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二怒汉》与《十二公民》:中美电影轴线关系及审美差异比较
1
作者 阎瑾 《影视制作》 2023年第4期46-54,共9页
轴线原则是指在对话中双方的正反打镜头剪切时,摄影机始终处于二者之间假象轴线的一侧,该法则以其视知觉缝合效果成为经典好莱坞电影语言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西德尼·吕美特1957年的《十二怒汉》在封闭空间中合理有效地表现了众多人... 轴线原则是指在对话中双方的正反打镜头剪切时,摄影机始终处于二者之间假象轴线的一侧,该法则以其视知觉缝合效果成为经典好莱坞电影语言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西德尼·吕美特1957年的《十二怒汉》在封闭空间中合理有效地表现了众多人物的对话场景,也因此成为轴线关系及其原则最具代表性的运用实例。之后《十二怒汉》被多国翻拍,其中,中版的《十二公民》秉持着以演员为主的戏人理念将对立的轴线关系消解为人物的独白式表演,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在电影语言运用与影像审美层面上的民族文化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线关系 《十二怒汉 《十二公民》
下载PDF
论《十二怒汉》的话题控制及语用推理艺术 被引量:4
2
作者 袁庆锋 淮艳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3-104,共2页
本文借助于淡化除言语辩论之外的所有场景设计的美国经典法律电影《十二怒汉》,结合话题控制理论、语用推理理论以及语境理论,梳理无法律教育背景的12名陪审员在行使具有法律效力的犯罪嫌疑人有罪无罪裁决权力时,如何用语言思维形式及... 本文借助于淡化除言语辩论之外的所有场景设计的美国经典法律电影《十二怒汉》,结合话题控制理论、语用推理理论以及语境理论,梳理无法律教育背景的12名陪审员在行使具有法律效力的犯罪嫌疑人有罪无罪裁决权力时,如何用语言思维形式及其推理说服思路,完成一致同意的有罪或无罪裁决的共同司法使命,旨在剖析电影的话题设计与人物话语的语用推理魅力,从而彰显电影剧本言语安排的巧思妙想,烘托小场景大空间的电影语言艺术延伸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电影 《十二怒汉 话题 语用推理
下载PDF
俄罗斯电影《十二怒汉》的社会与文化透视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雅君 郭君怡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5年第9期89-90,共2页
本文以俄罗斯电影《十二怒汉》为例,剖析导演米哈尔科夫50年后翻拍美版同名电影所蕴含的俄罗斯文化,分析电影中所反映的民族冲突、社会问题及人文情怀。米哈尔科夫对民族,对历史,对个人的深切关注,反映了其时代风云变幻中的民族形象与... 本文以俄罗斯电影《十二怒汉》为例,剖析导演米哈尔科夫50年后翻拍美版同名电影所蕴含的俄罗斯文化,分析电影中所反映的民族冲突、社会问题及人文情怀。米哈尔科夫对民族,对历史,对个人的深切关注,反映了其时代风云变幻中的民族形象与民族性格的深刻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怒汉 俄罗斯电影 民族冲突
下载PDF
俄罗斯人如何超越战争记忆?——电影《十二怒汉:大审判》的媒介尝试 被引量:1
4
作者 肖建飞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91-93,共3页
车臣战争是当代俄罗斯政治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事件,其影响之一就是战争给俄罗斯国民带来的心理伤害。电影《十二怒汉:大审判》的创作背景是车臣战争,作为影像媒介,该片却是超越战争记忆的成功尝试。引发观影者反思的问题是俄罗斯的社会... 车臣战争是当代俄罗斯政治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事件,其影响之一就是战争给俄罗斯国民带来的心理伤害。电影《十二怒汉:大审判》的创作背景是车臣战争,作为影像媒介,该片却是超越战争记忆的成功尝试。引发观影者反思的问题是俄罗斯的社会危机,焦虑之源可否变为希望所在?俄罗斯人是否有能力抵御歧视和仇恨,重建社会团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怒汉 大审判》 车臣战争 社会危机 焦虑 希望
下载PDF
电影《十二怒汉》的叙事分析与精神诠释
5
作者 谭武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129-131,共3页
《十二怒汉》是一部堪称经典的电影作品,影片在短短90分钟内通过12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向观众讲述了一起谋杀案的始末,并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展示了12个人物的性格、思想和心路历程。影片在揭示美国陪审团运作过程、凸显美国司法制度公正的... 《十二怒汉》是一部堪称经典的电影作品,影片在短短90分钟内通过12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向观众讲述了一起谋杀案的始末,并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展示了12个人物的性格、思想和心路历程。影片在揭示美国陪审团运作过程、凸显美国司法制度公正的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微缩的人生百态图,让人观影时心潮澎湃、久久思索。本文将对影片中通过对白推进剧情的叙事手法进行分析,并解读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从观众心理的角度分析影片传递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怒汉 陪审团 制度 从众心理
下载PDF
“怒”的交锋与衍变——俄版电影《十二怒汉》大审判中“怒”的解析
6
作者 沈兆文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09-112,共4页
俄版《十二怒汉》中,有对民族偏见的怒气,有对个人生活不满的怒气。电影通过对12位陪审团成员"怒"的描述,反映了人物的内在性格特征和心理变化过程。只有抛弃因偏见而产生的怒气,发现内心的善良,追求法律的公平正义,才能得到... 俄版《十二怒汉》中,有对民族偏见的怒气,有对个人生活不满的怒气。电影通过对12位陪审团成员"怒"的描述,反映了人物的内在性格特征和心理变化过程。只有抛弃因偏见而产生的怒气,发现内心的善良,追求法律的公平正义,才能得到内心的安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怒汉 怒气 仁慈 法律 偏见
下载PDF
《十二怒汉》话语情态的人际意义解读——以八号陪审员的话语为例
7
作者 傅翀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38-39,共2页
英语专业《现代大学英语》第三册课文《十二怒汉》取自同名电影剧本。该剧本藉以十二个陪审员讨论一个谋杀案的故事,反映美国陪审员制度和司法公正这一主题。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理论,对八号陪审员的话语情态进行分析,发现他的话... 英语专业《现代大学英语》第三册课文《十二怒汉》取自同名电影剧本。该剧本藉以十二个陪审员讨论一个谋杀案的故事,反映美国陪审员制度和司法公正这一主题。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理论,对八号陪审员的话语情态进行分析,发现他的话语承载了凸显陪审员应有的责任、增加证据合理疑点的可信度和巧妙引发辩论的人际意义,有效地反映了作者意欲表达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态 《十二怒汉 人际意义
下载PDF
为了所有的人,关于每一个人——评米哈尔科夫的《十二怒汉》 被引量:3
8
作者 周琼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0-71,共2页
米哈尔科夫的作品一直充满了浓厚的俄罗斯人道主义关怀。该部电影的海报上写有为了所有的人,关于每一个人。这一句宣传语点破了影片的核心——人。《十二怒汉》探讨了三个命题:战争、自由、社会责任,导演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 米哈尔科夫的作品一直充满了浓厚的俄罗斯人道主义关怀。该部电影的海报上写有为了所有的人,关于每一个人。这一句宣传语点破了影片的核心——人。《十二怒汉》探讨了三个命题:战争、自由、社会责任,导演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提醒人们应该如何正确理性地对待战争后的社会,如何公正地对待人,如何看待自由,应该怎样去保障自由的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怒汉 自由 责任
下载PDF
影片《十二怒汉》意识形态的隐性运作 被引量:2
9
作者 朱萍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9-52,共4页
美国影片《十二怒汉》曾荣获的众多奖项和其倡导的正义、良知,几乎掩盖了影片的其他瑕疵,创作者保证了影片意识形态的运作未被识破。观众观看影片时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影片灌输的意识形态倾向,即美国陪审团制度值得肯定。本文借用法国《... 美国影片《十二怒汉》曾荣获的众多奖项和其倡导的正义、良知,几乎掩盖了影片的其他瑕疵,创作者保证了影片意识形态的运作未被识破。观众观看影片时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影片灌输的意识形态倾向,即美国陪审团制度值得肯定。本文借用法国《电影手册》编辑部分析《约翰·福特的〈少年林肯〉》的方法,深入影片叙事背后,通过分析其叙事策略及其漏洞,逐步剥离出影片的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和深藏的意识形态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怒汉 意识形态 隐性运作 询唤
下载PDF
论《十二怒汉》电影中的主题诠释及价值观体现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彤 《戏剧之家》 2018年第9期115-116,共2页
电影《十二怒汉》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真相的尊重,以9号陪审员——一位老绅士和4号股票经纪人陪审员为例,对电影主题进行分析。同时展现了美国的陪审团制度,在美国司法体制下,陪审团一致商讨后得出notguilty的结论。
关键词 《十二怒汉 生命 真相 陪审团 价值观
下载PDF
由《十二怒汉》对西方陪审团的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雪地 《神州》 2012年第08Z期160-160,共1页
经典影片总有我们一次次回味的理由,《十二怒汉》即是。法律电影是传播法律知识的媒介,值得每一位法律人去研究探讨。本文通过对影片的理解来对西方司法制度中的陪审团制度进行说明和论述。
关键词 《十二怒汉 法律电影 陪审团
下载PDF
俄版《十二怒汉》的主要矛盾和历史成因
12
作者 贺知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9-142,共4页
2007年,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拍摄了电影《12》(又名《十二怒汉》)。这部电影是一部翻拍作品,改编自美国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所拍摄的同名经典法律电影。这部电影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力,情节震撼人心。透过这部电影,我们将去... 2007年,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拍摄了电影《12》(又名《十二怒汉》)。这部电影是一部翻拍作品,改编自美国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所拍摄的同名经典法律电影。这部电影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力,情节震撼人心。透过这部电影,我们将去探索电影所反映的主要矛盾,并且通过这些矛盾来分析历史成因。这种追溯源头的方法,让我们除了关注绚丽的画面、精湛的演技、紧凑的剧情,更让我们认识到现象背后的历史原因和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怒汉 主要矛盾 历史成因
下载PDF
案例研究两则:关于电影《十二怒汉》
13
作者 李一鸣 朱素梅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4年第3期82-85,共4页
美国电影《十二怒汉》被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汕头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批判性思维课堂用作学生讨论的典型案例。批判性思维专家恩尼斯曾说"这部电影中体现出来的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和体会。[1]"本文是汕头大... 美国电影《十二怒汉》被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汕头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批判性思维课堂用作学生讨论的典型案例。批判性思维专家恩尼斯曾说"这部电影中体现出来的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和体会。[1]"本文是汕头大学李一鸣助教的案例教学思考,以及中国政法大学朱素梅老师整理的部分学生关于电影《十二怒汉》的评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怒汉 假两难 批判性思维 公民社会
下载PDF
《十二怒汉》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视听表达
14
作者 黄力力 武艳楠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第18期224-226,共3页
《十二怒汉》中美两版的画面各有优势,虽然有黑白和彩色之分,但这不会使任何一版逊色。《十二怒汉》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它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而作为翻版的《十二公民》,在保留原版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本土... 《十二怒汉》中美两版的画面各有优势,虽然有黑白和彩色之分,但这不会使任何一版逊色。《十二怒汉》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它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而作为翻版的《十二公民》,在保留原版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编,在传达原版思想理念的同时,添加了国内特有的视听元素,能令观众耳目一新,有所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怒汉 《十二公民》 文化差异 视听语言 场面调度
下载PDF
从电影《十二怒汉》看理性的复归——被证实的不一定是真实的
15
作者 肖云逸 《品位·经典》 2021年第10期24-26,34,共4页
胡塞尔认为超验的现象学是一种纯粹意识内的存在,是哲学家理解了最初起源作用的主体。虽然强调纯粹内在,但是并不意味着抛弃外在的客观,而是从客观回到认知的主体中去。理性是一种全面的理性,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肯定,也应给予人生的意义... 胡塞尔认为超验的现象学是一种纯粹意识内的存在,是哲学家理解了最初起源作用的主体。虽然强调纯粹内在,但是并不意味着抛弃外在的客观,而是从客观回到认知的主体中去。理性是一种全面的理性,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肯定,也应给予人生的意义,最终指向人生的完满性。说到底,这依旧是一种回归人性,关于人的复归。理性的片面化即会导致抛弃意识的实证主义与忽视外在世界的心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怒汉 理性 实证主义 现象学
下载PDF
浅析美国陪审团制度下排除合理怀疑原则的运用——以影片《十二怒汉》为切入点
16
作者 黄超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9期41-43,共3页
本文以电影《十二怒汉》为切入点展现了美国陪审团制度下排除合理怀疑原则的运用过程,并主要从排除合理怀疑的三个运作要素以及重要运用价值分析了美国陪审团制度下排除合理怀疑原则的运用。而排除合理怀疑原则的三个决定性运作要素包... 本文以电影《十二怒汉》为切入点展现了美国陪审团制度下排除合理怀疑原则的运用过程,并主要从排除合理怀疑的三个运作要素以及重要运用价值分析了美国陪审团制度下排除合理怀疑原则的运用。而排除合理怀疑原则的三个决定性运作要素包括证伪法、经验法则、心理要素,运用排除合理怀疑原则对防止冤假错案有重要的运用价值,是无罪推定原则的重要环节,体现了对生命与人权的敬畏与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陪审团制度 排除合理怀疑原则 运作要素 《十二怒汉
下载PDF
“法庭片”的本土化改造与“现代性”问题——论《十二怒汉》的跨文化改编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旭光 李雨谏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0-143,共4页
在美国好莱坞于1957年推出《十二怒汉》(12 Angry Men)之后,陆续出现了"仿写"该片的日本的《12个温柔的日本人》(1991)、俄罗斯的《十二怒汉:大审判》(2007)、中国的《十二公民》(2014)等。这种一部电影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 在美国好莱坞于1957年推出《十二怒汉》(12 Angry Men)之后,陆续出现了"仿写"该片的日本的《12个温柔的日本人》(1991)、俄罗斯的《十二怒汉:大审判》(2007)、中国的《十二公民》(2014)等。这种一部电影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创作改编,构成为一个具有"征候性"的有趣的文化现象。为什么一个张扬美国民主与法治精神的庭审片亚类型,在新世纪前后,竟不约而同地在作为异域文化、"他者"国度的非欧美国家引发了一场重写或改编的"热潮"。本文通过对美国、俄罗斯、中国三部电影"跨文化改编"现象的比较分析,研究改编背后美国、俄罗斯、中国的不同的现实语境、文化逻辑与意识形态表达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怒汉《十二公民》原型 本土化 司法精神 评审团 现代性
原文传递
空间视角下审视《十二怒汉》的主题取向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毅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5-56,共2页
《十二怒汉》是美国剧作家Reginald Rose的独幕剧,作家聚焦在12个陪审员对一起凶杀案所作最后的裁定,一个18岁的贫民窟少年被指控为凶手。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为研究的视角,笔者试图审视作者是如何利用"空间"来完成他在该独... 《十二怒汉》是美国剧作家Reginald Rose的独幕剧,作家聚焦在12个陪审员对一起凶杀案所作最后的裁定,一个18岁的贫民窟少年被指控为凶手。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为研究的视角,笔者试图审视作者是如何利用"空间"来完成他在该独幕剧中的叙述的,而叙事析出的主题取向更是研究的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 空间理论 《十二怒汉 主题
原文传递
论西德尼·吕美特《十二怒汉》的“原型—模式”与“法”的内涵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国威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6-61,共6页
'十二怒汉'这个电影群像最早出现于美国导演西德尼·吕美特1957年执导的电影《十二怒汉》,60年以来已演变出不同语言的多部影视作品,在多个国家上映,影响深远。本文以西德尼·吕美特的《十二怒汉》为例,通过文艺学与电... '十二怒汉'这个电影群像最早出现于美国导演西德尼·吕美特1957年执导的电影《十二怒汉》,60年以来已演变出不同语言的多部影视作品,在多个国家上映,影响深远。本文以西德尼·吕美特的《十二怒汉》为例,通过文艺学与电影学理论所嫁接而成的'原型-模式'理论,找到《十二怒汉》的通用'密码'。所谓的'原型-模式'理论,实际上是从庞杂的影像文本背后,去寻找到它内核里简单的、可供复制的操作模式。以此,通过'原型-模式'理论去考察西德尼·吕美特的《十二怒汉》的起源、发展、主题、叙事风格以及'法'的内涵等,可以发现,这是一部警世寓言的作品,能为其他国家的导演改编提供一个可以复制的'经典范式',成为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代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怒汉 主题 叙事风格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作为对话游戏的电影:《十二怒汉》及其改编电影分析
20
作者 高琼 《明日风尚》 2017年第2期317-318,共2页
电影是具有创造力与超越性的对话游戏。《十二怒汉》及其改编电影在电影内部、电影与画面外世界以及电影与电影之间呈现了在对抗中实现超越的对话游戏。电影的游戏性期待大众在电影的生成、观影和评论的过程中中充分参与和对话,实现自... 电影是具有创造力与超越性的对话游戏。《十二怒汉》及其改编电影在电影内部、电影与画面外世界以及电影与电影之间呈现了在对抗中实现超越的对话游戏。电影的游戏性期待大众在电影的生成、观影和评论的过程中中充分参与和对话,实现自身的另一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对话 游戏 《十二怒汉 超越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