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十七史商榷》之“商榷”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玲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0-123,共4页
关键词 《十七商榷》 《廿二札记》 《考异》 乾嘉时期 《札记》 王鸣盛 钱大昕 李慈铭
下载PDF
《十七史商榷》的历史考据学方法与成就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连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9-42,共4页
《十七史商榷》是清代三大考史名著之一。以往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其史学思想、史学观点以及校勘学、目录学、历史编纂学等方面,而忽略了历史考据的本身。以其中有关考史的优良方法与突出成就为切入点,总结王鸣盛对历史考据学... 《十七史商榷》是清代三大考史名著之一。以往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其史学思想、史学观点以及校勘学、目录学、历史编纂学等方面,而忽略了历史考据的本身。以其中有关考史的优良方法与突出成就为切入点,总结王鸣盛对历史考据学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商榷》 王鸣盛 考据学
下载PDF
浅论《十七史商榷》中的“议论”、“褒贬”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玲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14-118,共5页
《十七史商榷序》明确反对对史书的“议论褒贬”,但《十七史商榷》对典制史事的议论褒贬不在少数,二者并不矛盾。王鸣盛反对的是那种热衷于评论、不辨史实真伪的“议论褒贬”。其主旨是突出《十七史商榷》考据成就,同时也体现了乾嘉时... 《十七史商榷序》明确反对对史书的“议论褒贬”,但《十七史商榷》对典制史事的议论褒贬不在少数,二者并不矛盾。王鸣盛反对的是那种热衷于评论、不辨史实真伪的“议论褒贬”。其主旨是突出《十七史商榷》考据成就,同时也体现了乾嘉时代的“求实”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鸣盛 《十七商榷》 “议论褒贬”
下载PDF
《十七史商榷》史评问题新论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冬冬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99-102,共4页
在分析考察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史论的性质和数量的基础上,认为《十七史商榷》是一部著述思想和著述体例存在矛盾的史考类著作。分析了《十七史商榷》中史评产生的原因,并对《十七史商榷》中的史评作了新的评价。
关键词 王鸣盛 《十七商榷》
下载PDF
析《十七史商榷》的学术成就及其局限
5
作者 刘玲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7-182,共6页
《十七史商榷》是乾嘉时期的考史名著。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校勘错讹,考证史事,为史学研究正本清源;二是诠蒙解滞,指示治学门径,开导后学;三是不囿成见,评论史家、史书得失,分析史事是非曲直,发前人之覆;四是引古筹今,经世... 《十七史商榷》是乾嘉时期的考史名著。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校勘错讹,考证史事,为史学研究正本清源;二是诠蒙解滞,指示治学门径,开导后学;三是不囿成见,评论史家、史书得失,分析史事是非曲直,发前人之覆;四是引古筹今,经世致用。其不足之处是考订存在疏漏,史事存疑较多以及评论尖刻失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鸣盛 《十七商榷》 学术成就 局限性
下载PDF
《十七史商榷》校史得失例测——兼略议廿四史校点本的漏校现象
6
作者 林文锜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89年第6期16-19,共4页
清代学者王鸣盛曾遍校十七史,今初步统计,其《十七史商榷》保留的校例约有千条之多.笔者为此曾探讨过《商榷》中校勘系统的整体结构问题.但接下来产生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大量的校例,其具体得失究竟如何呢?由于材料和技术的原因,这很难予... 清代学者王鸣盛曾遍校十七史,今初步统计,其《十七史商榷》保留的校例约有千条之多.笔者为此曾探讨过《商榷》中校勘系统的整体结构问题.但接下来产生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大量的校例,其具体得失究竟如何呢?由于材料和技术的原因,这很难予以精确的回答.但在建国后的正史校点活动中,《商榷》曾是参考书之一,因此本文的例测即以《商榷》跟校点本对照,并以此为基准,进一步举例对《商榷》校史的得失作一简略的分析评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点本 《十七商榷》 王氏 中校 张元济 将军 地理志 分析评议 校书
下载PDF
析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著作特色
7
作者 刘玲 《广西社会科学》 2007年第4期99-103,共5页
《十七史商榷》在主旨、结构、内容、笔法、治史方法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著作特色,具体表现为:主旨鲜明,求实为本;结构合理,条分缕析;突出“商榷”,考论兼俱;见解独具,识断决然;钩稽贯串,动态考察。
关键词 王鸣盛 《十七商榷》 著作特色
下载PDF
《十七史商榷》“求实观”摭谈
8
作者 刘玲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72-76,共5页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对“求实观”的孜孜以求深刻体现在其序文、考证和史评三方面。序文声明了其“求实”宗旨;考证目的在于究“史文”之实;史评则应以史书能否“著其实”为裁量标尺。
关键词 王鸣盛 《十七商榷》 求实观 序文 考证
下载PDF
中国历史文选应有《十七史商榷》的一席之地
9
作者 刘玲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38-40,57,共4页
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是清代乾嘉考据学著作中的考史代表作,无论是在为学生提供学史入门的途径、培养学生治史的基本技能方面,还是在符合文选的选文标准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优势,作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材是适宜的。
关键词 《十七商榷》 文选 教学目的 选材标准
下载PDF
论《十七史商榷》的“经世”意识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玲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52,共6页
清初倡导的实学仍为多数乾嘉学者所继承,但其内涵以及分析视角则有所变化。由于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乾嘉学者已不可能像清初那样高扬"经世致用"旗帜,但其著作中不乏"经世"内容。王鸣盛代表作《十七史商榷》虽以... 清初倡导的实学仍为多数乾嘉学者所继承,但其内涵以及分析视角则有所变化。由于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乾嘉学者已不可能像清初那样高扬"经世致用"旗帜,但其著作中不乏"经世"内容。王鸣盛代表作《十七史商榷》虽以考史为重点,但并未放弃史学的基本功用,其考据注重涉及国计民生方面的内容,评论历史人物、事件也从社会现实出发,折射出强烈的"经世"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鸣盛 《十七商榷》 “经世”意识
下载PDF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的目录学思想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永伟 谢琛 《黑龙江史志》 2011年第5期38-39,共2页
清代乾嘉年间学者王鸣盛的代表性著作《十七史商榷》不仅有着丰富的史学思想,其中所包含的目录学思想同样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四个方面充分肯定了王鸣盛及著作《十七史商榷》在目录学领域的地位。希望能对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 王鸣盛 目录学 《十七商榷》
下载PDF
简论《十七史商榷》
12
作者 单远慕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107-109,114,共4页
一 《十七史商榷》是清代的一部史学名著。作者王鸣盛(1722—1797),字风喈,又字礼堂。自号西庄,晚年又改号西沚。他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一生著作很多,除《十七史商榷》以外,所写的《尚书后案》和《蛾术编》也很有名。但《十七史... 一 《十七史商榷》是清代的一部史学名著。作者王鸣盛(1722—1797),字风喈,又字礼堂。自号西庄,晚年又改号西沚。他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一生著作很多,除《十七史商榷》以外,所写的《尚书后案》和《蛾术编》也很有名。但《十七史商榷》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十七史商榷》全书一百卷。其写作体例是杂记式的,每卷都分若干小标题,全书共有小标题1987个,有些小标题下又分若干段或若干条。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引用了四百余种大小不同的著名典籍和许多碑传拓片,论述了数千个问题,几乎涉及到这十几部正史的各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商榷》 王鸣盛 《旧唐书》 小标题 王叔文 安汉 太祖 鲍宣
下载PDF
从《十七史商榷》看王鸣盛品评历史人物的特点
13
作者 刘玲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5-128,共4页
清代乾嘉考据学家王鸣盛的考史著作《十七史商榷》虽以考史为主,但其中也穿插一些史论内容。或先考证史实,然后对其议论;或直接议论历史人物和评论历史事迹;或以述代论,因此构成了《十七史商榷》“史”、“论”兼俱的特色。其中,... 清代乾嘉考据学家王鸣盛的考史著作《十七史商榷》虽以考史为主,但其中也穿插一些史论内容。或先考证史实,然后对其议论;或直接议论历史人物和评论历史事迹;或以述代论,因此构成了《十七史商榷》“史”、“论”兼俱的特色。其中,评骘各家书法义例和品评历史人物是其重点。本文拟对王鸣盛品评历史人物的特点作一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商榷》 人物 王鸣盛 品评 乾嘉考据学 事迹
下载PDF
《宋书·蔡兴宗传》以女妻姊之孙辨析——《十七史商榷》摘误一例
14
作者 曹文柱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25-27,共3页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是清季古史考释名著之一。王氏自称“摩研排缵、二纪余年”,为十七部正史“改伪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路驳,以成是书。”王书成就很大,对后学启宜颇多。但王氏为人性格偏激,自以为是,...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是清季古史考释名著之一。王氏自称“摩研排缵、二纪余年”,为十七部正史“改伪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路驳,以成是书。”王书成就很大,对后学启宜颇多。但王氏为人性格偏激,自以为是,此风羼入著述,因而某些结论不免主观武断,该书卷六十“以女妻姊之孙”条即是一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商榷》 王鸣盛 宋书 王氏 清季 释名 脱文 性格 典制
下载PDF
新文科建设与目录学学科发展——第七届全国目录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培旺 《图书情报知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07,120,共7页
目录学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学科,是宝贵的中华学术文化遗产。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指出“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1],肯定了目录学在学术中的重要地位。20世纪的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书目实践、学科发展方面取得了进展,发挥了不... 目录学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学科,是宝贵的中华学术文化遗产。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指出“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1],肯定了目录学在学术中的重要地位。20世纪的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书目实践、学科发展方面取得了进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叶以来,高校的目录学核心课程缩减,目录学在教育体系中的比重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录学 文科建设 《十七商榷》 王鸣盛 学术研究 不可替代 文化遗产 核心课程
下载PDF
王鸣盛论史的卓识——以六朝政治、军事地理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施建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8-144,共7页
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中有大量关于六朝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既有关于这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的三吴、京口、水道、山越等问题的综合研究 ,又有围绕两淮地区所辖州及治所的变迁 ,并借此揭示出汉迄隋之际南北冲突与交融的... 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中有大量关于六朝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既有关于这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的三吴、京口、水道、山越等问题的综合研究 ,又有围绕两淮地区所辖州及治所的变迁 ,并借此揭示出汉迄隋之际南北冲突与交融的深层内涵 ,还有对长江中、上游历史地位的考察等 ,体现了他从地理条件上看政治兴亡得失的治史旨趣。不仅对我们研究魏晋南北朝史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鸣盛 《十七商榷》 六朝时期 政治中心 军事地理 民族关系 体例 南北冲突
下载PDF
王鸣盛对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的贡献 被引量:3
17
作者 许苏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7-62,共6页
在史学宗旨上,王鸣盛坚决拒斥孔子的“《春秋》笔削大义微言”和宋明儒家的“驰骋议论,以明法戒”的传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求真为最高目的的史学宗旨;在史学方法论上,系统论说了“考其典制之实”和“考其事迹之实”的实证方法;在史论... 在史学宗旨上,王鸣盛坚决拒斥孔子的“《春秋》笔削大义微言”和宋明儒家的“驰骋议论,以明法戒”的传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求真为最高目的的史学宗旨;在史学方法论上,系统论说了“考其典制之实”和“考其事迹之实”的实证方法;在史论方面,王鸣盛亦一反儒家传统观念,依据历史事实,为范晔、初唐四杰、永贞革新、甘露之变、温廷筠和李商隐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翻案,表现出不同凡俗的论史卓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鸣盛 《十七商榷》 卓识 近代 转型
下载PDF
王鸣盛历史地理考证的理性探求 被引量:1
18
作者 施建雄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1-125,134,共6页
清乾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王鸣盛的历史地理考证成就卓著 ,方法精当 ,既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导下的细密考证 ,更有综合、归纳、概括和提高的分析研究。尤其可贵的是王鸣盛把历史地理的考证与总结历史上的治乱兴衰结合起来 ,故此重视研究地... 清乾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王鸣盛的历史地理考证成就卓著 ,方法精当 ,既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导下的细密考证 ,更有综合、归纳、概括和提高的分析研究。尤其可贵的是王鸣盛把历史地理的考证与总结历史上的治乱兴衰结合起来 ,故此重视研究地理条件在王朝盛衰中所起的作用 ,研究人地辩证关系与王朝之兴亡、都城迁徙与中国历史大势之变迁等问题。以上诸项 ,充分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治史旨趣和理性探求精神 ,迄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方法论上的启迪意义 ,值得我们珍视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鸣盛 《十七商榷》 《蛾术编》 地理考证
下载PDF
清代史家视野下传统史学的得与失
19
作者 施建雄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45-49,共5页
清代史家王鸣盛的代表作《十七史商榷》中,包含了他对司马迁到欧阳修等一系列史家的史学思想,以及《史记》至《新五代史》十九部正史中有关历史撰述方面的精辟论述,既显示了其研究领域之宽广,又展现了一位史学名家对历史著述的关注与热... 清代史家王鸣盛的代表作《十七史商榷》中,包含了他对司马迁到欧阳修等一系列史家的史学思想,以及《史记》至《新五代史》十九部正史中有关历史撰述方面的精辟论述,既显示了其研究领域之宽广,又展现了一位史学名家对历史著述的关注与热忱。王鸣盛探讨历代史家思想之旨趣,以及对历史著述者主体意识的着力开掘,值得我们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鸣盛 《十七商榷》 家思想 撰述
下载PDF
晚清民国时期《廿二史剳记》教育功能考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云燕 谢贵安 《人文论丛》 CSSCI 2016年第2期134-141,共8页
《廿二史劄记》(简称《劄记》)是赵翼的史学代表作,与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并称'乾嘉三大史学名著'。三书虽皆以正史为研究对象,治学取向却不尽相同。钱、王两人走偏重考据的路线,重在校勘文字和订... 《廿二史劄记》(简称《劄记》)是赵翼的史学代表作,与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并称'乾嘉三大史学名著'。三书虽皆以正史为研究对象,治学取向却不尽相同。钱、王两人走偏重考据的路线,重在校勘文字和订正个别史实。赵翼另辟蹊径,重在传递一种读书、治学的方法。清人的一般评判'大抵最推重钱,王次之,赵为下'~①。自晚清开始,《劄记》启蒙后学的教育价值逐渐被发掘。它不仅成为诸多学人推荐的史学入门读物,还被应用到历史教学实践中,显示出独特的教育意义。然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廿二劄记》 王鸣盛 廿二考异 《十七商榷》 吕思勉 学大家 晚清民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