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感与书法创作、欣赏的关系探析——引“情感指向”的方法于《书概》的解读当中
1
作者 贺方刚 《济宁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20-124,共5页
在书法创作与欣赏中,创作者与欣赏者都沉浸在一种情感中,且其情感是有所指向的——指向了书法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从这个角度来看,刘熙载的《书概》对此问题的分析就有"以情为本、以情‘陶胸’、以情怡人"三个维度。运用情感... 在书法创作与欣赏中,创作者与欣赏者都沉浸在一种情感中,且其情感是有所指向的——指向了书法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从这个角度来看,刘熙载的《书概》对此问题的分析就有"以情为本、以情‘陶胸’、以情怡人"三个维度。运用情感指向的方法来解读《书概》,可以在立论基础上从形而上学的高度为情感找到本体论地位;在情感与书法创作的关系上,揭示出情感是书家"陶胸次"的重要途径与指向对象;在情感与书法欣赏的关系上,展示出欣赏者与创作者的情感共鸣是书法之所以能陶冶情操、育人化人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法创作 欣赏 情感指向 《书概》
下载PDF
书之时可知“自然”—论《书概》中“自然”观念的审美意蕴
2
作者 李帅文 《大学书法》 2021年第1期91-93,共3页
"自然"观在书法的肇始、品评、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书概》以庄子思想为依托确立了"自然"观的书论根基,并通过对"无为者"的阐释使"自然"在"书之时可知","自然"... "自然"观在书法的肇始、品评、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书概》以庄子思想为依托确立了"自然"观的书论根基,并通过对"无为者"的阐释使"自然"在"书之时可知","自然"是书写过程中心与手不断遮蔽与敞开的生成过程。本文对《书概》中"自然"观的审美意蕴和方法论意义进行追问,并反观当代书坛中的"日常书写",以期对书法实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刘熙载 《书概》 无为
下载PDF
解读当代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以《书概》中“文”与“质”的理念为例
3
作者 孙玉蝉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2年第3期161-162,共2页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完全依附于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艺术是内容,技术是形式,两者相辅相成,但如今技术的蓬勃发展使艺术创作缺乏内容和思想,两者失去平衡。本文主要从刘熙载《书概》中“文”与“质”所表达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来解读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完全依附于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艺术是内容,技术是形式,两者相辅相成,但如今技术的蓬勃发展使艺术创作缺乏内容和思想,两者失去平衡。本文主要从刘熙载《书概》中“文”与“质”所表达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来解读数字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之间的平衡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技术 内容与形式 刘熙载《书概》
下载PDF
意法相成——刘熙载《书概》书法批评论略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洋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7-138,共2页
刘熙载的《书概》是中国清代书法理论著作。《书概》所论方面十分广泛,涉及到书法的书体、技法、批评、美学,等等。在许多问题上,作者都提出了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或较好地发展了古人的看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从《书概》中刘熙载所... 刘熙载的《书概》是中国清代书法理论著作。《书概》所论方面十分广泛,涉及到书法的书体、技法、批评、美学,等等。在许多问题上,作者都提出了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或较好地发展了古人的看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从《书概》中刘熙载所提到的"意法相成"这一角度,来探究刘熙载的书法批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法相成 刘熙载 《书概》 法批评
原文传递
论《书概》中关于"丑"的审美意蕴 被引量:1
5
作者 吴胜景 《中国书法》 CSSCI 2019年第20期156-160,共5页
《书概》在中国书学史上是一篇比较重要的书学文章,其美学思想对近代书坛影响极大。《书概》中关于"丑"的直接论断虽然有限,但其蕴含的审美追求却贯穿文章始终。从避免流入低"俗"之"丑"的基本分辨,到追... 《书概》在中国书学史上是一篇比较重要的书学文章,其美学思想对近代书坛影响极大。《书概》中关于"丑"的直接论断虽然有限,但其蕴含的审美追求却贯穿文章始终。从避免流入低"俗"之"丑"的基本分辨,到追求拙、朴、生、无的意趣之美,再到涩、枯、渴的笔法控制,最后复归于"美到极处"之"丑"的审美品评。因此,刘熙载所追求的"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俗、怪、病、陋、生、欹、枯,而是有着深层内涵的拙、朴、涩、生、渴、枯,是比工、流、妍、熟、雅等品味更高的"丑",这种"丑"实质上是在"丑"的假象之下所呈现出的大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概》
原文传递
看似容易却艰辛——《书概笺释》漫谈
6
作者 袁津琥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150-152,共3页
中华书局拟推出"中国艺术史文献丛刊",其中收录有晚清刘熙载的书论名著《书概》,原文学编辑室主任俞国林先生知道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艺概》一书的研究,希望我能承担起这一工作。刘熙载论艺主张"真博必约,真约必博",是以《艺概》一... 中华书局拟推出"中国艺术史文献丛刊",其中收录有晚清刘熙载的书论名著《书概》,原文学编辑室主任俞国林先生知道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艺概》一书的研究,希望我能承担起这一工作。刘熙载论艺主张"真博必约,真约必博",是以《艺概》一书,仅用六卷、不到六万字的篇幅,就对古文、诗歌、赋作、词曲、书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概》 刘熙载 《艺概》
下载PDF
开掘与传承:清代碑学理论的兴起与古典书论的总结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天曙 《关东学刊》 2021年第3期135-148,共14页
清代帖学的书论,是建立在创作实践之上的,总结了中国传统帖学的基本原理。伴随着清代金石学的勃兴,刻石书法也融入了帖学领域中,这是前代所不曾出现的。新的金石学发达后,渐而形成碑学一脉。清代书论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清代帖学的书论,是建立在创作实践之上的,总结了中国传统帖学的基本原理。伴随着清代金石学的勃兴,刻石书法也融入了帖学领域中,这是前代所不曾出现的。新的金石学发达后,渐而形成碑学一脉。清代书论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碑学理论的兴起,碑学理论在中国书论上是一个新的内容,影响了清代以来的书法创作。以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三家为代表的碑学思想在清代有着重要影响,一直影响到近代。另一方面是帖学书论在清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书概》这样的集大成著作,从古典书学的宏观视角,对中国古典书论作了一次大总结。清代的书画著录在书画鉴赏史上起了很大作用,其继承了明代的著录方法,又加以发展,尤其是书画一起著录的方法,体现了中国古代书画的鉴赏和融合,书画同卷同法的特征更加鲜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帖学 碑学兴起 《书概》
下载PDF
论刘熙载书论中的辩证思想
8
作者 赵文静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2024年第7期51-54,共4页
刘熙载(1813-1881),清末著名书法理论家及书法批评家,其书法理论主要见于《艺概》中的《书概》及《游艺约言》。其书论立足于古典文化的价值观,运用辩证思想,从宏观角度透视、诠释书法的原理和境界,且基于实践有感而发,所以有所见,亦有... 刘熙载(1813-1881),清末著名书法理论家及书法批评家,其书法理论主要见于《艺概》中的《书概》及《游艺约言》。其书论立足于古典文化的价值观,运用辩证思想,从宏观角度透视、诠释书法的原理和境界,且基于实践有感而发,所以有所见,亦有所用。本文将以刘熙载的书论为切入点,从书法的本质、人格与书品、书法的技巧、书法的审美风格四个方面对其辩证思想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熙载 《书概》 辩证思想
原文传递
书概释义(三)
9
作者 冯亦吾 《书法》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1-21,共1页
原文:玉箸在前,悬针,在后。自有悬针,而波磔;钩、挑由是起矣。悬针作于曹喜。然籀文却已豫透其法。
关键词 艺术欣赏 中国 《书释义》
原文传递
崔胜辉书法审美思想蠡见
10
作者 李建春 《大众书法》 2016年第3期32-36,共5页
胜辉书法以纯雅、平实、自然名世。此与其道德修养契合。透过字里行间可窥其'心静'之修为。犹胜辉所言: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艺者,道之形也。盖道乃学识、审美、修养等字外之功也,技乃器形也。《易·系辞上传》所云'形... 胜辉书法以纯雅、平实、自然名世。此与其道德修养契合。透过字里行间可窥其'心静'之修为。犹胜辉所言: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艺者,道之形也。盖道乃学识、审美、修养等字外之功也,技乃器形也。《易·系辞上传》所云'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无外乎斯理。崔胜辉书法卓荦之处,可谓碑帖兼融,艺道并进,才出于学,器出于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审美 中和之美 崔胜辉 《书概》
原文传递
徐邦达与书画鉴定学 被引量:4
11
作者 薛永年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21,共8页
本文简要论述了徐邦达先生对书画鉴定学的发展,充分肯定其为书画鉴定所作出的奠基性贡献,着重总结了徐先生的鉴定方法论:即确立样板与形式比较;笔墨风格与风格把握;目鉴与考订相结合,分析了书画鉴定与美术史的关系和徐邦达的治学经验。
关键词 徐邦达 画鉴定 目鉴 考订 《古画鉴定论》《古画伪讹考辨》《书画鉴真》《中国绘画史图录》《古画过眼要录》
原文传递
谈得笔——用笔量表
12
作者 郝世檀 《中国钢笔书法》 2005年第12期46-46,共1页
近来,书界常常引用苏东坡"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诗句,借以倡导书家多读书,使书法有"书卷气".这固然对书家学者化起巨大推动作用,但也掩盖了轻视技法的倾向.可以这样说,无论如何一点论是难以站住脚的.其... 近来,书界常常引用苏东坡"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诗句,借以倡导书家多读书,使书法有"书卷气".这固然对书家学者化起巨大推动作用,但也掩盖了轻视技法的倾向.可以这样说,无论如何一点论是难以站住脚的.其实苏轼的"退笔说"是针对"唐尚法"的负面效果而言的,他也曾说过"千载笔法李阳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羲之 《书概》 《九势》 沈尹默 锥画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