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2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余华《兄弟》中文化负载词的德译策略研究基于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视角
1
作者 王玥 《文教资料》 2024年第5期15-18,共4页
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为理论基础,结合翻译学家高立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微观翻译对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考察了译者在余华小说《兄弟》德译过程中针对文化负载词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结果表明,在面对跨... 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为理论基础,结合翻译学家高立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微观翻译对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考察了译者在余华小说《兄弟》德译过程中针对文化负载词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结果表明,在面对跨文化翻译难题时,译者以工具型翻译为主,文献型翻译为辅,将两者结合,通过一般化、文内解释、比喻变直白等对策有效保留了源语文本的文化内涵,增加译语文本的读者可接受性,推动了《兄弟》在德国的成功译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型翻译 工具型翻译 文化负载词 《兄弟》德译本 高立希
下载PDF
重唤浑厚的情感关系——评王小忠长篇散文《兄弟记》
2
作者 王玥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2期69-73,共5页
王小忠的长篇散文《兄弟记》讲述了一个广义的“兄弟记”。散文延续了“兄弟相残”的传统母题,思考了“兄弟”关系的变质,以在叙述兄弟关系时有意“逸出”来思考亲情的滑落,关注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并反映年轻一代的情感困境,聚焦现代... 王小忠的长篇散文《兄弟记》讲述了一个广义的“兄弟记”。散文延续了“兄弟相残”的传统母题,思考了“兄弟”关系的变质,以在叙述兄弟关系时有意“逸出”来思考亲情的滑落,关注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并反映年轻一代的情感困境,聚焦现代化进程中的“情感空心化”。《兄弟记》中“情动”是“生命线”。在寻找结拜兄弟胡林生的部分呼唤了民间之“义”,重返知音叙事的传统。该作品是具有“边地叙事”性质的复合叙事,是“非虚构精神”的时代呈现。其中对祖辈历史的回溯和对带有田野调查性质的“移民”现象的关注具有“非虚构”的方法意义。散文透过兄弟之道来理解现实,以“真”的美学品质勾画出一幅广阔的社会情感生活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兄弟记》 反思性 情动 非虚构精神
下载PDF
论余华小说《兄弟》的叙事话语范式
3
作者 马翔 蒋雨孜 刘杰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4期28-31,共4页
长篇小说《兄弟》上下部,分别在“精神狂热与本能压抑的双重否定叙事话语”和“伦理颠覆与浮躁纵欲的双重批判叙事话语”两种范式的统摄下,从认知、叙事、语体三个层面建构文本价值和意蕴。《兄弟》的问世不仅代表着余华后期创作风格的... 长篇小说《兄弟》上下部,分别在“精神狂热与本能压抑的双重否定叙事话语”和“伦理颠覆与浮躁纵欲的双重批判叙事话语”两种范式的统摄下,从认知、叙事、语体三个层面建构文本价值和意蕴。《兄弟》的问世不仅代表着余华后期创作风格的转变,更体现了其文学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叙事话语范式的更新:从创作者的主体性出发,沟通文学内外因素,将文本内在结构与文本外的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历史观念等要素有机融合起来,达到文学审美和时代价值的高度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兄弟 余华 叙事话语范式
下载PDF
原型批评视域下的《兄弟》探究
4
作者 朱静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期13-15,共3页
“兄弟”作为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角色关系,支配着整个小说的布局谋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着眼,余华《兄弟》具体情节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在神话、传说、故事中较为普遍的“对抗—和好”的兄弟关系模式。这个“对抗—和好”的关系模式,直... “兄弟”作为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角色关系,支配着整个小说的布局谋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着眼,余华《兄弟》具体情节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在神话、传说、故事中较为普遍的“对抗—和好”的兄弟关系模式。这个“对抗—和好”的关系模式,直接构成了《兄弟》小说的叙述结构。小说全部的情节,也围绕着这个模式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兄弟 原型批评 对抗—和好
下载PDF
余华小说《兄弟》中文化负载词的俄译研究
5
作者 柳珂 张鑫之 陆持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5期115-117,共3页
余华小说《兄弟》斩获俄罗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最佳外语作品奖,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兄弟》中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物质文化负载词、生态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及语言文化负载... 余华小说《兄弟》斩获俄罗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最佳外语作品奖,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兄弟》中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物质文化负载词、生态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及语言文化负载词五种类型。通过译例分析,分别考察不同类型文化负载词的俄译策略,指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中国文学外译的重要影响,以期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兄弟》俄译 文化负载词 中国文学外译 翻译研究
下载PDF
压抑的,或自由的——评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学昕 刘江凯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55,共5页
关键词 《兄弟 长篇小说 余华 自由 当代小说创作 文学写作 九十年代
下载PDF
纷扰的《兄弟》与暧昧的余华——2007年余华研究述评 被引量:7
7
作者 王首历 竺琼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3-19,共7页
余华作为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历年来评论界对其的研究一直呈稳定攀升的态势,2006、2007年则达到了一个高潮。其间的关键原因在于《兄弟》的出版问世。2005年,《兄弟》(上)引爆了学界的骚动,2006年的《兄弟》(下)更是一枚重磅,激浪千层... 余华作为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历年来评论界对其的研究一直呈稳定攀升的态势,2006、2007年则达到了一个高潮。其间的关键原因在于《兄弟》的出版问世。2005年,《兄弟》(上)引爆了学界的骚动,2006年的《兄弟》(下)更是一枚重磅,激浪千层,而学术界所渐现的"褒"、"抑"两种观念和态度的对立,也使余华及其《兄弟》陷入较为尴尬的境遇,在经历了"重创"与"荣誉"前所未有的冲撞,更显现了一种纷扰与暧昧的状态。本文旨在将2007年度余华的研究进行理性的梳理、分析、阐释,并着重从《兄弟》研究、比较视野中的余华作品研究及余华前期作品研究三部分入手加以述评,以期能够客观详实地展现2007年余华研究状况,同时也希冀能为学界的余华研究提供有效的资料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兄弟 文本解读 比较研究 述评
下载PDF
余华小说《兄弟》中的文化专有词英译策略——基于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的考察 被引量:9
8
作者 汪宝荣 全瑜彬 《山东外语教学》 2017年第2期90-97,共8页
本文参照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词翻译策略分类法,采用数据统计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兄弟》英译者采用的文化专有词翻译策略。结果表明:译者运用了文化保留类和文化替换类翻译策略,但稍倾向于前者;当他们推定英文读者能够理解... 本文参照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词翻译策略分类法,采用数据统计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兄弟》英译者采用的文化专有词翻译策略。结果表明:译者运用了文化保留类和文化替换类翻译策略,但稍倾向于前者;当他们推定英文读者能够理解文化专有词,一般采用保留策略;反之,则用替换策略。前者较多采用语言(非文化)翻译法,后者主要采用绝对一般化和归化译法。这种灵活变通的翻译策略有助于《兄弟》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兄弟 文化专有词 翻译策略 文化保留 文化替换
下载PDF
在裂变中裂变——论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 被引量:10
9
作者 洪治纲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6-104,共9页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兄弟 余华 裂变 叙事风格 故事结构 人物关系 自我超越 他在 荒诞
下载PDF
“现代化”刺激下的欲望疯狂病——《酒国》、《受活》、《兄弟》三部小说的批判指向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再复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52,共3页
《酒国》、《受活》、《兄弟》三部长篇小说的作者莫言、阎连科、余华,是中国大陆当代文坛最富有灵魂活力的作家(除了这三人之外还有贾平凹等)。所谓最有灵魂的活力,是指他们具有文思泉涌、不断创造的特点,即作品一部接连一部,一... 《酒国》、《受活》、《兄弟》三部长篇小说的作者莫言、阎连科、余华,是中国大陆当代文坛最富有灵魂活力的作家(除了这三人之外还有贾平凹等)。所谓最有灵魂的活力,是指他们具有文思泉涌、不断创造的特点,即作品一部接连一部,一部超越一部,既不重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这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少见的现象。深刻影响美国精神的大散文家爱默生说过一句话:唯一有价值的是拥有活力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国》 《受活》 《兄弟 长篇小说 批判指向 现代化 五四新文学运动 疯狂
下载PDF
窄门以里和深渊以下——关于《兄弟》(上)的阅读笔记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清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6-95,共10页
关键词 阅读笔记 《兄弟 社区群众 惩罚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译文语言特征与翻译共性研究——以余华小说《兄弟》英译本为个案 被引量:19
12
作者 缪佳 邵斌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43-49,共7页
基于汉英可比语料库,通过对余华小说《兄弟》的英译本与英语小说语料库在词语丰富度、词长、词汇密度和形合度等方面进行对比,描述并分析了汉源英语译文的语言特征。研究结果印证了部分翻译共性假说,但也发现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和源语... 基于汉英可比语料库,通过对余华小说《兄弟》的英译本与英语小说语料库在词语丰富度、词长、词汇密度和形合度等方面进行对比,描述并分析了汉源英语译文的语言特征。研究结果印证了部分翻译共性假说,但也发现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和源语渗透效应的影响,汉源英语译文具有部分汉语特点,与译自其他语言的英语译文有不同之处。本研究对以往的翻译共性研究具有重要的补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语言学 翻译共性 《兄弟》英i^- t 英语小说语料库
下载PDF
《兄弟》内外(上)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侃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0-57,共18页
关键词 《兄弟 长篇小说 研究论文 文学场 余华
下载PDF
“先锋余华”的顺势之作——由《兄弟》反思“纯文学”的“先天不足” 被引量:10
14
作者 邵燕君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1期14-17,共4页
关键词 《兄弟 余华 纯文学 《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 阅读习惯 电视剧
下载PDF
批评的声音与姿态——《兄弟》批评之批评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崇员 吴淑芳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1期123-125,共3页
关键词 《兄弟 批评家 姿态 声音 作家作品 批评话语 读者 掩饰
下载PDF
《兄弟》内外(下)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侃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0-52,共13页
关键词 《兄弟 西方世界 大河小说 韩文版 意大利 西班牙 评论 译介
下载PDF
爱与死:在冷酷的世界中绘制欲望的图案——论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上)》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学谦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4-139,共6页
余华是一个自我意识极其强烈的作家。新近的长篇小说《兄弟(上)》是他以往文学结构的延伸和变化。《兄弟(上)》一方面继续使用人与世界尖锐对立的现代主义结构,以文革悲剧象征人的存在悲剧;一方面对人的欲望进行了多重叙述,人的欲望本... 余华是一个自我意识极其强烈的作家。新近的长篇小说《兄弟(上)》是他以往文学结构的延伸和变化。《兄弟(上)》一方面继续使用人与世界尖锐对立的现代主义结构,以文革悲剧象征人的存在悲剧;一方面对人的欲望进行了多重叙述,人的欲望本能作为一种人格动力,转化为多种图案,包含着对人的复杂而深刻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兄弟 暴力欲望 伦理激情
下载PDF
祖先哲学与欲望现实——《兄弟》与《祖先》的对读 被引量:2
18
作者 黎杨全 胡亚敏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3-117,112,共6页
余华的《兄弟》与他十几年前的中篇小说《祖先》呈现出惊人的同构性。《祖先》表现了余华"否定欲望"的"祖先"哲学,这种哲学渗透在其"转型"后小说《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中,而与《祖先》存在高度相关... 余华的《兄弟》与他十几年前的中篇小说《祖先》呈现出惊人的同构性。《祖先》表现了余华"否定欲望"的"祖先"哲学,这种哲学渗透在其"转型"后小说《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中,而与《祖先》存在高度相关性的《兄弟》同样是以这种"祖先"哲学观照当下欲望现实的结果。余华对现代欲望社会的忧虑与本雅明对现代性的思考是相似的,而《兄弟》的内容与形式也暗合了本雅明对现代性语境下艺术命运的分析与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兄弟 “祖先” 欲望
下载PDF
从《兄弟》看余华小说人物塑造艺术的突破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宜学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5-69,共5页
《兄弟》是余华小说的一个新高峰,体现了余华创作风格的新突破,尤其体现在小说的人物创造方面。余华突破了以往小说中对人性暴力的偏爱,而更多关注暴力下人性的温暖与温情,使小说充满了人性回归和张扬的快乐。本文通过分析《兄弟》中几... 《兄弟》是余华小说的一个新高峰,体现了余华创作风格的新突破,尤其体现在小说的人物创造方面。余华突破了以往小说中对人性暴力的偏爱,而更多关注暴力下人性的温暖与温情,使小说充满了人性回归和张扬的快乐。本文通过分析《兄弟》中几位主要人物的特点,阐释余华小说在创作上的发展,以及他赋予人物的时代寓意,即对时代的深深思索和对人性未来的热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小说 《兄弟
下载PDF
《兄弟》的恶俗与学院批评的症候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光祖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1期15-18,共4页
关键词 《兄弟 学院批评 《许三观卖血记》 症候 恶俗 民间社会 复旦大学 《活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