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外日报》广告在清末社会文化研究中的价值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潘喜颜 《青年与社会》 2013年第3期238-239,共2页
在传统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使用史料往往局限于历史著作、政府文件等范围,对于建筑、广告等史料的价值缺乏深刻的认识。事实上,广告作为一种原始史料,生动地记录了有关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包含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传统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使用史料往往局限于历史著作、政府文件等范围,对于建筑、广告等史料的价值缺乏深刻的认识。事实上,广告作为一种原始史料,生动地记录了有关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包含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清末《中外日报》刊登了大量的广告。其广告在反映清末社会生活、西学传播、政治理想、女权运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日报》 广告 清末 社会文化 价值
下载PDF
在排距与同情之间:《中外日报》对待革命党的态度辨析
2
作者 胡正强 李文丽 《新闻春秋》 2023年第3期77-87,共11页
学术界论及《中外日报》与革命党的关系问题时,往往会聚焦于它与革命派报纸《苏报》的那场论战。虽然这只是该报与革命党多年交往关系中的一部分,但却直接固化了它“反对革命党”的形象。另外,受其创办人汪康年及该报立宪性质的影响,学... 学术界论及《中外日报》与革命党的关系问题时,往往会聚焦于它与革命派报纸《苏报》的那场论战。虽然这只是该报与革命党多年交往关系中的一部分,但却直接固化了它“反对革命党”的形象。另外,受其创办人汪康年及该报立宪性质的影响,学界似乎已经情绪化地将它视为落后保守的反革命报纸。事实上,《中外日报》主笔更替、历时弥长,随着清季的局势变幻,其对革命党的看法并非局限于某个单一的视角,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本文认为《中外日报》对革命党除了反对之外,还有同情和理解等诸多复杂的情感,但这种同情也并非纯粹,而是含有追求立宪的“杂质”。这对于人们立体、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中外日报》,并且揭示以《中外日报》为代表的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日报》 革命党 立宪派 态度
原文传递
谁是《中外日报》的实际主持人
3
作者 林盼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9-64,共6页
一般认为,晚清著名报纸《中外日报》是由汪康年创办与经营的。然而,如果对时人日记、书札、回忆录及报刊资料进行查阅,便可以发现汪康年在该报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站在幕后的位置进行遥控指挥,真正身处第一线,负责日常经营、资金管理和人... 一般认为,晚清著名报纸《中外日报》是由汪康年创办与经营的。然而,如果对时人日记、书札、回忆录及报刊资料进行查阅,便可以发现汪康年在该报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站在幕后的位置进行遥控指挥,真正身处第一线,负责日常经营、资金管理和人才招募等具体工作的,是汪康年的胞弟汪诒年。这位晚清新闻界的风云人物,如今却籍籍无名,堪称新闻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位"失踪者"。而对汪诒年的深入探究,亦有助于对当时新闻界职业人群生存状态的进行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诒年 汪康年 《中外日报》
原文传递
李叔同办报
4
作者 贾冬梅 《同舟共进》 2022年第5期59-62,共4页
办报之始李叔同办报,始于他随母南迁上海。李叔同赴沪后,与袁希濂等人义结金兰,誓同甘苦。1900年,“天涯五友”即组成海上书画公会,每周出两期《书画公会报》,随《中外日报》发行。林子青《弘一法师年谱》对此有介绍:“书画公会报创刊... 办报之始李叔同办报,始于他随母南迁上海。李叔同赴沪后,与袁希濂等人义结金兰,誓同甘苦。1900年,“天涯五友”即组成海上书画公会,每周出两期《书画公会报》,随《中外日报》发行。林子青《弘一法师年谱》对此有介绍:“书画公会报创刊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四月,每星期(三、日)二纸。第一、二期交《中外日报》附送。第三期起自行发售。第二期4月25日礼拜三发行。第三期4月29日礼拜日发行。每张大钱一文。第三期第六幅(每张上下共分六幅)载有‘醾纨阁李漱筒润例’(书例,篆刻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叔同 光绪二十六年 弘一法师 书画公会报 办报 《中外日报》
下载PDF
端方与上海报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建斌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7-209,共13页
晚清报刊兴起,报人广泛参与政治,舆论之肯綮为政府所关注。上海为报界的“大本营”,信息集散地,华洋杂处,报刊云集。江督端方主政时期,与报人建立广泛联系,在利用报纸与报人的同时,着手对沪上报界予以整饬。筹备组建《舆论日报》,作为... 晚清报刊兴起,报人广泛参与政治,舆论之肯綮为政府所关注。上海为报界的“大本营”,信息集散地,华洋杂处,报刊云集。江督端方主政时期,与报人建立广泛联系,在利用报纸与报人的同时,着手对沪上报界予以整饬。筹备组建《舆论日报》,作为政府机关报,试图引导舆论走向。对于政敌岑春煊所把控的《中外日报》,采取出资入股与打压的双重手段。沪上行销甚广的老牌报纸《申报》,亦被两江政府暗中收购独揽,操控手段极为隐秘,鲜被外界知晓。外文报刊《上海泰晤士报》得到中方资助,反而成为清末政府对外舆论的喉舌。针对革命党人于右任所办《民呼日报》《神州日报》,采取“暴力”的关闭手段,但与报人却时有联系,与既往认知大不相同。针对政治取向各异的报刊,两江政府应用灵活的策略,报人参与政治与政府管控呈现多样化的互动和调适,报刊与报人难以“脸谱化”或“标签式”的概而定性。清末政府对于舆论的管控方式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方 《舆论日报》 《申报》 《中外日报》 《上海泰晤士报》 于右任
原文传递
失踪的“块余生”——辛亥之前叶瀚史事补述与考订 被引量:1
6
作者 林盼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2-122,共11页
本文对清末教育界、出版界著名人物叶瀚在辛亥革命之前的史事进行补述与考订,发现了在叶瀚自述《块余生自纪》中或一笔带过、或全未提及,却是其人生道路上不可忽略的若干重要时间节点及事迹:早年因同乡之谊,叶瀚与汪康年、夏曾佑等士人... 本文对清末教育界、出版界著名人物叶瀚在辛亥革命之前的史事进行补述与考订,发现了在叶瀚自述《块余生自纪》中或一笔带过、或全未提及,却是其人生道路上不可忽略的若干重要时间节点及事迹:早年因同乡之谊,叶瀚与汪康年、夏曾佑等士人发生交集,这种关系对于叶瀚的职业规划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戊戌变法时期,汪康年依托其关系网络,对叶瀚的出版工作提供资助;庚子事变之后,叶瀚不仅参与汪康年策划的正气会和"中国议会"活动,还长期担任汪康年、汪诒年主持的《中外日报》主笔及翻译。通过辛亥之前叶瀚的经历可以看到,由地缘关系构建起来的交往基础,加上后天的教育和职业经历,使得由此形成的关系网络,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的职业规划;对于社会组织的建立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瀚 汪康年 夏曾佑 《中外日报》 关系网络
原文传递
新旧与中西之间:晚清报纸视域中的“苏报案”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敏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0-129,共10页
发生在1903年的"苏报案"曾引起中西报纸的广泛关注。中西报纸视域中的"苏报案"折射出中西文化、新旧观念和各种政治主张的交错纷呈。中文报纸受政治立场影响,由"苏报案"讨论中国政治问题,守旧、维新与革... 发生在1903年的"苏报案"曾引起中西报纸的广泛关注。中西报纸视域中的"苏报案"折射出中西文化、新旧观念和各种政治主张的交错纷呈。中文报纸受政治立场影响,由"苏报案"讨论中国政治问题,守旧、维新与革命各执一端。英文报纸出于维护既得利益和西方价值,异口同声指责中国政府残暴、中国文化野蛮,以人权高于主权为由呼吁列强拒绝交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英文报纸充满傲慢和偏见,但并没有中文报纸挺身而出回应英文报纸的指责,反而连篇累牍转载其文,原因之一是中文报纸一定程度上认可英文报纸的言论。中文报纸的主流言论是维新,反感清政府中得势的保守势力,认为清政府需要改革;英文报纸也指责中国政府顽固、保守,这是中西报纸之间的相通之处,也是中西报纸之间未因"苏报案"问题发生报战的主因。在"苏报案"问题上,新旧淡化了中西。透过中西报纸视域中的"苏报案"可以看出,在国际上,大清帝国的尊严被蔑视,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苏报案"交涉中清政府处于弱势地位相一致;在国内,清政府也不再有一言九鼎的权威,人心思变,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报案”《申报》《国民日日报》《中外日报》《泰晤士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