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50篇文章
< 1 2 2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论:该如何面对20世纪欧美文学——读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被引量:1
1
作者 冯天海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4-56,共3页
关键词 20世纪欧美文学 吴晓东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文学评论 小说
下载PDF
论米兰·昆德拉小说中“存在密码”的诗性形式——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
2
作者 童真 徐佳宁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8-152,共5页
“存在密码”诗性形式的背后是米兰·昆德拉为“哲理诗化”开创的一套隐含了其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小说诗学体系。其中包含对小说运思原则的强调:一是小说中的哲学思考应当具有不确定性,呈现为思索过程的价值;二是小说中的哲学思考应... “存在密码”诗性形式的背后是米兰·昆德拉为“哲理诗化”开创的一套隐含了其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小说诗学体系。其中包含对小说运思原则的强调:一是小说中的哲学思考应当具有不确定性,呈现为思索过程的价值;二是小说中的哲学思考应当具有情境性,表现为“具体的形而上学”;三是小说中的哲学思考在小说史上应当具有实现“发现的延续”的价值。此外,这套体系还包含了昆德拉将上述运思原则运用至小说创作实践的方法即“存在密码”的种种诗性形式,包括从“存在密码”的雏形、命名再到修正的整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德拉 存在密码 诗性形式
下载PDF
曾艳兵的卡夫卡研究
3
作者 宋德发 黄菁卓 《中国图书评论》 2024年第2期44-49,共6页
曾艳兵的卡夫卡研究因为运用了“悟证”,从而打通了文学与哲学、文学与生活,打通了异域与本土、过去与当下,打通了卡夫卡与曾艳兵、卡夫卡与读者、曾艳兵与读者。推而广之,文学研究有“悟证”更容易展示思想的深度和文字的温度。
关键词 卡夫卡 曾艳兵 悟证
下载PDF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中的非人类叙事
4
作者 曾艳兵 鲁珂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3,共9页
近年来非人类叙事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话题。20世纪最杰出的预言和寓言作家卡夫卡,不仅是人类叙事的卓越代表,也是非人类叙事的探险者和领路人。卡夫卡的非人类叙事主要涉及他的中短篇小说。卡夫卡的非人类叙事主要通过动物叙... 近年来非人类叙事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话题。20世纪最杰出的预言和寓言作家卡夫卡,不仅是人类叙事的卓越代表,也是非人类叙事的探险者和领路人。卡夫卡的非人类叙事主要涉及他的中短篇小说。卡夫卡的非人类叙事主要通过动物叙事来完成,变形叙事也是卡夫卡的重要叙事方式和手段,物叙事则是卡夫卡的卓越创造和独特贡献。鉴于以往我们对卡夫卡的人类叙事作品关注和研究较多,对非人类叙事作品重视和研究尚显不足,尤其对这类作品的叙事特征和价值研究不够,因此,集中探讨和分析卡夫卡的非人类叙事艺术无疑丰富和拓展了有关卡夫卡的研究领域,对于叙事学理论研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非人类叙事 动物叙事 变形叙事 物叙事
下载PDF
无法终结的20世纪——重估米兰·昆德拉的历史遗产
5
作者 吴晓东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0,共7页
在后疫情时代的今天,冷战的阴影再度降临,但也使世界重新获得了一个观察20世纪整体性的方式,进而感受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世纪带给当今世界的深远影响。而米兰·昆德拉的去世,则构成了20世纪还远未终结的诸多象征性事件之一。而... 在后疫情时代的今天,冷战的阴影再度降临,但也使世界重新获得了一个观察20世纪整体性的方式,进而感受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世纪带给当今世界的深远影响。而米兰·昆德拉的去世,则构成了20世纪还远未终结的诸多象征性事件之一。而昆德拉对冷战时代的独特思考,对媚俗文化的持久批判,对历史“恐怖”的深刻揭示,对小说精神的执著探索,依然有现实的警醒意义。昆德拉的文学书写,因此既构成了人类思想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回望20世纪进而瞩望人类远景的无法忽视的历史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文学 无法终结 米兰·昆德拉 历史遗产
下载PDF
探究潜意识记忆的抵抗机制——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和《海边的卡夫卡》的森林意象分析
6
作者 关冰冰 杨炳菁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9-98,共10页
森林是村上春树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事物。在小说中,森林既是本色森林,也是村上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和《海边的卡夫卡》这两部小说不仅存在着精神上的内在关联,而且森林也都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小... 森林是村上春树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事物。在小说中,森林既是本色森林,也是村上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和《海边的卡夫卡》这两部小说不仅存在着精神上的内在关联,而且森林也都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小说中并承担了重要作用。两部小说中森林是主人公自身的一部分,所表现出的种种危险都是一种假象,象征的是阻挡人们探究被压制在潜意识中记忆的抵抗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上春树 森林意象 抵抗机制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海边的卡夫卡
下载PDF
“无法被改编的小说”——米兰·昆德拉反图像写作研究
7
作者 梅哲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1期57-67,共11页
以语图关系切入,探究昆德拉的思想理论和写作实践,可以得出其文学作品的反图像性。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抽象议题代替具象情节,成为小说叙述的主体,是谓具象与抽象的颠倒;二是充分利用语言不同于图像的“实指”特色,从而在概述、叙述转... 以语图关系切入,探究昆德拉的思想理论和写作实践,可以得出其文学作品的反图像性。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抽象议题代替具象情节,成为小说叙述的主体,是谓具象与抽象的颠倒;二是充分利用语言不同于图像的“实指”特色,从而在概述、叙述转换以及本质揭露功能上获得自己的相对叙述优势。昆德拉书写体现出的“反图像”性,在当今语图边界变动、图像和语言的关系出现“历史性的颠倒”时,找到了一条独属于文学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反图像 语图关系 图像霸权
下载PDF
卡夫卡文学世界“儿子们”群像塑造
8
作者 盛百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3期16-20,共5页
该文聚焦于卡夫卡文学世界“儿子们”的群像塑造。通过童年经验分析卡夫卡心理长期处于恐惧状态的深层原因,并将其独特的“父子冲突”书写与奥匈帝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均衡转型相联系,提出卡夫卡笔下“自我矮化”的儿子群像正是他所置身... 该文聚焦于卡夫卡文学世界“儿子们”的群像塑造。通过童年经验分析卡夫卡心理长期处于恐惧状态的深层原因,并将其独特的“父子冲突”书写与奥匈帝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均衡转型相联系,提出卡夫卡笔下“自我矮化”的儿子群像正是他所置身其中的时代语境、族群境遇与家庭环境的文学呈现。作为表现主义德语文学运动边缘的作家,卡夫卡塑造的儿子群像具有特殊性,不是“儿子罢黜父亲”,而是“父亲罢黜儿子”。“儿子们”在水平社会流动与垂直社会流动层面取得的成就在父权之下毫无力量。这样的文学呈现也超越了个体体验上升为特定时代的群体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永远的儿子” “父子冲突” “自我矮化” 水平社会流动 垂直社会流动 现代化转型
下载PDF
走向“少数文学”——“卡夫卡热”的当代意义及其缘由探析
9
作者 曾艳兵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1期18-38,共21页
与生前几乎默默无闻相比,今天卡夫卡似乎太有名气了。虽然不能说世界已经都变成卡夫卡式的,但卡夫卡式已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重要特征之一了。卡夫卡思想的深刻性、哲理性和预言性,艺术表现的独创性、开拓性、悖谬性以及所涉及... 与生前几乎默默无闻相比,今天卡夫卡似乎太有名气了。虽然不能说世界已经都变成卡夫卡式的,但卡夫卡式已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重要特征之一了。卡夫卡思想的深刻性、哲理性和预言性,艺术表现的独创性、开拓性、悖谬性以及所涉及领域的广阔性,让卡夫卡成为学术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卡夫卡是众多著名作家敬仰且能够公开表示喜欢的作家。阎连科被认为是在创作理念与创作方法上非常接近于卡夫卡的中国当代作家,他对卡夫卡推崇备至。阎连科指出卡夫卡发明了“零因果”的创作方法,引领着20世纪文学创作的方向。卡夫卡的作品预言了我们共处的这个“卡夫卡式”时代。希利斯·米勒认为,当今时代研究卡夫卡作品和大屠杀小说责无旁贷,卡夫卡笔下那些看似与主线毫无关系的细节描写,实际上是在推迟即将到来的“大屠杀”。卡夫卡的作品是“现代性的反面乌托邦”,在抵制阐释中不断被阐释。卡夫卡的作品也是众多思想家、哲学家关注的对象,尤其是本雅明的卡夫卡阐释和研究,影响了诸多后来的思想家、哲学家和作家。阿伦特将卡夫卡视为针对全部现实的幽默作家和批评家,阿甘本则从语言学出发,结合法哲学探讨分析卡夫卡的著作。卡夫卡的作品就是一道“门”,向全世界所有的读者敞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卡夫卡热” 阎连科 希利斯·米勒 瓦尔特·本雅明
下载PDF
卡夫卡小说《美国》的英译研究
10
作者 朱燕秋 曾艳兵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1,共11页
《美国》是弗兰兹·卡夫卡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被翻译得最多的作品之一。卡夫卡逝世百年来,《美国》的英译大致历经了发轫期、校勘期和繁荣期三个阶段。由于译者翻译动机和文化语境的不同,每个阶段的译本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在... 《美国》是弗兰兹·卡夫卡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被翻译得最多的作品之一。卡夫卡逝世百年来,《美国》的英译大致历经了发轫期、校勘期和繁荣期三个阶段。由于译者翻译动机和文化语境的不同,每个阶段的译本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在不同程度上助推了“卡夫卡式”和“卡夫卡热”的兴起与传播,刺激了全球范围内的卡夫卡研究。深入考察《美国》英语译介的脉络,不仅能多维地呈现作品百年间的英译图景,也有助于理解卡夫卡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接受和经典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美国》 缪尔夫妇 迈克尔·霍夫曼 马克·哈曼 里奇·罗伯逊
下载PDF
梦与现实的融合——米兰·昆德拉解读卡夫卡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克 《天中学刊》 2004年第3期78-82,共5页
米兰·昆德拉对人们对于卡夫卡小说的美学价值的误解有着强烈的不满。他认为卡夫卡已经开始实现“梦与现实的融合”。卡夫卡的小说既是对现代世界最清醒的凝视,同时又伴随着最无拘束的想象,代表着一场巨大的美学革命。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卡夫卡 梦与现实的融合
下载PDF
卡夫卡:“活下来的只有他的语言”
12
作者 曾艳兵 《中国图书评论》 2024年第2期37-43,共7页
2023年是布拉格犹太德语作家弗朗茨·卡夫卡诞辰140周年,2024年则是卡夫卡逝世100周年。全球卡夫卡学界和读者都在关注、思考、言说、书写卡夫卡,正在掀起一股重读卡夫卡作品的热浪。卡夫卡是20世纪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卡夫... 2023年是布拉格犹太德语作家弗朗茨·卡夫卡诞辰140周年,2024年则是卡夫卡逝世100周年。全球卡夫卡学界和读者都在关注、思考、言说、书写卡夫卡,正在掀起一股重读卡夫卡作品的热浪。卡夫卡是20世纪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卡夫卡属于全世界,全世界需要卡夫卡。当今这个面临诸多焦虑、困惑、恐惧、撕裂乃至战争的世界就更需要卡夫卡。卡夫卡似乎无处不在,乃至于不是我在说卡夫卡,而是卡夫卡在说我。卡夫卡的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卡夫卡式处境摆在我们面前,并且总是不期而遇。面对现实的诸多问题、困境、悖谬,我们除了以“卡夫卡式”来描述和表达,几乎很难找到其他更好的方式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卡夫卡 卡夫卡与中国 卡夫卡纪念
下载PDF
“人人都渴望卡夫卡”:对话曾艳兵教授
13
作者 曾艳兵 贾思稷 《中国图书评论》 2024年第2期30-36,共7页
2024年是卡夫卡逝世100周年,我国著名的卡夫卡研究专家曾艳兵教授从事卡夫卡研究也已超过30年。曾教授将卡夫卡作为自己终身的研究对象,既出于某种偶然,又是某种必然。作为既具经典性又极具前沿性的西方作家,研究卡夫卡既满足个人的精... 2024年是卡夫卡逝世100周年,我国著名的卡夫卡研究专家曾艳兵教授从事卡夫卡研究也已超过30年。曾教授将卡夫卡作为自己终身的研究对象,既出于某种偶然,又是某种必然。作为既具经典性又极具前沿性的西方作家,研究卡夫卡既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又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身处当前这样一个充满分裂和动荡的现代世界,阅读卡夫卡也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当前国内学界的卡夫卡研究也蒸蒸日上,正当其时。作为中国学者,须始终以中国视野研究外国作家,这既是曾教授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其最后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曾艳兵 卡夫卡百年诞辰
下载PDF
“被中介化的人”:论卡夫卡小说中的媒介化人物
14
作者 王晓林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59,共9页
卡夫卡小说中的人物不仅存在于高度中介化的环境,并且始终处于“被中介化”进程之中。从媒介学的角度出发,可以重新定义卡夫卡创作中某些重要意象、物象、形象和人物话语、行为、活动,也可以合理地揭示并解释卡夫卡作品中不自知的媒介... 卡夫卡小说中的人物不仅存在于高度中介化的环境,并且始终处于“被中介化”进程之中。从媒介学的角度出发,可以重新定义卡夫卡创作中某些重要意象、物象、形象和人物话语、行为、活动,也可以合理地揭示并解释卡夫卡作品中不自知的媒介化人物的行为及其根本原因。《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作为旅行推销员被中介化为“移动人力媒介”,《失踪者》中的卡尔作为电梯工被中介化为“媒介工具之媒介”,由于看守、门警和信使的存在,《在法门前》中的乡下人和《诉讼》中的约瑟夫·K.以及《城堡》中的K.无法证明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一直都在与媒介化人物而不是直接性的人打交道。卡夫卡笔下的媒介化人物最终导致存在主体成为“被中介之人”,使得主体的生活、生存乃至存在被中介化的程度也越来越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中介化 媒介 媒介化人物
下载PDF
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翻译与阅读(1985—2022)
15
作者 李莹倩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以来,经历两次译介的高潮与数次阅读热潮。综观作家作品在中国30余年的翻译阅读史,可以发现中国翻译界、读书界以及研究界对昆德拉的理解呈现不同的动机与特点。从1980年代的“极权斗...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以来,经历两次译介的高潮与数次阅读热潮。综观作家作品在中国30余年的翻译阅读史,可以发现中国翻译界、读书界以及研究界对昆德拉的理解呈现不同的动机与特点。从1980年代的“极权斗士”到2000年代的“小资作家”,昆德拉在与当代中国的持续性互动中变换了多重身份。2015年,随着经济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人普遍进入精神沙化的时代,昆德拉也在精神危机的挑战下迎来新一批读者。他们重拾昆德拉的文学髓质,摒弃陈腐的政治化视角,从美学层面贴近作家作品,借助文学的灵性重抵生命之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中国 翻译 阅读
下载PDF
卡夫卡《城堡》中的伪装身份研究
16
作者 朱燕秋 牛小五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8-92,共5页
《城堡》是弗兰兹·卡夫卡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也是理解卡夫卡的关键,小说主人公K.的身份又是理解《城堡》的关键。K.自称是城堡聘请的土地测量员,但K.的这一说法直至小说结尾也没有得到证实。小说中那些自称为助手、信差、村长、老... 《城堡》是弗兰兹·卡夫卡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也是理解卡夫卡的关键,小说主人公K.的身份又是理解《城堡》的关键。K.自称是城堡聘请的土地测量员,但K.的这一说法直至小说结尾也没有得到证实。小说中那些自称为助手、信差、村长、老板娘的村民,他们的身份也存在种种疑点。实际上,K.和这些村民都在撒谎和伪装。他们伪装的身份在谎言中构建,也在谎言中被消解。身份伪装不仅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也折射出“城堡”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堡》 卡夫卡 谎言 隐喻 伪装
下载PDF
经由卡夫卡:布朗肖眼里的文学
17
作者 田家新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6期112-117,共6页
布朗肖不同于以往的评论家,他并不重视卡夫卡的小说到底写了什么,具有什么内涵。布朗肖的目的是通过卡夫卡构建出一个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文学观。《从卡夫卡到卡夫卡》涉及文学本体论,作者与作品、读者与作品、作品与世界之间关系。本文... 布朗肖不同于以往的评论家,他并不重视卡夫卡的小说到底写了什么,具有什么内涵。布朗肖的目的是通过卡夫卡构建出一个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文学观。《从卡夫卡到卡夫卡》涉及文学本体论,作者与作品、读者与作品、作品与世界之间关系。本文旨在借用文学四要素的相互关系,讨论布朗肖所构建出来的全新文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朗肖 卡夫卡 从卡夫卡卡夫卡 文学观
下载PDF
卡夫卡《论寓言》及其先驱
18
作者 赵山奎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0,176,共8页
卡夫卡短篇名作《论寓言》既是其文本“寓言性”的展示,也是其写作过程的“寓言性展示”,以及内在于文学世界的“文学—现实”之不确定二元关系这一“寓言式结构”的说明,可视作“元寓言”“最后的寓言”或“关于寓言的寓言”。在这一... 卡夫卡短篇名作《论寓言》既是其文本“寓言性”的展示,也是其写作过程的“寓言性展示”,以及内在于文学世界的“文学—现实”之不确定二元关系这一“寓言式结构”的说明,可视作“元寓言”“最后的寓言”或“关于寓言的寓言”。在这一寓言提供的视野中,寓言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转化、彼此依存;文学对现实进行解释与转化以及文学批评对文学文本进行解释与转化之生生不息驱动力,皆来自于这一寓言结构。从比较文学渊源学及语文学角度来看,卡夫卡这一作品及其所包含洞见的“先驱”,可被追溯至古代中国的庄子与古代希腊的欧里庇得斯,由此,内在于古今文学关系之“古—今结构”的寓言性可得到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论寓言》 庄子 欧里庇得斯
下载PDF
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接受和研究(1985-2022)
19
作者 李莹倩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三十余年来,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在中国数度掀起了研究与阅读的热潮。从中国学者对昆德拉的热情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学者对作家作品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重心均不尽相同。经历了1980年代中期昆德拉研究者对作家文艺创作及小说主... 三十余年来,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在中国数度掀起了研究与阅读的热潮。从中国学者对昆德拉的热情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学者对作家作品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重心均不尽相同。经历了1980年代中期昆德拉研究者对作家文艺创作及小说主题思想的绍介与政治性误读阶段;1990年代中期以存在主题、性爱书写等研究为代表的过渡发展期,中国昆德拉研究于2000年代初迎来了繁荣发展期。但2010年代后,随着作家本人创作势头的下滑,昆德拉研究在中国遇冷。研究的疲软在导致困境的同时,也促使学者寻找突破口,确保昆德拉研究在变革中焕发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中国 翻译 接受研究
下载PDF
小说的内在性和美育价值——兼论昆德拉的“媚俗”内涵
20
作者 余书涵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5期59-61,共3页
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探讨了小说存在的必然。因为小说叩问存在,它描绘不确定,它坚持怀疑而不是委身于强权。小说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世界,审视本以为熟悉的概念。它对被遗忘的存在进行召唤。小说是对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探索,应... 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探讨了小说存在的必然。因为小说叩问存在,它描绘不确定,它坚持怀疑而不是委身于强权。小说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世界,审视本以为熟悉的概念。它对被遗忘的存在进行召唤。小说是对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探索,应当把握自我的存在密码,有其内在的美育价值。在《不能遗忘的生命之轻》中,昆德拉思考了“媚俗”的状态。媚俗的需求是在美化的谎言之镜中照自己,并从镜中认出自己。诚然媚俗坏处甚多,但人们却无法摆脱媚俗境域,书中的主人公秉持着不同的对待态度,寻找着出路和处世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德拉 小说 存在 美育价值 媚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