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国恩教授等著《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出版
1
作者 倪武业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9-159,共1页
武汉大学文学院陈国恩教授等所著的《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下文简称《俄苏文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出版),作为"中外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丛书及武汉大学十五"211工程"项目,自出版以来就在学界产生了积极反响。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传播与接受 苏文学 出版社 陈国恩 教授 武汉大学 2009年
下载PDF
重绘中俄文学交流史的地图——评陈国恩《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被引量:1
2
作者 朱维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8-160,共3页
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国恩、庄桂成和雍青等著的《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是整体中俄文学交流史的又一力作。全书采用体——面——线——点的纵深推进结构,在体系的建构上做了有益尝试;以"比较视域"为内在... 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国恩、庄桂成和雍青等著的《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是整体中俄文学交流史的又一力作。全书采用体——面——线——点的纵深推进结构,在体系的建构上做了有益尝试;以"比较视域"为内在透视点,力图实现中俄文学的内在汇通和整合;在文本与历史的互动中,强调回到文学自身,表现出鲜明的文学本体化的倾向。其研究模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在学科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国恩 《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原文传递
接受的嬗变与影响的终结——论俄苏文学在中国的命运
3
作者 董晓 《中国俄语教学》 CSSCI 2020年第2期44-53,共10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俄苏文学在中国遭受冷遇,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亦有令人遗憾之处。这与20世纪50年代对俄苏文学的非理性狂热吹捧有必然的联系。而在当年狂热吹捧背后显示出来的是对俄苏文学的歪曲与误读。这种歪曲与误读也反面造成了今...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俄苏文学在中国遭受冷遇,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亦有令人遗憾之处。这与20世纪50年代对俄苏文学的非理性狂热吹捧有必然的联系。而在当年狂热吹捧背后显示出来的是对俄苏文学的歪曲与误读。这种歪曲与误读也反面造成了今日对俄苏文学的冷漠。俄苏文学在中国近百年的文学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呈现不同的命运。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自觉地接受了来自俄苏文学的影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取决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不同的接受理念与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始,这种影响业已终结,中俄两国文学关系业已走出了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而在各自的轨道上平行发展,但相似的文学发展历程决定了当今两国文学仍然面临着诸多相似的问题与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接受 文学影响
下载PDF
俄苏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4
作者 黎跃进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13-117,共5页
俄苏文学的接受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经历了三个阶段:蜜月期、疏离期和深化期。蜜月期的影响表现在中国文坛紧随苏联文学的步子,苏联文坛的事件大都在中国有及时的回应;中、苏作家互访频繁;全方位译介俄苏文学作品;影响了一批中国作家... 俄苏文学的接受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经历了三个阶段:蜜月期、疏离期和深化期。蜜月期的影响表现在中国文坛紧随苏联文学的步子,苏联文坛的事件大都在中国有及时的回应;中、苏作家互访频繁;全方位译介俄苏文学作品;影响了一批中国作家。疏离期的影响:别、车、杜现实主义美学的中国化接受;民间传阅和对“文革”的“地下文学”的影响。第三阶段影响的“深化”体现在:从政治价值取向转向文学自身的价值;突破主流话语的限制,力求全面系统把握;对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影响-接受 价值取向
下载PDF
从俄苏文学在中国的冷遇谈起——对俄苏文学在中国的接受的反思
5
作者 董晓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4-140,163,共8页
作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俄苏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中国遭到了冷遇,不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业已终结,而且也不再引起中国读者的广泛兴趣。这种现象的产生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对中国当代作家而言是丢失了一块宝... 作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俄苏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中国遭到了冷遇,不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业已终结,而且也不再引起中国读者的广泛兴趣。这种现象的产生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对中国当代作家而言是丢失了一块宝贵的精神资源。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在于我们以往对俄苏文学的理解与接受存在着缺失与误读,在过度崇拜与赞誉中接受了被我们自己变形了的俄苏文学,从而造成了对俄苏文学的误读与曲解。还原俄苏文学的本来面目,重现其真正的艺术价值,是让俄苏文学重新回归中国读者视野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接受 文学影响
原文传递
爱,在心中从未熄灭……——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1949-1978)
6
作者 张晓东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9-81,共3页
关键词 苏文学 传播 中国 香港作家 梁羽生 小说
原文传递
接受的嬗变与影响的终结——论俄苏文学在中国的命运
7
作者 董晓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2019年第1期64-72,128,共10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俄苏文学在中国遭受冷遇,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亦有令人遗憾之处。这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俄苏文学的非理性狂热吹捧有必然的联系。而在狂热吹捧背后显示出来的是对俄苏文学的歪曲与误读。这种歪曲与误读与今日对俄苏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俄苏文学在中国遭受冷遇,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亦有令人遗憾之处。这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俄苏文学的非理性狂热吹捧有必然的联系。而在狂热吹捧背后显示出来的是对俄苏文学的歪曲与误读。这种歪曲与误读与今日对俄苏文学的冷漠有着很大的关系。俄苏文学在中国百年以来文学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呈现不同的命运。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自觉地接受了来自俄苏文学的影响。影响的积极与消极取决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不同的接受理念与方式。自上世纪90年代始,这种影响业已终结,中俄两国文学关系业已走出了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而在各自的轨道上平行发展,但相似的文学发展历程决定了当今两国文学仍然面临着诸多相似的问题与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接受 文学影响
原文传递
新书架
8
作者 之初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8-88,共1页
陈国恩、庄桂成、雍青等著:《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本书综合运用传播学、媒介学和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俄苏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着重展示俄苏文学在中国被接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 陈国恩、庄桂成、雍青等著:《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本书综合运用传播学、媒介学和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俄苏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着重展示俄苏文学在中国被接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的矛盾和变异,借以透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曲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现当代文学 书架 苏文学 传播与接受 2009年 综合运用 文学发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