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与历史——解读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
1
作者 陈迪泳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第3期55-58,共4页
在 2 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中 ,美国新历史主义批评家们将历史批评置于后现代氛围中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海登·怀特在《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中辩证地论述了历史本文实为一种主体叙述 ,而且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文学虚构 ... 在 2 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中 ,美国新历史主义批评家们将历史批评置于后现代氛围中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海登·怀特在《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中辩证地论述了历史本文实为一种主体叙述 ,而且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文学虚构 ,同时 ,主体叙述与历史本文、历史语境与文学虚构之间存在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登·怀特 《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 历史主义 主体叙述 文学虚构 文学理论 美国
下载PDF
历史虚构的文学本文——以《兵车行》为例解读杜诗的“诗”与“史”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桂凤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90-93,共4页
杜甫的诗歌一直被誉为“诗史”,而杜诗中“诗”与“史”是什么关系?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结合古今有关评论,认为杜诗的“史”是虚构(也即诗化)的历史,而“诗”又往往用“史笔”,在艺术思维中用“诗性”的艺术思维,三者相结合,形成... 杜甫的诗歌一直被誉为“诗史”,而杜诗中“诗”与“史”是什么关系?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结合古今有关评论,认为杜诗的“史”是虚构(也即诗化)的历史,而“诗”又往往用“史笔”,在艺术思维中用“诗性”的艺术思维,三者相结合,形成其“诗史”之表达形式。“诗史”与一般史书的不同,在于其虚构历史和诗性艺术思维,而与一般诗歌不同则在于其运用“史笔”与作者表现出来的史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史 虚构的历史 文学本文 诗性艺术思维 史识
下载PDF
文学虚构与历史本文——谈长篇小说《女巫》
3
作者 丁亚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53-59,共7页
文学可以在几种意义上被指认为历史的.文学批评家们一谈起某个作品的语境与背景的真实、具体时,就会称道本文中的这种社会存在是历史的.小说家借助文学虚构等审美的形式转换,将个体命运演示置放在过去的时段当中,表现出一种显而易见的... 文学可以在几种意义上被指认为历史的.文学批评家们一谈起某个作品的语境与背景的真实、具体时,就会称道本文中的这种社会存在是历史的.小说家借助文学虚构等审美的形式转换,将个体命运演示置放在过去的时段当中,表现出一种显而易见的普遍的艺术文化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虚构 长篇小说 文化力量 小说家 作品 宗教 历史故事 女作家 文学批评 男权统治
下载PDF
中国“报告文学”语义的历史衍变
4
作者 黄开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4-103,共10页
20世纪30年代初,报告文学被视为国际无产阶级所发现的一种新式文艺武器而被引进,体现了左翼作家对这一文体意识形态化的期待,阿英、胡风、茅盾等人视之为有益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的新兴文体,并围绕着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文学性与倾向... 20世纪30年代初,报告文学被视为国际无产阶级所发现的一种新式文艺武器而被引进,体现了左翼作家对这一文体意识形态化的期待,阿英、胡风、茅盾等人视之为有益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的新兴文体,并围绕着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文学性与倾向性等基本问题评介其文体特性;50年代,由于受苏联“特写”的影响,“报告文学”的名称一度改变,与30、40年代注重批判性不同,50、60年代的报告文学主要强调从正面歌颂先进人物、先进事迹;80年代中后期,大批宏观全景、综合运用文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反映社会问题的报告文学出现,标志着报告文学体式的成熟,人们对“报告文学”概念的内涵、外延及文体归属有了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告文学 历史衍变 虚构文学
下载PDF
论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度”的把握——以《水浒传》中与苏轼有关的描写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喻世华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6-1041,共6页
在《水浒传》中,与苏轼有关的描写只有三处——高俅的发迹史,玉兰陪酒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朝四绝苏、黄、米、蔡的所指。但三处描写中两处存有诸多错误,一处则有争议。从历史真实的角度分析,三处描写漏洞明显,经不起推... 在《水浒传》中,与苏轼有关的描写只有三处——高俅的发迹史,玉兰陪酒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朝四绝苏、黄、米、蔡的所指。但三处描写中两处存有诸多错误,一处则有争议。从历史真实的角度分析,三处描写漏洞明显,经不起推敲。然而从文学虚构的角度来看,三处描写却是成功的,至少与作者的美学观念和表达的主题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一致。由此观之,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真实与虚构之间"度"的把握,值得认真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苏轼 历史真实 文学虚构
下载PDF
关于历史文学的虚构自由与限度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吴秀明 《浙江学刊》 1988年第3期52-58,共7页
历史文学的虚构自由与限度问题,投影到哲学认识论上,实际上就是自由与必然、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一种感知把握。在总体上历史是有其客观规定性、必然性可以被认识的,因而历史文学在进行虚构创造时,不可能没有历史客观必然性的限制。问题的... 历史文学的虚构自由与限度问题,投影到哲学认识论上,实际上就是自由与必然、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一种感知把握。在总体上历史是有其客观规定性、必然性可以被认识的,因而历史文学在进行虚构创造时,不可能没有历史客观必然性的限制。问题的关键是要恒定自若、开放大胆地着眼于整体和系统,追求在内在指向上与限度真正遇合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学 作家 文学虚构 作品 历史真实 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 艺术虚构 文学 郭沫若
下载PDF
从历史叙事看海外华文文学的非虚构倾向 被引量:1
7
作者 汤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103,共7页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关注,也是当下中国文坛引起广泛热议的一个重要存在,关于真实性的争议是观点交锋的重镇。海外华文文学在全球化影响下走向纵深发展并出现新变,一部分作家不约而同地进入非虚构写作,其中尤以历史叙...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关注,也是当下中国文坛引起广泛热议的一个重要存在,关于真实性的争议是观点交锋的重镇。海外华文文学在全球化影响下走向纵深发展并出现新变,一部分作家不约而同地进入非虚构写作,其中尤以历史叙事最为显著。本文试从有关移民史、战争史、家族史、宗教史等几类题材的历史叙事文本出发,分析海外华文文学中的非虚构转向。这种创作倾向的转变,受到当前世界非虚构创作潮流的影响,也与中国当下文坛主流媒体的导向有关,但更多的是一种生发于文学内部自身生产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 海外华文文学 历史叙事 真实
下载PDF
文学虚构中的“历史沉思”——评斯泰伦的《奈特·特纳的自白》
8
作者 方宸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美国作家威廉·斯泰伦的《奈特.特纳的自白》因"歪曲历史"而饱受争议。作为一部以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的虚构作品,它在为作者提供自由想象空间的同时,也给予了他阐释历史并让历史服务于现实的机会,而其在文学虚构中... 美国作家威廉·斯泰伦的《奈特.特纳的自白》因"歪曲历史"而饱受争议。作为一部以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的虚构作品,它在为作者提供自由想象空间的同时,也给予了他阐释历史并让历史服务于现实的机会,而其在文学虚构中进行"历史沉思"的过程则表明,史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是他无论如何都难以摆脱的困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斯泰伦 文学虚构 历史沉思 阐释 史实
下载PDF
历史性与文学性:真实与虚构?——对“真实”与“虚构”的反思
9
作者 梁新军 《昭通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36-39,共4页
历史与文学的本质特性及其关系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转化为"真实"与"虚构"的本质内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问题。如果说真实作为一种观念性的建构,它是基于既定的有限度的现象材料而建构起来的,那么在最... 历史与文学的本质特性及其关系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转化为"真实"与"虚构"的本质内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问题。如果说真实作为一种观念性的建构,它是基于既定的有限度的现象材料而建构起来的,那么在最根本的存在之界中,它是"虚构"而成的。而"虚构"作为一种根本的主体精神能力,它表达着人们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和直观认识,反映着人精神维度上的最高真实。它不仅是一种事实,而且是主体确证自身存在感的源头,也即"真实"的源头。真实与虚构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文学 真实 虚构
下载PDF
真实与虚构:布莱恩·弗里尔戏剧中的历史
10
作者 刘艳芳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2期56-59,共4页
乔治·斯坦纳曾说:“每一代人都用语言来构建自己能引起共鸣的过去……如果没有亦真亦假的历史,没有完整生动、精挑细选的回忆,我们就变成扁平的影子。”身为一名具有强烈历史意识的作家,历史是布莱恩·弗里尔(以下简称弗里尔)... 乔治·斯坦纳曾说:“每一代人都用语言来构建自己能引起共鸣的过去……如果没有亦真亦假的历史,没有完整生动、精挑细选的回忆,我们就变成扁平的影子。”身为一名具有强烈历史意识的作家,历史是布莱恩·弗里尔(以下简称弗里尔)作品始终关注的对象。综观弗里尔的整个戏剧创作生涯,他的作品始终与历史纠缠交错。深入研究弗里尔戏剧,我们发现弗里尔历史剧的创作思想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且与新历史主义偶合,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弗里尔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基础,积极发挥文学想象,将虚构和想象融入历史,打破历史与文学的壁垒,思考了历史与文学文本之间的互动,表明历史的虚构性及不确定性,为历史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笔者将结合海登·怀特的新历史主义理论(New Historicism),从“戏说既定历史”“解构线性历史”和“凸显复线历史”三个方面来考察弗里尔的历史剧,阐述作者是如何通过重述历史,打破历史与文学的界限,质疑权威的、单一的宏大叙事,彰显边缘弱势群体的微小叙事,以此重构新的爱尔兰文化身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主义 戏剧创作 爱尔兰文化身份 文学想象 虚构 布莱恩·弗里尔 复线历史 历史文学
下载PDF
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文学张力——论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意象书写 被引量:8
11
作者 佘军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1-105,共5页
中国意象书写在当代美国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中具有很强的文学张力。它徘徊于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之间。在历史的真实性方面,谭恩美笔下的中国意象书写是其以女性主义视角审视传统与现代中国文化的结果,吸引了主流文化的关注;在文学... 中国意象书写在当代美国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中具有很强的文学张力。它徘徊于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之间。在历史的真实性方面,谭恩美笔下的中国意象书写是其以女性主义视角审视传统与现代中国文化的结果,吸引了主流文化的关注;在文学的虚构性方面,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意象书写却又不断增强了其作品的文学艺术性,奠定了其在当代美国文学界的重要地位。她的中国意象书写在体现历史真实性的同时更多地在于其文学虚构性。这种以历史真实性为铺垫带有极强文学虚构性特征的中国意象书写体现了其创作本质:美国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意象书写,具有很强的艺术虚构性,是作家用文学探索人生问题的重要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恩美 中国意象 历史真实 文学虚构
下载PDF
文学,一种在对话中实现的现实——超越:虚构说的一种文学观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荣翼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36-42,共7页
对于文学活动的界定人们多是从虚构上着眼的,即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虚构。但是这样的界说是不周全的,虚构并非是对文学的唯一界定。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文学不是以摹写对象的物理性征见长,而是以叙写出对象给予人的心理感受见长。把文学本... 对于文学活动的界定人们多是从虚构上着眼的,即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虚构。但是这样的界说是不周全的,虚构并非是对文学的唯一界定。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文学不是以摹写对象的物理性征见长,而是以叙写出对象给予人的心理感受见长。把文学本文当成现实存在来思考,文学首先是现实存在与文学本文的对话关系。笔者认为,文学存在本文内部与本文互相关系的对话关系,本文创作与接受上的对话关系,本文历史语境与现实的对话关系,本文与文化审美图式的对话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本文 现实语境 虚构 对话说
下载PDF
历史性叙事与文学性叙事的交融——兼与傅修延教授商榷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国民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0-118,326,共9页
历史文本以历史性叙事为主,交融文学性叙事。虚构并非文学性叙事区别于历史性叙事的本质特征。"史有诗心"要比"史有诗衣""虚毛实骨"贴切。历史性叙事的基本特征有四:第一,叙述历史事实;第二,骨架性、概... 历史文本以历史性叙事为主,交融文学性叙事。虚构并非文学性叙事区别于历史性叙事的本质特征。"史有诗心"要比"史有诗衣""虚毛实骨"贴切。历史性叙事的基本特征有四:第一,叙述历史事实;第二,骨架性、概略性叙事,较少涉及血肉;第三,断裂性、跳跃性叙事,难以构成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第四,外在性叙事——重视人物行动的描写而较少透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中,以史家的叙述语言为主,语言直白、明确而少有隐曲委婉的言外之意。在《史记》《汉书》中,《汉书》的历史性叙事较强,文学性叙事较弱,可称为典范的历史性著作;《史记》的历史性叙事弱于《汉书》,文学性叙事强于《汉书》,突出地表现了司马迁的"诗心""文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 史有诗心 历史性叙事 文学性叙事
下载PDF
新闻面向的非虚构写作:概念澄清与历史变迁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勇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1-14,共4页
当代中国报告文学、大特写、特稿、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历程,显示的不仅是文体名称的变换,更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21世纪以来,从文学界到新闻界,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介平台,从专业记者到普通公众,非虚构写作的繁荣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学... 当代中国报告文学、大特写、特稿、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历程,显示的不仅是文体名称的变换,更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21世纪以来,从文学界到新闻界,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介平台,从专业记者到普通公众,非虚构写作的繁荣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学界与业界对非虚构的解读不够清晰,很多问题缺乏更深入的阐释。譬如,"非虚构"概念引入新闻界的必要性何在?以真实为核心追求的新闻,难道不应该就是"非虚构"的?抑或还有新闻是"虚构"的?对于这些根本性问题,仅仅从理论、概念层面加以推演,难免望文生义,甚而谬以千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 大特写 中国报告文学 媒介平台 望文生义 历史变迁 根本性问题
下载PDF
中国历史叙事中的间接虚构叙事及其效果 被引量:2
15
作者 蔡宝玺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35-38,共4页
中国历史叙事中存在着间接虚构叙事现象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就这一叙事现象的特征、概念的界定。
关键词 中国 叙事学 历史叙事 间接虚构叙事 小说叙事 叙事模式 文学研究
下载PDF
“非虚构写作”:重构新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力量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学清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02-107,共6页
今天"非虚构写作"已经成为新世纪文学的一大重镇,它在文学观、美学观、价值观、历史观上表现出来的新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说叙事范式的当代转型。今天的"非虚构写作"主要分为"非虚构"的历史叙事和&... 今天"非虚构写作"已经成为新世纪文学的一大重镇,它在文学观、美学观、价值观、历史观上表现出来的新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说叙事范式的当代转型。今天的"非虚构写作"主要分为"非虚构"的历史叙事和"非虚构"的现实题材文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文学/历史、文学性/历史性、虚构/真实的处理方式上,去发现"非虚构"历史叙事表现出来的新理念、新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在场"与底层发声等方面发现现实题材"非虚构写作"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写作 历史叙事 真实性 文学“在场” 底层叙事
下载PDF
历史之文学维度
17
作者 赵志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114-118,共5页
历史经过"文学化"操作后,在虚构和真实两个维度上运行。前者主要是以历史为创作题材进行无限的艺术加工,完全成为历史文学作品,其代表类型主要是历史剧或历史小说等;后者主要是以历史真实为目的进行文学描述,被称为"非虚... 历史经过"文学化"操作后,在虚构和真实两个维度上运行。前者主要是以历史为创作题材进行无限的艺术加工,完全成为历史文学作品,其代表类型主要是历史剧或历史小说等;后者主要是以历史真实为目的进行文学描述,被称为"非虚构"类历史文学作品,其代表类型主要是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传记文学等。同时,历史自身也存在着文学之维度,证明了历史在本质上等同于文学。历史与文学出现了多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文学 历史虚构作品 历史虚构类作品
下载PDF
非虚构的“梁庄”:文学与档案的双重解读
18
作者 葛丽娅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8-110,共3页
对"非虚构"文本《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两部文学作品,以历史档案的视角进行跨界解读,不仅获得社会变革和市场经济进程中"乡村中国"和农民(农民工)群体的深刻认识,带来档案与文学互文可读的阅读参照和跨界研... 对"非虚构"文本《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两部文学作品,以历史档案的视角进行跨界解读,不仅获得社会变革和市场经济进程中"乡村中国"和农民(农民工)群体的深刻认识,带来档案与文学互文可读的阅读参照和跨界研究的应用可能,也为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及认识"口述历史"等提供了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 梁庄 文学 档案 口述历史
下载PDF
历史的“诗学”性质——论海登·怀特的虚构观
19
作者 马大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3-147,共5页
海登·怀特不仅从历史编纂层面阐述了历史的"诗学"性质,而且深入考察了历史的话语基础,从话语转义角度揭示出历史的虚构性,消解了历史与文学间的界限。这是深刻的洞见,有助于提高历史编纂的自觉性,但也有片面性,即话语转... 海登·怀特不仅从历史编纂层面阐述了历史的"诗学"性质,而且深入考察了历史的话语基础,从话语转义角度揭示出历史的虚构性,消解了历史与文学间的界限。这是深刻的洞见,有助于提高历史编纂的自觉性,但也有片面性,即话语转义理论放逐了人,忽视了人的作用。怀特没有认识到,在不同的人类活动领域,人与话语的关系是变化的,并因此造成话语转义的可能性空间和话语运动方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主义 海登·怀特 历史方法 话语转义 文学虚构
下载PDF
感觉、阐释、历史三位一体的阅读策略——论姚斯《阅读视野嬗变中的诗歌本文》
20
作者 杜宁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64-74,共11页
汉斯·罗伯特·姚斯是接受理论运动的旗手。姚斯接受理论的主要目标是创立一种新型的文学史。1979年姚斯撰写了《阅读视野嬗变中的诗歌本文》,在这篇论著中,他以伽达默尔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创立了一种将“感觉”、“阐释”、“... 汉斯·罗伯特·姚斯是接受理论运动的旗手。姚斯接受理论的主要目标是创立一种新型的文学史。1979年姚斯撰写了《阅读视野嬗变中的诗歌本文》,在这篇论著中,他以伽达默尔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创立了一种将“感觉”、“阐释”、“历史”三个层面的阅读过程融为一体的阅读策略。我们认为,姚斯的阅读策略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卓越建树:一、他的“感觉阅读”遏制了以菲什为代表的读者理论造成本文在无限地阐释中逐渐消失的趋势。二、他的“期待视野”创立了一个新的读者类型。三、他的“历史阅读”展现了文学作品的一个新维面———历史维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 阐释 历史 阅读策略 姚斯 《阅读视野嬗变中的诗歌本文》 文学阅读 接受理论 文学接受 诗歌 读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