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谐文化视野下的乡村文学想象 被引量:2
1
作者 谭伟平 《理论与创作》 2007年第4期17-20,共4页
肇始于上世纪初的新文学中的小说创作,在表现乡村生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虽然与其它题材的小说一样,乡村小说也曾留下过与时代共振和被潮流“规范”过的遗憾与局限,这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方面... 肇始于上世纪初的新文学中的小说创作,在表现乡村生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虽然与其它题材的小说一样,乡村小说也曾留下过与时代共振和被潮流“规范”过的遗憾与局限,这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方面已有不少显现,如“重写文学史”的讨论,对赵树理、柳青、周立波、李准等人创作的反恩和质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活 文学想象 文化视野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重写文学史” 小说创作 和谐 乡村小说
下载PDF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中的乡村想象——论《皖北大地》兼及乡土小说的新可能性
2
作者 彭正生 方维保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2-108,共7页
一、引论:乡土小说的现实情境与新可能性,从鲁迅的《故乡》开始算起,中国乡土小说的历史已然百年。总览百年乡土小说的发展历程,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乡土小说与时代演进的共振与互动关系,具有极其鲜明的历史参与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这主... 一、引论:乡土小说的现实情境与新可能性,从鲁迅的《故乡》开始算起,中国乡土小说的历史已然百年。总览百年乡土小说的发展历程,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乡土小说与时代演进的共振与互动关系,具有极其鲜明的历史参与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这主要表现在:特定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精神变化会深刻影响并改变乡土小说的风貌,乡土小说的演化也反映和折射着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精神的时代面貌与历史表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小说 现代乡土文学 中国 大地 皖北 想象 乡村 人文关怀精神
下载PDF
视角·辨识·细读——评郭文元著《乡村中国的社会主义想象——20世纪40-70年代小说研究》
3
作者 张继红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47-148,共2页
新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在时间、空间、价值观等方面正在发生着剧烈转变,作为具有反映、想象与建构社会生活功能的新世纪乡土文学书写,与当下乡村社会发展发生着深层的内在联系。新世纪乡土文学中,书写底层、脱贫攻坚、社会小康和“新时代... 新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在时间、空间、价值观等方面正在发生着剧烈转变,作为具有反映、想象与建构社会生活功能的新世纪乡土文学书写,与当下乡村社会发展发生着深层的内在联系。新世纪乡土文学中,书写底层、脱贫攻坚、社会小康和“新时代山乡巨变”为主题的作品,在延续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时,也承继着20世纪40-70年代“社会主义文学”精神。郭文元的专著《乡村中国的社会主义想象——20世纪40-70年代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以下简称《乡村中国》)就是在这样的语境背景下出现的一部研究成果,该著在“再解读”路径上,论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学想象方式、文本叙事的复杂性,发掘20世纪40-70年代小说乡村书写中有关“社会主义”话语的现代性,对该时期大量作品做了别开生面的论述,将该时段相关小说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价值层面和思想领域,尤其在研究视角、价值辨识、问题意识等层面都具有突出的学术创新性和理论价值,对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重新认识书写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文学具有突出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传统 乡土文学 文学想象 文本叙事 乡村书写 山乡巨变 当代社会主义 中国乡村社会
下载PDF
乡村水缸和文学想象(外一篇)
4
作者 谢友鄞 《文学自由谈》 2005年第5期154-158,共5页
关键词 谢友鄞 《乡村水缸和文学想象》 短篇小说 中国 当代文学作品
原文传递
城市的想象
5
作者 萨支山 《艺术广角》 1997年第6期8-12,共5页
张爱玲在《十八春》中借沈世钧的口说,我对新中国的前途是绝对有信心的,我只是对我自己没有信心。信心来自于人和背景的契合,所以没有信心的人总是逃离。和旧日的上海有着太多关系的沈世钧、翠芝是去远方寻求别样的人生了,反而是叔惠,... 张爱玲在《十八春》中借沈世钧的口说,我对新中国的前途是绝对有信心的,我只是对我自己没有信心。信心来自于人和背景的契合,所以没有信心的人总是逃离。和旧日的上海有着太多关系的沈世钧、翠芝是去远方寻求别样的人生了,反而是叔惠,这个最初的逃离者,现在回来了,而且带着信心。张爱玲也是没有信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学 张爱玲 城市与乡村 中国文学 意识形态 文学传统 想象 信心 作家创作 角色定位
下载PDF
“伤痕”之后“知青文学”中乡村想象的文化逻辑
6
作者 吴志峰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8-114,共7页
"伤痕"阶段之后,"知青文学"中的乡村普通呈现一种"诗意田园"的景象。因为在知青作家所经历的上山下乡运动中,乡村与城市恰好既意味着时间变迁,也意味着空间的变换,所以从城市与乡村带给人的生存体验、生... "伤痕"阶段之后,"知青文学"中的乡村普通呈现一种"诗意田园"的景象。因为在知青作家所经历的上山下乡运动中,乡村与城市恰好既意味着时间变迁,也意味着空间的变换,所以从城市与乡村带给人的生存体验、生活方式的不同,从它们所被赋予的不同的文化价值来理解那种"诗意"如何产生,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通过对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知青文学"作品的解读,来展现这一时期"知青文学"中普遍存在乡村的"诗意化"、"风景化"是怎么由时间与空间因素共同生成的,并从文化政治的角度,进一步探讨这一阶段"知青文学"作品对"城市与乡村"的独特想象的文化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文学 文化逻辑 乡村 想象 伤痕 上山下乡运动 空间因素 诗意化
原文传递
网络文学中的乡村想象与叙事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桫椤 《中国文学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1-89,159,共10页
乡村题材小说是网络文学中一个十分小众的类型,这既与中国文学中的乡村叙事嬗变有关,也与作为通俗文学的网络文学本身的都市文化特性有关。这类作品通过塑造能够使读者产生代入感的人物形象满足大众的乡村想象,除了人物的成功叙事、模... 乡村题材小说是网络文学中一个十分小众的类型,这既与中国文学中的乡村叙事嬗变有关,也与作为通俗文学的网络文学本身的都市文化特性有关。这类作品通过塑造能够使读者产生代入感的人物形象满足大众的乡村想象,除了人物的成功叙事、模式化的故事套路以及凸显社会主流价值外,还采用了提供共情的形象、以对比手法形成反差效果增强叙事张力等策略,形成了新的叙事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乡村题材 人物形象 乡村想象 叙事策略
原文传递
温新阶散文集《一抹春色》之人类学批评
8
作者 桑大鹏 胡倩 《长江文艺评论》 2020年第3期72-77,共6页
原乡,作家出生和成长的最初地界。就地理环境而言,原乡大体应属乡村,具有乡村地理特有的封闭、保守、闲适与宁静;就精神意义而言,原乡具备提供作家生命成长与文化体验的精神资源;就隐喻意义而言,原乡具有召唤功能,它的地理、器物、传统... 原乡,作家出生和成长的最初地界。就地理环境而言,原乡大体应属乡村,具有乡村地理特有的封闭、保守、闲适与宁静;就精神意义而言,原乡具备提供作家生命成长与文化体验的精神资源;就隐喻意义而言,原乡具有召唤功能,它的地理、器物、传统、人事、烟火是作家心智或梦境构成的最基本精神要素,都会对在外的游子形成强大的吸摄。在此意义上,原乡就是作家最始源的精神故乡,是其文学想象的起飞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乡 文学想象 精神故乡 文化体验 乡村地理 精神要素 地理环境 隐喻意义
下载PDF
文学想象力——抵抗全球化最后的场所
9
作者 王葱葱 《作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8-99,共2页
自从“底层文学”引发文学界的关注以来,城乡之间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研究者的热点。但是,“文学中的都市”实际上却无助于我们理解这种关系。因为今天作者们笔下的都市是自足的、独立的,并不需要乡村作为自己的参照系统。马克思把近代... 自从“底层文学”引发文学界的关注以来,城乡之间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研究者的热点。但是,“文学中的都市”实际上却无助于我们理解这种关系。因为今天作者们笔下的都市是自足的、独立的,并不需要乡村作为自己的参照系统。马克思把近代历史的特征描绘成“农村的城市化”,认为正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普遍差别和尖锐对立把历史从古代引向了现代资本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现代性 城市生活 都市文学 现代化 乡村 文学想象 现代社会 资本主义 城市化
原文传递
乡村与都市:不同的诗意与想象
10
作者 付秀莹 李云雷 《朔方》 2010年第10期106-112,共7页
李云雷:2009年,你发表了不少小说,有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比如《爱情到处流传》被《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选载,并被收入了不同的年度选本,被不少评论家视为2009年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
关键词 现代小说 乡村生活 现代性 城市生活 作品 爱情 沈从文 文学 都市 想象
原文传递
要紧的是艺术感觉——读《补锅匠》
11
作者 刘留 《阅读与写作》 1995年第3期32-32,共1页
文学创作是需要艺术感觉的,没有这种感觉,多么有特点的人和物,都会变得平谈,而有了这种感觉,十分平淡的事物,也会变得形象、新鲜。
关键词 艺术感觉 文学创作 村庄 艺术概括 想象空间 形象 特点 铜钟 事物 乡村
下载PDF
回到文学想象力的源头
12
《大家》 2017年第3期208-208,共1页
近些时日,审读来稿,发现很多作品从表述方式、题材,甚至具体的描写,都大同小异。写都市的,都只剩下欲望和人性的挣扎;写乡土的,要么将之美化成人类最后的精神乐土,要么只看到乡民进城后乡村社会暂时性荒芜;写爱情的,把爱情写... 近些时日,审读来稿,发现很多作品从表述方式、题材,甚至具体的描写,都大同小异。写都市的,都只剩下欲望和人性的挣扎;写乡土的,要么将之美化成人类最后的精神乐土,要么只看到乡民进城后乡村社会暂时性荒芜;写爱情的,把爱情写得不真不假,完全没有一点人间温暖的气息。了无生趣。这让我时感沮丧。我想大概这也是杂志编辑必担当的消耗。但内心稍还是有点不平地要问,现在的写作者们到底怎么了?看看国内别的一些刊物.也似乎同样存在这个问题。那种超乎你想象的好稿子,真是难得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想象 源头 乡村社会 杂志编辑 暂时性 写作者 爱情 乡土
原文传递
论贾平凹对城市文化的文学叙述 被引量:4
13
作者 储兆文 韩鲁华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5-160,共6页
贾平凹从1972进城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一个乡下人的身份生活在西安城里,这20年他虽然生活在城市,但他文学想象的空间却全是乡村的,在这些乡村文学的空间里,城市至多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未真正关心和审视过它。
关键词 城市文化 贾平凹 文学叙述 乡村文学 文学想象 乡下人 生活 空间
原文传递
“梁庄”与中国想象 被引量:4
14
作者 申霞艳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7-93,共7页
《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是当下中国乡村与都市的"二重奏",著作发表之后获得了广泛关注和诸多奖项。这是一位女性知识分子的行动美学;这是新世纪以来对真实中国最切近的一次观察与访问,是清晰入微的个体呈现与素朴有力的文学表... 《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是当下中国乡村与都市的"二重奏",著作发表之后获得了广泛关注和诸多奖项。这是一位女性知识分子的行动美学;这是新世纪以来对真实中国最切近的一次观察与访问,是清晰入微的个体呈现与素朴有力的文学表达。"从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了民族的累赘,成了改革、发展与现代化追求的负担?从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为底层、边缘、病症的代名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想象 女性知识分子 文学表达 二重奏 乡村 现代化 代名词 素朴
原文传递
探寻与创造——论韩少功与乡村文化的复杂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贺仲明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5-93,共9页
韩少功的乡村书写经历了从批判到困惑再到认同的变化过程,折射出他与乡村文化的复杂关系。因为受到乡村文化的吸引,韩少功开始其文学"寻根"的探索之旅,并在西方思想和社会变化的影响下,接受乡村文化的多重启迪,形成了具有创... 韩少功的乡村书写经历了从批判到困惑再到认同的变化过程,折射出他与乡村文化的复杂关系。因为受到乡村文化的吸引,韩少功开始其文学"寻根"的探索之旅,并在西方思想和社会变化的影响下,接受乡村文化的多重启迪,形成了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倾向、文体选择和审美特征。与乡村文化的复杂纠葛造就了韩少功注重表达思想的创作特点,使他专注于从个人视角出发对现代文化进行深刻反思。然而,如何将抽象思想与文学想象结合起来,是韩少功创作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少功 文学想象 思想倾向 乡村书写 创作特点 抽象思想 文体选择 审美特征
原文传递
左翼乡土小说革命想象的创作资源探析
16
作者 田丰 《华中学术》 2021年第2期120-127,共8页
左翼乡土小说家大都没有土地革命或者苏区生活的直接经历,在缺乏实感经验的前提下只能进行想象性的革命书写。他们之所以会在对土地革命和农民运动实际情形并不熟悉的情况下展开革命想象,既与他们的乡土出身和创作倾向有关,同时也与左... 左翼乡土小说家大都没有土地革命或者苏区生活的直接经历,在缺乏实感经验的前提下只能进行想象性的革命书写。他们之所以会在对土地革命和农民运动实际情形并不熟悉的情况下展开革命想象,既与他们的乡土出身和创作倾向有关,同时也与左联的大力倡导密不可分。虽然左翼乡土小说文本所构建的革命世界缺少直接的生活来源,叙事和人物刻画也较为粗疏,常为人所诟病,但少有论者注意到这些文学想象事实上并非空穴来风,是有间接的乡村生活经验、本土文化以及外来文学依据的,所以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读者强烈的阅读期待,也为现代文学史提供了当年土地革命和农民运动情景的重要叙事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乡土小说 革命想象 乡村生活经验 本土文化 外来文学
原文传递
以一部小说宣告的失败——序《抵达昨日之河》
17
作者 何平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2-155,共4页
在《抵达昨日之河》之前,我读过李伯勇的长篇小说《恍惚远行》和《旷野黄花》。应该说,关于动荡的乡村,关于漂浮的乡村知识人,李伯勇这三部小说个性化的反思和批判有着内在的精神一致性。虽然我不能说李伯勇的小说完全契合我个人的... 在《抵达昨日之河》之前,我读过李伯勇的长篇小说《恍惚远行》和《旷野黄花》。应该说,关于动荡的乡村,关于漂浮的乡村知识人,李伯勇这三部小说个性化的反思和批判有着内在的精神一致性。虽然我不能说李伯勇的小说完全契合我个人的阅读趣味,但作为一个专业读者,我当然意识到李伯勇以文学想象和建构近现代中国乡村的史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失败 近现代中国 阅读趣味 专业读者 文学想象 乡村
原文传递
写一首诗
18
作者 袁叙田 《初中生必读》 2005年第10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诗歌 乡村 诗化 水作 标点 土壤 文学 空洞 鸡鸣 想象
原文传递
宁夏作家创作倾向研究——以石舒清、郭文斌、火会亮、古原的小说个案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武淑莲 《六盘山》 2012年第1期73-76,共4页
绪论宁夏文学的起步始于80年代,其时张贤亮的创作很快就在当代文学史上引起轰动,他的作品以对现实的主义的深刻反思,创造了一个高峰,成为"创痕文学"小说思潮。
关键词 郭文斌 创作倾向 宁夏文学 张贤亮 当代文学 作品研究 创作动机 审美倾向 乡村生活 审美想象
原文传递
闲谈原汁原味
20
作者 何申 《文学自由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2-119,共8页
关键词 文学创作 乡村故事 材料 想象 民间文学 艺术风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