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视域下扶贫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突破——以《八月桂花开》为例
1
作者 李化来 俞涵琼 《新闻世界》 2024年第5期80-83,共4页
乡村振兴背景之下,《八月桂花开》等扶贫题材电视剧频出,以点带面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变革与进步,深入挖掘了农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作品主题表达上关注老区的物质脱贫、精神脱贫和文化自信问题;人物塑造上呈现了有理想、有担当、有情... 乡村振兴背景之下,《八月桂花开》等扶贫题材电视剧频出,以点带面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变革与进步,深入挖掘了农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作品主题表达上关注老区的物质脱贫、精神脱贫和文化自信问题;人物塑造上呈现了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现代农民形象,致力脱贫致富、传承乡村文化;叙事手法上采用了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方式,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感人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老区人民守土有责的家国情怀。扶贫剧唤醒了乡土记忆,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通,实现情感认同;真实描摹乡村景观,刻画乡民形象,呈现出典型影像美学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八月桂花开》 扶贫剧 影像叙事
下载PDF
《八月之光》中“圆形”空间实践与南方探索
2
作者 杨红梅 杨欣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0-86,共7页
小说地理的绘制想象与小说的空间创作有着重要的关联,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文学研究中被掩盖的东西,以及空间是怎样引起故事与小说中的情节的。在“圆形”的空间运动中,“此刻”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对生存意义及价值... 小说地理的绘制想象与小说的空间创作有着重要的关联,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文学研究中被掩盖的东西,以及空间是怎样引起故事与小说中的情节的。在“圆形”的空间运动中,“此刻”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对生存意义及价值的探索。在《八月之光》中,福克纳不仅借助克里斯默斯的“圆形”空间实践展现了他对南方和美国种族冲突的戏仿;而且他还借助克里斯默斯在“圆形”空间实践中的内心自我在种族身份认同上的矛盾与冲突,艺术地展现了在20世纪美国国家民族化与一体化的发展与形成的背景下,不同肤色的人种在现实生存空间下的国家民族身份认同的矛盾与冲突。在《八月之光》的创作中,福克纳借助人物的空间移动展现了他对南方问题的探索和对艺术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月之光》 “圆形”空间实践 南方探索
下载PDF
青年导演的纪实影像建构与文化想象——以电影《告别》与《八月》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邱月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7期190-194,共5页
《告别》与《八月》作为小成本电影,摒弃了奇观化、刻板化等宏大叙事视角,基于导演的私人化生活影像,观照人生与社会。两部电影以文化、社会、家庭为主体叙事元素,褪去宏大叙事包装,摆脱“奇观叙事”与“模仿跟风”,转而将故事文本贴合... 《告别》与《八月》作为小成本电影,摒弃了奇观化、刻板化等宏大叙事视角,基于导演的私人化生活影像,观照人生与社会。两部电影以文化、社会、家庭为主体叙事元素,褪去宏大叙事包装,摆脱“奇观叙事”与“模仿跟风”,转而将故事文本贴合大众日常生活,将家庭想象与社会转型通过日常琐事呈现,迎合大众群体的情感需求与审美愿景,以纪实影像风格弥合过去并链接未来,实现了自我与电影中过去时光的凝视与对话,最终实现了自我审视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导演 影像建构 文化想象 《告别》 《八月
下载PDF
追寻与解构:《八月之光》中的跨种族共同体想象
4
作者 胡星怡 刘兮颖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4-29,共6页
《八月之光》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南方作家代表威廉·福克纳构建的约克纳帕塔法体系的重要版图之一,着重书写了跨种族结合诞下的混血儿克里斯默斯的人生境遇。福克纳以克里斯默斯被种族共同体拒斥与驱逐后转而对跨种族共同... 《八月之光》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南方作家代表威廉·福克纳构建的约克纳帕塔法体系的重要版图之一,着重书写了跨种族结合诞下的混血儿克里斯默斯的人生境遇。福克纳以克里斯默斯被种族共同体拒斥与驱逐后转而对跨种族共同体进行个人寻踪作为主线之一,展现了其对构筑跨种族共同体的美好希冀。然而福克纳通过描写这一跨种族共同体最终因主体之间联结的断裂以及死亡而导致的崩解,揭示出其意图构筑的跨种族共同体的乌托邦性,其中内含了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社会根深蒂固的种族矛盾关系问题以及白人至上主义的批判,但也寄寓了对未来多元社会各种族和谐共生的希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月之光》 威廉·福克纳 跨种族共同体 种族矛盾
下载PDF
超越“风谣”和“歌谣运动”的“革命歌谣”——从时调小曲《八段景》到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
5
作者 陈艳伟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2-131,共10页
根据《八段景》填词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产生的一首“革命歌谣”,近百年来得到广泛传播,以致成为一首“红色经典”歌曲。从时调小曲到革命民歌,呈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歌谣”对民间“风谣”和五四知识分子“... 根据《八段景》填词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产生的一首“革命歌谣”,近百年来得到广泛传播,以致成为一首“红色经典”歌曲。从时调小曲到革命民歌,呈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歌谣”对民间“风谣”和五四知识分子“歌谣运动”的超越。在这种超越中,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意义得以不断生成和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月桂花遍地开》 风谣 歌谣运动 革命歌谣
下载PDF
重述“伊甸园”:《八月之光》中的身份困境与伦理选择
6
作者 秦崇文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92-99,共8页
《八月之光》在某种意义上呈现出福克纳借美国南方故事重构创世神话的写作倾向,并对创世后人类的文化身份进行了构想。“我是谁?”成为莉娜和乔·克里斯默斯一生追寻的目标,其寻找答案的超越为个体主体身份建构或身份转变的标志性事... 《八月之光》在某种意义上呈现出福克纳借美国南方故事重构创世神话的写作倾向,并对创世后人类的文化身份进行了构想。“我是谁?”成为莉娜和乔·克里斯默斯一生追寻的目标,其寻找答案的超越为个体主体身份建构或身份转变的标志性事件,这一事件亦成为创世神话被重构后的言说对象,“约克纳帕塔法县”则成为故事人物活动的“伊甸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月之光》 威廉·福克纳 神话叙事 文化身份 伦理选择
下载PDF
“替罪羊”的置换与救赎——论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
7
作者 徐扬 《百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7-24,共8页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是一部反映20世纪20年代美国南方社会的文学巨作,书写承载着当时美国的历史创伤和种族迫害的“替罪羊”群像及其精神共相。文章通过对小说中“替罪羊”原型的深层解码与现实观照,深入分析小说叙事所...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是一部反映20世纪20年代美国南方社会的文学巨作,书写承载着当时美国的历史创伤和种族迫害的“替罪羊”群像及其精神共相。文章通过对小说中“替罪羊”原型的深层解码与现实观照,深入分析小说叙事所隐含的“替罪羊”机制的置换与异化,由此揭示在他者权力暴力迫害下,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替罪羊”的小说主题。通过这种思考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福克纳对南北战争后美国南方问题的深刻思考与洞见,以及他通过“替罪羊”的救赎和重生所传达的对人类爱与自由的盼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八月之光》 “替罪羊” 权力暴力
下载PDF
《八月桂花遍地开》中男高音“唐剑啸”唱段分析
8
作者 黄壮 《黄河之声》 2023年第13期112-115,共4页
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根据合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改编创作而来,是一首具有湖北本土民族特色的红色革命歌剧。本文选取剧中男高音“唐剑啸”的三首咏叹调《我的爱能化解你的悲哀》《齐心破仓门》《望乡亲远去山路好难走》进行... 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根据合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改编创作而来,是一首具有湖北本土民族特色的红色革命歌剧。本文选取剧中男高音“唐剑啸”的三首咏叹调《我的爱能化解你的悲哀》《齐心破仓门》《望乡亲远去山路好难走》进行音乐和演唱方面研究。通过研究希望可以在声乐实践上为演唱者提供更好的参考,提升演唱者对选段作品演唱情感色彩的再度艺术创作能力,在舞台表演方面提供更实际的艺术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月桂花遍地开》 男高音 “唐剑啸” 唱段
下载PDF
批判式的救赎——从《八月之光》主人公克里斯默斯看福克纳的种族观 被引量:8
9
作者 冯溢 王一镭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551-556,共6页
小说《八月之光》的主人公克里斯默斯是一位十分难以把握的人物,他的种族身份模糊不明,在行为和思想上体现出众多的矛盾性。此外,他身上的暴力行为与小说题目所暗示出的自然明媚的八月之光似乎格格不入。通过分析主人公克里斯默斯的人... 小说《八月之光》的主人公克里斯默斯是一位十分难以把握的人物,他的种族身份模糊不明,在行为和思想上体现出众多的矛盾性。此外,他身上的暴力行为与小说题目所暗示出的自然明媚的八月之光似乎格格不入。通过分析主人公克里斯默斯的人生经历,剖析他的内心和自我情节,证明克里斯默斯不仅仅是种族主义的牺牲者,更是行动者、奋斗者和一位闪耀精神之光、同命运抗争的黑色斗士,从中透视出作家福克纳的种族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八月之光》 克里斯默斯 种族主义 种族观
下载PDF
《八月的乡村》:版本与修改 被引量:2
10
作者 金宏宇 彭树涛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54-58,共5页
关键词 《八月的乡村》 萧军 个性主义 时代背景 小说
下载PDF
《八月之光》的空间批评解读 被引量:2
11
作者 鲍忠明 张玉婷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76-82,共7页
《八月之光》以美国南方封闭守旧的杰佛生镇为背景,作为福克纳独创"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坐标因子,该地理空间延续着内战的精神创伤,铺设了种族歧视与迫害的温床。空间批评学聚焦空间的社会文化属性,文学文本空间成为内含多维... 《八月之光》以美国南方封闭守旧的杰佛生镇为背景,作为福克纳独创"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坐标因子,该地理空间延续着内战的精神创伤,铺设了种族歧视与迫害的温床。空间批评学聚焦空间的社会文化属性,文学文本空间成为内含多维指涉意义的指示系统。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从物理、心理以及社会空间3个层面展开探索,通过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的视角投射出该地理空间下黑白聚居区的冲突与碰撞,个人心理空间中疑似"黑白混血儿"的主体意识的坍塌及白人主导的社会空间对"无身份"种族的围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八月之光》 空间三元辩证法 地理空间 心理空间 社会空间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八月之光》的人物和语言 被引量:7
12
作者 黎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7-111,共5页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但是人们远未读懂它。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探讨福克纳独树一帜的语言技巧和语言艺术,分析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对克里斯默斯和莉娜两位主人公的生动刻画,可以看出福克纳在探讨人物身份和人物描写上...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但是人们远未读懂它。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探讨福克纳独树一帜的语言技巧和语言艺术,分析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对克里斯默斯和莉娜两位主人公的生动刻画,可以看出福克纳在探讨人物身份和人物描写上的巧夺天工,以及福克纳使用语言来探索人物的潜意识活动,进而表达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后现代主义 《八月之光》 人物 语言
下载PDF
一个反成长叙事的样本:重读福克纳《八月之光》 被引量:5
13
作者 武月明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1-104,共4页
作为对成长小说的反动,反成长小说叙事遵循了相似的结构模式却又截然相反的情节走向,即主人公遭遇困难、离家出走、遭到背叛和抛弃,最终走向堕落或毁灭。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经典之作《八月之光》塑造了一个反成长的主人公形象。本... 作为对成长小说的反动,反成长小说叙事遵循了相似的结构模式却又截然相反的情节走向,即主人公遭遇困难、离家出走、遭到背叛和抛弃,最终走向堕落或毁灭。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经典之作《八月之光》塑造了一个反成长的主人公形象。本文从解析《八月之光》的叙事话语入手,指出福克纳笔下的乔·克里斯默斯,其失败的成长案例,既折射了美国南方社会的败落,也隐喻了现代文明下芸芸众生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成长叙事 福克纳 《八月之光》 乔·克里斯默斯
下载PDF
“望月”与回到全球性的地面——读黄遵宪诗《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一川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8-139,共2页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人”国际研讨会于 2 0 0 1年 8月 4日至 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与中文系联合举办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和清华大学外语系协办。来自美国...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人”国际研讨会于 2 0 0 1年 8月 4日至 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与中文系联合举办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和清华大学外语系协办。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荷兰、日本、比利时、新加坡、澳大利亚、南非等各国代表 ,与中国各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代表 ,一同就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当代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会议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们撷取部分与会学者的发言纪要编辑了这组笔谈。  在全球化时代中 ,文学研究既包含全球性因素也包含地域性因素。来自一种文化的文学作品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处身于另一种文化的人们理解和说明的问题被提了出来。面对这些困难 ,全球化的文学研究应向人类学的小心谨慎和精益求精学习。全球区域化将成为未来几年里文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在新的高科技的电信王国中 ,文学和文学批评存在的理由是人类情感表现的需要 ,而不决定于媒体的改变 ,媒体与文学、哲学是相互作用的 ,现在和将来的媒体因为有文学、哲学给它提供改造的内容 ,媒体才变得丰富多彩 ,媒体也改造文学 ,使文学发生新的变化。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的建设 ,必须以现代性思想为指导原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月" 全球性 黄遵宪 《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晚清 诗歌 诗人
下载PDF
莉娜·格雷夫的身孕在《八月之光》中的多义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隋刚 熊净雅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1年第2期272-283,共12页
《八月之光》是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长篇代表作之一。莉娜·格雷夫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关于她的描写贯穿全书,主要集中在首尾两章,篇幅虽不算很长却构成了整部小说的框架。莉娜先以孕妇的形象出现,她的婴儿的出... 《八月之光》是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长篇代表作之一。莉娜·格雷夫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关于她的描写贯穿全书,主要集中在首尾两章,篇幅虽不算很长却构成了整部小说的框架。莉娜先以孕妇的形象出现,她的婴儿的出生将小说推向高潮。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分析,解读"孕育"的多义性,探究"孕育"过程对小说结构的支撑以及对莉娜的人物塑造所起的作用,揭示其蕴涵的生命、重生、未来等象征意义及其深化文学主题和烘托生动人物形象的功效。本文将小说中莉娜的怀孕事件和乔安娜的"疑似怀孕"事件相对比,展示小说中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自然与扭曲、希望与颓亡之间的张力,进而指出福克纳对人性的肯定和对人类社会的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福克纳 《八月之光》 莉娜·格雷夫 孕育 多义性
下载PDF
《八月之光》中的家宅空间解读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霞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64-68,共5页
家宅空间是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的叙事要素,更隐含着丰富的主体存在意蕴。私密的家宅是主体内在自我认知的空间表征,是个体历史的积淀,以"具身化"方式展现了美国南方压抑、严苛环境下主体存在的困境;而家宅同... 家宅空间是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的叙事要素,更隐含着丰富的主体存在意蕴。私密的家宅是主体内在自我认知的空间表征,是个体历史的积淀,以"具身化"方式展现了美国南方压抑、严苛环境下主体存在的困境;而家宅同样是各种社会力量的表征空间,是禁锢主体自由的他者力量,从而见证当下主体的抗争,成为主体发展的推动力。这种家宅与主体之间的认同、争执的张力成为福克纳南方家族小说中矛盾、问题的缩影,也反映作家对人类主体运命、困境、出路的深切关注。这一空间意义的探讨不仅拓展小说的文本意义,更对了解福克纳的南方文学创作观有所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福克纳 《八月之光》 家宅 主体存在 空间表征
下载PDF
《八月:奥色治郡》:美国家庭悲剧的经典延续 被引量:2
17
作者 姚颖 《兰州学刊》 CSSCI 2012年第9期195-197,共3页
2008年普利策获奖戏剧《八月:奥色治郡》是特雷西.莱茨呈现美国家庭困境的一部三幕悲喜剧。这部现实主义戏剧在新世纪延续美国文学的传统讲述不正常家庭的故事。在《八月》中,读者和观众可以找到与其他经典的若隐若现的关系,激起文学经... 2008年普利策获奖戏剧《八月:奥色治郡》是特雷西.莱茨呈现美国家庭困境的一部三幕悲喜剧。这部现实主义戏剧在新世纪延续美国文学的传统讲述不正常家庭的故事。在《八月》中,读者和观众可以找到与其他经典的若隐若现的关系,激起文学经典的记忆。莱茨在与经典文本的对话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成为了美国文学在二十一世纪的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月 奥色治郡》 美国家庭 文学经典 对话
下载PDF
《八月》:散文化叙事策略下的童年“纪录”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毣 甘霖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9-51,共3页
《八月》是张大磊导演的处女作,获第53届金马最佳剧情片奖。影片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呼和浩特,经济变革影响着了普通的家庭与个体,社会、经济与家庭的改变在主视角张小雷的观照下“安静”地“显示”着,而他也在时代与家庭的变... 《八月》是张大磊导演的处女作,获第53届金马最佳剧情片奖。影片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呼和浩特,经济变革影响着了普通的家庭与个体,社会、经济与家庭的改变在主视角张小雷的观照下“安静”地“显示”着,而他也在时代与家庭的变化中懵懂地成长着。电影有着独特的美学尚求,散文化的静态表达、孩童视角的观照以及如诗歌意象的淡淡的隐喻与象征意韵,共同性地构建着电影的美学内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月 散文化 叙事策略 20世纪90年代初 童年 经济变革 呼和浩特 诗歌意象
下载PDF
论克里斯默斯在《八月之光》中的文化与文学功能 被引量:5
19
作者 江智利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4-37,共4页
威廉.福克纳在《八月之光》中塑造了克里斯默斯这样一个具有文化与文学功能的小说人物。克里斯默斯的文化功能主要是体现于这一人物本身在作家构建作品中特有的包括历史、宗教、种族歧视以及通过描述克里斯默斯的性行为来揭示的人性等... 威廉.福克纳在《八月之光》中塑造了克里斯默斯这样一个具有文化与文学功能的小说人物。克里斯默斯的文化功能主要是体现于这一人物本身在作家构建作品中特有的包括历史、宗教、种族歧视以及通过描述克里斯默斯的性行为来揭示的人性等方面的文化氛围,而其文学功能则主要是体现在克里斯默斯在小说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因此,克里斯默斯象征着福克纳小说创作的高超的艺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斯默斯 《八月之光》 文化与文学功能
下载PDF
被经典的文本与可能的阈度——“萧军现象”与《八月的乡村》的接受及经典化际遇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思广 黄雅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6-75,共10页
一、何谓"萧军现象"一般而言,人们会将一位作家在其历史时段中出现的某个悖论现象称之为"某某现象",在现当代文学中比较典型的如"何其芳现象""路遥现象"等。这一情形也许并非普遍存在于作家身... 一、何谓"萧军现象"一般而言,人们会将一位作家在其历史时段中出现的某个悖论现象称之为"某某现象",在现当代文学中比较典型的如"何其芳现象""路遥现象"等。这一情形也许并非普遍存在于作家身上,但对于某些个案而言确实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存在,萧军即是。1935年7月,在鲁迅的鼎力助荐下,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作为奴隶丛书之二由上海奴隶社初版,署名田军。由于小说表现东北人民的抗日烽火,又有鲁迅所作的序言,出版后颇受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 何其芳现象 《八月的乡村》 路遥 抗日烽火 萧军 悖论现象 奴隶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