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漫谈《伊甸园之东》中华人“李”的中国文化元素
1
作者 吕丽盼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54-56,共3页
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伊甸园之东》关注了出生并成长在美国的华人"李"在生活中体现的种种中国文化元素,由浅入深,层层覆盖,全面而到位。文章从"中国文化事实"、"中国文化行为"和"中国文化思维... 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伊甸园之东》关注了出生并成长在美国的华人"李"在生活中体现的种种中国文化元素,由浅入深,层层覆盖,全面而到位。文章从"中国文化事实"、"中国文化行为"和"中国文化思维"三方面入手探讨小说《伊甸园之东》中华人"李"身上体现的中国文化元素。小说对中国文化的推介,不仅体现了作品本身的"超时代性",还展现了中国文化在海外华人群体中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甸园之东》 中国文化事实 中国文化行为 中国文化思维
下载PDF
“真我”与“他我”:《伊甸园之东》中华裔“李”的身份问题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吕丽盼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0年第2期275-284,共10页
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伊甸园之东》关注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处于美国主流文化边缘的华裔群体追求"真我"身份的心理历程。这一过程荆棘满途,步履维艰。本文从身份问题之"真我"迷失、"真我"与"... 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伊甸园之东》关注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处于美国主流文化边缘的华裔群体追求"真我"身份的心理历程。这一过程荆棘满途,步履维艰。本文从身份问题之"真我"迷失、"真我"与"他我"困境以及"真我"实现三方面深入探讨小说中华裔"李"这一人物形象的身份流变。小说对华裔"李"在美国"白人优越论"文化背景下探寻身份认同艰辛之路的描写凸显了美国"淘金热"之后,华人群体在排华浪潮背景下举步维艰的生存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斯坦贝克 《伊甸园之东》 身份 真我 他我
下载PDF
《伊甸园之东》中的女性“他者”形象解析
3
作者 汪俊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50-53,共4页
在小说《伊甸园之东》中斯坦贝克塑造了三类典型的女性形象——地母型、天使型及妖妇型,描述了其在男权社会中作为"他者"的生存状态及其社会认同。本文借助于"他者"理论从女性主义视角对从男权社会对三类女性形象... 在小说《伊甸园之东》中斯坦贝克塑造了三类典型的女性形象——地母型、天使型及妖妇型,描述了其在男权社会中作为"他者"的生存状态及其社会认同。本文借助于"他者"理论从女性主义视角对从男权社会对三类女性形象的定位及其认可度来剖析作家的女性观,并指出斯坦贝克虽是男权体系的维护者,但并非评论界所说的"厌女症"作家,其对女性还是持一种认可和欣赏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甸园之东》 男权社会 他者 女性形象
下载PDF
论《伊甸园之东》中华裔他者形象及其文化认同
4
作者 汪俊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34-37,共4页
《伊甸园之东》是文坛大师斯坦贝克后期的代表作,但由于该作品与作家前期作品的风格完全迥异,评论界对此并未表现出太多的关注。然而,笔者研究发现作家在该作品中塑造美籍华人李庆中这个角色时,突破了不少美国作品中对华人进行歪曲、异... 《伊甸园之东》是文坛大师斯坦贝克后期的代表作,但由于该作品与作家前期作品的风格完全迥异,评论界对此并未表现出太多的关注。然而,笔者研究发现作家在该作品中塑造美籍华人李庆中这个角色时,突破了不少美国作品中对华人进行歪曲、异化描写的固有模式。通过采用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以及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本文分析了华人李庆中在美国社会中的他者地位和其实现文化认同的历程,为在后殖民时代沦为他者的少数族裔提供了一条寻找自身文化身份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甸园之东》 他者 文化认同
下载PDF
金汎 好久不见的你
5
作者 盖盖锅锅 《音乐世界》 2011年第18期106-107,共2页
我在中学毕业上高中之前的暑假,当时也有想过以后的路要怎么走。不过很偶然的是,因为有机会就去参加了韩国的国际电影节。当时我因为还是一般人,所以是坐在有很多粉丝的二楼观众席。在我看到一楼那些演员们互相祝贺、激动的模样,突... 我在中学毕业上高中之前的暑假,当时也有想过以后的路要怎么走。不过很偶然的是,因为有机会就去参加了韩国的国际电影节。当时我因为还是一般人,所以是坐在有很多粉丝的二楼观众席。在我看到一楼那些演员们互相祝贺、激动的模样,突然就觉得这样的场面特别有魅力。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有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我也想像那些人一样庆祝!”的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汎 《伊甸园之东》 演员 《吧嗒吧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