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荷尔德林的《判断与存在》与早期谢林 被引量:1
1
作者 佘诗琴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05-109,113,共6页
18世纪90年代初期在康德摧毁古典形而上学以后对能否建立一种基础哲学有过一场争论。谢林在他的"同一哲学"阶段试着将哲学最高原则置于比费希特的"我"更高的位置:在一个"绝对"中,这个"绝对"既... 18世纪90年代初期在康德摧毁古典形而上学以后对能否建立一种基础哲学有过一场争论。谢林在他的"同一哲学"阶段试着将哲学最高原则置于比费希特的"我"更高的位置:在一个"绝对"中,这个"绝对"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但同时也非二者,而是二者的绝对"同一"。谢林把这个"绝对"称为"我",并赋予它一种自我认识的关系。荷尔德林反对建立基础哲学,对荷尔德林而言,"存在"必须与"同一"区分开,他认为谢林把"存在"与最高意义上的同一性混淆了,并通过对判断与自我意识的批判试着在一切思考关系以外设定一个"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尔德林 谢林 德国唯心主义 同一 《判断与存在》
下载PDF
荷尔德林对费希特“绝对自我”的批判
2
作者 佘诗琴 《哲学分析》 2013年第5期50-61,198,共12页
18世纪90年代初期,存在着关于在康德摧毁古典形而上学以后能否建立一种基础哲学的争论。荷尔德林反对建立这种基础哲学,他从费希特的主体问题出发,认为费希特作为哲学原则的"我是我"不过是被描述成区分的意识。在对费希特的&q... 18世纪90年代初期,存在着关于在康德摧毁古典形而上学以后能否建立一种基础哲学的争论。荷尔德林反对建立这种基础哲学,他从费希特的主体问题出发,认为费希特作为哲学原则的"我是我"不过是被描述成区分的意识。在对费希特的"绝对自我"的批判中,他揭示出:意识只有通过"我"与自我的区分才可能,而主体和对象的区分不是最原初的,因为它的前提是一个既先于主体也先于客体的"统一体"——"存在";自我意识不能再被看作哲学推论的原则,"存在"也永远不能被意识所领会。荷尔德林通过对判断与自我意识的批判试着在一切思考关系以外设定一个"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尔德林 费希特 德国唯心主义 绝对自我 《判断与存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