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阈限之人” |
唐姬霞
|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
2023 |
1
|
|
2
|
爱的荒漠——评《伤心咖啡馆之歌》 |
赵立伟
孙薇薇
|
《边疆经济与文化》
|
2011 |
2
|
|
3
|
《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审丑探析 |
张慧仁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1
|
|
4
|
《伤心咖啡馆之歌》的精神分析学解读 |
聂鑫琳
|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5
|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狂欢化因素 |
周静琼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6
|
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隐喻探析 |
蒋丽霞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7
|
《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叙事时距探讨 |
林国浒
|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2
|
|
8
|
一声喘息:女性“双性同体”理想在男权社会中的幻灭——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 |
顾群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09 |
1
|
|
9
|
徒劳的救赎——《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宗教意识 |
邵芳菲
|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
2004 |
1
|
|
10
|
黑色幽默与身份构建——《伤心咖啡馆之歌》的狂欢化解读 |
杨坤
马永良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1
|
精神荒原里的跋涉者——《伤心咖啡馆之歌》解读 |
曹长波
吕园园
|
《新余学院学报》
|
2012 |
0 |
|
12
|
从圣经原型视角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 |
吴良红
|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
2014 |
0 |
|
13
|
空间叙事视阙下的《伤心咖啡馆之歌》探析 |
黄真真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 |
0 |
|
14
|
女性哥特视野下的《伤心咖啡馆之歌》解读 |
朱丽君
|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15
|
简论《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孤独” |
谢庚全
|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5 |
0 |
|
16
|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中心象征 |
赵莉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17
|
《伤心咖啡馆之歌》与弗洛伊德认同机制 |
韩晓丽
|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0 |
|
18
|
沉闷与澄明——《伤心咖啡馆之歌》的民谣体结构及其文化意义 |
王丹
|
《文教资料》
|
2009 |
0 |
|
19
|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形式策略 |
黄洁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12 |
0 |
|
20
|
现代美国南方女作家的女性哥特叙事特征——以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为例 |
张晓平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