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阐释学视角下《勒俄特依》文化元素英译研究
1
作者 刘冰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24期3-6,共4页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众多少数民族中,彝族是为数不多拥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具有极高研究价值。本文以阐释学视角分析了《勒俄特依》英译...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众多少数民族中,彝族是为数不多拥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具有极高研究价值。本文以阐释学视角分析了《勒俄特依》英译本中对人物名、植物名、颜色等文化元素的翻译,探究了其翻译技巧,以期为民族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借鉴,为民族典籍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勒俄特依》 文化元素 翻译技巧
下载PDF
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性创新——论彝族史诗剧《勒俄特依》中东西方文化的结合
2
作者 孙嘉蔚 《剧影月报》 2024年第6期24-25,共2页
《勒俄特依》是彝族人民一座永恒的精神之塔。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铭记者,以史为镜,借由鲜活的文字绘就了英雄的传奇、民族的荣光。在其壮丽的叙事中,史诗描绘了人类的伟大奋斗、无尽探索和不朽精神,呈现出神圣而雄壮的叙事景... 《勒俄特依》是彝族人民一座永恒的精神之塔。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铭记者,以史为镜,借由鲜活的文字绘就了英雄的传奇、民族的荣光。在其壮丽的叙事中,史诗描绘了人类的伟大奋斗、无尽探索和不朽精神,呈现出神圣而雄壮的叙事景观。史诗深深扎根于彝族文明的土壤,传递着文化的脉络。它不仅仅是一部故事,更是一段传承,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在史诗的世界里,英雄的壮举和民族的命运交织,从天地演变史到曲尼简谱,展现出生命的壮美与永恒,成为人类精神追求的永恒象征。《勒俄特依》的研究涉及彝族社会历史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的研究在民族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补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俄特依》 彝族社会 东西方文化 演变史 彝族人民 精神追求 史诗剧 叙事景观
下载PDF
民间信仰在活态史诗翻译中的叙事重构——以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英译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晶晶 穆雷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4-79,112,共7页
创世史诗是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民间信仰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的英译个案中,译者团队采用了民族志诗学的深度翻译方式,在副文本中以创世神话叙事为铺垫,结合生态批评、历史叙事和民俗叙事的视角,较为完... 创世史诗是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民间信仰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的英译个案中,译者团队采用了民族志诗学的深度翻译方式,在副文本中以创世神话叙事为铺垫,结合生态批评、历史叙事和民俗叙事的视角,较为完整地为目的语读者重构了彝族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灵魂崇拜、毕摩崇拜等民间信仰,为读者理解并欣赏创世史诗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创造了条件,也为创世史诗外译及民族民间文学外译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叙事重构 创世史诗 《勒俄特依》英译
下载PDF
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菊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0-64,136,共6页
凉山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藏、彝、汉一母同胞三兄弟的想象和描述既体现了对血缘的认同,同时也投射出了地缘空间的认知。在千百年的西南族群生存生产生活中,相互之间的血肉相连、地理空间分享形塑了史诗创作人群的认知和感悟,在史诗... 凉山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藏、彝、汉一母同胞三兄弟的想象和描述既体现了对血缘的认同,同时也投射出了地缘空间的认知。在千百年的西南族群生存生产生活中,相互之间的血肉相连、地理空间分享形塑了史诗创作人群的认知和感悟,在史诗中表达了彝族的自我溯源。《勒俄特依》通过兄弟的隐喻来表达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多民族或多族群逐渐形成了血脉亲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俄特依》 洪水故事 兄弟叙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文学地理学视阈下的凉山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子呷呷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3-187,共5页
《勒俄特依》是凉山彝族流传广泛的一部创世史诗。其中对天地万物的形成、人类的产生,彝族先民迁徙,以及其内部各支系之间的纷争都有着形象生动的描述。《勒俄特依》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它反映着凉山彝族人的地理认知、体现着独特的自... 《勒俄特依》是凉山彝族流传广泛的一部创世史诗。其中对天地万物的形成、人类的产生,彝族先民迁徙,以及其内部各支系之间的纷争都有着形象生动的描述。《勒俄特依》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它反映着凉山彝族人的地理认知、体现着独特的自然意象,并且受地理变迁的影响,其内容和风格也有着明显的变化。本文拟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对以上问题作些探究,以期了解凉山地理环境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俄特依》 凉山彝族 文学地理学 地理认知 自然意象
下载PDF
彝族史诗《勒俄特依》外译及彝文化国际传播研究
6
作者 赵洪娟 刘俊利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2023年第5期39-46,共8页
彝族少数民族诗人阿库乌雾与美国学者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联合创制了彝族四大创世史诗之一《勒俄特依》的首部英文全译本。该英译本在翻译路径、翻译底本选择、文化内涵传递、史诗活态特征观照等方面均有一定突破,客观遵循了... 彝族少数民族诗人阿库乌雾与美国学者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联合创制了彝族四大创世史诗之一《勒俄特依》的首部英文全译本。该英译本在翻译路径、翻译底本选择、文化内涵传递、史诗活态特征观照等方面均有一定突破,客观遵循了史诗的文化与特质。此外,译者并不局限于“为译而译”,而是基于彝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拓宽了该史诗的翻译价值,但翻译受众与效果等仍有一定局限。两位译者对于《勒俄特依》的翻译与推介为其他少数民族典籍外译及彝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路径参考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俄特依》 合作翻译 国际传播
下载PDF
彝族创世神话《勒俄特依》进化演变母题初探
7
作者 刘沛江 《民族艺林》 2013年第4期50-53,共4页
《勒俄特依》以神话和实际事物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说明天地的形成、万物的生长、山河的来源、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彝族的社会变迁和迁徙等。其进化演变不仅反映了人类(族群)的演变规律,还反映了原始先民认识的深化以及族群社... 《勒俄特依》以神话和实际事物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说明天地的形成、万物的生长、山河的来源、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彝族的社会变迁和迁徙等。其进化演变不仅反映了人类(族群)的演变规律,还反映了原始先民认识的深化以及族群社会的分化和演变等方面,这些共同构成了《勒俄特依》进化演变母题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勒俄特依》 进化演变
下载PDF
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原型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苏晓梅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0-175,共6页
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为我们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叙述的归纳、分析与思考,同时从原型批评的视角来观照其中的女神原型,对《勒俄特依》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新的认识和定位,最后总结出史诗传唱这些女性形象的... 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为我们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叙述的归纳、分析与思考,同时从原型批评的视角来观照其中的女神原型,对《勒俄特依》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新的认识和定位,最后总结出史诗传唱这些女性形象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创世史诗 《勒俄特依》 女性形象 女神原型
下载PDF
《勒俄特依》与凉山彝族文化探微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瓦铁 何刚 《凉山大学学报》 2001年第B12期99-106,共8页
著名古典的《勒俄特依》,主要思想内容源于古代彝民的鬼神观念、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宗教;源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直观认识等,故经大毕摩整理成册后,处处渗透,浓缩和淀积着凉山文化的基因,对彝族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勒俄特依》 凉山彝族文化 史诗 鬼神观念 原始宗教
下载PDF
《勒俄特依》文化背景试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巴且日火 杨慧云 《凉山大学学报》 2001年第B12期88-98,共11页
《勒俄特依》记录了彝族史诗文化由原始思维阶段进入理性认识时期,经历了神话时代和历史传说时代,产生了创世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及诸多亚神话。记录了彝族社会由母系制进入父系制到奴隶制阶级社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史诗丰富的... 《勒俄特依》记录了彝族史诗文化由原始思维阶段进入理性认识时期,经历了神话时代和历史传说时代,产生了创世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及诸多亚神话。记录了彝族社会由母系制进入父系制到奴隶制阶级社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史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变迁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俄特依》 文化背景 史诗 神话 理性认识 彝族
下载PDF
《勒俄特依》中的万物和谐研究
11
作者 姚春林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32-36,73,共6页
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章从《勒俄特依》描绘的人与神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民族间的关系四个角度解析彝族先民秉持的和谐思想,指出这一思想与“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传统儒家思... 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章从《勒俄特依》描绘的人与神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民族间的关系四个角度解析彝族先民秉持的和谐思想,指出这一思想与“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传统儒家思想高度一致,并已与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融合,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和人类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文化保障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勒俄特依》 和谐思想 中华民族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民族志翻译视角下《勒俄特依》英译研究
12
作者 王依婷 《品位·经典》 2021年第10期74-77,80,共5页
2019年,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英译本的问世,首次打破“民—汉—外”传统二度翻译模式,经过彝英合作模式的民族志翻译创立了少数族裔文化跨文明对话的可行范例,也是彝族文化“走出国门”的重要里程碑。
关键词 彝族口头文学 《勒俄特依》 对外译介 民族志翻译
下载PDF
“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下)──以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的“文本迻录”为例 被引量:37
13
作者 巴莫曲布嫫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2-40,共9页
彝族史诗的调查、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起步较晚,研究的基础也相对比较薄弱。这种局面与整个东西方学界关于“史诗”的概念和界定有直接的关联,也潜在地驱动了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两度发生的“大规模”的史诗“生产运动”。它... 彝族史诗的调查、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起步较晚,研究的基础也相对比较薄弱。这种局面与整个东西方学界关于“史诗”的概念和界定有直接的关联,也潜在地驱动了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两度发生的“大规模”的史诗“生产运动”。它们既为我国的史诗学建设提供了更丰富的学术资源,打开了更广阔的理论空间,同时也为后来的文本阐释、学理规范、田野实践建立了一种能动的反观视野,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史诗的文本形态、史诗的传承方式、史诗传统内部的基本叙事法则等问题带来了深刻的反思:⑴彝族史诗是怎样从乡土社会走入学者视域的;⑵反思史诗文本《勒俄特依》从本土社会的文化语境中被?译为汉文阅读和学术阐释的“民俗学过程”(folkloreprocess);⑶检讨《勒俄特依》文本及其相关的文本制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⑷说明“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的主要弊端以及相关学术史的批评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史诗 《勒俄特依》 “文本迻录” 民间叙事传统 格式化 文本制作 民俗学
原文传递
“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上)——以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的“文本迻录”为例 被引量:22
14
作者 巴莫曲布嫫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45,共7页
彝族史诗的调查、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起步较晚,研究的基础也相对比较薄弱 这种局面一则与整个东西方学界关于“史诗”的概念和界定有直接的关联,二则也潜在地驱动了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两度发生的“大规模”的史诗“生产运动... 彝族史诗的调查、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起步较晚,研究的基础也相对比较薄弱 这种局面一则与整个东西方学界关于“史诗”的概念和界定有直接的关联,二则也潜在地驱动了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两度发生的“大规模”的史诗“生产运动”它们既为我国的史诗学建设提供了更丰富的学术资源,打开了更广阔的理论空间,同时也为后来的文本阐释、学理规范、田野实践建立了一种能动的反观视野 因此,在国际彝学研究的学术走向中,简要回顾国内外几代学者对彝族文学传统与史诗直接地或间接地搜集、整理、翻译与评述.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线索:(1)彝族史诗是怎样从乡土社会走入学者视域的;(2)反思史诗文本《勒俄特依》从本土社会的文化语境中被追译为汉文阅读和学术阐释的“民俗学过程”(folklore process);(3)检讨《勒俄特依》文本及其相关的文本制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说明“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的主要弊端以及相关学术史的批评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史诗 《勒俄特依》 “文本迻录” “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 文本制作 学术反思 民俗学过程
原文传递
再读《勒俄特依》——从语境审视《勒俄特依》的文化根基 被引量:2
15
作者 史军 王成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5-107,共3页
《勒俄特依》中“勒俄”系彝语hnewo的音译,直译为“口耳相传”或“历史的真实模样”,“特依”意译为“书本”。笔者把创作语境、阅读语境、历史语境作为解读《勒俄特依》的切入点,从历史的层面评估其在理论建构中的真正价值,对《勒俄... 《勒俄特依》中“勒俄”系彝语hnewo的音译,直译为“口耳相传”或“历史的真实模样”,“特依”意译为“书本”。笔者把创作语境、阅读语境、历史语境作为解读《勒俄特依》的切入点,从历史的层面评估其在理论建构中的真正价值,对《勒俄特依》的负载内涵作尝试性的阐释,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理解结果———新的理论层面和精神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俄特依》 语境 彝族群 文化 史诗
原文传递
《勒俄特依》之“物” 被引量:1
16
作者 闫月珍 马海五达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55,共7页
《勒俄特依》之"物"包括两个维度,即器物和自然物。器物是由"人"制作而向外延伸出来的可及之物,它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具有巫术和仪式的意义;自然物是与"人"平行的"通灵之物",它通过一条虚... 《勒俄特依》之"物"包括两个维度,即器物和自然物。器物是由"人"制作而向外延伸出来的可及之物,它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具有巫术和仪式的意义;自然物是与"人"平行的"通灵之物",它通过一条虚构的血缘纽带与人建构起亲缘关系。以"物"的方法分析《勒俄特依》,有利于拓展彝族文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俄特依》 创世史诗 器物 自然物
原文传递
“五个在场”模式下彝族史诗翻译研究——以《勒俄特依》跨国合作英译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焦鹏帅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3,188,共9页
本文以马克·本德尔和阿库乌雾合译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2019)为例,探讨其选译背景、选译标准、译前准备、翻译过程、译后出版以及由此折射出的翻译伦理观。指出选取原汁原味的一手源文献,可尽量避免经过二语转换人为“格式化... 本文以马克·本德尔和阿库乌雾合译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2019)为例,探讨其选译背景、选译标准、译前准备、翻译过程、译后出版以及由此折射出的翻译伦理观。指出选取原汁原味的一手源文献,可尽量避免经过二语转换人为“格式化”的影响;“五个在场”的田野考察译前准备模式可使译者以研究者的身份近距离观察、体验和参与彝族叙事史诗的演述传统、场域和现实活态;译中探讨式跨国合作翻译模式为主译准确理解彝文原文提供了必要的方法保障。中美大学校际合作为我国彝族文学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制度基础;马克·本德尔“以译助研,以研促译”的治学方式以及这部诗集基于“五个在场”的田野考察的译前准备翻译模式与多方合作的译后出版过程,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外译与传播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实践上的启示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俄特依》 五个在场 探讨式合作翻译 田野考察 翻译伦理
原文传递
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的自然崇拜探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理解 《民族论坛》 2016年第6期52-56,共5页
彝族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很多神话都反映了自然崇拜,这些自然崇拜主要包括天神崇拜、天体崇拜和自然物崇拜。通过对这些神话故事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彝族的自然崇拜和人类自然崇拜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 彝族 《勒俄特依》 自然崇拜 史诗
原文传递
凉山彝族史诗《勒俄特衣》寻踪
19
作者 冯利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70-74,共5页
《勒俄特衣》是一部彝族古典长篇史诗,讲述天地万物的形成、人类及彝族的起源与发展、彝族祖先征服自然的斗争及迁徙定居的全部过程。近三十多年来,关于这部史诗在凉山彝族文化中的地位及其流传情况一直很少见诸文字,学术界对此知之不... 《勒俄特衣》是一部彝族古典长篇史诗,讲述天地万物的形成、人类及彝族的起源与发展、彝族祖先征服自然的斗争及迁徙定居的全部过程。近三十多年来,关于这部史诗在凉山彝族文化中的地位及其流传情况一直很少见诸文字,学术界对此知之不多。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情况,笔者于1987年夏秋之际到凉山地区进行调查,搜集到一些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衣》 凉山彝族 流传情况 史诗 学术界 起源 进行调查 征服自然 文字 祖先崇拜
下载PDF
《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译注及语言学研究》出版并获奖
20
作者 马海五牛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45,共1页
胡素华教授新著《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译注及语言学研究》于2020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并于2020年12月获北京市第16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该书是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译注与语言学研究的成果。分"译注"&... 胡素华教授新著《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译注及语言学研究》于2020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并于2020年12月获北京市第16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该书是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译注与语言学研究的成果。分"译注""语言学研究"两卷。"译注"以五行对照形式,对史诗进行了彝文、彝语拼音、国际音标、词汇释义、语法标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史诗 《勒俄特依》 特依 语言学研究 译注 国际音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