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刘知几《史通·六家》对史体的划分
1
作者 温玉春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40-45,共6页
刘知几《史通·六家》将“诸史”的体例划分为了六家,贡献巨大,但不足也很多、很明显,我们对它的认识亦应清晰准确。首先,其划分对象是“国史(正史)”,但是已有还是可有,较为模糊。其次,其划分并非一次,而应是三次。最后,其划分结... 刘知几《史通·六家》将“诸史”的体例划分为了六家,贡献巨大,但不足也很多、很明显,我们对它的认识亦应清晰准确。首先,其划分对象是“国史(正史)”,但是已有还是可有,较为模糊。其次,其划分并非一次,而应是三次。最后,其划分结果有划分不充分、划分结果有遗漏、对本质概括不足的弊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知几 《史通》 《六家》 史体划分 划分对象 划分维度 划分结果
下载PDF
《乐府补题》与浙西六家的咏物词——兼论浙西词派的形成 被引量:4
2
作者 鲁竹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5期60-67,共8页
放在词史与咏物词发展的背景下看浙西词人词学主张与创作上的矛盾,可发现他们既看到了词之为体能够传达出作者深微幽隐心绪的特质,又承继了从词产生之初就存在的将词视为宴嬉逸乐之工具的现念。这种矛盾的词体观念,相应地反映在他们的... 放在词史与咏物词发展的背景下看浙西词人词学主张与创作上的矛盾,可发现他们既看到了词之为体能够传达出作者深微幽隐心绪的特质,又承继了从词产生之初就存在的将词视为宴嬉逸乐之工具的现念。这种矛盾的词体观念,相应地反映在他们的创作之中,使他们的咏物词虽有一部分别有深意之作,但大多数却以刻画物态、穷形尽相为主。他们以字琢句炼、典丽醇雅的艺术风格力矫明词淫哇芜陋之弊,因此风行一时,浙西遂因之成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补题》 咏物词 浙西词派 艺术风格 文学创作
下载PDF
《六家文选》递藏考略 被引量:2
3
作者 徐凯 《图书馆学刊》 2013年第4期125-127,共3页
在对《六家文选》的基本情况作了简要介绍的基础上,着重考证了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所藏《六家文选》的递藏关系。
关键词 《六文选》 递藏 倪模 望江
下载PDF
《六家诗名物疏》:《诗经》名物疏集大成之作
4
作者 韩立群 周小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4-246,共3页
明代出现了一大批《诗经》名物著作,而在众多注疏中,冯复京的《六家诗名物疏》以引用材料广博、分类精细、详于考辨为四库馆臣所赞赏。冯复京的《六家诗名物疏》在《诗经》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显著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冯复京 名物 诗经 《六诗名物疏》
下载PDF
明嘉趣堂刻本《六家文选》探论
5
作者 任煜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50-56,共7页
梁萧统编《昭明文选》流行于世的宋刻本有五臣注本、李善注本、六臣注本,其中六臣注本合五臣、李善注于一书,方便读者,最为流行。六臣注本中,宋广都裴氏本雕刻、校勘精良,前承同一系统的宋秀州本、明州本,后启明袁褧嘉趣堂本及丁觐刻本... 梁萧统编《昭明文选》流行于世的宋刻本有五臣注本、李善注本、六臣注本,其中六臣注本合五臣、李善注于一书,方便读者,最为流行。六臣注本中,宋广都裴氏本雕刻、校勘精良,前承同一系统的宋秀州本、明州本,后启明袁褧嘉趣堂本及丁觐刻本,于五臣注、李善注详出有据,多有补充订正,存有注本原貌及旧式。遗憾的是,裴氏本原本六十卷,仅残存二十六卷,不足一半。今存明袁褧嘉趣堂本《六家文选》以裴氏本为底本进行翻刻,保存了裴氏本的基本面貌,在弥补裴氏本的残缺、整理校勘《文选》六臣注本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本《文选》 明嘉趣堂刻本《六文选》 袁褧
下载PDF
六家渡大桥通车
6
作者 齐跃生 《诗词月刊》 2017年第5期52-52,共1页
虎渡桥横车马喧,灯辉堤柳晓星环。 朝来应市阿哥爽,晚去探亲小妹欢。 志壮凝心追大梦,情倾聚力度重关。 遥看两岸风光美,更喜江城百态妍。
关键词 中国 当代文学 诗词 《六渡大桥通车》
原文传递
An Analysis of Changes in the Chinese Family Structur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n the Basis of the 2010 National Census Data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跃生 Lin Wanpi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4年第4期100-116,共17页
Changes in the Chinese family structure since 2000 are evident in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share of nuclear families; a considerable increase in the share of single- person families; and a rise rather than a fall... Changes in the Chinese family structure since 2000 are evident in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share of nuclear families; a considerable increase in the share of single- person families; and a rise rather than a fall in the share of linear families. Changes in urban family structure differ from those in rural areas. In the former, the share of nuclear families has fallen, with a marked rise in single-person families and a slight fall in linear families. In the latter, there has been quite a large fall in the share of nuclear families and an increase in the share of single-person and linear families. Changes in the secondary family structure also show some differences. Population mobility, number of children, population aging, and marriage and housing conditions have a marked effect on the evolution of family structure. In an era when small families are dominant, the government and various social organizations should enhance public services for families; review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o lessen the regional separation of workers from other family members; and create conditions for improving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mily structure sixth national census data social transformation urban-rural dispar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