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术期刊与中国近代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以《法律评论》《中华法学杂志》《法学季刊》为例
1
作者 刘昕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120,共11页
近代以来,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载体,伴随着近代中国学术知识体系的形成,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日益成熟。以《法律评论》《中华法学杂志》《法学季刊》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法学学术期刊,虽然主办单位、出版周期和办刊风格各异,... 近代以来,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载体,伴随着近代中国学术知识体系的形成,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日益成熟。以《法律评论》《中华法学杂志》《法学季刊》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法学学术期刊,虽然主办单位、出版周期和办刊风格各异,但在近代中国法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关于中华法系的研究、中外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以及英文版期刊的编辑出版,都对当下的法学学术与出版具有借鉴意义。从这三本法学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总体情况来看,重视传统文化、直面实践疑难、保持全球视野,是中国法学学术共同体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也理当成为中国法学学术与出版界继续坚持的学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 法学自主知识体系 法律评论 华法学杂志 法学季刊
下载PDF
论徐幹《中论》对先秦儒学思想的继承
2
作者 张芷菡 《东方娱乐周刊》 2023年第6期109-111,共3页
徐幹的《中论》是建安时期的一部政论散文集,其内容体现出徐幹对先秦儒学思想“由内而外”的继承性延续。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君子学道、守礼、智行、明辨等四个方面,阐释徐幹秉承的儒家思想,揭示《中论》对先秦诸经理念的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 徐幹 《中论》 儒学 儒家思想
下载PDF
图文互济 推进美育——《画刊·美育》之赞语
3
作者 尹少淳 《画刊(美育)》 2024年第3期1-1,共1页
人类的美育历史久矣。古希腊贤哲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通过自己的政治学理论宣扬美育或艺术教育,社会也在通过史诗、戏剧、绘画、雕刻、音乐对自由民众实施审美和道德教育。同样,中国先秦时期的先贤们倡导以诗教、乐教以及“六... 人类的美育历史久矣。古希腊贤哲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通过自己的政治学理论宣扬美育或艺术教育,社会也在通过史诗、戏剧、绘画、雕刻、音乐对自由民众实施审美和道德教育。同样,中国先秦时期的先贤们倡导以诗教、乐教以及“六艺之教”(礼、乐、射、御、书、数)进行审美和道德教育。将两者并而观之,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早期的美育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通过一些具体的艺术活动,触动人的灵魂,激发人的情感,进而达到德育的目的。汉语系统中最早的“美育”词汇,由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徐干提出。他在《中论》中提到“美育群材”,“美育”之词由此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学理论 国先秦时期 道德教育 建安七子 《中论》 乐教 美育 德育
下载PDF
《中国传统绘画导论》课程跨文化教学探究
4
作者 吴春燕 《现代语文》 2023年第9期32-36,共5页
作为国际学生的跨文化选修课程,《中国传统绘画导论》应针对学生的学情特点,将国际学生作为审美个性主体,根据绘画作品特点,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促进国际学生了解认同、自发传播中国文化。以《中国传统绘画导... 作为国际学生的跨文化选修课程,《中国传统绘画导论》应针对学生的学情特点,将国际学生作为审美个性主体,根据绘画作品特点,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促进国际学生了解认同、自发传播中国文化。以《中国传统绘画导论》课程为例,探究跨文化教学实践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使国际学生在跨文化课程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同时,也为中国传统绘画相关课程的跨文化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绘画导论》 跨文化 教学 国际文教育
下载PDF
早期肾损伤指标检测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明 陈运超 唐旭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5期625-628,共4页
目的 探讨早期肾损伤指标检测对急性百草枯中毒(APP)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AP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经治疗后死亡的APP患者纳入死亡组(52例),存活的APP... 目的 探讨早期肾损伤指标检测对急性百草枯中毒(APP)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AP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经治疗后死亡的APP患者纳入死亡组(52例),存活的APP患者纳入存活组(38例);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与入院后3 d的胱抑素C(Cys-C)、血清肌酐(Scr)、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血乳酸(Lac)、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分析患者入院时的β2-MG、Cys-C、RBP、Scr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服毒量、Lac间的相关性。结果 入院时与入院后3 d死亡组患者的β2-MG、Cys-C、RBP、Scr、Lac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早期APP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与β2-MG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143,P>0.05),与Cys-C、RBP、Scr水平呈正相关(r=0.282、0.386、0.179,P<0.05);早期APP患者的Lac水平与β2-MG、Cys-C、RBP、Scr水平呈正相关(r=0.158、0.179、0.288、0.199,P<0.05);早期APP患者的β2-MG、Cys-C、RBP、Scr水平与患者服毒量呈正相关(r=0.177、0.256、0.373、0.202,P<0.05)。结论β2-MG、Cys-C、RBP、Scr指标检测对APP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APP患者病情危重程度与β2-MG、Cys-C、RBP、Scr等指标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百草枯 血乳酸 胱抑素C 视黄醇结合蛋白
下载PDF
2016—2021年上海市中心城区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伤情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郑小坚 张志锋 +3 位作者 张瑜 吴德根 周密 许萍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5期613-616,628,共5页
目的 分析上海市中心城区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伤情特征、院前急救和时间分布情况,以及进行心肺复苏成功(自主循环再现)患者的发生规律和院前急救情况。方法 收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系统2016至2021年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急救出车数... 目的 分析上海市中心城区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伤情特征、院前急救和时间分布情况,以及进行心肺复苏成功(自主循环再现)患者的发生规律和院前急救情况。方法 收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系统2016至2021年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急救出车数据,并单独筛选自主循环再现患者数据。运用描述性分析、多组样本均数方差分析、R×C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有效数据3 744份,其中自主循环再现患者数据1 333份。2016至2021年上海市中心城区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数量逐年增加,以男性为主(59.38%),年龄以75~89岁(1 401例,占37.42%)和60~74岁为主(979例,占26.15%)。平均院前等待时间为(8.61±6.82)min,且逐年缩短(P<0.001)。病因以循环系统(1 805例,占43.03%)和呼吸系统(698例,占16.64%)为主。时间分布方面,10月至次年3月发生数量较多;每日7时至10时和17时至18时是2个呼叫高峰时段。自主循环再现患者共1 333名(25.6%),并且人数逐年增加(P<0.001),救护车到达前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率为18.30%和1.43%。结论 揭示了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的季节、时间规律性;院外心脏骤停患平均院前等待时间低于上海市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且呈逐年降低的趋势;自主循环再现患者的数量及占比逐年增加,但救护车到达前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率仍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急救 院外心脏骤停 伤情特征 上海市心城区
下载PDF
文中子“三教可一”观及“中道”思想论说 被引量:2
7
作者 袁刚 景晶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01-216,共16页
儒家汉宋学术间有一段受佛、道冲击的严峻历史,隋出身儒宗门阀的王通在儒学式微的逆势下,退居河汾续六经,企图匡复儒学。王通提出"三教可一"论,站在儒家立场上学习和融通佛、道二教,受佛教"中道"思想影响,强调意识形态争斗中讲究中... 儒家汉宋学术间有一段受佛、道冲击的严峻历史,隋出身儒宗门阀的王通在儒学式微的逆势下,退居河汾续六经,企图匡复儒学。王通提出"三教可一"论,站在儒家立场上学习和融通佛、道二教,受佛教"中道"思想影响,强调意识形态争斗中讲究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其学说辑为《中说》,谥曰"文中子",突出"中"字,其融通佛、道的思路实开宋明理学之先河。文中子改造汉儒学风开创新经学,以心性讲经开一代风气,经世致用使汉儒走向宋儒,儒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得以重新树立。文中子思想资料虽因亡佚残存不多,但从其"三教可一论"及"中道"思想,仍可确认其为我国中古时代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大思想家,是时代先驱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说》 《中论》 《中庸》 允执厥 三教可一
下载PDF
徐干《中论》杂考 被引量:3
8
作者 韩格平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0年第5期18-20,共3页
近年来研读徐干《中论》,颇有一些不很成熟的想法,今公之于众,希望能够得到海内外方家师长的批评指教.
关键词 徐干 《中论》 杂考 三年丧 曹丕 二十篇 大疫 魏书 曹植 三国志
下载PDF
徐幹及其《中论》 被引量:2
9
作者 梁满仓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5-9,共5页
《中论》所反映的徐幹儒家思想有几个特点:坚持儒家的理想道德;反对寻章摘句的繁琐经学;参与社会上重大思想问题的争论,批判虚浮之风,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阐述儒家治国的理论,与国家政治实际紧密结合;援儒入法,儒法结合,使儒家思想更具... 《中论》所反映的徐幹儒家思想有几个特点:坚持儒家的理想道德;反对寻章摘句的繁琐经学;参与社会上重大思想问题的争论,批判虚浮之风,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阐述儒家治国的理论,与国家政治实际紧密结合;援儒入法,儒法结合,使儒家思想更具治国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 徐幹 《中论》
下载PDF
《中论佛护释》翻译与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羊毛措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70-74,83,155,共7页
作为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经典翻译与研究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藏族经典翻译与研究仍有需要进一步深化的领域。本文尽可能全面搜集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龙... 作为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经典翻译与研究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藏族经典翻译与研究仍有需要进一步深化的领域。本文尽可能全面搜集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龙树《中论颂》及佛护《中论释》(以下统称为《中论佛护释》)的相关翻译与价值研究的传承脉络与主体趋向进行综述,为今后相关中观学派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学 经典翻译 《中论颂》 《中论佛护释》 综述
下载PDF
《牟子理惑论》综考
11
作者 王唯 《佛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8,共16页
《牟子理惑论》成书当为建安年间,书中引述过徐干《中论》的语句。牟子得闻徐干之说,有赖于当时流俗道士的南北交通往来。牟子所处的交州一带是其汇聚之地。《牟子理惑论》原书可能以《牟子》为题。僧祐收入《弘明集》时改题为《牟子理... 《牟子理惑论》成书当为建安年间,书中引述过徐干《中论》的语句。牟子得闻徐干之说,有赖于当时流俗道士的南北交通往来。牟子所处的交州一带是其汇聚之地。《牟子理惑论》原书可能以《牟子》为题。僧祐收入《弘明集》时改题为《牟子理惑》,并相应地改动了序传文字。不过《弘明集》所收《牟子》大致保留了原书面貌。今见唐宋间诸书所引逸文,多半为后人附益。其中《北山录随函》引录一问一答,实采自隋代王通《中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子理惑论》 《中论》 《中说》
下载PDF
《中论》实相理论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韶军 《琼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26-31,共6页
龙树《中论》认为,诸法实相是性空假有,这是一种超越一切分别对待的境界,使用名言概念把握不到它;只有灭尽分别戏论才能得见诸法实相,而把握到诸法实相即达到了涅槃境地。需要注意的是,龙树否定了从正面用名言把握实相的可能性,但同时... 龙树《中论》认为,诸法实相是性空假有,这是一种超越一切分别对待的境界,使用名言概念把握不到它;只有灭尽分别戏论才能得见诸法实相,而把握到诸法实相即达到了涅槃境地。需要注意的是,龙树否定了从正面用名言把握实相的可能性,但同时又肯定了用名言从反面体悟实相的可行性,这也是其中道精神的很好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论》 实相 无分别
下载PDF
《中论》与阿含类经典中“缘起观”的联系和差别
13
作者 姚卫群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8-73,169,共6页
缘起观在不同时期的佛教思想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且处于不断发展演变之中。大乘佛教的要典《中论》与记述大量早期佛教思想文献的阿含类经典中都对缘起思想有各自的论述。相比而言,二者在内容上虽有许多相同或类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理... 缘起观在不同时期的佛教思想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且处于不断发展演变之中。大乘佛教的要典《中论》与记述大量早期佛教思想文献的阿含类经典中都对缘起思想有各自的论述。相比而言,二者在内容上虽有许多相同或类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理论上的不同。梳理和分析二者在缘起观上的联系与差别,对认识佛教从小乘到大乘的理论转变以及不同时期佛教思想的重要特点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论》 阿含类经典 缘起 观派
下载PDF
月称《清净句》龙树《中论》第24品注疏要义研究
14
作者 程恭让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2-118,共7页
月称(Candrakirti,公元600~650)为七世纪印度学者,是追随著名中观学派哲学家龙树(Nagarjun0,公元150~250)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印度佛教哲学家。他所著注疏龙树著名佛学著作《中论》的《清净句》[1](Prasannapada),不仅是印度... 月称(Candrakirti,公元600~650)为七世纪印度学者,是追随著名中观学派哲学家龙树(Nagarjun0,公元150~250)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印度佛教哲学家。他所著注疏龙树著名佛学著作《中论》的《清净句》[1](Prasannapada),不仅是印度佛学思想家《中论》注疏系统中[2]的一部重要的有特色的著作,也是《中论》注疏中唯一一部梵本迄今全部现存的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论》 注疏 龙树 印度佛教 印度佛学 哲学家 著作 思想家
下载PDF
曹丕《典论·论文》与徐干《中论》
15
作者 王晓卫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3期37-41,共5页
研究《典论·论文》的文章较多,但多集中于“齐气”等问题的讨论.探讨《典论·论文》与当时社会政治思想的关系,为把对于《典论·论文》的研究引向深入的途径之一.本文在指出徐干《中论》在名理学上的地位的基础上,揭... 研究《典论·论文》的文章较多,但多集中于“齐气”等问题的讨论.探讨《典论·论文》与当时社会政治思想的关系,为把对于《典论·论文》的研究引向深入的途径之一.本文在指出徐干《中论》在名理学上的地位的基础上,揭著《中论》对《典论·论文》的影响,认为《中论》论证名从于实的系统性,启发曹丕把名从于实的理论运用到了对文学家的批评态度上,实现了由运用名实观批评政治到运用名实观批评文学的过渡。同时,《典论·论文》针对《中论》轻视文学的态度,高扬文学自觉的旗帜,超越了《中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论·论文》 《中论》 徐干 曹丕 名实观 曹氏父子 曹操 文学批评思想 建安时期 政治思想
下载PDF
汉末士人政治困境中的突围——从《中论》、《昌言》中作者的“介入”谈起
16
作者 杨霞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27-32,共6页
汉末政论文集《中论》、《昌言》因作者"介入"方式与程度的不同而分别彰显出浓厚的"君子"风范与强烈的"自我"意识,作者徐干、仲长统各自气质、学术思想和所处政治环境的不同是形成这两种不同特质的主要... 汉末政论文集《中论》、《昌言》因作者"介入"方式与程度的不同而分别彰显出浓厚的"君子"风范与强烈的"自我"意识,作者徐干、仲长统各自气质、学术思想和所处政治环境的不同是形成这两种不同特质的主要原因。对君子之道的推崇与对个体价值的认同是汉末士人突围政治困境的两种路径,即趋于上的道德精英路线和趋于内的自然名士路线;这两种路径都体现了汉末士人疏离皇权,欲以更高的姿态及更独立的精神参与政治的深层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末士人 政治突围 《中论》 《昌言》 “介入”
下载PDF
《中论》中的时间问题研究
17
作者 王倩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89-92,共4页
在大乘的般若中观学中,人们对时间的认识,直接和中道实相相关,是破迷情明实相的一法门。《中论》中,龙树认为时间无自性。佛学中,时间意识是缘境而生,仅是思维范式。正是由于昔物不至今,相续而无实体,人才有了解脱和自由的可能。
关键词 《中论》 时间 自性 道实相 观学 佛学
下载PDF
《昌言》《中论》中的汉末风俗批评与审美思想
18
作者 宋亚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41-46,共6页
汉末名士仲长统著有《昌言》,徐干著有《中论》。二书批评汉末世风世俗,指责投机虚伪、道艺不修的士风士态,倡导"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笔端直指王权与现实政治。二书描绘了审美的理想家园与君子形象,强调个体精神,崇尚自然与... 汉末名士仲长统著有《昌言》,徐干著有《中论》。二书批评汉末世风世俗,指责投机虚伪、道艺不修的士风士态,倡导"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笔端直指王权与现实政治。二书描绘了审美的理想家园与君子形象,强调个体精神,崇尚自然与人文和谐的审美观,推崇容貌、才性、情志合一的人物品鉴观,倡导美育。《昌言》和《中论》中的风俗批评与审美思想,展示了士人试图建立合理政治秩序的理性思考,开启了魏晋批评与审美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言》 《中论》 风俗批评 审美思想 汉末
下载PDF
Why the abnormal phenomena of D-band center theory exist?A new BASED theory for surface catalysis and chemistry
19
作者 Zelong Qiao Run Jiang +1 位作者 Jimmy Yun Dapeng Cao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9期44-53,共10页
Since the D-band center theory was proposed,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s of surface chemistry by almost all researchers,due to its easy understanding,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relative accuracy.However,with th... Since the D-band center theory was proposed,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s of surface chemistry by almost all researchers,due to its easy understanding,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relative accuracy.However,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systems and modification strategies,researchers have gradually found that D-band center theory is usually effective for large metal particle systems,but for small metal particle systems or semiconductors,such as single atom systems,the opposite conclusion to the D-band center theory is often obtained.To solve the issue above,here we propose a bonding and anti-bonding orbitals stable electron intensity difference(BASED)theory for surface chemistry.The newly-proposed BASED theory can not only successfully explain the abnormal phenomena of D-band center theory,but also exhibits a higher accuracy for prediction of adsorption energy and bond length of intermediates on active sites.Importantly,a new phenomenon of the spin transition state in the adsorption process is observed based on the BASED theory,where the active center atom usually yields an unstable high spin transition state to enhance its adsorption capability in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f intermediates when their distance is about 2.5Å.In short,the BASED theory can be considered as a general principle to understand catalytic mechanism of intermediates on surf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chemistry Surface catalysis D-band center theory Bonding orbital Anti-bonding orbital
下载PDF
休谟的怀疑论对理解《中论》因果观的启示
20
作者 秦萌 《佛学研究》 2012年第1期158-164,共7页
本文试图通过休谟的怀疑论来理解《中论·观因果品》的因果观。本文认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因果联系时,做了两个有用的假设:作为原因和结果的两个现象的独立存在和因果联系的普遍有效。但是这两个假设是蕴含矛盾的。如果因果联系是普... 本文试图通过休谟的怀疑论来理解《中论·观因果品》的因果观。本文认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因果联系时,做了两个有用的假设:作为原因和结果的两个现象的独立存在和因果联系的普遍有效。但是这两个假设是蕴含矛盾的。如果因果联系是普遍有效的,即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处在因果联系中,那么原因就必然在与结果的联系中存在而不可能是与结果毫无联系的独立存在。龙树认为因果联系是普遍有效的,因此,没有独立于因的果,也没有独立于果的因,也没有独立于因果的因果联系。然而,我们的心灵总是习惯于把想象和建构的假设当作客观的真实,哪怕其中包含着矛盾。龙树的论述不仅指向具体的对因果联系的认识,而且隐含着对人类把想象当作真实的"习惯"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观 《中论》 休谟 怀疑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