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空交错”叙事诗学的深化及其跨文化表征——从张翎的创作轨迹谈《余震》
1
作者 池雷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8,共15页
在张翎小说的创作轨迹中,早期的《寻》为张翎“时空交错”叙事诗学的开启,《余震》则意味着其叙事诗学的深化。这一深化具体呈示在小说人物沃尔佛的结构性存在以及王小灯与李元妮的母女共生关系的形塑之中。从《余震》开始,张翎将“时... 在张翎小说的创作轨迹中,早期的《寻》为张翎“时空交错”叙事诗学的开启,《余震》则意味着其叙事诗学的深化。这一深化具体呈示在小说人物沃尔佛的结构性存在以及王小灯与李元妮的母女共生关系的形塑之中。从《余震》开始,张翎将“时空交错”叙事诗学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演绎出故土之源与新居反哺的双向性跨文化表征路径,使这种“双向交互”突破了情节性的束缚,且随着张翎“在故土之外”回归故土的情感和美学探索,逐渐形成一种隐性的、“在故事之外”的结构性叙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翎 《余震》 “时空交错”叙事诗学 跨文化
下载PDF
彼岸的花朵——透过他者语境对张翎小说《余震》的解读 被引量:4
2
作者 左亚男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553-557,共5页
作为现今最有分量的海外华人女作家之一,张翎被赋予了多种的界定,对她及其作品的研究也在以不同角度、各种方式延伸着。作为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作家,个体在突变的环境中,历练的痛苦与无奈正是张翎在文化与地域的交融中,经岁月的流动和历... 作为现今最有分量的海外华人女作家之一,张翎被赋予了多种的界定,对她及其作品的研究也在以不同角度、各种方式延伸着。作为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作家,个体在突变的环境中,历练的痛苦与无奈正是张翎在文化与地域的交融中,经岁月的流动和历史的见证所着重关注的实在,因而,他者的语境为解读张翎作品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的视角。小说《余震》是张翎以唐山大地震为背景进行的创作。与以往不同,在这次的书写中,张翎将依托唐山大地震发生的历史背景,将母国设置为主要的故事背景。因此,对于擅长通过小说在东西方之间搭建对话的张翎而言,透过他者语境对小说《余震》的解读就显得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翎 《余震》 他者语境 身份
下载PDF
从《余震》的“疼痛”到《唐山大地震》的“温暖”——兼论冯小刚的改编策略 被引量:3
3
作者 古大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41-42,共2页
从张翎的小说《余震》到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冯小刚进行了诸多改编。主要表现为:小说强调的是"疼痛",而电影表现的是"温暖";小说中的"疼痛"是不可疗治的,而电影中的"疼痛"是可以疗治的,疗治的良方是"亲情";小说中人... 从张翎的小说《余震》到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冯小刚进行了诸多改编。主要表现为:小说强调的是"疼痛",而电影表现的是"温暖";小说中的"疼痛"是不可疗治的,而电影中的"疼痛"是可以疗治的,疗治的良方是"亲情";小说中人物表现了"善"与"恶"并存、具有复杂人性内涵的人物形象,电影中则对人性进行提纯,仅表现"善"的一面。小说的主角是苦痛难愈的方登,电影的主角是坚韧达观的元妮。以上改编体现了冯小刚的改编策略:迎合中国观众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配合"汶川大地震"后中国人重建家园的需要,以期获得更多的票房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 《唐山大地震》 “疼痛” “温暖” 改编策略
下载PDF
从《余震》到《唐山大地震》的艺术演变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晓灵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3-67,共5页
《唐山大地震》以巨大的产业价值和主流意识功能,实现了传播和商业的双重胜利。但是《唐山大地震》对家国意识、传统伦理叙事的强调,遮蔽了《余震》个体书写与心理分析的深刻性,同时也淡化了《余震》人性批判的力度。
关键词 《余震》 《唐山大地震》 主流意识 商业利益 文化价值
下载PDF
推开人性的最后一扇窗——张翎中篇小说《余震》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夏楚群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8年第3期16-19,共4页
张翎的中篇小说《余震》穿透历史的厚厚屏障,出色的构建了一个地震之后疼痛与梦魔交相纠缠的生命世界。在芸芸众生斑斓驳杂的人性中,作家虔诚地高扬起怜悯和宽恕的旗帜,并以此与基督宗教之爱相通,实现对人性的最终救赎。
关键词 《余震》 历史 人性 宗教
下载PDF
从心灵之痛到亲情之暖——比较小说《余震》与电影《唐山大地震》内容表现之异同 被引量:1
6
作者 胡玥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27-128,共2页
同为表现唐山大地震在震后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电影《唐山大地震》与小说《余震》在内容表现上有很大的不同。电影《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同时也关注了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而《余震》不仅仅表现出大地震... 同为表现唐山大地震在震后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电影《唐山大地震》与小说《余震》在内容表现上有很大的不同。电影《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同时也关注了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而《余震》不仅仅表现出大地震给唐山造成的破坏,更着力表现那场浩劫在经历者内心深处造成的强烈余震。在电影里,疼痛被温暖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 《唐山大地震》 心灵之痛 亲情之暖
下载PDF
论小说《余震》影视改编的可操作性
7
作者 刘晔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51-53,共3页
近年来,海外华人作家的作品成为影视改编的主角,从《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到《娘要嫁人》,均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经历了2010年上映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火爆之后,各家地方卫视又竞相在黄金强档推出电视剧版的《... 近年来,海外华人作家的作品成为影视改编的主角,从《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到《娘要嫁人》,均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经历了2010年上映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火爆之后,各家地方卫视又竞相在黄金强档推出电视剧版的《唐山大地震》。本文以小说《余震》的影视改编为例,从作者的文化背景、作品的主题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探讨海外华人文学影视改编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文学 《余震》 影视改编 可操作性
下载PDF
不同的讲述方式 共同的文化反思——《余震》与《唐山大地震》的共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董琼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25-128,133,共5页
电影《唐山大地震》改编自小说《余震》,两部作品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及叙事模式上表现出诸多不同,然而作为在各自领域获得较好声誉的两部作品,仍然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作为灾难文学可资借鉴的经验。身份认同、内在价值追求与艺术表现... 电影《唐山大地震》改编自小说《余震》,两部作品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及叙事模式上表现出诸多不同,然而作为在各自领域获得较好声誉的两部作品,仍然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作为灾难文学可资借鉴的经验。身份认同、内在价值追求与艺术表现手法的高度契合,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小说与电影在各自领域的声誉。与此同时,不论《余震》从个体的层面出发,还是《唐山大地震》从群体的层面出发,将现实关怀深入到更隐秘丰富的内心世界,突破伦理道德的肤浅表达和意识形态的简单图解,在灵魂的自省以及文化的反思中,释放其应有的艺术张力和社会功效,是灾难文学普世性价值及其主体性建构的理性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 《唐山大地震》 共性
下载PDF
苦难与疗愈--《余震》的改写及张翎中国书写策略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璇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68-76,共9页
张翎根据其中篇小说《余震》改写的长篇小说《唐山大地震》,增补了前作的很多留白。其将原来的苦难主题进行了更深入的刻画,并衍生出另一个有关疗愈的主题。一方面,作品通过增加角色的着墨和引入更多的人物,加深了苦难感;另一方面,其在... 张翎根据其中篇小说《余震》改写的长篇小说《唐山大地震》,增补了前作的很多留白。其将原来的苦难主题进行了更深入的刻画,并衍生出另一个有关疗愈的主题。一方面,作品通过增加角色的着墨和引入更多的人物,加深了苦难感;另一方面,其在深化苦难感的同时,为疗愈主题的出现做了更大的伏笔,从而使这部长篇小说的主题有了疗愈与宽恕的面向。长篇小说《唐山大地震》中表现的家庭关系之隔膜和撕裂,也是张翎其他小说的重要主题,而以此主题展现出的撕裂和苦难感,成为其移民文学中国书写的一种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翎 《余震》 《唐山大地震》 苦难 疗愈 中国书写
下载PDF
剖析心灵的痛与暖——比较《余震》与电影《唐山大地震》的主旨表现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帛芊 赵艺瞳 《戏剧之家》 2016年第13期121-122,124,共3页
2010年冯小刚导演作品《唐山大地震》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巨大反响,影片叙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惨状与受灾者三十余年的心路历程,给观众巨大的震撼。而其创作原型中篇小说《余震》,则通过华裔女作家张翎的独特细腻视角,展现出了"余... 2010年冯小刚导演作品《唐山大地震》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巨大反响,影片叙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惨状与受灾者三十余年的心路历程,给观众巨大的震撼。而其创作原型中篇小说《余震》,则通过华裔女作家张翎的独特细腻视角,展现出了"余震"所带给人们难以抚平的心灵伤痛。本文通过对小说《余震》的文学手法与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电影艺术的探究,比较各自主旨的表现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 《唐山大地震》 文学手法与电影艺术
下载PDF
本土化改编与再创——从小说《余震》到电影《唐山大地震》
11
作者 李娜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59-62,共4页
《余震》是加拿大华人新移民作家张翎创作的一部小说,于2010年被冯小刚导演改编和拍摄成电影《唐山大地震》并引起巨大反响,成功创下了超过六亿的票房神话。改编的过程也是再创作的过程,改编后的电影在小说文本基础上做出删减,在历史背... 《余震》是加拿大华人新移民作家张翎创作的一部小说,于2010年被冯小刚导演改编和拍摄成电影《唐山大地震》并引起巨大反响,成功创下了超过六亿的票房神话。改编的过程也是再创作的过程,改编后的电影在小说文本基础上做出删减,在历史背景、人物命运和心灵治愈等方面更加符合中国普通百姓的大众接受心理,成功实现了本土化和民族化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 《唐山大地震》 本土化 改编
下载PDF
论《余震》的空间叙事艺术
12
作者 谭孟双 《商洛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53-56,共4页
《余震》打破一贯传统的时间线性的叙事模式,转而以空间叙事为主。一方面,文本以物理空间的跳跃和并置调控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另一方面,通过运用蒙太奇和梦境描写两种技巧构建主人公小灯的心理空间,由表层的回忆深入至其潜意识,使人物... 《余震》打破一贯传统的时间线性的叙事模式,转而以空间叙事为主。一方面,文本以物理空间的跳跃和并置调控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另一方面,通过运用蒙太奇和梦境描写两种技巧构建主人公小灯的心理空间,由表层的回忆深入至其潜意识,使人物内心深处盘根错节的真情实感呈现出来,从而将故事情节推至高潮。《余震》这部小说中,时间性作为叙事文本的构成要素被弱化,取而代之的空间则彰显出其特有的优势——"同时性"。因此,由空间叙事带来的作品的整体感、空间性展示了现代小说超越传统的新的内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叙事 蒙太奇 《余震》 华文文学
下载PDF
文学文本的心理剖析与电影改编的观众共情性--从心理分析角度论电影《唐山大地震》对小说《余震》的改编策略
13
作者 单元杰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第21期125-127,共3页
自20世纪90年代始,当文学文本改编为电影剧本大获成功后,其与电影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框架与血肉的联系。电影作为视觉传达影像,不仅需要合理的叙事逻辑体系,还要考虑其背后的商业价值、观众的审美接受、电影的传播广度等问题。文学文本相... 自20世纪90年代始,当文学文本改编为电影剧本大获成功后,其与电影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框架与血肉的联系。电影作为视觉传达影像,不仅需要合理的叙事逻辑体系,还要考虑其背后的商业价值、观众的审美接受、电影的传播广度等问题。文学文本相对独立,在作家完成写作、读者完成阅读审美接受之后,文学文本就可以宣告完成。所以,隐藏在两者之间的区别、视角的变化、向内还是向外的观照,都需要在一个更具体的维度里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 《唐山大地震》 电影视角 共情性
下载PDF
透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关注视点 ——电影《唐山大地震》对《余震》的主题改造
14
作者 姜奕彤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2年第1期41-43,共3页
《余震》是华裔女作家张翎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当日,无意间翻看《唐山大地震亲历记》,被其内容触动后所作。四年后,冯小刚导演将小说改编后的《唐山大地震》搬上荧幕。两部作品均非主要讨论地震,主题也全然不同。本文以作家和导演... 《余震》是华裔女作家张翎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当日,无意间翻看《唐山大地震亲历记》,被其内容触动后所作。四年后,冯小刚导演将小说改编后的《唐山大地震》搬上荧幕。两部作品均非主要讨论地震,主题也全然不同。本文以作家和导演的身份背景入手,从电影的主题基调,即亲情疗伤、中国的伦理道德以及电影的国族意识和社会时代精神三方面,讨论《唐山大地震》对小说《余震》的主题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 《唐山大地震》 主题基调
下载PDF
生死之间的灵魂救赎——《余震》和《云中记》的伦理问题 被引量:1
15
作者 许亚龙 《阿来研究》 2019年第2期59-67,共9页
地震,是最残酷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地震中,山崩地裂、房屋倒塌,人如草芥、命在旦夕。1976年的唐山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的发生,只不过是几十秒的事情,但是它所引发的心灵创伤、世事变迁可能延... 地震,是最残酷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地震中,山崩地裂、房屋倒塌,人如草芥、命在旦夕。1976年的唐山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的发生,只不过是几十秒的事情,但是它所引发的心灵创伤、世事变迁可能延续五年、十年,甚至更长。面对地震,文学没有缺席,也不能缺席。财产损失可以通过灾后重建恢复,生命消亡带来的心灵创伤则更多地希冀于心理的治愈、灵魂的救赎。文学作为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心理修复功能,是治愈心灵创伤的一剂良药。《余震》和《云中记》正是这样两部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文本 《余震》 灵魂救赎 伦理难题 地震发生 母亲形象 伦理问题 文学品格 祥林嫂
原文传递
新移民作家张翎小说《余震》的叙事手法浅析
16
作者 韩晓亚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3-14,266,共3页
浙籍新移民作家张翎的中篇小说《余震》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关于"地震"的故事,在叙事手法上颇具独到之处,时空主线与情感主线相互交织,展示了当代海外新移民作家在突破中西叙事传统、历史与现实等方面所作的探索,预示了海外... 浙籍新移民作家张翎的中篇小说《余震》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关于"地震"的故事,在叙事手法上颇具独到之处,时空主线与情感主线相互交织,展示了当代海外新移民作家在突破中西叙事传统、历史与现实等方面所作的探索,预示了海外华人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移民文学 张翎《余震》叙事手法
原文传递
张翎《余震》中的悲剧意识
17
作者 蔡文舒 《文艺评论》 2020年第3期79-80,共2页
面对深重的灾难带来的痛感,小说家张翎创作了具有审美高度和精神探寻力度的《余震》。一方面这得益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对现实回应的天然滞后性,另一方面得益于她对灾难经验进行文学处理时秉持的悲剧意识。在这里不详谈张翎悲剧意识的形... 面对深重的灾难带来的痛感,小说家张翎创作了具有审美高度和精神探寻力度的《余震》。一方面这得益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对现实回应的天然滞后性,另一方面得益于她对灾难经验进行文学处理时秉持的悲剧意识。在这里不详谈张翎悲剧意识的形成,只针对作家的创作过程及《余震》文本情境进行探究,剖析作家的悲剧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意识 文学体裁 精神探寻 张翎 文本情境 《余震》 灾难 滞后性
原文传递
也许乌云没有银边:我对创伤书写的一点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华文文学》 2023年第1期6-7,共2页
有人问我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为什么会关注灾难创伤题材?我对自己的创作状态是不知不觉的,现在回头一看,才发觉这些年我的确写出了一些创伤题材的作品,比如关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关于中美联合抗战的《劳燕》,以及描述贫穷遗留... 有人问我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为什么会关注灾难创伤题材?我对自己的创作状态是不知不觉的,现在回头一看,才发觉这些年我的确写出了一些创伤题材的作品,比如关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关于中美联合抗战的《劳燕》,以及描述贫穷遗留的心理创伤的《流年物语》等。其实,在我早期的作品中,我并没有特别关注这类题材。我刚开始在海外写作发表时,正值九十年代中后期,那时国际通讯与交通都还相对落后,回一趟家很不容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状态 创伤书写 国际通讯 九十年代 海外写作 心理创伤 《余震》 女性作家
下载PDF
存在主义视阈下的《唐山大地震》
19
作者 刘大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38,共3页
2010年暑期上映的《唐山大地震》,是近年来产生轰动效应最大的国产大片之一。它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唐山市借此机会为自己打造了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在笔者看来,对于这部以现实的灾难为题材的影片,能否促进人们... 2010年暑期上映的《唐山大地震》,是近年来产生轰动效应最大的国产大片之一。它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唐山市借此机会为自己打造了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在笔者看来,对于这部以现实的灾难为题材的影片,能否促进人们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应对灾难,才是衡量其价值高低的标准。基于影片中三位主人公的人生道路是围绕着他们的多次选择以及他们面对选择所产生的结果的不同处理方式,本文将其放置在萨特存在主义的框架内,结合原作《余震》中相关话题,从“自由选择”的视角对影片中三位主人公的多次选择逐一进行辨析,以厘清其优点和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特 存在主义 自由选择 《余震》 《唐山大地震》
下载PDF
新书档
20
《大观周刊》 2010年第30期26-27,共2页
《余震》的余震,找到你的第101件衣服。
关键词 《余震》 书刊 内容介绍 文学作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