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丽莎白·毕晓普和她的《六节诗》
1
作者 张琳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05-107,共3页
伊丽莎白·毕晓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是20世纪美国当代诗坛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旅行的问题》是诗人晚年的创作,其中很多诗表现了无所适从,一生漂泊的命运,其中《六节诗》(Sestina)就是这样一首诗歌,虽然是对客观描绘... 伊丽莎白·毕晓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是20世纪美国当代诗坛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旅行的问题》是诗人晚年的创作,其中很多诗表现了无所适从,一生漂泊的命运,其中《六节诗》(Sestina)就是这样一首诗歌,虽然是对客观描绘,但同样也渲染了诗人在心中寻找她向往的家这一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毕晓普 《六节诗》
下载PDF
伊丽莎白·毕肖普《六节诗》中流动意象的分析——从图形—背景理论的角度解读诗人的心灵创伤
2
作者 张嘉伦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44-45,48,共3页
伊丽莎白·毕肖普的童年充满动荡和残缺。在她还是个婴儿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她的母亲因此精神失常,在毕肖普5岁的时候就被送入精神病院直至终老。对她来说,童年的这一经历给她幼小的心灵所带来的创伤是无法估量的。在《六节诗》中... 伊丽莎白·毕肖普的童年充满动荡和残缺。在她还是个婴儿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她的母亲因此精神失常,在毕肖普5岁的时候就被送入精神病院直至终老。对她来说,童年的这一经历给她幼小的心灵所带来的创伤是无法估量的。在《六节诗》中,她遵循了诗歌传统而严谨的六行诗体,房子、祖母、孩子、火炉、年鉴、眼泪在每一句的末尾重复出现并且不断循环。本文旨在通过认知诗学理论下图形-背景的理论以及诗人对意象所使用的陌生化的手法,将流动的意象不断变为图形来了解诗人童年的创伤及在精神上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毕肖普 《六节诗》 图形-背景理论 流动意象 心灵创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