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析电影《十八洞村》的叙事特色
1
作者 吴成玉 《新闻传播》 2023年第2期96-98,共3页
脱贫攻坚题材电影《十八洞村》以杨家兄弟等基层民众为表现主体,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以人民为导向”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民族元素,鲜活地展现出了少数民族人民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自立自强与贫困奋战。《十八洞村》从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出... 脱贫攻坚题材电影《十八洞村》以杨家兄弟等基层民众为表现主体,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以人民为导向”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民族元素,鲜活地展现出了少数民族人民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自立自强与贫困奋战。《十八洞村》从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出发,立足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深刻地揭示了人民面对贫困的态度,从“小叙事”中构建出脱贫攻坚进程中的“大历史”全景,为中国主旋律影片在主题和叙事方面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十八洞村》 主旋律电影 叙事 民族性
下载PDF
生活·俗蕴·传统——电影《十八洞村》的民俗学解读 被引量:4
2
作者 梁家胜 董育红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7-132,共6页
《十八洞村》是一部以新时代精准扶贫为背景的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记忆、认同和变迁的文化演述,更是一部关于生活、民俗和传统的影像叙事。电影《十八洞村》演述文本所关涉的湘西苗寨中颇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事象,带给观... 《十八洞村》是一部以新时代精准扶贫为背景的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记忆、认同和变迁的文化演述,更是一部关于生活、民俗和传统的影像叙事。电影《十八洞村》演述文本所关涉的湘西苗寨中颇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事象,带给观者别样的审美体验、生活感悟和学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洞村》 电影 民俗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十八洞村》:现实与诗意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永 刘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6-108,共3页
《十八洞村》是一部献礼十九大的农村题材电影,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聚焦当前时代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工作主题,不仅获得了主旋律的成功,更在相关题材电影现实主义精神方面取得了突破。这种现实主义精神的突破,不仅表现在以人民... 《十八洞村》是一部献礼十九大的农村题材电影,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聚焦当前时代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工作主题,不仅获得了主旋律的成功,更在相关题材电影现实主义精神方面取得了突破。这种现实主义精神的突破,不仅表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主题上,同时表现在经过艺术加工所具有的诗意性上。因此,现实性、人民性和诗意性便是《十八洞村》这部影片所具有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洞村》 现实性 人民性 诗意性
下载PDF
影视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批评下主旋律电影《十八洞村》电影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田龙过 查晓雨 《声屏世界》 2021年第6期41-42,共2页
二元对立作为影视结构主义分析的一种方法,给人们解读电影文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也更有利于突出影视作品社会意义的深刻性、人物刻画的鲜明性。《十八洞村》是由贵州籍导演苗月执导的关于“精准扶贫”的主旋律电影。文章通过研究电... 二元对立作为影视结构主义分析的一种方法,给人们解读电影文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也更有利于突出影视作品社会意义的深刻性、人物刻画的鲜明性。《十八洞村》是由贵州籍导演苗月执导的关于“精准扶贫”的主旋律电影。文章通过研究电影《十八洞村》的剧情对立、人物对立以及背景环境的两元对立进行分析,深刻体会“脱贫攻坚”政策所带来的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主义 二元对立 主旋律电影 《十八洞村》
下载PDF
主旋律电影的范式转变及其话语表达——《十八洞村》的创作启示 被引量:1
5
作者 孙韵岚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0-133,共4页
电影《十八洞村》借助叙事策略扭转了主旋律电影创作传统中相对模式化的角色既定关系,使主流话语以多种形态“隐匿”于作品之中。因“抽帧降频”而产生的“影像间隙”,让原本在数字技术发展中已被弱化的电影媒介作为一种虚拟化的“物”... 电影《十八洞村》借助叙事策略扭转了主旋律电影创作传统中相对模式化的角色既定关系,使主流话语以多种形态“隐匿”于作品之中。因“抽帧降频”而产生的“影像间隙”,让原本在数字技术发展中已被弱化的电影媒介作为一种虚拟化的“物”被观者重新感知。新的观看方式使观众聚焦于社会问题的实质,逐步梳理出苗族人与土地之间的联系,从人的归属与民生关切的角度达成了主旋律电影较为完整的话语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洞村》 主旋律电影 创作范式 主流话语 人文意蕴
下载PDF
电影《十八洞村》的叙事与脱贫风貌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强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51-154,共4页
在精准扶贫的战略背景下,扶贫电影《十八洞村》以其独有魅力在助力脱贫攻坚的历程中承担起了自身的角色。影片通过独有的镜头语言,不仅展现出秀美乡村的图景,还传递出扶贫行动内在的核心价值。尤其是在反映乡村世俗观念的变迁,贫困户主... 在精准扶贫的战略背景下,扶贫电影《十八洞村》以其独有魅力在助力脱贫攻坚的历程中承担起了自身的角色。影片通过独有的镜头语言,不仅展现出秀美乡村的图景,还传递出扶贫行动内在的核心价值。尤其是在反映乡村世俗观念的变迁,贫困户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脱贫心态的转变,以及扶贫理念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片传递出要敢于同贫困做斗争的精神内核。同时,影片激励着那些依然奋战在扶贫第一线的工作者,并唤醒了贫困户参与脱贫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洞村》 乡村图景 脱贫心态 扶贫精神
下载PDF
农村文化软实力的影视传播——以电影《十八洞村》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吉华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第11期38-42,共5页
电影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和魅力在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势。农村题材的电影是我国电影类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展示农村文化软实力,提升农村文化自信的重要大众媒介。电影《十八洞村》作为近几年具有代表性的农村题材电... 电影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和魅力在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势。农村题材的电影是我国电影类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展示农村文化软实力,提升农村文化自信的重要大众媒介。电影《十八洞村》作为近几年具有代表性的农村题材电影,通过精心讲述“精准扶贫”这一主旋律故事,不仅获得了比较高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有效传播了农村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乡村文化自信。其存在的不足,也是近几年来我国农村题材电影创作中需要解决的带有共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 文化自信 影视传播 《十八洞村》
下载PDF
文艺片《十八洞村》精神生态与 自然生态的“全景式”解读
8
作者 朱灵芝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111-113,共3页
文艺片《十八洞村》用诗歌一般的镜头语言,生动渲染、刻画了属于湘西苗寨的自然生态,描述了“水天一色”“水田相伴”的天然画面,呈现了独有的乡土气息。同时,影片以自然生态之美为依托,以精神生态之美为魂魄,诠释“脱贫致富”进程中不... 文艺片《十八洞村》用诗歌一般的镜头语言,生动渲染、刻画了属于湘西苗寨的自然生态,描述了“水天一色”“水田相伴”的天然画面,呈现了独有的乡土气息。同时,影片以自然生态之美为依托,以精神生态之美为魂魄,诠释“脱贫致富”进程中不同村民的心理变迁及矛盾变化、内在情感冲突张力,为大众展示了从生态之美到“全景之美”的艺术画面。文章从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生态平衡角度对《十八洞村》进行“全景式”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片 《十八洞村》 精神生态 自然生态 “全景式”解读
下载PDF
虚构与重建——电影《十八洞村》叙事分析
9
作者 李小雨 《剧影月报》 2019年第6期31-34,共4页
2017年上映的电影《十八洞村》是一部难得的聚焦于贫困农村生存困境的影片,电影对当下农村人多地少、劳动力流失、留守的老人以及妇女儿童、因病返贫、交通不便等问题都有所涉及和描述,更是一部交给"精准扶贫"这一个重要思想... 2017年上映的电影《十八洞村》是一部难得的聚焦于贫困农村生存困境的影片,电影对当下农村人多地少、劳动力流失、留守的老人以及妇女儿童、因病返贫、交通不便等问题都有所涉及和描述,更是一部交给"精准扶贫"这一个重要思想指导的"命题作文",因此影片便具有了现实主义和主旋律两个叙事维度。但是导演苗月却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一边是对湘西十八洞村秀美的田园风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一边是弱化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将贫困山村的扶贫难题转化为父子/女关系的重构。影片以真实农村和现实故事为底本,用浪漫化的创作方法置换了矛盾冲突,将党的扶贫政策和典型人物的榜样作用悄悄地缝合到故事文本中,最终在戏里戏外实现了十八洞村共同富裕的终极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洞村》 虚构 重建 浪漫主义 现实题材
下载PDF
Shibadong’s Experienc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被引量:1
10
作者 Leng Zhiming Ding Jianjun 《China Economist》 2022年第4期78-105,共28页
Shibadong Village, the birthplace of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campaign, has set a model for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limination efforts. Based on data obtained from long-term field research, this p... Shibadong Village, the birthplace of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campaign, has set a model for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limination efforts. Based on data obtained from long-term field research, this paper illustrates Shibadong’s journey out of poverty by outlining its main practice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ummarizing the learnings that are worth sharing. Guided by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measures were taken to unleash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force of the village by precisely identifying targets, developing targeted rural industries, implementing specific relief plans tailored to each household, and bringing cohesion among different social forces.Thanks to these efforts, the village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in many areas such as civility level, living condi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ocial governance,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ervic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hibadong’s experience has universal applicability for poverty elimination. We believe that by building an enabling government,an effective market and an organic society,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the three, poor villages can break out of the dilemma caused by the “triple failures” and achieve modern rural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badong Villag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argeted poverty elimination triple failures EXPERIENC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