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搭界的“瓜葛”及其后——评邵丽中篇小说《刘万福案件》 被引量:1
1
作者 孔会侠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40-42,共3页
邵丽的小说体现的是传统现实主义的风格。在《刘万福案件》中,她让女作家的生活和刘万福、基层官员的生活相互瓜葛在一起,一方面想展示生活外在形态的宽度,另一方面想挖掘其内在制因的深度。这是河南作家社会现实关怀和文化语境思考的体... 邵丽的小说体现的是传统现实主义的风格。在《刘万福案件》中,她让女作家的生活和刘万福、基层官员的生活相互瓜葛在一起,一方面想展示生活外在形态的宽度,另一方面想挖掘其内在制因的深度。这是河南作家社会现实关怀和文化语境思考的体现,其意义指向了人们日常生存场中的民族文化、思维和人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万福案件》 现实主义 瓜葛 文化语境
下载PDF
文化中的人与人的文化塑造——《刘万福案件》的文化意蕴及其延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欢欢 《郑州师范教育》 2015年第1期67-70,共4页
《刘万福案件》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作家有意识地、敏锐地把刘万福的问题、刘万福们的问题、一个农民的问题升华为一个文化的问题进行探索,反映出作家所坚执的文学态度与立场。人都置身于特定文化中,具有个体主体性的人能进行自主的文... 《刘万福案件》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作家有意识地、敏锐地把刘万福的问题、刘万福们的问题、一个农民的问题升华为一个文化的问题进行探索,反映出作家所坚执的文学态度与立场。人都置身于特定文化中,具有个体主体性的人能进行自主的文化塑造与创制,这种文化自觉其实也是人的自觉。一个具有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作家理应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书写这种人的自觉。以此而言,当代中国文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中的人 人的文化塑造 文化意蕴 《刘万福案件》 人的自觉
原文传递
泥淖中的自救与度生——《刘万福案件》的文学伦理及其现实关怀
3
作者 高宇婷 《郑州师范教育》 2015年第1期71-74,共4页
文学伦理是作家的良心和脸,也是作家面对社会现实进行言说和书写的尺度与规范,作家关注并多维度地书写人的伦理状况,既充溢着作家浓郁的现实关怀愿望,也铸就和拓展着文学的道德维度。邵丽在《刘万福案件》中以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亮出鲜... 文学伦理是作家的良心和脸,也是作家面对社会现实进行言说和书写的尺度与规范,作家关注并多维度地书写人的伦理状况,既充溢着作家浓郁的现实关怀愿望,也铸就和拓展着文学的道德维度。邵丽在《刘万福案件》中以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亮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立场,通过其伦理表达,透视现实景象和人物情态,在丰富小说伦理内涵的同时更呈现了现实中的各种伦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 现实关怀 《刘万福案件》 自救 度生
原文传递
理想诉求的文学书写——《刘万福案件》旨趣之一
4
作者 黄婧 《郑州师范教育》 2015年第1期75-78,共4页
《刘万福案件》的文学意蕴深刻且具多向度,对于理想的书写与表现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作家以作品表达着属于自己的文学理想,而这里的每一种理想都对应着某种有待深入思索的人生姿态,其中也包括作家介入生活的姿态:县委书记周启生的... 《刘万福案件》的文学意蕴深刻且具多向度,对于理想的书写与表现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作家以作品表达着属于自己的文学理想,而这里的每一种理想都对应着某种有待深入思索的人生姿态,其中也包括作家介入生活的姿态:县委书记周启生的政治姿态是高蹈的,农民刘万福的进城姿态显得盲目,而作者的创作姿态是"倾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诉求 文学书写 《刘万福案件》 人生姿态
原文传递
欲语还休
5
作者 邵丽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F0002,共2页
作家对人以及人性的挖掘,使我们的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里,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延展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作家创造了生活,至少是丰富了生活。一部真正的小说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我不知道该如何定位这部小说,是法制或者法律类小... 作家对人以及人性的挖掘,使我们的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里,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延展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作家创造了生活,至少是丰富了生活。一部真正的小说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我不知道该如何定位这部小说,是法制或者法律类小说?与我之前的几篇相比,不管是《刘万福案件》还是《第四十圈》,这篇小说的法律框架更专业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语还休 《刘万福案件》 作者和读者 延展性 法律框架 丰富多彩 可能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