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悲凉之美——论萧红短篇小说《北中国》
1
作者 段玉红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1期46-49,共4页
崛起于三十年代的女作家萧红,以她的名篇《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奠定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六十多年来,人们津津乐道她的"萧红体"式的小说,而忽略了她作为左翼作家的某些"非左翼"化的作品。从她深沉的人... 崛起于三十年代的女作家萧红,以她的名篇《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奠定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六十多年来,人们津津乐道她的"萧红体"式的小说,而忽略了她作为左翼作家的某些"非左翼"化的作品。从她深沉的人生哲学中解读《北中国》,期望还原出一个更丰富的小说家萧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小说 萧红体 《北中国》 悲凉
下载PDF
皖南事变与《北中国》——试探萧红40年代作品的政治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东 《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41,共9页
萧红的《北中国》是一部回应皖南事变的作品,此前研究大都指出了这一关联,但未就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做出解读。《北中国》对皖南事变的回应,离不开香港地区在中国舆论场域中的特殊位置,也得益于这一时期萧红与关内东北流亡群体的亲近。... 萧红的《北中国》是一部回应皖南事变的作品,此前研究大都指出了这一关联,但未就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做出解读。《北中国》对皖南事变的回应,离不开香港地区在中国舆论场域中的特殊位置,也得益于这一时期萧红与关内东北流亡群体的亲近。《北中国》创作所体现出的“东北立场”,源于东北议题在抗战时期舆论场域中含义的变化,折射出了关内东北流亡群体共有的情感结构。而小说呈现出的“回忆诗学”面貌,代表了萧红以个人经验努力消化现实的努力,也意味着此时并不存在一股历史力量能够帮助萧红获得新的“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北中国》 皖南事变 作家群 左翼文学
原文传递
体验与记忆:有情的家国书写——论萧红的《北中国》 被引量:1
3
作者 钟灵瑶 《新文学评论》 2019年第2期85-90,共6页
'国……国亡了.我……我也……老了.你们还年青,你们去救国吧.我的老骨头再……再也不中用了.我是个老亡国奴,我不会眼见你们把日本旗撕碎,等着我埋在坟里……也要把中国旗子插在坟顶,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 '国……国亡了.我……我也……老了.你们还年青,你们去救国吧.我的老骨头再……再也不中用了.我是个老亡国奴,我不会眼见你们把日本旗撕碎,等着我埋在坟里……也要把中国旗子插在坟顶,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不……不是亡……亡国奴……'①相较于三十年代初期的创作,萧红在四十年代书写战争的方式和角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生死场》中不乏正面、直接地描述战争的交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三月》 《北中国》 内视角 抗日英雄 革命伦理 沈从文 非意愿记忆 庸常化 《呼兰河传》 家庭伦理 隐含作者 皖南事变
原文传递
斯文·赫定与翁文灏--兼论斯文·赫定与地质调查所的交流与合作
4
作者 王新春 曾庆盈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102,共14页
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20世纪20至40年代交往密切,共同推动了地质调查所与斯文·赫定在中瑞西北科学考察、西北科学考查团研究论著出版、编制中国西北地图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文章利用瑞典国家档案馆... 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20世纪20至40年代交往密切,共同推动了地质调查所与斯文·赫定在中瑞西北科学考察、西北科学考查团研究论著出版、编制中国西北地图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文章利用瑞典国家档案馆藏未刊斯文·赫定档案文献资料,以翁文灏与斯文·赫定的往来通信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其他与地质调查所相关的档案材料,论述二人20余年的交往,可揭示长期不为人所知的最早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协议全貌,以及后西北科学考察时代的中瑞科学合作与交流,为西北科学考查团、地质调查所及其中国地图史研究提供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文·赫定 翁文灏 地质调查所 西科学考查团 中国古生物志》 地图
下载PDF
英语专栏
5
《中国电梯》 2006年第6期58-59,共2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