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诗歌研究的新突破——读《传播接受与新诗生成》
1
作者 邬非非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6年第1期228-233,共6页
方长安教授的新著《传播接受与新诗生成》收录了他近些年学术探索的一部分成果,从传播接受的维度切入新诗的生成与发展问题,以史料为依据,运用了传播学、解释学、文化心理学和知识考古学等诸多方法,深入地探讨了新诗生成的特点与规律。... 方长安教授的新著《传播接受与新诗生成》收录了他近些年学术探索的一部分成果,从传播接受的维度切入新诗的生成与发展问题,以史料为依据,运用了传播学、解释学、文化心理学和知识考古学等诸多方法,深入地探讨了新诗生成的特点与规律。不仅考察了在新诗生成过程中,诗人对于中西方诗歌的接受过程;而且关注读者在新诗诞生至今近百年的历史中,对于诗人形象和新诗经典的塑造。书中历史感贯串始终,史料采集丰富,文本解读精彩。该书为新诗研究提供了重新理解、思考新诗生成与建构问题的角度与方法;同时也在对历史深入检索的过程中为新诗的未来发展树立了一个路标,突破了新诗研究的旧范式,拓展了新诗研究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接受与新诗生成》 历史意识 历史语境 经典化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新诗的传播与接受
2
作者 王向辉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8-81,共4页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生态和传播语境使新诗传播呈现出新的特质:传播主体由新媒体参与者和诗人构成,诗人的身份因此而更加复杂化;受众呈现出分众化与媒介化特征,圈子化、内转化倾向明显;传播效果两极化,在数量繁盛的同时亦在放逐抒情。新诗...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生态和传播语境使新诗传播呈现出新的特质:传播主体由新媒体参与者和诗人构成,诗人的身份因此而更加复杂化;受众呈现出分众化与媒介化特征,圈子化、内转化倾向明显;传播效果两极化,在数量繁盛的同时亦在放逐抒情。新诗应该顺势而动,在变革与坚守中塑造良好的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新诗 传播 接受
下载PDF
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机制论
3
作者 方长安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1-150,共10页
诗人—新诗文本—初始读者是中国新诗传播接受系统的原初结构。进入现代传媒空间后,中介改变了初始传播接受结构个人性传播特征,大众传媒使初始传播接受形态演化出复杂多样的运行结构,诗性价值的再生长性是其重要的传播接受机制;新诗传... 诗人—新诗文本—初始读者是中国新诗传播接受系统的原初结构。进入现代传媒空间后,中介改变了初始传播接受结构个人性传播特征,大众传媒使初始传播接受形态演化出复杂多样的运行结构,诗性价值的再生长性是其重要的传播接受机制;新诗传播接受运行方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具体形式包括报刊原发、媒体广告、读者评论、广场朗诵、跨语际翻译、结集出版、文学史著述以及诗人创作转化等,它们组构出百年新诗传播接受的历史形态。新诗传播接受与百年来中国社会历史变动、文化转型尤其是人的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形成中国式运行机制与功能,传播者与接受者身份转换、层级性传播接受形态、通达与阻碍、跨时空语际性以及解构与建构等是其突出特征。发掘与阐释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机制,有助于深化认识新诗创作发展史和诗性生成史之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传播接受系统 运行结构 运行方式 机制与功能
下载PDF
新诗传播接受研究的新范式——评王泽龙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诗歌传播接受研究丛书”
4
作者 王昌忠 《学术评论》 2023年第3期39-42,共4页
由新诗研究专家王泽龙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发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在潜心研究的几年里,连续推出了一系列成果,在新诗研究界和创作界产生了积极反响。近期出版的“现代汉语诗歌传播接... 由新诗研究专家王泽龙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发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在潜心研究的几年里,连续推出了一系列成果,在新诗研究界和创作界产生了积极反响。近期出版的“现代汉语诗歌传播接受研究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是其中引人注目的重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研究 创作界 新诗传播 现代汉语诗歌 研究丛书 数据库建设 近期出版 传播接受
下载PDF
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实践生成、传播与接受机制研究
5
作者 曹威伟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51-58,共8页
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多主体以及主体之间复杂互动所构成的话语实践,遵循精神生产的一般规律,体现为话语实践的“生成—传播—接受”逻辑机制。其中,生成机制涉及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与语境的建构性关系,可分为政治主导、利益驱动、... 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多主体以及主体之间复杂互动所构成的话语实践,遵循精神生产的一般规律,体现为话语实践的“生成—传播—接受”逻辑机制。其中,生成机制涉及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与语境的建构性关系,可分为政治主导、利益驱动、社会实践三个方面。传播机制涉及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关系、话语技术、话语表征的能力,从话语交往、话语灌输、话语符号探讨传播活动的内在张力与构造取向。接受机制主要涉及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客体“知—情—意—行”的接受关系,体现为由理性认同到情感共鸣,再到意志自律及行为引导的接受路径。深入探究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实践的内在机制,解释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实践中的因果关联过程,能为进一步创新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话语,重塑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叙事方式,提升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实践效果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爱国主义 教育话语 生成机制 传播机制 接受机制
下载PDF
关于新诗传播和接受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旭东 禹权恒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7-79,共3页
方长安教授的专著《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得到了学界同仁的广泛赞誉。从接受理论上说,文本在读者接受之前,仅仅是潜在的文本或者是半成品,其价值正是在接受中实现的。因此,这... 方长安教授的专著《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得到了学界同仁的广泛赞誉。从接受理论上说,文本在读者接受之前,仅仅是潜在的文本或者是半成品,其价值正是在接受中实现的。因此,这部专著从阅读接受的研究角度,分别对胡适、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艾青、冯至、穆旦等诗人及其诗作进行深度阐释,并从批评、选本、文学史著等三重向度对中国现代新诗发生流变的基本脉络进行梳理,提出了新诗经典化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反思的诸多问题,才显得可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传播 社会科学成果 国家哲学 接受理论 读者接受 阅读接受 新诗发生
下载PDF
现代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问题与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方长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0-156,共7页
中国现代新诗从发生那一天开始,就进入现代传播通道,被读者阅读传播。一百年来,传播接受文献浩如烟海,它们是研究现代新诗历史进程、审美品格形成、艺术得失等重要的史料。然而,长期以来,学界从传播接受维度研究新诗的意识淡薄,以至于... 中国现代新诗从发生那一天开始,就进入现代传播通道,被读者阅读传播。一百年来,传播接受文献浩如烟海,它们是研究现代新诗历史进程、审美品格形成、艺术得失等重要的史料。然而,长期以来,学界从传播接受维度研究新诗的意识淡薄,以至于迄今为止尚无一部系统完整的现代新诗传播接受类文献汇编,严重制约着现代新诗的研究。由于传播接受语境不同,致使百年来不同时期传播接受文献的量与质差异很大,所以可以分时期进行集成。集成的方法主要有文献甄别遴选法、文献等级类分集成法和文献校勘法。现代新诗传播接受集成性文献,将为新诗研究提供系统完整的资料,不仅可以深化对新诗创作发展史的认识,而且将拓展新诗研究空间,为建构与新诗创作研究体系并驾齐驱的新诗传播接受研究体系提供文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诗 传播接受 集成文献 等级类分法 传播接受体系
下载PDF
新诗传播与接受中的治疗功能
8
作者 赵小琪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3-162,共10页
新诗传播与接受的治疗功能系统主要由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补偿、同情、超越功能构成。新诗传播与接受的补偿功能,一是强化了个体的自然化的身体意识,为自然化的身体表现提供了合法性前提;二是肯定了身体的欲望,建构了表现身体欲望... 新诗传播与接受的治疗功能系统主要由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补偿、同情、超越功能构成。新诗传播与接受的补偿功能,一是强化了个体的自然化的身体意识,为自然化的身体表现提供了合法性前提;二是肯定了身体的欲望,建构了表现身体欲望和快乐的多元、开放的路径。新诗传播与接受的同情功能主要表现为,对话双方超越原来各自的视野,达致一种相互理解之境。新诗传播与接受的超越功能主要表现为,一是赋予时间共时和循环的特性,将生命从一维的时间状态中解救出来;二是强化空间的交融性特性,将自我从个体与他人、自然的分离、隔绝状态中解救出来。大致来说,在新诗传播与接受的治疗功能系统中,补偿功能为基石,同情功能为中心,超越功能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传播 新诗接受 补偿功能 同情功能 超越功能
下载PDF
“现代汉语诗歌传播接受研究丛书”出版
9
作者 吴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2022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泽龙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诗歌传播接受研究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丛书共收入《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诗歌》《节奏与中国现代诗歌》等七部论著。该丛书是王泽龙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 2022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泽龙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诗歌传播接受研究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丛书共收入《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诗歌》《节奏与中国现代诗歌》等七部论著。该丛书是王泽龙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的最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诗歌 现代汉语诗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研究丛书 数据库建设 新诗传播 华中师范大学 传播接受
下载PDF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顺利开题
10
作者 薛松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4月22日,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我校文学院教授王泽龙担任首席专家的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霞人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开题报告会在学校行政楼一楼会议室召开。黄永林副校长、社科... 4月22日,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我校文学院教授王泽龙担任首席专家的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霞人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开题报告会在学校行政楼一楼会议室召开。黄永林副校长、社科处以及文学院相关负责人出席开题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库建设 开题报告会 传播接受 中国新诗 集成 文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特聘教授
下载PDF
博客正成为新诗传播与接受的主要方式
11
作者 王珂 《中外诗歌研究》 2011年第2期26-27,共2页
中国新诗将进入“博客时代”,博客将带来新诗的新繁荣。过去十多年网络新诗经历了主要阵地从新诗论坛到新诗网站,再到新诗博客三个阶段。近年新诗博客,渐渐成为发表和传播新诗作品和新诗理论的主要园地。从2005年起。很多诗人和理论... 中国新诗将进入“博客时代”,博客将带来新诗的新繁荣。过去十多年网络新诗经历了主要阵地从新诗论坛到新诗网站,再到新诗博客三个阶段。近年新诗博客,渐渐成为发表和传播新诗作品和新诗理论的主要园地。从2005年起。很多诗人和理论家在新浪、网易、天涯等网站建立了自己的新诗博客,不再是新诗网站的常客。很多诗人和诗论家也被吸引到博客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传播接受 博客 网站建立 新诗理论 理论家 诗论家 人和
下载PDF
新诗传播与接受中的治疗功能
12
作者 赵小琪 《中外诗歌研究》 2020年第4期20-21,共2页
新诗传播与接受的治疗功能系统主要由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补偿、同情、超越功能构成。新诗传播与接受的补偿功能主要表现为:一是强化了个体的自然化的身体意识,为自然化的身体表现提供了合法性前提;二是肯定了身体的欲望,建构了表... 新诗传播与接受的治疗功能系统主要由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补偿、同情、超越功能构成。新诗传播与接受的补偿功能主要表现为:一是强化了个体的自然化的身体意识,为自然化的身体表现提供了合法性前提;二是肯定了身体的欲望,建构了表现身体欲望和快乐的多元、开放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功能 身体意识 补偿功能 传播接受 自然化 超越功能 新诗 身体欲望
下载PDF
传播接受视域中的中国现代诗歌发生与经典建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泽龙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70,共8页
中国新诗的滥觞与经典建构,是与现代传播接受密切相关的。清末民初科学思潮的传播与大众启蒙是五四白话诗歌发生的历史语境;现代汉语传播接受决定了诗歌诗体形式的现代建构;外来诗歌的传播接受是影响新诗现代观念变革与形式变革的重要途... 中国新诗的滥觞与经典建构,是与现代传播接受密切相关的。清末民初科学思潮的传播与大众启蒙是五四白话诗歌发生的历史语境;现代汉语传播接受决定了诗歌诗体形式的现代建构;外来诗歌的传播接受是影响新诗现代观念变革与形式变革的重要途径,其中又无不交织着古代诗歌精神传统与艺术元素的渗透;中国现代诗歌经典的建构是在中国现代诗歌的传播接受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共同参与了诗歌经典的建构;近现代学校教育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诗歌的传播与经典的形成。现代传播接受为我们深入中国现代诗歌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与新的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传播接受 现代汉语 经典建构
下载PDF
中国新诗海外传播与接收的主体性因素迁移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四平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763-768,840,共6页
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新诗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就已经发生,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其主体性因素经历了宗教性、政治性、文学现代性的历时更迭,从误读层面渐渐进入对话层次,彰显了中国新诗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中国新诗 海外传播接受 宗教性 政治性 文学现代性
下载PDF
新诗的电视传播
15
作者 史习斌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6-149,共4页
电子传媒时代新诗与电视的结合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新诗借助电视通过朗诵欣赏和改编制作进行传播,具有声像化、立体化和非语言传播的媒介特征,以及与新诗固有的建构形式相关的独特特点。从接受来看,新诗的电视传播产生了具象化与抽象化... 电子传媒时代新诗与电视的结合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新诗借助电视通过朗诵欣赏和改编制作进行传播,具有声像化、立体化和非语言传播的媒介特征,以及与新诗固有的建构形式相关的独特特点。从接受来看,新诗的电视传播产生了具象化与抽象化、大众化与经典化以及公共性与个体性三大悖论,利用好这几对富有张力结构的悖论,对拓展新诗传播渠道,提高观众艺术品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电视 传播 接受
下载PDF
论英美意象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及其影响
16
作者 高博 《文化与传播》 2020年第5期29-34,共6页
在中西诗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围绕意象主义而衍生的中西诗学理论及创作技巧的输出和引进很值得人们回味与研究。在英美意象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诗学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生动的范例。反过来,英美意象派的诗歌理论和诗歌... 在中西诗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围绕意象主义而衍生的中西诗学理论及创作技巧的输出和引进很值得人们回味与研究。在英美意象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诗学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生动的范例。反过来,英美意象派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国新诗有着相当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即尝试对英美意象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情况进行描述,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中国新诗产生的具体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意象主义 传播接受 影响 中国新诗
下载PDF
梁笑梅参加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
17
《中外诗歌研究》 2010年第3期48-48,共1页
由武汉大学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中心与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8月21日至26日在文化名都、伟人故里湖南湘潭市召开。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梁... 由武汉大学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中心与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8月21日至26日在文化名都、伟人故里湖南湘潭市召开。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梁笑梅副教授应邀参加并宣读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传播接受 中国文学 湖南科技大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 2010年 人文学院 接受研究
下载PDF
节奏:新诗的形式之美--《节奏与中国现代诗歌》评议
18
作者 杨柳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3年第6期107-112,共6页
节奏是中国新诗诗体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质性诗学元素。王雪松教授的专著《节奏与中国现代诗歌》经由概念论、历史论和比较论三条路径全面考察了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机制、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该论著在概念上扩大了新诗节奏的外延... 节奏是中国新诗诗体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质性诗学元素。王雪松教授的专著《节奏与中国现代诗歌》经由概念论、历史论和比较论三条路径全面考察了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机制、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该论著在概念上扩大了新诗节奏的外延并适当调整了节奏理论系统的内部结构,使之适应多变的新诗文本现象;从语言本质、传播接受和传统影响三个方面描述了新诗节奏形态与功能的现代性特征;通过新诗史上几种代表性节奏观的梳理,打开了新诗发展不同阶段的节奏美学空间。王雪松的研究尝试建构一个新诗节奏理论体系和阐释平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近年来新诗本体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节奏 新诗本体 传播接受 《节奏与中国现代诗歌》
下载PDF
新诗形式诗学建构的意识和方法——王泽龙《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诗歌》对新诗形式诗学的开掘
19
作者 李志元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3年第2期115-120,共6页
如何系统科学地建构中国新诗的形式诗学,一直是百年新诗不容回避的重要理论课题,而现代汉语是研究新诗形式美学的原点。王泽龙的专著《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诗歌》较深入地发掘了现代汉语与现代诗歌形式建构的内在关联,解析了现代汉语白... 如何系统科学地建构中国新诗的形式诗学,一直是百年新诗不容回避的重要理论课题,而现代汉语是研究新诗形式美学的原点。王泽龙的专著《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诗歌》较深入地发掘了现代汉语与现代诗歌形式建构的内在关联,解析了现代汉语白话、虚词、人称代词、节奏、分行、对称等现代语言要素在新诗形式建构中的特性、功能及意义,丰富了新诗形式美学的内容。同时,该书始终聚焦于语言问题,既从发生学的角度,对早期新诗的合法性予以中肯的现代语言诗学阐释,又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现代诗歌传播接受与新诗形式建构关系做出了历史的逻辑的考辨。《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诗歌》显示出新诗形式诗学建构的综合意识和方法论上跨学科、系统性的特征,是新诗理论与形式本体研究的一项重要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新诗 形式美学 传播接受 《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诗歌》
下载PDF
传播接受与中国新诗史的重构
20
作者 方长安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4期57-58,共2页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新兴的现代白话新诗就进入史家视野,中国文学史著作开始叙述新诗。一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文学史家,依据自己的史、诗立场,构建出不同特征的新诗发生发展史,提供了认识百年新诗的不同路径与方法。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一部...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新兴的现代白话新诗就进入史家视野,中国文学史著作开始叙述新诗。一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文学史家,依据自己的史、诗立场,构建出不同特征的新诗发生发展史,提供了认识百年新诗的不同路径与方法。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一部重视传播接受现象、引人传播接受概念的新诗史,使得新诗史对新诗历史本相的还原大打折扣。正因为此,本文提出重返创作与传播历史空间,从传播接受维度重建新诗史的问题,对重构的理由、重构原则、具体路径进行论述,阐释重构过程中应审慎处理的关系范畴,并揭示重构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白话新诗 文学史家 百年新诗 关系范畴 传播接受 历史本相 路径与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