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0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实的抽象与人类的仪式——亚恩·阿蒂斯·贝特朗的纪录片《人类》解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周文 周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7-120,共4页
《人类》是2015年全球最引人注目的纪录片作品,以采访和航拍构成全片,探讨了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以富有创意的简化形式让影片充满了独特的魅力。通过把惯常的采访提纯到抽象的高度,使影片成为了倾诉与聆听的人类仪式,具... 《人类》是2015年全球最引人注目的纪录片作品,以采访和航拍构成全片,探讨了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以富有创意的简化形式让影片充满了独特的魅力。通过把惯常的采访提纯到抽象的高度,使影片成为了倾诉与聆听的人类仪式,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本文以世界纪录片对抽象追求的历史为前景,重点探讨了《人类》对现实的抽象和仪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纪录片 仪式化 抽象
下载PDF
论纪录电影《人类》口述的创新性
2
作者 王晓宇 《科技传播》 2021年第17期104-106,共3页
通常,记录、发掘并认识历史是纪录片口述的主要诉求。但纪录电影《人类》的口述较为不同,极富创新性。其口述话语一改同类创作常见的历史指向,聚焦人类共性话题;其口述画面的主体——面孔并非常见的历史注脚,造型直抵人类心灵沟通。二... 通常,记录、发掘并认识历史是纪录片口述的主要诉求。但纪录电影《人类》的口述较为不同,极富创新性。其口述话语一改同类创作常见的历史指向,聚焦人类共性话题;其口述画面的主体——面孔并非常见的历史注脚,造型直抵人类心灵沟通。二者合力,使得该片以强烈的跨文化沟通性开掘出纪录片口述创作的新旨归,具有拓展纪录片口述话语边界、创新纪录片口述表达形式的意义以及隽永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其跨文化交流的思路和做法也为我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提供了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电影 《人类》 口述 话语 面孔
下载PDF
教育学知识的内在秩序显现与整体跃进——兼评刘庆昌教授《人类教育认识论纲》
3
作者 鲁沛竺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15,共6页
教育认识论以教育认识和教育认识的发展史、理解史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教育知识的内在秩序。然而,对于实践品格鲜明的教育学来说,认识论研究的单薄与匮乏是一个长期的问题。知识的内在秩序是指不同时代、不同体系中作为底色或基石而存... 教育认识论以教育认识和教育认识的发展史、理解史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教育知识的内在秩序。然而,对于实践品格鲜明的教育学来说,认识论研究的单薄与匮乏是一个长期的问题。知识的内在秩序是指不同时代、不同体系中作为底色或基石而存在的、近乎平均值的那部分知识变迁的轨迹与规律,揭示教育学知识的内在秩序,有利于实现教育学知识的整体跃进。刘庆昌教授的《人类教育知识论纲》一书为教育认识论研究做了正确的示范,它以人类的名义对集体教育知识进行了确证,横向上构成了个别教育学思想过程与时代学说之间的环链,纵向上解决了人类教育认识的新旧范畴和思想存续变革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知识 教育认识论 《人类教育认识论纲》 人类教育认识
下载PDF
论贝克莱对“抽象观念”的批驳——《人类知识原理》绪论的结构与意义
4
作者 代知行 《哲学进展》 2024年第6期1336-1345,共10页
贝克莱所谓的观念即是那种现象与本质绝对同一,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而抽象作用则是在特殊当中取得一般的过程,对“抽象观念”的批驳实质上就是对把一般存在当作特殊存在来看待的批驳。对“抽象观念”的批驳为《人类知识原理... 贝克莱所谓的观念即是那种现象与本质绝对同一,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而抽象作用则是在特殊当中取得一般的过程,对“抽象观念”的批驳实质上就是对把一般存在当作特殊存在来看待的批驳。对“抽象观念”的批驳为《人类知识原理》提供了论述方法,同时也是反驳物质存在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知识原理》 贝克莱 观念 抽象观念
下载PDF
AI时代人类命运的伦理忧思——以《人类还有未来吗》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5
作者 毕亚琴 戴兆国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5-81,共7页
《人类还有未来吗》是一部AI时代有关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之作。AI时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是以人的“身体自然”为对象,这将会人为地创造出未来的“新人”而替代现在自然进化的“智人”。这将给人类命运带来巨大的伦理危机,更甚者将导致人... 《人类还有未来吗》是一部AI时代有关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之作。AI时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是以人的“身体自然”为对象,这将会人为地创造出未来的“新人”而替代现在自然进化的“智人”。这将给人类命运带来巨大的伦理危机,更甚者将导致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从而使人类及其文明存在覆灭的危险。人类还有未来吗?回答这一人类命运的忧思之问,需要人类葆有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注重内在精神文明的发展,平衡飞速发展的控物能力和相对衰落的自控能力,方有未来。此外,人类还需要立足于底线思维和底线伦理,以预防性的伦理与法律规范的设想来防止科技“趋恶”。唯有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让科技回归“价值理性”,使其有所为、有所不为,科技方能真正服务于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类方能长久存续并“诗意地栖居”于这个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时代 人类命运 伦理忧思 《人类还有未来吗》
下载PDF
中文连动式结构英译策略研究--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为例
6
作者 黄阳 张杏玲 《新潮电子》 2023年第12期232-234,共3页
中文连动式结构的概念最早是由赵元任在1948年的《国语入门》一书中提出的。汉语句子中一个主语可以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作谓语;它们之间不用关联词连接,但在意义上都与同一主语形成主谓关系,而且动词互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中文连动式结构的概念最早是由赵元任在1948年的《国语入门》一书中提出的。汉语句子中一个主语可以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作谓语;它们之间不用关联词连接,但在意义上都与同一主语形成主谓关系,而且动词互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句子中这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称作中文连动式,这反映了动词在汉语句子中的高使用频率,而在英语中则相反。作为一种意合语言,汉语的句子往往包含几个动词,它们共用一个主语,而英语作为一种形合语言,更注重句法规则,多用名词,少用动词来体现形式。这种动词使用上的差异给中文连动式的英译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连动式 英译策略 《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为例
下载PDF
《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译本的国际生态话语分析
7
作者 肖晓 《现代语言学》 2023年第11期5358-5363,共6页
本文尝试从国际生态话语的视角出发,基于“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生态哲学观,对《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译本中的国际生态语篇进行分析,探究其话语建构方式、蕴含的国际生态观以及所展现的国家形象。分析结果显示:首先,在该语篇... 本文尝试从国际生态话语的视角出发,基于“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生态哲学观,对《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译本中的国际生态语篇进行分析,探究其话语建构方式、蕴含的国际生态观以及所展现的国家形象。分析结果显示:首先,在该语篇中,物质过程被大量使用来构建中国减贫故事,充分展现了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的大国形象。其次,语篇中有益性生态话语占比居多,中性生态话语较少,不存在破坏性生态话语,充分反映了中国始终在践行“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生态哲学观,以自身行动促进国际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生态话语分析 《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 及物性
下载PDF
时政文体语域特征研究——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译本为例
8
作者 王德政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68-170,共3页
时政文体是书面语体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阐述、说明、解释某种观点、理论和政策,达到政治宣传和传达思想的目的。时政文体在选词和句法结构上非常正式,属于“封闭性语域”,导致其语域变体的可预测性较强。以国务院发布的... 时政文体是书面语体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阐述、说明、解释某种观点、理论和政策,达到政治宣传和传达思想的目的。时政文体在选词和句法结构上非常正式,属于“封闭性语域”,导致其语域变体的可预测性较强。以国务院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译本为语料,在语域理论的指导下,对白皮书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进行语篇分析,发现上述三种语境因素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中,以具体的方式出现,共同作用于语篇情境,制约语篇生成者对词语和语义结构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译本 时政文体 语域理论
下载PDF
口述、微相学与航拍:法国纪录片《人类》的讲述与镜语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家东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6-79,共4页
法国纪录片《人类》形式极其简单,但主题却尤为重大。其人物日常口述的讲述方法、微相学与航拍的镜头语言,与作品反映的人类的隔阂和联系的主题密切相关。本文以纪录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为出发点,重点探讨纪录片《人类》独特的讲述方... 法国纪录片《人类》形式极其简单,但主题却尤为重大。其人物日常口述的讲述方法、微相学与航拍的镜头语言,与作品反映的人类的隔阂和联系的主题密切相关。本文以纪录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为出发点,重点探讨纪录片《人类》独特的讲述方法以及镜头语言形式与其表意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口述 微相学 航拍
原文传递
全球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10
作者 李光辉 李玉萍 +3 位作者 曾小红 冯韵 李娜 黄贵修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115-124,共10页
热带作物是世界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全球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热带作物也是全球农业贸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文从热带作... 热带作物是世界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全球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热带作物也是全球农业贸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文从热带作物在全球农业系统中的地位、发展现状、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及应对策略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了解热带作物在人类历史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及应对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等挑战,促进全球热带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热带作物 产业发展 现状 策略
下载PDF
从西方到东方的人性探寻——安德烈·马尔罗《人类命运》中的生命观与荒诞感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平 张鸿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39-43,共5页
法国20世纪著名作家与政治家安德烈.马尔罗的《人类命运》与其说来源于历史真实,更准确地说它来源于作家内心的主观真实。这部小说是两种思想的总和,是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的主观精神的形而上学的思考的交融。作者通过人物提出的是人... 法国20世纪著名作家与政治家安德烈.马尔罗的《人类命运》与其说来源于历史真实,更准确地说它来源于作家内心的主观真实。这部小说是两种思想的总和,是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的主观精神的形而上学的思考的交融。作者通过人物提出的是人的生命观,深重的荒诞感以及如何超越荒诞等问题。在人物的内心深处,在历史事件引发的冲突中人们认识生命,体会荒诞,超越荒诞,达到无我。从文中可以看到一种对比,以京(Kyo)为代表的人物处在变革的前沿,他们走的是向外寻求的超越荒诞之路,而以吉奥尔(Gisors)为代表的人物远离革命,他寻求的是向内的自我超越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德烈·马尔罗 《人类命运》 生命现 荒诞感
下载PDF
中国教育的人类学考察——庄孔韶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2
12
作者 袁建伟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8-52,共5页
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中国教育是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期兴起的 ,它是以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法结合传统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综合欧陆教育人类学的哲学传统和美国为代表的文化教育人类学两大流派而成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庄孔韶是中央民族大... 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中国教育是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期兴起的 ,它是以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法结合传统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综合欧陆教育人类学的哲学传统和美国为代表的文化教育人类学两大流派而成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庄孔韶是中央民族大学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汉人社会、教育人类学、影视人类学研究。庄教授于 1 989年出版了《教育人类学》一书 ,对于中国教育传统做了历时和共时的考察 ,并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 ,提出了中国人类学家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给人启迪 ,让人深思。最近 ,本刊编辑部对庄孔韶教授进行了访专 ,现以问答形式发表 ,以供研究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教育 人类学考察 庄孔韶 教授 人物访谈 教育哲学 思维方式 田野工作 《人类学的哲学根基》 教育制度 文化传播
下载PDF
中国教育发展与国际水平差多远——基于2014年和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的再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熊健益 叶祥凤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8期27-31,共5页
通过对2014年和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中的教育信息部分进行统计分析与解读发现:我国和相关国家与组织比较,教育发展水平落后导致我国教育指数的排名低于HDI的排名;近年来,我国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长相对滞后,而儿童预期受教育年限... 通过对2014年和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中的教育信息部分进行统计分析与解读发现:我国和相关国家与组织比较,教育发展水平落后导致我国教育指数的排名低于HDI的排名;近年来,我国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长相对滞后,而儿童预期受教育年限的增长相对向好;尽管我国已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但按教育指数排名只能算"中等水平国家";我国25岁及以上成人中男性受教育程度优于女性,不过未来女性受教育程度可能超过男性;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相对较低,教育不平等程度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发展 国际水平 《人类发展报告》
下载PDF
生命美学: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的制高点——《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读后 被引量:5
14
作者 薛富兴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3-68,共6页
20世纪的中国美学经历过三大形态 :认识论美学、价值美学和生命美学。生命美学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是 2 0世纪中国美学的制高点。封孝伦的《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以自己的三重生命学说为基础 ,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生命美学理论 ,是对... 20世纪的中国美学经历过三大形态 :认识论美学、价值美学和生命美学。生命美学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是 2 0世纪中国美学的制高点。封孝伦的《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以自己的三重生命学说为基础 ,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生命美学理论 ,是对生命美学的扎实贡献。但是 ,其不足在于未能正确处理好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之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 实践美学 生命美学 《人类生命系统》 封孝论
下载PDF
法国纪录片《人类》的叙事艺术与人文关怀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丹彤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7-101,共5页
自2015年放映以来,法国纪录片《人类》以其极简的艺术形式与蕴含的宏大主题在当今人文类纪录片中独树一帜。片中人物采访的独特形式与航拍的镜头语言构成了此片的主要素材,且二者遥相呼应与作品的主题也密切相关。本文以纪录片的形式与... 自2015年放映以来,法国纪录片《人类》以其极简的艺术形式与蕴含的宏大主题在当今人文类纪录片中独树一帜。片中人物采访的独特形式与航拍的镜头语言构成了此片的主要素材,且二者遥相呼应与作品的主题也密切相关。本文以纪录片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作为出发点,重点探讨纪录片《人类》的叙事方法、镜语表达形式及其所蕴含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叙事艺术 人文关怀
原文传递
主位系统的生态话语分析——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结束语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栗霞 于欢 《外语与翻译》 2021年第4期62-66,共5页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主位系统可以作为判断话语生态性取向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通过对《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结束语部分的主位系统进行生态话语分析发现,在内容方面,其主位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与语篇主体呼应,是对中国打赢脱贫攻...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主位系统可以作为判断话语生态性取向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通过对《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结束语部分的主位系统进行生态话语分析发现,在内容方面,其主位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与语篇主体呼应,是对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及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以来所做出的积极实践的深度总结;在话语生态方面,结束语部分主位系统具有较强的生态性,体现出多种生态观,多元因子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下交互共生,凸显了中国形象与全球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位系统 《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 生态话语分析
下载PDF
高厄的七罪书写和道德选择——以《人类之镜》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亚婷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2-39,共8页
中世纪英国诗人约翰·高厄在他的盎格鲁-诺曼语诗歌《人类之镜》中进行社会批判和道德考量。本文旨在回归语境,研究高厄如何采用拟人化寓言、等级讽刺文和训诫文等形式阐释罪恶和美德的关系,表达对道德丧失的愤怒,并在自我反思的基... 中世纪英国诗人约翰·高厄在他的盎格鲁-诺曼语诗歌《人类之镜》中进行社会批判和道德考量。本文旨在回归语境,研究高厄如何采用拟人化寓言、等级讽刺文和训诫文等形式阐释罪恶和美德的关系,表达对道德丧失的愤怒,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扩大道德说教范围,达到向社会说教之效,与同时代文本构成互文。在14世纪70年代英国内外交困的境况下,高厄为个人救赎和社会发展谏言,表达了对精神家园和社会风气的道德召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之镜》 七罪书写 道德选择
下载PDF
《人类的代价》中的母性主题及对男性丛林神话的颠覆 被引量:1
18
作者 龚静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95-98,共4页
巴巴拉·贝恩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澳大利亚民族主义运动高峰时期最有作为的妇女作家,她的作品发出了与当时以劳森和佩特森为首的男性文学主流截然不同的声音,这主要体现在她对丛林妇女生活的关注上。本文通过探讨贝恩顿长篇小说《... 巴巴拉·贝恩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澳大利亚民族主义运动高峰时期最有作为的妇女作家,她的作品发出了与当时以劳森和佩特森为首的男性文学主流截然不同的声音,这主要体现在她对丛林妇女生活的关注上。本文通过探讨贝恩顿长篇小说《人类的代价》中的母性主题,从而解读贝恩顿对以"伙伴情谊"为精髓的丛林男性神话的解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巴拉·贝恩顿 《人类的代价》 母性主题 丛林神话
下载PDF
论社会工作专业《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的教学改革
19
作者 王宇丰 刘大治 《社会工作》 2009年第14期51-53,共3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作为一门新引进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目前在高校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值得社工教育界关注。笔者围绕该课程的目标和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抓住教师和教材这两个突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尝试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作为一门新引进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目前在高校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值得社工教育界关注。笔者围绕该课程的目标和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抓住教师和教材这两个突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尝试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建议,以期对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 教师 教材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关文运中译本存在的一些问题
20
作者 张桂权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28,共8页
关文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西方哲学翻译家,他曾经翻译过关于经验论、唯理论以及康德哲学的著作,为我国西方哲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为时代所限,他的许多翻译著作又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是误译。例如,他译的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就... 关文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西方哲学翻译家,他曾经翻译过关于经验论、唯理论以及康德哲学的著作,为我国西方哲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为时代所限,他的许多翻译著作又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是误译。例如,他译的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就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地方甚至完全曲解了贝克莱的意思。根据笔者新译的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对比关译本,列出有重要分歧的地方24处,并加以分析,这对于我们如何理解贝克莱哲学、对于西方哲学的中文翻译都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克莱 《人类知识原理》 关文运中译本 张桂权中译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