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人业余话剧与“进京”的文化政治——改革肇始之际的《于无声处》
1
作者 石岸书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3期24-34,共11页
1978年底,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组织工人创作、排演的业余话剧《于无声处》产生重大影响,它要放在“工人文化宫系统”的文艺生产传统和制度背景中来理解。作为工人业余话剧,《于无声处》的群众性、业余性在其最初公演时便被识别、定位和提炼... 1978年底,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组织工人创作、排演的业余话剧《于无声处》产生重大影响,它要放在“工人文化宫系统”的文艺生产传统和制度背景中来理解。作为工人业余话剧,《于无声处》的群众性、业余性在其最初公演时便被识别、定位和提炼,从而获得“表达人民的愿望,显示人民的力量”的政治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于无声处》进京公演,直接参与到改革政治的开启过程中,我们需要基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与政治中的两种“进京”的历史脉络来分析和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无声处》 工人业余话剧 进京 改革政治
下载PDF
电视剧《于无声处》的文化解读
2
作者 李建华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48-52,共5页
电视剧《于无声处》以国安为中心话题演绎了国安人员的国家责任与情感纠葛,这两条线索的展开是在日常生活中平淡进行的,既符合国安人员隐蔽的身份特征,又使得该剧的叙事动因依赖于个体情感的发展,祛除了国安的神秘性。而在社会文化变化... 电视剧《于无声处》以国安为中心话题演绎了国安人员的国家责任与情感纠葛,这两条线索的展开是在日常生活中平淡进行的,既符合国安人员隐蔽的身份特征,又使得该剧的叙事动因依赖于个体情感的发展,祛除了国安的神秘性。而在社会文化变化中审视该剧,也较好地贴合了文化场域的变迁,具体体现在1980年代以来英雄书写的变化,情欲表达的合理化,国家开放后文化适应中矛盾的呈现等三个层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无声处》 文化解读
下载PDF
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话剧《于无声处》30年后再上演
3
作者 木叶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I0004-I0004,25,共2页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清明时节,人们自发地聚集于天安门广场献花圈、以诗词悼念总理,不想却招来“四人帮”的横加阻挠。话剧《于无声处》正是以此为背景,通过一个家庭一天之内的变故,表达了“四五”天安门事件的支持以及...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清明时节,人们自发地聚集于天安门广场献花圈、以诗词悼念总理,不想却招来“四人帮”的横加阻挠。话剧《于无声处》正是以此为背景,通过一个家庭一天之内的变故,表达了“四五”天安门事件的支持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呼唤。1978年,这部由宗福先编剧,苏乐慈导演的话剧在上海工作文化宫首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剧 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事件 清明时节 社会变革 《于无声处》
下载PDF
《于无声处》获白玉兰“最佳男配角”
4
《视听界》 2016年第4期11-11,共1页
奖近日,第22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揭晓各大奖项,凭借在幸福蓝海公司主投的《于无声处》中的精湛演技,
关键词 《于无声处》 白玉兰奖 配角 上海电视节 颁奖典礼
下载PDF
大爱无言,只求相守一生一世《于无声处》主题曲《转眼一生转身一世》
5
作者 瞅瞅 《广播歌选》 2015年第7期70-71,共2页
随着大型国安反间谍题材大戏《于无声处》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电视剧插曲——徐子崴的《转眼一生转身一世》也正式首发。这次徐子崴作为《于无声处》音乐制作人,包揽全剧全部配乐、主题曲、插曲的创作、制作工作,这是徐子崴历经... 随着大型国安反间谍题材大戏《于无声处》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电视剧插曲——徐子崴的《转眼一生转身一世》也正式首发。这次徐子崴作为《于无声处》音乐制作人,包揽全剧全部配乐、主题曲、插曲的创作、制作工作,这是徐子崴历经一年沉淀的心血之作,也是徐子崴出道十年交付的成绩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无声处》 主题曲 转身 无言 大爱 音乐制作人 制作工作 反间谍
下载PDF
从心怀诚意到心怀敬意——品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何盈作品集《于无声处》
6
作者 金加宝 《传媒评论》 2018年第10期94-96,共3页
采访是记者的基本功。在"七分采三分写"的共识下,业界围绕采访的探讨和分享,持续且不断深入,但往往指向采访方法或采访技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记者何盈,最近在她的新闻作品选集《于无声处》中说:"我最想分享的其实不是... 采访是记者的基本功。在"七分采三分写"的共识下,业界围绕采访的探讨和分享,持续且不断深入,但往往指向采访方法或采访技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记者何盈,最近在她的新闻作品选集《于无声处》中说:"我最想分享的其实不是某个片子的技巧,不是采访方法,我最想分享的是作为一个老记者对做片子的着迷和越来越加重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心,关乎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无声处》 广播电视 记者 央视 中央 作品集 采访技巧 品读
下载PDF
又见英雄:电视剧《于无声处》的主流价值建构
7
作者 席威 《当代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8-59,共2页
由胡军、左小青等主演的国安题材电视剧《于无声处》在央视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该剧讲述了国家安全部门侦查员马东卧底国营厂侦查国外间谍的故事,全剧时空跨度从上世纪80年代到当今,反映了国安侦查员们在保卫国家安全上的付... 由胡军、左小青等主演的国安题材电视剧《于无声处》在央视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该剧讲述了国家安全部门侦查员马东卧底国营厂侦查国外间谍的故事,全剧时空跨度从上世纪80年代到当今,反映了国安侦查员们在保卫国家安全上的付出。在家庭伦理剧、言情剧、后宫剧“雄霸”荧屏的今天,《于无声处》以和平年代英雄形象的成功塑造和对信仰与崇高精神的讴歌,打破了“温情现实主义”的虚幻,给人以精神和心灵的洗礼,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无声处》 英雄形象 电视剧 价值建构 社会效果 国家安全 崇高精神 家庭伦理剧
原文传递
《于无声处》
8
作者 郭婷 《电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谍战电视剧《于无声处》4月28日起登陆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该剧以中国的核潜艇、航母研发为背景,时间跨度30年,将两个国家的较量浓缩于一个家庭、两代人的故事中展开。
关键词 《于无声处》 黄金时段 综合频道 时间跨度 电视剧 核潜艇
原文传递
《于无声处》的艺术天地
9
作者 童道明 《剧本》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42,共2页
30年前《于无声处》进京,我还没有进入戏剧圈,30年后《于无声处》再次进京,我快要从这个圈子里退隐。惊险!万幸!我终于有机会在剧场里看到这个杰出的戏,听到这一声呐喊:“人民不会永远沉默!”
关键词 艺术天地 《于无声处》 戏剧 历史意义
原文传递
文本的意义空间——从“80后”观众对《于无声处》的接受引发的思考
10
作者 周潞鹭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3-46,共4页
话剧《于无声处》在1978年掀起了全国排演高潮,引发了文学史和政治史上的轰动效应。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此剧在全国各大城市重演,仍然吸引子一大批"80后"的年轻观众。该剧文本的意义并不固定,不同接受者有不同的阐释,这... 话剧《于无声处》在1978年掀起了全国排演高潮,引发了文学史和政治史上的轰动效应。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此剧在全国各大城市重演,仍然吸引子一大批"80后"的年轻观众。该剧文本的意义并不固定,不同接受者有不同的阐释,这种阐释拓展了文本的意义空间。当今的年轻观众在"经典"追求和"人气"暗示下走进剧院,进行着"各取所需"的意义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无声处》接受美学 “80后” 文本的意义空间
原文传递
《于无声处》四十年
11
作者 宗福先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5-98,共14页
过了年便陆续有记者来采访,说:《于无声处》四十年了。小时候听说"抗战八年",觉得不可思议的漫长;一眨眼,五个"抗战"过去了。四十年来所有采访过我的记者无一例外地问我:你当时就不害怕么?我也无一例外地回答:不害怕。这次一个... 过了年便陆续有记者来采访,说:《于无声处》四十年了。小时候听说"抗战八年",觉得不可思议的漫长;一眨眼,五个"抗战"过去了。四十年来所有采访过我的记者无一例外地问我:你当时就不害怕么?我也无一例外地回答:不害怕。这次一个记者死不买账,盯着问:中央定的反革命事件哎,你怎么可能不害怕?!我认真地回答她:这个真没有。她固执地说:没平反哎。我笑了:没害怕哎。害怕是一种很沉重的感觉,它会压在你的心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无声处》 记者 采访 抗战
原文传递
从话剧《于无声处》看文化政治的生产方式
12
作者 张永峰 《天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58,共5页
本文是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使用文化政治的概念,其不仅指后现代语境下的身份政治、话语政治、身体政治等微观政治,也包含意在维持或打破整个社会统治结构的宏观政治诉求。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的"
关键词 《于无声处》 生产方式
原文传递
四十年后再闻“惊雷”——《于无声处》观剧札记
13
作者 刘佳宏 《大舞台》 2019年第2期32-35,共4页
(一)四幕话剧《于无声处》讲述了1976年初夏,遭受'四人帮'残酷迫害的老干部梅林和她的儿子欧阳平,来到九年未通音讯的老战友何是非的家中所引发的尖锐矛盾冲突。从这两家的复杂关系中,把当时人们的家庭生活、爱情生活和政治生... (一)四幕话剧《于无声处》讲述了1976年初夏,遭受'四人帮'残酷迫害的老干部梅林和她的儿子欧阳平,来到九年未通音讯的老战友何是非的家中所引发的尖锐矛盾冲突。从这两家的复杂关系中,把当时人们的家庭生活、爱情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联系以及所经受的特殊考验,真实鲜明地表现出来,通过非常社会环境下人们的不同抉择鞭挞了人性深处的假恶丑、弘扬了真善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无声处》 国家一级演员 话剧艺术
原文传递
“人民不会永远沉默”——话剧《于无声处》复排导演阐述
14
作者 徐紫东(记录整理) 《话剧》 2008年第2期21-21,共1页
1978年,包括导演苏乐慈在内,编剧宗福先,演员张孝中、冯广泉、朱玉雯、施建华、赵树德,大家都没有想到这部《于无声处》的演出会在后来掀起那么大的波澜。尽管从艺术上看,《于无声处》还有诸多不完美之处,但这是苏乐慈导演话剧生... 1978年,包括导演苏乐慈在内,编剧宗福先,演员张孝中、冯广泉、朱玉雯、施建华、赵树德,大家都没有想到这部《于无声处》的演出会在后来掀起那么大的波澜。尽管从艺术上看,《于无声处》还有诸多不完美之处,但这是苏乐慈导演话剧生涯里无法跳过的一个章节。用她的话来说:“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环境下一部特定的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演 话剧 演员 演出 艺术 《于无声处》
原文传递
胡乔木调《于无声处》剧组晋京演出
15
《百年潮》 2015年第8期75-76,共2页
1978年10月,胡乔木到上海调研时,歌颂天安门事件的四幕话剧《于无声处》正在上海工人文化宫剧场热演。离北京之前,胡乔木已经从他的秘书那里听说,并看了10月12日(《文汇报》发表的长篇通讯《于无声处听惊雷——访话剧〈于无声处〉... 1978年10月,胡乔木到上海调研时,歌颂天安门事件的四幕话剧《于无声处》正在上海工人文化宫剧场热演。离北京之前,胡乔木已经从他的秘书那里听说,并看了10月12日(《文汇报》发表的长篇通讯《于无声处听惊雷——访话剧〈于无声处〉的编剧、导演和演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无声处》 胡乔木 晋京演出 工人文化宫 天安门事件 《文汇报》 长篇通讯 上海
原文传递
胡乔木把《于无声处》推进北京
16
作者 育豹 《党史纵横》 2005年第3期57-57,共1页
1978年11月,在关系中国命运大转折的那次重要会议召开前夕,由上海工人创作的话剧<于无声处>突然晋京,一时间轰动了首都舞台,在那场反对"两个凡是"的斗争中奏响了震撼人心的最强音.但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一切都有赖于胡乔... 1978年11月,在关系中国命运大转折的那次重要会议召开前夕,由上海工人创作的话剧<于无声处>突然晋京,一时间轰动了首都舞台,在那场反对"两个凡是"的斗争中奏响了震撼人心的最强音.但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一切都有赖于胡乔木同志奔走京沪两地的悉心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乔木 《于无声处》 北京 宗福先 生平事迹 党史
原文传递
《于无声处》:隐秘而伟大的国安人
17
作者 云松 《天津中学生》 2015年第6期39-39,共1页
电视剧《潜伏》的热播带动了一波谍战剧的风潮,但是大部分这类电视剧为了追求所谓的“烧脑”效果,过分强调情节的悬疑性与推理性,导致脱离实际,忽略了细节的真实性。在这一现象中,《于无声处》显得有点独特。这部戏并非传统战争年... 电视剧《潜伏》的热播带动了一波谍战剧的风潮,但是大部分这类电视剧为了追求所谓的“烧脑”效果,过分强调情节的悬疑性与推理性,导致脱离实际,忽略了细节的真实性。在这一现象中,《于无声处》显得有点独特。这部戏并非传统战争年代的谍战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无声处》 《潜伏》 战争年代 电视剧 推理性 非传统
原文传递
走过三十年,《于无声处》的重生
18
作者 徐谦 《话剧》 2008年第4期33-33,共1页
今年11月至12月.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重新排演的《于无声处》在上海各高校和北京、重庆、武汉等地进行了巡演,之后回到上海,杭州继续演出。
关键词 《于无声处》 话剧 中国 改革开放 艺术作品
原文传递
于无声处
19
作者 朱士元 《青春期健康》 2009年第12期72-73,共2页
微型小说以其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独特优势,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淮阴区作家之一的我,脚下这片广袤乡土积淀起的丰厚历史文化,给了我无限的创作源泉;纯真质朴的民俗风情,给了我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这一... 微型小说以其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独特优势,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淮阴区作家之一的我,脚下这片广袤乡土积淀起的丰厚历史文化,给了我无限的创作源泉;纯真质朴的民俗风情,给了我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这一切都成了我取之不尽的素材矿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小说 现代文学 文学作品 《于无声处》
下载PDF
《于无声处》听惊雷
20
《话剧》 2008年第2期22-22,共1页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这一年的清明节前后.北京市上百万人民群众自发地聚集到天安门广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献花篮、送花圈、作诗词.悼念周恩来.但这一活动.被“四人帮”定性为反革命事件。
关键词 《于无声处》 中国 话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