认真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史》 叙述 丁帆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南京大学 学术总结 现当代
下载PDF
近年中国大陆文学史学鸟瞰 被引量:5
11
作者 蒋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2-81,共10页
关键词 研究 《中之宏观》 国大陆 写作 理论 少数民族 《中史》
下载PDF
文学史叙事的述体、时空及其伦理关系——以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乔国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4-80,共7页
文学史的述体由三重述体构成。文学史的时间是由述体决定的、寄寓于一定空间内的一段历史时间。文学史的空间也是由述体决定的、寄寓于一定历史时间内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史叙事的时空应该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即述体时空、故事时... 文学史的述体由三重述体构成。文学史的时间是由述体决定的、寄寓于一定空间内的一段历史时间。文学史的空间也是由述体决定的、寄寓于一定历史时间内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史叙事的时空应该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即述体时空、故事时空和话语时空。文学史叙事的特点揭示了述体的感受能力和思维逻辑与文学史"四本"内在逻辑之间的关系,以及代表述体的叙事者进行的叙述与历史本身的关系。这些关系及由此而确立的相关规约,共同构成了文学史叙事的述体时空与文学史文本时空之间的伦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述体 时空 伦理 王瑶 《中国新稿》
下载PDF
论“良史”——兼评郭预衡《中国文学史》的“良史”观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发国 曾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45-148,共4页
先秦“良史”可分为“直笔”、“博雅”两种类型 ,孔子修《春秋》 ,博雅有余而直、核不足。汉代司马迁则是“复合型”“良史”的典型代表。唐代刘知几在汉人重学问、魏晋南北朝重才性的基础上提出“才、学、识”“三长”的“良史”观。... 先秦“良史”可分为“直笔”、“博雅”两种类型 ,孔子修《春秋》 ,博雅有余而直、核不足。汉代司马迁则是“复合型”“良史”的典型代表。唐代刘知几在汉人重学问、魏晋南北朝重才性的基础上提出“才、学、识”“三长”的“良史”观。唐代以后 ,论“良史”者多在“三长”之上略作增益而已 ,如胡应麟的“三长”、“二善” ,章学诚的“才、学、识、德”。近现代撰写文学史者多沿此发展 ,但他们都不及当代郭预衡《中国文学史》“才、学、识、胆”的提法新颖、准确、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史》
下载PDF
当代旧体诗与文学史正义——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为研讨平台 被引量:5
14
作者 夏中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4-606,共13页
"文学史正义"属文学史观范畴,作为对给定语境的文学史述的观念预设,它实是一种有方法论效应的导向性研究框架,当它设定了楔入文学史的价值视角,也就会衍生出史家甄别与评判相关作家、作品暨思潮的尺度,就有怎样的文学史编撰... "文学史正义"属文学史观范畴,作为对给定语境的文学史述的观念预设,它实是一种有方法论效应的导向性研究框架,当它设定了楔入文学史的价值视角,也就会衍生出史家甄别与评判相关作家、作品暨思潮的尺度,就有怎样的文学史编撰。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例,讨论本土语境的现代文学史观;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为研讨平台,纵论当代文学史观;以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为典型,略论当代旧体诗创作与当代文学史述的重大关系,以及"文学史正义"对当代中国学界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当代旧体诗 《中国新稿》 《中国当代史》
下载PDF
论中国文学史观的发展变迁——二十世纪上半叶文学史观探寻 被引量:4
15
作者 高树海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7-112,共6页
文学史观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它决定文学史著述的著史态度和体系建构,决定对文学史目标的任务的阐述,决定对文学史发展原因、规律的探寻。本文以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中国文学史》著述作为考察对象,根据中国文学史学科发展的实际... 文学史观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它决定文学史著述的著史态度和体系建构,决定对文学史目标的任务的阐述,决定对文学史发展原因、规律的探寻。本文以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中国文学史》著述作为考察对象,根据中国文学史学科发展的实际,将建国前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并依次对各个时期中中国文学史观的发展变迁进行描述,力图清晰地勾勒出这一流变过程的运行轨迹,探讨文学史家们在中国文学史观方面的优长和不足,着眼于21世纪文学史观的发展与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 《中之宏观》 二十世纪上半叶 进化论 发展变迁 唯物 一般进化 学现象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思和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2-29,共8页
关键词 《中国当代教程》 社会主义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生活实践 二十世纪 大陆 学现象 现实环境 开放性
下载PDF
《中国宗教文学史》导论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光正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5-160,共6页
编撰《中国宗教文学史》必须从宗教实践的角度界定其论述对象、文学经典,必须从文体学的立场探索其功能并建构宗教诗学。这样的文学史,其影响力不仅仅在文学领域,更可能在宗教和文化领域。
关键词 《中国宗教史》 宗教 宗教诗学
下载PDF
作为审美的、人性的及当下话语参与的文学史写作——读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 被引量:1
18
作者 查屏球 苗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7-95,共9页
章培恒、骆玉明两位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汲取了近代人文思潮中的文学史观以及现代精神分析、文本批评和接受美学的成果,重视经典的解读,微观实证与宏观结论相结合,将文学史的审视与人性精神史的考察融汇一体,使文学史... 章培恒、骆玉明两位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汲取了近代人文思潮中的文学史观以及现代精神分析、文本批评和接受美学的成果,重视经典的解读,微观实证与宏观结论相结合,将文学史的审视与人性精神史的考察融汇一体,使文学史的写作既是对精神历史审美形态的严肃解读,又是对当下精神与审美话语的积极介入,体现了人文学者的求实学风与现实关怀精神,对于推进文学史学科建设的现代化、提升文学史研究的思想性都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著(增订本)》 经典意识 精神
下载PDF
简论瓦西里耶夫的《中国文学史纲要》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春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63-168,共6页
俄国著名汉学家瓦西里耶夫是世界上第一部中国文学通史的作者,比中国人自己写作的文学史早了24年。作为一名19世纪的汉学家,他对中国文学性质和特点的论述体现了中国文化在欧洲人眼中“异己”的传统形象,对中国文学起源的考察和中外文... 俄国著名汉学家瓦西里耶夫是世界上第一部中国文学通史的作者,比中国人自己写作的文学史早了24年。作为一名19世纪的汉学家,他对中国文学性质和特点的论述体现了中国文化在欧洲人眼中“异己”的传统形象,对中国文学起源的考察和中外文学关系的论述,在当时语境下具有开拓性价值。瓦西里耶夫的文学史观是在欧洲文学理论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文学理念相融合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纲要》 学观 学渊源关系
下载PDF
传统目录学与来裕恂《中国文学史稿》之编纂 被引量:4
20
作者 温庆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3-98,共6页
传统目录学对来裕恂《中国文学史稿》的编纂有着重要影响,如此书据《汉书·艺文志》作为梳理上古时期文学衍变的主要依据、将古小说衍变的探讨纳入目录学视域加以观照、传统书目学的提要式表达系此书行文的主要方式等。同时,在教育... 传统目录学对来裕恂《中国文学史稿》的编纂有着重要影响,如此书据《汉书·艺文志》作为梳理上古时期文学衍变的主要依据、将古小说衍变的探讨纳入目录学视域加以观照、传统书目学的提要式表达系此书行文的主要方式等。同时,在教育启智、"日新其德"等意图的推动下,传统目录学与"外来经验"的交融导致此书采取以西学诠"文学"、"学术"衍变的授课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初学者知晓古代文学衍变大势之后,亦能了解彼时的学术动态,从而寻求传统学术的近代改良以顺应时势。这种编纂思路有助于我们探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编纂者如何在中西交通的环境中寻求传统学术的近代改良及其面临的艰难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裕恂 《中稿》 目录学视域 学术衍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