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世纪早期传教士中医海外译介活动考察--以马礼逊《华英字典》为中心
1
作者 刘帅帅 朱慧莲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2期107-117,共11页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19世纪早期来华传教士马礼逊编撰的《华英字典》是世界上首部汉英英汉词典,译介了中国政治、历史、地理、宗教、医药等方面的内容,堪称中国文化的...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19世纪早期来华传教士马礼逊编撰的《华英字典》是世界上首部汉英英汉词典,译介了中国政治、历史、地理、宗教、医药等方面的内容,堪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通过《华英字典》文本内的中医译介概况、译介动因、译介特色及译介影响等内容探讨马礼逊的中医海外译介活动,以期为当代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对外译介 传教士 马礼逊 《华英字典》
下载PDF
19世纪早期中国文化西传的范式及书业“走出去”的借鉴——以马礼逊《华英字典》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邓纯旭 邓丽萍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3年第3期157-165,共9页
19世纪早期在中国本土出版的《华英字典》是汉英、英汉双语词典的发轫之作,成为后来多部汉英、英汉双语词典编纂的典范。该字典开创了把汉字、汉语及中国文化融于一体的编纂理念,既有学习属性又有文化传播属性,是“中国礼仪之争”之后... 19世纪早期在中国本土出版的《华英字典》是汉英、英汉双语词典的发轫之作,成为后来多部汉英、英汉双语词典编纂的典范。该字典开创了把汉字、汉语及中国文化融于一体的编纂理念,既有学习属性又有文化传播属性,是“中国礼仪之争”之后“中学西传”的开篇,奠定了近代时期英美汉学研究的基础。本文探讨其编纂理念、内容构架及向西传播中国文化的途径和视角,以期为当今书业“走出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早期 马礼逊《华英字典》 中学西传 “走出去”
下载PDF
中国早期法律词汇英译研究——以《华英字典》为例
3
作者 岳靖峰 董晓波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4-40,共7页
《华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部英汉汉英字典,其中较全面地收录了有关早期中国法律的各类中文词汇及其译文。《华英字典》对法律词汇和概念的呈现与解读为早期中西法律文化间的相互认知和交流碰撞营造了必要的环境,但其中也存在不少对中国... 《华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部英汉汉英字典,其中较全面地收录了有关早期中国法律的各类中文词汇及其译文。《华英字典》对法律词汇和概念的呈现与解读为早期中西法律文化间的相互认知和交流碰撞营造了必要的环境,但其中也存在不少对中国法律的曲解与误读。字典中对中国法律文化的扭曲和失真一方面是由于编译者中文能力的客观限制,属于无意的误读,另一方面是译者受西方意识形态的控制与操纵所致,是一种蓄意的改写,它们均会造成法律文化信息传递的不准确,不利于中国法律文化“走出去”。因此,在大力推动中国法律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由西人译介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典籍及相关著作的时代价值应得到重新评价和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礼逊 《华英字典》 法律词汇英译 中国法律文化“走出去”
下载PDF
马礼逊对中华文化的译介研究——以《华英字典》为例
4
作者 岳靖峰 董晓波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74-81,共8页
罗伯特·马礼逊是首位踏上中国国土的新教传教士,其在华期间用时十三余载编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汉字典《华英字典》。该字典对中华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译介,堪称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但马礼逊译介《华英字典》背后的成... 罗伯特·马礼逊是首位踏上中国国土的新教传教士,其在华期间用时十三余载编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汉字典《华英字典》。该字典对中华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译介,堪称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但马礼逊译介《华英字典》背后的成因钩沉尚未引起翻译界的足够关注。结合译介选材、译介背景和译介动机为核心线索,将这一复杂的译介活动置于当时社会文化语境下加以考察,深度探究马礼逊的译介思想理念和语言文化观,进而全面揭示内隐于译介行为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全面把握中国文化外译的复杂性,亦有助于开展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礼逊 《华英字典》 儒学 中西交流 意识形态
下载PDF
晚清新教来华传教士语境中的Literature概念——以马礼逊的《华英字典》为中心 被引量:5
5
作者 段怀清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67,共7页
作为晚清最早一位新教来华传教士,马礼逊使用literature一词的历史经验意义无疑具有开创性甚至奠基性。而马礼逊在使用literature一词时的英国文学或外国文学之指涉,与他使用这一概念之时的中国文学之指涉,到底构成怎样一种对应互文之关... 作为晚清最早一位新教来华传教士,马礼逊使用literature一词的历史经验意义无疑具有开创性甚至奠基性。而马礼逊在使用literature一词时的英国文学或外国文学之指涉,与他使用这一概念之时的中国文学之指涉,到底构成怎样一种对应互文之关系,自然也成为检核其对literature一词理解之关键,同时也可初步判断马礼逊时代中西之间在literature一词基础之上所初步形成的一种对话关系与历史形态。而在马礼逊的《华英字典》以及大量往来书札中所提及的literature一词,无论是在西方文学语境中抑或中国文学语境中,均未见显示出明显倾向于近代的、纯文学的寓意,更多则是指各种各样的文献或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马礼逊 《华英字典》 文学
下载PDF
《华英字典》与中西文化交流 被引量:13
6
作者 谭树林 《中华文化论坛》 2003年第1期141-144,共4页
《华英字典》为第一位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所撰,是中国第一部英汉字典。马礼逊在编纂字典时坚持学好一种民族语言必须了解与这个民族有关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哲学、政治、风俗、礼仪等方面内容的宗旨,因此整部《华英字典... 《华英字典》为第一位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所撰,是中国第一部英汉字典。马礼逊在编纂字典时坚持学好一种民族语言必须了解与这个民族有关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哲学、政治、风俗、礼仪等方面内容的宗旨,因此整部《华英字典》富含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堪称一部中西文化的百科全书。本文从宗教神话、风俗礼仪、历史人物、教育与科举以及天文、音乐五个方面,概述了其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礼逊 《华英字典》 文化交流
下载PDF
庄延龄与翟理斯《华英字典》之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国强 《辞书研究》 CSSCI 2008年第1期125-129,共5页
庄延龄曾经是翟理斯《华英字典》最主要的合作者,但在该字典第一版出版后又成了该书最激烈的批评者,最后竟被视为翟理斯和《华英字典》的"敌人"。通过考察庄延龄与《华英字典》的上述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华英字典》的形成... 庄延龄曾经是翟理斯《华英字典》最主要的合作者,但在该字典第一版出版后又成了该书最激烈的批评者,最后竟被视为翟理斯和《华英字典》的"敌人"。通过考察庄延龄与《华英字典》的上述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华英字典》的形成过程及其两个版本之间的某些重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延龄 翟理斯 《华英字典》 文学作品
下载PDF
马礼逊《华英字典》与《诗经》的早期英译 被引量:5
8
作者 郑中求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59-162,共4页
马礼逊的《华英字典》中有多处《诗经》的翻译,尚未引起《诗经》翻译研究者的重视。总结分析了《华英字典》中《诗经》翻译的情况,并分析了其参考文献系统及译文特点。《华英字典》中的《诗经》翻译多为《诗经》片段的翻译,翻译方法上... 马礼逊的《华英字典》中有多处《诗经》的翻译,尚未引起《诗经》翻译研究者的重视。总结分析了《华英字典》中《诗经》翻译的情况,并分析了其参考文献系统及译文特点。《华英字典》中的《诗经》翻译多为《诗经》片段的翻译,翻译方法上多用直译;文体上采用了诗体翻译的方法,重视分行但不重视节奏和韵律;名物翻译多用音译,个别地方采用意译或加注的方法。马礼逊《华英字典》中的《诗经》翻译,上承威廉·琼斯对《诗经》的转译和介绍,下启理雅各对《诗经》的专业译介和研究,在《诗经》早期英译史上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礼逊 《华英字典》 《诗经》 翻译
下载PDF
马礼逊《华英字典》俗词语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小波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4期110-118,共9页
首位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编纂的《华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汉英—英汉字典。马礼逊在编纂《字典》时虽然借鉴了《康熙字典》的释义和部分例证,但并不是完全依赖《康熙字典》,而是突破了传统字书只收录雅言以及引经据典的框框,补充了... 首位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编纂的《华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汉英—英汉字典。马礼逊在编纂《字典》时虽然借鉴了《康熙字典》的释义和部分例证,但并不是完全依赖《康熙字典》,而是突破了传统字书只收录雅言以及引经据典的框框,补充了很多《康熙字典》所没有的日常用词以及口语俗语。《华英字典》所收俗词语类型丰富,包括各类熟语、方言词语以及各类民俗文化词语。与同时期的清代俗语类著作相比,马礼逊《华英字典》俗语收录及阐释也具有自己非常明显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礼逊 《华英字典》 俗词语
下载PDF
马礼逊《华英字典》及其对中华文化的解读与呈现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丽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18年第1期83-90,共8页
作为来华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不惜耗时十三载,编纂了第一部英汉—汉英字典《华英字典》。这部字典展示了马礼逊对汉语的认知和中华文化的解读。通过对字典里汉字释义的文化考察,不仅能够明了一位优秀的汉语学习者对中国语言文化... 作为来华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不惜耗时十三载,编纂了第一部英汉—汉英字典《华英字典》。这部字典展示了马礼逊对汉语的认知和中华文化的解读。通过对字典里汉字释义的文化考察,不仅能够明了一位优秀的汉语学习者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掌握和体认,同时该字典广博的文化容量也为汉语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视角。本文简要介绍了马礼逊的汉语学习经验,重点探讨该字典所呈现出的中华文化的内涵及其编者的解读,包括哲学思想与宗教神话、官僚体系与社会制度;着力梳理其中所涉及的文史经典、世俗民情、时事新闻、俗语警句等,希望不仅能初步彰显这部中西文化"百科全书"的风貌,更能为当今的汉语文化教学、中华文化传播及学习型字典的编纂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礼逊 《华英字典》 中华文化 汉语
下载PDF
翟理斯和他的《华英字典》 被引量:3
11
作者 董守信 《津图学刊》 2002年第2期36-38,共3页
本文通过翟理斯的一部专著和一部译著介绍他在汉学研究上的成就与造诣 ,并着重评价了他的《华英字典》的特点。
关键词 汉学家 汉学研究 双语词典 翟理斯 《华英字典》
下载PDF
译介视角下的马礼逊与《华英字典》 被引量:2
12
作者 夏晨 《铜陵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90-93,共4页
马礼逊编撰的《华英字典》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典范。《华英字典》涉及中国深远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何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马礼逊在《华英字典》里对中英两种语言的转换使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期克服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差异。通过... 马礼逊编撰的《华英字典》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典范。《华英字典》涉及中国深远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何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马礼逊在《华英字典》里对中英两种语言的转换使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期克服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差异。通过对马氏译介策略的研究,发现其针对源语和目标语的转换采取了直译、音译、意译、回译、格义的手段,不仅重视源语传达的准确性,也关注其文化内涵的呈现与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传教士 马礼逊 《华英字典》 译介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翟理斯的汉语注音特点及其相关问题——以《汉语无师自通》和《华英字典》为中心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长浩 方环海 《龙岩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59-67,共9页
翟理斯的汉语注音系统主要表现在《汉语无师自通》与《华英字典》两部汉学作品中,从《汉语无师自通》到《华英字典》体现了翟理斯注音系统自身的历时变化情况;而《华英字典》注音系统又是对威妥玛注音系统的改进。通过不同注音系统之间... 翟理斯的汉语注音系统主要表现在《汉语无师自通》与《华英字典》两部汉学作品中,从《汉语无师自通》到《华英字典》体现了翟理斯注音系统自身的历时变化情况;而《华英字典》注音系统又是对威妥玛注音系统的改进。通过不同注音系统之间声、韵母的比较,揭示翟理斯注音系统的历时变化及其对威氏注音的改进情况,为当下的西方汉学及汉语语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翟理斯 汉语注音系统 《汉语无师自通》 《华英字典》
下载PDF
《华英字典》所引书证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维麒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第8期84-87,共4页
马礼逊的《华英字典》作为第一部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汉英英汉词典,其内容对此后的外向型二语习得词典有着重要的奠基及启发性作用。相较当今释义以简洁为主的汉外词典而言,《华英字典》释例中多引用《诗经》《论语》《礼记》等中国古... 马礼逊的《华英字典》作为第一部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汉英英汉词典,其内容对此后的外向型二语习得词典有着重要的奠基及启发性作用。相较当今释义以简洁为主的汉外词典而言,《华英字典》释例中多引用《诗经》《论语》《礼记》等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作为书证以对词目进行解释或作为例句,充分体现了外向型二语习得词典的教学意义和文化交际功能。从词典学角度出发对《华英字典》释例中所引经典文献的数量、来源和分布特点进行考察,以期对今后外向型汉外词典编纂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英字典》 二语习得词典 释例 书证
下载PDF
马礼逊《华英字典》所记录注音系统及其英语化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仲男 《北方论丛》 2021年第4期94-100,共7页
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的著作《华英字典》和他在该字典中所设计并使用的汉字注音系统,在西方汉学家用罗马字母注音汉字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马礼逊注音系统因其语言背景具有显著的"英语化"的特点。以同化理... 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的著作《华英字典》和他在该字典中所设计并使用的汉字注音系统,在西方汉学家用罗马字母注音汉字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马礼逊注音系统因其语言背景具有显著的"英语化"的特点。以同化理论为指导,并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角度出发,马礼逊的探索为我们解决汉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特·马礼逊 《华英字典》 注音系统 汉学 汉语教学
下载PDF
马礼逊《华英字典》翻译社会学视角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钱灵杰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第9期75-78,共4页
从翻译社会学视角出发,借助惯习、资本和场域概念,描述并分析了马礼逊《华英字典》翻译的动因、条件及影响。受宗教惯习影响,马礼逊将翻译《华英字典》视为了解异域文化、服务宗教布道的关键路径。译者在占有充足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 从翻译社会学视角出发,借助惯习、资本和场域概念,描述并分析了马礼逊《华英字典》翻译的动因、条件及影响。受宗教惯习影响,马礼逊将翻译《华英字典》视为了解异域文化、服务宗教布道的关键路径。译者在占有充足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基础上,通过翻译《华英字典》传递中国语言文化信息,满足了西方国家因殖民、贸易扩张而对东方世界产生的猎奇心理。因字典翻译产生的重要影响,译者由宗教场域成功进入汉学场域并确立了权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礼逊 《华英字典》 惯习 资本 场域
下载PDF
19世纪初《华英字典》编撰对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启迪
17
作者 邓纯旭 邓丽萍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57-61,共5页
19世纪初英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华利用十几年时间编撰的《华英字典》,不但是汉语、英语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工具,更是一部融汇了中西文化的百科全书。《华英字典》从西方汉语学习者的需要出发,在字源剖析、释义、例证上大量引进中... 19世纪初英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华利用十几年时间编撰的《华英字典》,不但是汉语、英语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工具,更是一部融汇了中西文化的百科全书。《华英字典》从西方汉语学习者的需要出发,在字源剖析、释义、例证上大量引进中国文化,为19世纪初中学西传开辟了新的途径,对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突破了中国传统辞书“经院式”风格的局限,以实用性和普及性构建内容,引进西学新词汇,带来新的印刷技术,对于我国近代辞书编撰理念的改变、印刷出版业的近代化转型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对近代中国新式出版业的发展具有启迪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英字典》 西学东渐 近代出版业
下载PDF
马礼逊《华英字典》收释习语俗谚探略
18
作者 潘牧天 徐时仪 《语言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6,共8页
马礼逊身为来华的欧洲传教士,不受中土传统理念的约束,注重实用、教育和启蒙的原则,所编《华英字典》既收释词,也收释习语俗谚,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汉语以字贯通词语的特征,从中既可见口语语辞到书面语文辞的发展,也可见书面语文辞在口... 马礼逊身为来华的欧洲传教士,不受中土传统理念的约束,注重实用、教育和启蒙的原则,所编《华英字典》既收释词,也收释习语俗谚,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汉语以字贯通词语的特征,从中既可见口语语辞到书面语文辞的发展,也可见书面语文辞在口语语辞中的演变,在辞书编纂和汉语研究上皆有其独到建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礼逊 《华英字典》 习语俗谚
原文传递
汉语国际教育中汉字教学的语境充实——基于《华英字典》设计特征研究的思考
19
作者 孙文龙 魏向清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81,118,共5页
通过对马礼逊《华英字典》历史文本及副文本细读发现,马礼逊十分重视汉字在汉语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多样化的汉字语境充实策略,帮助学习者掌握汉字的用法,较好地处理了汉字和汉语学习之间的关系,这对当今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字教学有积极... 通过对马礼逊《华英字典》历史文本及副文本细读发现,马礼逊十分重视汉字在汉语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多样化的汉字语境充实策略,帮助学习者掌握汉字的用法,较好地处理了汉字和汉语学习之间的关系,这对当今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字教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同时,来自《华英字典》的探究也可反哺汉语言文字应用的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非母语汉语学习者 汉字教学 语境充实 《华英字典》
原文传递
马礼逊的中国佛教观
20
作者 郑静吟 《国际汉学》 2023年第4期62-69,156,共9页
首位来华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通过对中国佛教教义与实践的素描与刻画,向西方人传递了他的中国佛教观。他认为,中国佛教本质上是“伪宗教”,僧人不过是诵经念佛等仪式的表演者,僧俗二众皆堕入了虚妄的偶像崇拜之中,大部分中国人如同“没... 首位来华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通过对中国佛教教义与实践的素描与刻画,向西方人传递了他的中国佛教观。他认为,中国佛教本质上是“伪宗教”,僧人不过是诵经念佛等仪式的表演者,僧俗二众皆堕入了虚妄的偶像崇拜之中,大部分中国人如同“没有牧羊人看护的羊群”,亟待基督耶稣的拯救。虽然马礼逊的观察视野多局限于民间佛教,但恰恰是其形塑的中国形象影响了西方人看待中国的眼光,这在广义上从属于西方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礼逊 佛教观 中国形象 《华英字典》 《马礼逊回忆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