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伯格的女儿》中罗莎成长故事的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沈艳燕 《韶关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21-24,共4页
《伯格的女儿》是使纳丁·戈迪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决定性作品。小说通过讲述一位南非白人革命家的后代的成长经历,探讨一个在未出生前就已被命定的政治环境所支配的女孩,如何达到对自我意识和民族命运的最终体悟,同时也体现了作... 《伯格的女儿》是使纳丁·戈迪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决定性作品。小说通过讲述一位南非白人革命家的后代的成长经历,探讨一个在未出生前就已被命定的政治环境所支配的女孩,如何达到对自我意识和民族命运的最终体悟,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无人可以置身历史之外”的革命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格的女儿》 成长 反种族主义
下载PDF
戈迪默《伯格的女儿》空间书写中的“异托邦”研究
2
作者 姜梦 王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28-134,140,共8页
《伯格的女儿》是南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丁·戈迪默的重要作品,作品的空间书写别具特色。基于空间理论审视这部作品,可以看出小说构建了种族隔离制度下一系列异托邦空间,主人公罗莎为摆脱父亲的束缚,在不同的异托邦空间寻找属于... 《伯格的女儿》是南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丁·戈迪默的重要作品,作品的空间书写别具特色。基于空间理论审视这部作品,可以看出小说构建了种族隔离制度下一系列异托邦空间,主人公罗莎为摆脱父亲的束缚,在不同的异托邦空间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主人公的艰难探索不仅展现了种族隔离制度之下个人压抑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内部的巨大裂痕,而且实现了从追寻“自我”到融入南非反种族隔离共同体的转变。反种族隔离共同体的形成隐喻了白人权力中心的消解,暗含了作者对构建多种族人民和谐共存的南非家园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格的女儿》 种族隔离 异托邦 空间 共同体 戈迪默
下载PDF
基于对话之上的叙述——《伯格的女儿》第三人称叙述中的对话
3
作者 王梅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6-50,共5页
《伯格的女儿》是一部典型的对话小说。小说的第三人称叙述者与人物和读者的对话颠覆了小说叙述权威,赋予小说人物以独立的思想意识和言说自由。这也体现了小说作者的立场:颠覆南非社会的宏大叙事,让肤色、种族等因素构筑起来的宏大叙... 《伯格的女儿》是一部典型的对话小说。小说的第三人称叙述者与人物和读者的对话颠覆了小说叙述权威,赋予小说人物以独立的思想意识和言说自由。这也体现了小说作者的立场:颠覆南非社会的宏大叙事,让肤色、种族等因素构筑起来的宏大叙事权威支离破碎,个人得以以平等的机会参与构建新型、自由、平等的南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格的女儿》 对话 叙述 颠覆
下载PDF
年寄话语与青春诗学:论《伯格的女儿》中的文化病理学意蕴 被引量:1
4
作者 沈艳燕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6-64,共9页
戈迪默以南非特殊历史背景中的剧烈政治冲突为语境,以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相互投射为中介,聚焦导致主体遭受磨难与精神错乱的文化根源,探讨了超越国家、民族、性别、阶级、种族及具体文化范畴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群体性的文化病理,揭示... 戈迪默以南非特殊历史背景中的剧烈政治冲突为语境,以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相互投射为中介,聚焦导致主体遭受磨难与精神错乱的文化根源,探讨了超越国家、民族、性别、阶级、种族及具体文化范畴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群体性的文化病理,揭示了这种体现个体与文明冲突的文化结构之"年寄话语"本质,提出了治疗或颠覆这种文化病理结构的"青春诗学"式文化政治。因此,《伯格的女儿》通过探索主体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化特征,解析了列维—施特劳斯与弗洛伊德所试图解答的人类生存之基本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格的女儿》 文化病理 年寄话语 青春诗学
原文传递
青春在何处——解读库切的《青春》和戈迪默的《伯格的女儿》
5
作者 沈艳燕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年第2期47-48,共2页
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的《伯格的女儿》和J.M.库切的《青春》都聚焦于白人少年的苦涩青春。在令人窒息的畸形社会制度下,他们无法获得健全的成长,于是选择了逃避,前往欧洲寻求尊严和主体。在欧洲,他们发现自己依然是找不到归属和自... 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的《伯格的女儿》和J.M.库切的《青春》都聚焦于白人少年的苦涩青春。在令人窒息的畸形社会制度下,他们无法获得健全的成长,于是选择了逃避,前往欧洲寻求尊严和主体。在欧洲,他们发现自己依然是找不到归属和自我的局外人。经过一番在迷惘中的挣扎,伯格的女儿选择了回归,而《青春》中的保罗依然在路上彷徨。他们笔下少年在迷惘中对人性的追求,正是作家在畸形社会中的煎熬和探求的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 《伯格的女儿》 他者 主体身份
原文传递
《伯格的女儿》中规训权力的建构和解构
6
作者 沈艳燕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年第1期149-150,共2页
运用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解读戈迪默的小说《伯格的女儿》,探讨小说所表现的南非种族隔离社会规训权力的运作以及被规训者的生存状态,分析主人公罗莎解构规训权力、实现自我身份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伯格的女儿》 规训权力 解构
原文传递
对话基础之上的身份建构
7
作者 梁本斌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09-113,共5页
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基础,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伯格的女儿》主人公罗莎的身份建构过程。在建构自我身份的三个重要阶段,罗莎与康拉德、凯迪雅和父亲莱纳尔.伯格展开了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罗莎认清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并... 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基础,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伯格的女儿》主人公罗莎的身份建构过程。在建构自我身份的三个重要阶段,罗莎与康拉德、凯迪雅和父亲莱纳尔.伯格展开了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罗莎认清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并最终到达了自我身份的彼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格的女儿》 对话 身份 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